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一、课程标准
本课对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进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中国现代史部分的收官课程,具有总结性和开创性的重要地位。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教材通过具体史实,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发展的壮阔历程,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成就。本课内容理论性强,现实意义重大,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改革开放有一定了解,但对具体历史进程和理论发展认识不足。学生对真理标准大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等概念理解不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史料帮助理解。同时,学生往往对这段历史的深远意义认识不够,需要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四、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
2. 时空观念
建立改革开放时期的时空框架,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把握重要决策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
3. 史料实证
运用《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邓小平文选》等文献史料,实证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 历史解释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发展的分析,理解其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形成对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
5. 家国情怀
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意义
2. 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
3. 对外开放的进程和成就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教学难点:
1. 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2.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4. 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六、教学方法
采用史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供丰富的文献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同学们,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发展的伟大历程。
教师朗读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的记载: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然后提出问题:这段论述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解放精神?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教师朗读的文献,思考文献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结合已有知识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引用邓小平讲话原文,为学生呈现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激发学习兴趣。问题设计直指本课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这一导入旨在建立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转折的重要性,培养史料感知能力,为深入学习改革开放历程做好铺垫。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师活动:
首先我们来探究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如何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记载:全会一致同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关于真理标准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记载:凡是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平反冤假错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记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学生活动:
阅读教师提供的文献史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是什么?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决策有哪些?
3. 工作重点转移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 拨乱反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质疑。
设计意图:
通过研读原始文献,让学生实证历史转折的具体过程,理解其重大意义。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转折的各个方面,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这一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历史转折的深刻内涵,为学习改革开放进程做好铺垫。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教师活动:
现在让我们来看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村和城市改革是如何推进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
教师引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记载: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记载: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经济特区,《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记载:特区为客商提供广阔的经营范围,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保证稳定的经营场所。一切在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业、农业、畜牧业、养殖业、旅游业、住宅和建筑业、高级技术研究制造业,以及客商与我方共同感兴趣的其他行业,都可以投资兴办或者与我方合资兴办。
城市改革,《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记载: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学生活动:
分析改革开放相关文献,完成以下任务:
1. 归纳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效
2. 分析城市改革的重要举措
3. 探讨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
4. 理解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
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制作改革开放进程表,并在班级内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分析改革开放史料,让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具体内容,理解其历史必然性。重点分析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突破性意义,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同时通过文献分析提升史料解读能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教师活动:
最后我们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这一理论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有什么重要内容?
教师讲解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文选》记载: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记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记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理论发展,《江泽民文选》记载: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生活动:
研读理论发展相关文献,完成以下任务:
1. 分析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2. 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
3. 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4.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
5. 思考理论创新的现实意义
学生进行深度讨论,撰写分析短文,从多角度评价理论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理论发展史料,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培养理论思维能力。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培养理论自信。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引导他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同时通过文献分析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课堂小结与提升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发展的历史。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最后,让我们思考: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回顾本节课知识要点,思考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提升,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重点难点内容。最后的思考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环节注重知识的内化与升华,让学生不仅掌握具体史实,更能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时代价值。
八、板书设计
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 真理标准讨论:打破两个凡是思想束缚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转移,改革开放决策
3.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
4. 历史意义:开启新时期,创立新理论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1.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崛起
2. 城市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搞活国有企业
3.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4. 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1.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 社会主义本质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理论的新发展
四、历史成就与经验
1. 经济成就: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
2.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
3. 国际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化,国际影响力提升
4. 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五、现实启示
1.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选择
3.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4. 青年一代要接续奋斗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通过原始文献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发展的历史,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首先,在史料运用方面,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改革开放史料理论性较强,选择具有代表性且适合高中生理解的史料需要更加精心。部分史料涉及经济理论概念,需要提供更详细的背景说明和解读指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史料内涵。
其次,在内容处理上,实践探索和理论发展都很重要,但教学时间有限,如何把握重点、突出主线需要更好斟酌。需要进一步优化时间分配,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比如历史转折的意义、改革开放的突破、理论创新的价值等关键内容应该给予更多时间深入探讨。
再次,在价值引导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既要肯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要认识发展中的挑战。可以通过更多多角度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认识。
最后,在情感教育方面,可以更加突出道路自信教育和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面向未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本节课在史料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学情把握、重点突出和情感教育方面还需要继续改进,使历史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