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课件 (共4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将相和》课件 (共47张PPT)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历史故事。
司马迁,字子长,约公元前145年出生,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称号: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资料:
战国是我国一段历史时期,当时秦、齐、楚、赵、燕、魏、韩是最厉害的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其中,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背景知识
词语检测
和氏璧 召集 大臣 商议 蔺相如 完好无缺 进宫 献上 强逼 允诺 划归 典礼

lìn
nuò
chén
qiǎnɡ
huà
词语检测
抄写 得罪 渑池 胆怯
廉颇 抵御 推辞 侮辱 擅长 击缶 拒绝 上卿 削弱 战袍 荆条
dǐ yù
lián
qīnɡ
shàn


páo
zuì
xuē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连词成句地读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 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如果您有诚意,先把 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说一说,你一眼看到了哪些内容。在书上用横线画一画。
有的同学看到的多,有的同学看到的少。那怎样阅读才能提高我们的速度呢?
一目一词: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 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一目一短语: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一目一句: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 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总结方法:
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把词语连起来,一下子看一句话,这就是连词成句。
一眼扫过去就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这个方法叫扩大视域。
连词成句地读,一眼看到的内容越多,阅读速度就越快。
运用方法
整体感知
请你用上“连词成句地读 ”这种方法阅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读完后记录时间 。
注 意:记录的时间,不是眼睛扫过课文的时间,而是读懂课文的时间。
检查阅读效果
(1)本文共1600余字,我读完课文花了( )分钟。
(2)根据课文内容选择。
①课文题目“将相和”中“将”指的是( ),“相”指的是( )。
A.蔺相如 B.廉颇
②《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
A.春秋时代 B.战国时代 C.秦朝
检查阅读效果
③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 )
A.击缶 B.鼓瑟 C.唱歌
④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 )
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
B.蔺相如对门客们说的
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检查阅读效果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阅读时,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的?
忽略遇到不懂的词语,不回读 。例如 ‘渑池、缶 ’等地名、乐器名。
连词成句地读,扩大视 域。
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阅读与理解同步。
精读课文
把握脉络
用上这些方法,再次默读课文,读完后记录时间。 思考:在这三个故事中,“将 ”和“相 ”分别做了什么?
蔺相如 廉颇




蔺相如带璧换城;
知道秦没有诚意,送璧回赵;
朝堂立功 ,官至上大夫。




蔺相如陪赵王赴宴;
为维护国家尊严,以死相拼,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立功 ,官至上卿。
古代高级官名,分上、中、下三级。上卿是卿中最高的一级。
上卿
上大夫
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在大夫之中,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
课外知识:

瑟,古代拨弦乐器的一种,形似古琴。
缶,瓦盆。是古代的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古人以缶为乐器,用以打拍子。

课外知识:




蔺相如避免与廉颇见面,回车退避;
与手下的人说利害关系。




廉颇带兵到边境,做好抵御的准备。




廉颇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他们为什么“不和”? 又是怎样从“不和 ”到“和 ” 的?
蔺相如 廉颇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 ”和“渑池会面 ”中立功,官居廉颇之上,引起廉颇的不满 。后来,廉颇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重归于好。
看着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贴士:
①借助图示讲故事,注意简洁 、清楚 。
②讲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1)自由练说。
(2)同桌互说。
(3)全班展示。
速读课文
品析人物
复习巩固,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蔺相如机智斗秦王。
秦王想要骗取和氏璧。
蔺相如不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廉颇。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蔺相如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廉颇不服气,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产生矛盾。
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故事起因
故事经过
故事结果
故事
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快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结合具体事例,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应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完璧归赵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蔺相如
机智过人
胆识过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蔺相如
机智沉着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蔺相如
不畏强暴 勇敢无畏
蔺相如反复思量,觉得秦王还是不会信守承诺的,一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
行事谨慎 考虑周全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应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渑池会面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 地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蔺相如
大义凛然
不顾个人安危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维护国家的荣誉、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
我们是怎么读出蔺相如这个人物的特点的?这两个故事又是怎样表达出他的特点的呢?
抓住主要事例中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作者也正是通过细致描写具体事例中人物的言行等表现来突出人物特点的。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应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负荆请罪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
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 识大体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廉颇
居功自傲 性格直率
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勇于认错 知错能改
想象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
交流讨论
感悟提升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冲突;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也是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不顾国家利益。这是“将相和”的真正原因,也是他们共有的可贵品质。
《将相和》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是因为一个“和”字。中华文化崇尚“和”,“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论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教师说:
作为读者,我们要结合具体事例和人物的言行等细节,去分析人物性格和品质;作为作者,我们又该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呢?
分析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等细节,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刻画人物形象则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完成。
总结方法:
1.集中注意力,不回读。
2.连词成句地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