4《望海潮》《扬州慢》声音意象联读教学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望海潮》《扬州慢》声音意象联读教学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豪放洒脱之美 —— 自由的节奏、灵活的韵脚,凸显蜀道的雄奇险峻,展现诗人浪漫情怀。
课程名称:欢歌悲吟两相和
学科:语文
年级:高二
学期:下学期
单元主题:诗意的探寻
教材版本:部编版选修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声音意象联读
欢歌悲吟两相和
1.分析声音意象的特点,体会独特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2.把握城市盛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 以耳听城
如果城市会“说话”,它会发出什么声音?想象一下繁华的都市和战后荒凉的废墟,分别会听到什么?
二、以心听城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活动一:1. 快速浏览文本,找出所有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还有可能是:
钓叟莲娃的笑语
千骑拥高牙的仪仗声
甚至怒涛卷霜雪的磅礴自然之声
《望海潮》:繁华的交响乐章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意境氛围:
热闹非凡、生机勃勃、富足安乐
活动一:2.请将这些描写声音的意象分类,并概括这些声音意象的特点及营造的意境氛围。
意象特点:乐美 热闹 景美
《望海潮》:繁华的交响乐章
音乐声
人 声
自然声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活动二:1.仔细阅读文本,找出所有与“声音”相关的描写。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回忆中:
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曾经的笙歌曼舞]
《扬州慢》:死寂中的刺耳回响
活动二:2.分析这些声音相关的意象特点及营造的意境氛围。
《扬州慢》:死寂中的刺耳回响
意象特点:音乐悲吟 清冷空寂
无赏花之人
意境氛围:悲凉、凄清、死寂、恐怖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回忆中:
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曾经的笙歌曼舞]
更显突兀、刺耳、惊心,打破死寂却带来更深的恐惧与荒凉,死寂。
有声
巨大的“无声”
三、以情听城
活动三:1.为什么《望海潮》中的声音描写如此丰富、和谐、充满美感?
声音是城市活力、社会秩序、人民安居乐业的直接体现。柳永通过捕捉这些声音,谱写了一曲盛世颂歌,声音成为繁华的“证明”和“伴奏”。
活动三:2.为什么《扬州慢》中“无声”的描写比具体的声音更具冲击力?
“无声”象征着一切生机、文明、人气的彻底断绝。姜夔刻意描绘“空城”的死寂,并用“清角”这一破坏性的声音打破它,不是为了带来生机,而是为了更深刻地暴露创伤,强调这死寂是战争暴力造成的“死亡”状态。
战争暴力的延续、异族统治的阴影、历史创伤的不断回响、词人内心无法驱散的寒意与惊悸
活动三: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唯一的、刺耳的”清角”声音,仅仅是指军营号角吗?它还可能象征着什么?
活动三:4.两位词人对城市的声音选择聆听什么?强调了什么?表达何种情感?
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具体细则 分数
声音意象 准确界定声音意象 10
意境氛围 根据声音意象,结合具体语境,准确 概括意境氛围。 10
蕴含情感 能否结合作者心境,时代背景等准确描述情感。 10
活动三:4.两位词人对城市的声音选择聆听什么?强调了什么?表达何种情感?
《望海潮》写于北宋灭亡前100多年,《扬州慢》写于南宋,当时北宋已灭亡150年左右。
把繁华的杭州和空寂的扬州放在整个大宋朝这段历史中,你有怎样的发现和感慨呢?
四、以史听城
大宋朝有树,
150年前,
大宋朝有花,
150年前,
大宋朝有桥,
150年前,
大宋朝有声,
150年前,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望海潮》 柳永
150年过去了,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
木, 犹厌言兵。
150年过去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生?
150年过去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冷月无声。
150年过去了,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慢》姜夔
活动四:1.分角色读,感受诗词背后折射的历史欢歌与悲吟。
悲吟
小结
欢歌悲吟两相和
欢歌
扬州
杭州
物多、人丰、景美、乐声悠扬、歌舞升平
——太 平 盛 世
城内萧条、乐声悲吟、无繁华之声,无赏花之人
——劫 后 孤 城
透过这两阙词,我们不仅用眼睛看到了城市的盛衰,更用耳朵“听”到了历史的剧变与文明的伤痛。声音的在场与缺席,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生命温度最敏感的尺度。千年之后,当我们吟诵这些词句,那环绕在耳畔的欢歌与悲吟,依然能叩击我们的心灵,提醒我们珍视和平,铭记历史。
声音日记
选择你熟悉的某个城市空间(如一条街、一个公园、一个市场),模仿两首词的笔法,分别用一段文字描绘其 热闹时 (突出丰富的声音) 和 安静或者冷清时 (突出特定的声音或寂静) 的场景,并简要说明你想通过声音传达什么感受。
课后作业:
谢谢大家!
2025.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