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课题 15.明朝的统治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明朝的统治》本课是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1课,本课既上承宋、元时期君主加强统治的相关内容,又下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的内容,后续课程均需以本课“皇权强化”为背景理解 教材解读: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本课围绕明朝统治展开,首先介绍明朝建立,包括 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建立明朝,明成祖时迁都北京,这是了解明朝统治的基础。政治方面着重讲述朱元璋强化皇权举措,这些措施使权力高度集中千皇帝,深刻影响明朝政治格局。军事上五军都督府分割了军事权力。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的设置反映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方式。文化上,八股取士是重点内容,它规范了人才选拔方式,却也禁锢思想。民族关系部分介绍明朝与东北女真、蒙古的关系,展现明朝在民族事务上的举措与影响。
2.学习者分析
优势: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困队协作能力,也初步学会用材料分析、史料研读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不足:对明朝政治制度演变理解不系统; 辩证思维弱,易忽视政策双重影响; 专有名词(如三司、内阁)易混淆,抽象概念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授本课时不仅需要教师的系统讲述还要打造趣味的优质课堂。
3.学习目标确定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学习目标: 1.通过时间轴梳理明朝建立、迁都北京等关键节点,结合《明朝形势图》说出奴儿干都司、长城等疆域管理措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时空框架。 2.通过文字及图片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和特点,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素养。 3.对比隋唐科举与明朝八股取士的异同,结合“明清科技发明占比数据”,辩证评价科举制度演变对社会的影响。 4.通过 “隆庆和议”、“奴儿干都司设立”等史实,认识明朝在维护国家统一(如蒙古、东北边疆管理)中的历史贡献,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意识。 重点:掌握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的影响
4.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单元概述及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 针对本单元进行概述,讲述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的阶段特征,指导学生圈点勾画 强调时间段的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播放视频引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1 阅读教材单元导读,浏览时间轴,圈点勾画阶段特征 倾听教师讲述,观看视频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明清时期历史的整体框架,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环节二:情景创设 新课讲授:得天下 —— 明朝的建立教师活动2 创设情景:穿越明朝剧本杀,第一视角感悟明朝的统治,根据教材完成:“开局一个碗”到“通关一个国” ——布衣皇帝的逆袭之路 教学内容:得天下 —— 明朝的建 立 背景探究:元末乱世争斗四起,“你”如何在乱世之中生存下去?出示史料探究明建立的背景,结合材料分析朱元璋为何能在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 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自主阅读教材P86,完成人物身份卡片 展示明朝前期皇帝世系图,梳理朱元璋→建文帝→明成祖的权力更迭学生活动2 了解主线任务: 得天下:明朝的建立 守天下:强化皇权 固天下:科举考试的变化 安天下:民族关系 预设回答:背景: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矛盾激化。崛起原因:避敌锋芒,积蓄力量,后发制人,分化瓦解、攻心为上 时间:1368 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南京) (靖难之役、迁都北京)。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明清时期历史的整体框架,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的建立、巩固和统治策略,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环节三:角色模拟 新课讲授:守天下——强化皇权教师活动3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整理明加强皇权的具体举措,从政治、军事、特务机构以及地方的角度出发,进行汇报。 思考:废除丞相制度后出现了什么问题?要如何应对呢? 拓展延伸:探究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发展变化 【合作探究】明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学生活动3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预设回答: 政治: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军事: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了兵权,皇帝直接掌管军事,加强了皇权监察: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王 皇帝政务繁杂,明太祖: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内阁 权不断加强,(分化事权)相权被削弱,直到废除 特点:分权制衡。 评价: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消极影响:皇帝专权易导致决策失误,官员工作效率低,为明朝统治埋下危机。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意识到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突破重点内容,培养历史分析能力,增强对历史发展的认识。环节四:纵横对比 新课讲授:固天下——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师活动4 创设情景:为了巩固统治,你会选拔怎样的人才? 探究科举考试的变化:从内容、文体方面阐释 出示“明清科技发明占比图”结合教材相关史事,思考:我们应如何评价明朝的八股取士? 拓展延伸: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古今联系·对比分析:我国如今的教育理念有何先进性?学生活动4 预设回答 1.内容的变化: 考试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文体的变化:明朝科举考试对考试答卷的2.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以及文意,都有严格规定。一篇文章须分成八个部分,其中的后四部分各有两股对仗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八股取士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积极:巩固了明朝的统治消极:形式呆板,禁锢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阻碍社会进步。 立德树人,注重全面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言之有理即可)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比分析科举考试的变化,特别是从内容和文体方面,帮助 学生理解科举制度在巩固统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 在巩固统治时应选拔怎样的人才,从而加深对科举考试内容变化的理解,通过展示“明清 科技发明占比图”并结合教材相关史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明朝的八股取士,认识到八股取士是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在 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既有巩固明朝统治的积极作用 ,也有形式呆板、禁锢思想 、扼杀创新精神、阻碍社会 进步的消极影响。最后通过古今联系和对比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如今 的教育理念在立德树人、 注重全面发展、创新能力 培养和因材施教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对历史发展的 认识和对现实教育理念的理解 环节五:思政教育 新课讲授:安天下——民族关系教师活动5 出示明朝形势图,情境创设:面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明江山,你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从而安定天下? 结合当今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情感升华。学生活动5 1.东北 方式:设立机构——奴儿干都司 2.蒙古 方式:战争、和议 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展示明朝形势图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 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明江山时,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从而安定天下。结合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明朝通过设立机构和 战争、和议等方式处理民族 关系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措施 。通过分析明朝与蒙古之间的 大规模战争和最终达成的通贡和互市协议,使学生认识到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今我国处理民族 关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民族团结意识和情感升华 。课堂小结:出示思维导图,同桌之间为单位,针对本节课进行梳理汇报
5.板书设计
6.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基础巩固:预计完成时长3分钟 1列表整理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能力提升:预计完成时长5分钟 2.“穿越明朝”微项目(二选一): 选项A:撰写一篇《假如我是锦衣卫》的日记,描述一天的工作。 选项B: 假设你是一名锦衣卫,请设计一条“朋友圈图文”,展示当时工作内容的一个方面(如侦查官员、搜集情报、执行秘密任务等)。 要求:配图可以手绘或剪贴;文字说明包含具体史实(如“今日奉旨暗查户部李大人,发现他私受贿赂……”) 实践拓展: 3.历史小剧场:朝堂上的争议 预计完成时长:10分钟 任务要求:与同学组队,编排一个3-5分钟的短剧,表现明朝某次朝堂争议(如是否废除丞相、如何处理藩王权力等)。要求:至少有3个角色;台词需基于历史背景,表演录制视频或撰写剧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