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哲学基础知识识记提纲(精简版)(★★★特别提醒,答哲学题一定要注意区分范围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及其对应教材内容组 成 对应教材中的内容(记住课题和单元的标题)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单元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一单元认识论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二单元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历史观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单元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二单元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简称“(辩证)唯物论 ”★如何运用唯物论知识回答主观题(抓住三大概念、运用三大原理、共四点)?1.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出从什么实际出发)2.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指出意义或危害)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3.规律: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指出什么规律)4.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指出既尊重规律,又做了什么)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联系三个特征+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唯物辩证法的特征之一1.联系的特征: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联系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要求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观点看问题。(2)联系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多少种),要求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有多少种),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状态影响部分。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立足整体,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二、发展观(普遍性、实质、形式或状态、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辩证否定观)——唯物辩证法的特征之二1.发展普遍性:发展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发展的状态或形式: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强调量变: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坚持适度原则(当事物向不好的方向变化时使用,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2)强调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比如:新起点;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等,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3)总说: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的曲折的,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1)前进性: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2)曲折性: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原因:过程、弱点和不完善、强大、抵抗扼杀);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5.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观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矛盾的含义: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同一性(相对的):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斗争性(绝对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3)两者的联系: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3.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注:不能说斗争性或同一性推动发展。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但不能说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相互转化。4.矛盾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或: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5.矛盾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原理: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强调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强调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学会从个性中总结共性,用共性指导个性;②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一定要说含义)(1)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集中力量解决主矛);同时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要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8.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一定要说含义)(1)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全面看问题,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9.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具体内容、两者关系分别是什么?(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2)两点论:要看到主要矛盾,要看到次要矛盾;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3)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矛;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方。哲学原理 (具体内容略) 方法论 (矛盾分析法) 常见的关键词 (如何识别)矛盾基本属性 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两者相联系、有机统一、转化、区别、斗争、排斥矛盾具有普遍性 承认矛盾普遍性 (一分为二) 既要、又要;虽然、但是;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等等矛盾有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差异、优势、特色等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试点、推广、示范、典型、榜样、共同点、窗口、缩影等等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着重把握主要矛盾,也不要忽视次要矛盾 中心、关键、重点、突出的是、集中力量、主题、主线、首要的是、当务之急、第一要务、统筹兼顾等等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学会全面看问题,着重抓住主流,也不忽视支流 本质、主流、方向、总体上说、主体、基本态势、大局、支流等等(4)两者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10.★矛盾分析法归纳总结(要记住常见的一些关键词,尤其是主次矛、主次方)●提示:①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也属于矛盾分析法。在分不清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时,可笼统的说“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什么?(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的含义与特征: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或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有时先于、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要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1)矛盾运动: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6.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的根本利益。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或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1.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社会价值),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促进社会发展,错误的价值观会阻碍社会发展。(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a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b.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3)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4)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5)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与要求:(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2)在阶级社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4)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①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