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6 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 -课件(共34张PPT) -2025-2026学年中职《信息技术(WPS版)》(电工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6 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 -课件(共34张PPT) -2025-2026学年中职《信息技术(WPS版)》(电工版)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项目6 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
CONTENTS
目录
01
任务6.1 认识信息素养
02
任务6.2 信息技术的发展
03
任务6.3 信息伦理与职业行为自律
思政目标:信息素养与技能培养
信息识别能力
通过对信息素养的学习,学生能够有效识别、分析、评估和利用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
科技应用能力
学习信息技术发展,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升科技应用能力,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
信息伦理规范
教育学生了解并遵守信息伦理,尊重知识产权,保护隐私,确保信息安全,培养职业自律。
学习目标:信息素养与职业理念
信息素养概念
理解信息素养是获取、评估、利用信息的能力,要素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
职业理念树立
学习信息技术历程,如IBM、苹果、微软等企业成长,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职业观。
信息安全要求
掌握信息安全基本原则,如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重视自主可控技术。
法律法规认知
熟悉《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确保信息处理合法合规。
职业行为自律
认识自律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理解信息理论指导下的职业道德规范。
项目描述
信息素养定义
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掌握信息检索、评估与利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伦理和社会责任的理解与实践。
社会责任内涵
强调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促进公平竞争,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认识信息素养
任务6.1
任务6.1 认识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提升学术成就,增强职业竞争力,改善生活质量,导航信息海洋,做出明智决策,贡献社会发展。
教育与实践
通过教育提升理论基础,实践增强应用能力,两者结合促进信息素养全面发展。
6.1.1 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定义
个体在信息社会中有效识别、获取、评估、使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范畴
涵盖技术操作、批判性思维、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信息素养组成
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
信息素养重要性
提升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6.1.1 信息素养的概念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主动积累知识,敏锐捕捉需求,善用信息创新促发展。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涵盖信息理论基础与信息技术应用两大核心领域。
6.1.1 信息素养的概念
3.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核心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核心,涵盖获取、处理、评价、利用与传播五方面,需结合技术工具与素养规范。
(1)信息获取能力
通过搜索引擎、语言模型等渠道精准筛选信息,适应信息过载环境下的高效检索与识别需求。
(2)信息处理能力
组织分类信息,评估可信度与关联性,通过分析综合形成有效决策支持与问题解决框架。
6.1.1 信息素养的概念:3.信息能力
(3)信息评价能力
鉴别信息来源真实性,识别虚假内容,抵御网络环境中的有害信息干扰与误导性传播。
(4)信息利用能力
将处理后的信息应用于实践创新,通过重组加工解决现实问题,创造新价值并体现素养高度。
(5)信息传播能力
选择合规平台传播信息,遵守版权隐私法规,确保内容分发符合伦理与法律规范要求。
6.1.1 信息素养的概念
4.信息道德
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涵盖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及伦理判断,需理解信息伦理标准并践行。
信息道德规范
大学生应知法守法,抵制不良信息,批判不道德行为,尊重隐私与知识产权,避免损害他人利益,审慎发布信息。
信息行为准则
发布信息需担责,预判后果,拒绝虚假传播,维护网络秩序,通过舆论引导促进社会和谐与信息活动良性互动。
6.1.2 提高信息素养的途径
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指高效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涵盖伦理法律认知,需批判评估与知识管理,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
能力构成要素
包括信息获取技巧、分析判断方法、处理技术应用,结合伦理意识与法律边界,形成系统性应用框架。
伦理法律认知
理解信息传播规范,遵守隐私保护与版权法规,确保行为符合学术诚信与网络空间道德准则。
批判性评估方法
通过多源验证、时效性判断、权威性鉴别,建立信息筛选机制,避免虚假与片面内容误导决策。
知识管理策略
运用分类存储、定期更新、结构优化方法,构建动态知识体系,提升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效率。
信息应用规范
线上线下场景中,遵循学术引用标准,防范数据滥用风险,强化信息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6.1.2 提高信息素养的途径
01
素养提升路径
参与跨学科课程,实践项目式学习,利用智能工具强化技能,定期评估调整个人发展方案。
02
学习相关课程
信息素养课程涵盖图书馆利用、信息检索等,助力系统提升综合能力。
03
参与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应用知识,提升信息素养与能力。
04
培养信息意识
培养信息意识需保持敏感,主动收集、交流合作并关注技术发展。
05
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
善整信息分类存,严守保密防泄露侵权。
06
利用在线资源
善用在线资源与智能工具,拓宽信息渠道,强化处理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
任务6.2
任务6.2 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变革
现代社会信息处理方式革新,全球化经济与社会结构重塑,日常生活全方位影响。
数字时代动力
驱动现代社会进步,信息处理效率飞跃,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方式深刻变革。
6.2.1 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计算机技术起源
20世纪40年代首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体积缩小、成本降低,性能持续增强,奠定信息技术基础。
互联网普及进程
90年代互联网全面应用,推动信息共享与即时通讯,催生电商、社交等新兴数字产业形态。
移动互联革命
智能手机普及后,移动网络重塑生活模式,实现全天候在线购物、社交及智能服务场景覆盖。
人工智能突破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应用拓展AI跨领域实践边界。
6.2.1 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2.知名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
华为发展历程
华为自1987年创立,从电信设备研发起步,逐步拓展为全球领先ICT企业,覆盖智能终端与云服务领域。
腾讯创立与扩张
腾讯1998年以50万注册资本起家,凭借OICQ(QQ前身)迅速崛起,2004年港股上市后布局社交、游戏及金融科技生态。
技术创新突破
华为发布HarmonyOS 3操作系统,扩容超级终端;5G应用案例超2万项,推动数字化转型。
云服务与能源布局
华为云覆盖全球29个区域,助力金融、制造企业上云;数字能源方案减少碳排放,提升能效。
管理文化驱动
华为聚焦主业,强化生态联动,管理规范助力其成为高科技产业标杆,体现中国创新路径。
6.2.2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01
职业理念内涵
职业理念是个人对职业的根本认知与价值取向,体现职业道德、发展目标及实践中的职业态度与信仰。
02
职业行为指导
正确职业理念可规范职场决策,提升工作幸福感,推动职业成长,并对企业文化及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03
职业理念塑造
通过深化职业认知、践行职业道德、明确发展目标,逐步形成科学的职业理念体系,促进身心健康与工作效能。
04
自我认知与定位
自我分析明确职业方向,助力明智决策。
05
终身学习的态度
终身学习提升专业与跨领域能力,适应职业变化。
06
职业道德的坚守
坚守职业准则,以诚信尊重促公平竞争,共筑社会价值。
6.2.2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01
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职业理念以责任感为基,以奉献为责,积极履职促社会共进。(24字)
02
平衡工作与生活
职业成功需兼顾健康、家庭与社交,实现全面发展。
03
创新与适应性
信息化时代,创新与适应性是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04
团队合作与领导力
团队合作与领导力是职业成功的关键,需有效沟通、激励他人,共促目标达成。
6.2.3 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
1.信息安全概述
信息可用性保障
通过严格访问控制与安全工具确保用户随时访问,突发事件下仍维持数据服务正常运行。
数据完整性维护
仅授权人员可修改系统数据,实施精准权限管理,防止非授权内容篡改。
机密性防护措施
采用加密技术划分信息密级,按权限控制访问,防范硬件辐射、网络截获等泄露风险。
6.2.3 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
2.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信息泄露威胁
未经授权实体获取敏感数据,导致隐私与商业机密暴露,引发个人或组织利益受损。
数据完整性破坏
非法篡改或删除数据影响准确性,造成决策失误,降低信息可靠性与价值。
拒绝服务攻击
通过过量无效流量瘫痪系统,阻断合法用户访问,威胁业务连续性与用户体验。
6.2.3 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2.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网络钓鱼与社工攻击
伪装可信身份诱导用户泄露密码等敏感信息,利用心理操控实施欺诈行为。
恶意软件风险
病毒、木马等程序破坏系统,窃取数据或控制设备,支持非法网络活动。
新技术安全挑战
新兴技术应用存在未知漏洞,成为攻击目标,需针对性防护策略应对。
人为操作隐患
用户误操作或安全意识薄弱,直接引发信息泄露或系统非正常损坏。
6.2.3 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
3.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网络安全环境构建
网络公司需强化监控与权限管理,国家应完善法规打击犯罪,用户提高防范意识,多方协作保障网络安全。
病毒防护策略
安装防毒软件并定期更新,避免使用不明来源软件,谨慎处理邮件与链接,结合技术与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防火墙技术应用
防火墙通过服务规则与过滤技术隔离内外网,监控数据流动,阻断威胁信息,有效防范黑客与漏洞攻击。
数据加密机制
加密技术为数据设置安全屏障,防止非法访问与破坏,确保信息完整性,抵御病毒与黑客入侵威胁。
6.2.3 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
4.信息安全威胁的根源
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公众隐私保护意识不足,网站违规索要身份证信息,日常随意填写表格致数据泄露风险加剧。
信息采集不规范
非法商家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诈骗电话与裸贷问题频发,凸显采集行为缺乏有效监管约束。
安全监管机制待完善
部门权责交叉致管理混乱,需建立跨领域监管机构并强化法律,应对信息窃取与网络攻击威胁。
信息伦理与职业行为自律
任务6.3
任务6.3 信息伦理与职业行为自律
信息伦理
在数字时代,遵循信息伦理是确保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关键,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信息时尊重个人权利,避免滥用数据。
职业行为自律
职业行为自律强调在信息技术领域内,从业者应自觉遵守行业规范,秉持诚信原则,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以高标准的职业道德指导日常行为。
6.3.1 信息伦理概述
信息伦理定义
信息伦理涵盖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及利用的伦理准则,调整人际与社会新型伦理关系,由共同道德规范构成。
伦理与道德关系
信息伦理与道德本质一致,以善恶为标准,依赖信念与社会手段维系,属非强制性规范体系。
职业道德准则发布
2022年《互联网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发布,明确六大职业规范,推动行业自律与网络生态优化。
准则核心内容
准则从意识形态、法律、伦理等六大维度,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强化诚信敬业与技术伦理要求。
是在意识形态方面,要坚持爱党爱国
坚持爱党爱国,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助力民族复兴。
是在法律层面,要遵纪守法
从业人员应遵纪守法,严守合规底线,履行主体责任,杜绝违法行为。
6.3.1 信息伦理概述
是在道德伦理层面,要坚持价值引领
互联网从业者应强化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向善网络文化,践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是在诚信从业方面,要诚实守信
诚信从业是立身之本,需合法竞争,尊重权益,抵制虚假。
是从敬业奉献来说,要爱岗敬业,提升自我
提升技能服务奉献,立足岗位精进实现价值统一。
是从技术层面来看,要坚持科技向善
坚持科技向善,严守技术伦理,确保数据合规与算法透明。
6.3.2 与信息伦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信息伦理局限性
信息伦理虽提供道德指导,但缺乏强制约束力,需法律保障信息领域健康发展。
法规支撑必要性
法律法规不可或缺,确保信息化发展有序,应对数据滥用等伦理挑战。
中国法规实践
中国已出台多项法规,如《网络安全法》,明确数据使用规范与隐私保护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中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规范处理活动,明确法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网络安全法》明确网络义务,强化信息安全,落实法律责任。
6.3.2 与信息伦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该法旨在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的合理利用,并对违反数据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该法涉及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网络与数据安全,为其他相关法律提供了指导和基础。
5.《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指导落实科技伦理治理工作。
6.《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
《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规范AI应用,严管大模型,保障数据安全促科技向善。
6.3.3 职业行为自律
信息理论支撑
信息理论提供方法工具,助力筛选分析,优化决策,提升职业自律效能。
自律规范作用
职业自律要求诚信守法,尊重隐私与知识产权,构建公正信息环境,推动理论应用。
社会协同效应
自律标准普及后,社会信息质量提升,减少误导,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效率。
个人特质培养
强化批判思维与责任感,建立自律标准,确保信息处理合规高效,推动科学进步。
1.责任感
责任感是职业自律基石,促人兼顾社会利益,做出有益决策。
6.3.3 职业行为自律
2.诚信
诚信是职业基石,坚守信息真实准确,以诚立信。
3.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推动职业自律,持续改进以达社会与道德标准。
4.持续学习
持续学习新知技能,强化信息处理与法伦理,确保行为合规。
5.同理心
同理心助职业自律,促沟通协作,避冲突误解。
THE END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