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化 高考真题易错易混汇总 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哲学与文化 高考真题易错易混汇总 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2025真题中的易错易混汇总
1.(2025·云南)体重管理效果取决于人们对各种方式的选择 。(×)
解析:体重管理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们对各种方式的选择会影响体重管理,但效果“取决于”人们对各种方式选择的说法过于绝对。
2.(2025·云南)体重管理效果受医学干预和体育运动发展的主导。(×)
解析:体重管理受医学干预和体育运动的影响,但不是受其主导。
3.(2025·湖南)石板小桥与桥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解析:从石板小桥再到友谊的桥梁,都是“桥”,石板小桥与桥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2025·湖南)古桥矗立在历史深处,属于发展历程中的旧事物。(×)
解析:古桥矗立在历史深处,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并不是发展历程中的旧事物。哲学上的旧事物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日趋灭亡的东西。
5.(2025·云南)微生物加固技术的运用为文物修复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
解析:微生物加固技术是一种具体的修复技术手段,而不是方法论指导,“方法论指导”更强调理论层面。
6.(2025·广东)悲秋情感表达具有鲜明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悲秋情感是人们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而产生的对秋天的一种感受,并不是将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实在,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7.(2025·广东)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疏离排斥是悲秋情感生成的原因。(×)
解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不存在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疏离排斥。悲秋情感的生成主要是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而不是所谓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疏离排斥
8.(2025·河南)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因。(×)
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而不是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因。
9.(2025·陕晋青宁)竞技体育能够验证机器人活动的目的性。(×)
解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目的性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特点。机器人不具有意识,其活动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所以竞技体育不能验证机器人活动的目的性。
10.(2025·陕晋青宁)机器人参加竞技体育的测试是实践活动。(×)
解析:实践的主体是人,机器人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11.(2025·河北)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认识才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2025·河北)“是”与“非”不能辨别,因为多数人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
解析:孔子的话强调即使多数人意见一致(众好或众恶),也必须通过考察来辨别是非,即认为“是”与“非”是可以辨别的。
13.(2025·北京)AI“鹰眼”鸟类监测系统,可以获取鸟群的鲜活印象,是感性认识的最终目的。(×)
解析:感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AI “鹰眼” 系统获取的鸟类图像、数量等信息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但它的存在是为了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揭示鸟类活动的规律来指导实践。
14.(2025·北京)AI“鹰眼”鸟类监测系统,重现鸟群的外部联系,实现了从感觉向表象的跃升。(×)
解析:感觉和表象都是感性认识,“跃升” 更强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变。
15.(2025·四川)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衡量尺度。(×)
解析: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衡量尺度是生产力的发展而非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其调整需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不能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判断标准,该选项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16.(2025·湖南)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解析:影视动画作品中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经过艺术加工、想象等创作出来的,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17.(2025·湖南)哪吒形象的演变经历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解析: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18.(2025·广东)审美实践活动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解析:审美实践活动是社会性活动,并非单个人孤立活动。
19.(2025·广东)艺术与生活的矛盾在手作中得以消除。(×)
解析:矛盾可缓解,不能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矛盾在手作中得以消除”说法错误。
20.(2025·河北)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要求。(×)
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而不是着眼于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要求。
21.(2025·河北)从试点先行到形成经验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共性到个性的体现。(×)
解析:试点先行属于个别和个性,形成经验是一般和共性,从试点先行到形成经验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体现,而不是从共性到个性的体现,且选项说法自相矛盾。
22.(2025·山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最终目的。(×)
解析: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3.(2025·山东)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解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而不是由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的。
24.(2025·江西)46年不懈努力表明坚定意志是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前提。(×)
解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前提,坚定意志是创造和实现价值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前提。
25.(2025·江西)防护带锁边“合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然结果。
解析:防护带成功锁边“合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结果,并非单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然结果。
26.(2025·重庆)关于机器人研制,依照人类形象研制机器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
解析:依照人类形象研制机器人,更多是技术模仿和功能适配的体现,不能直接等同于“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其核心是尊重人的需求与价值)。
27.(2025·重庆)关于机器人研制,从人偶到人形机器人的跃升历程,说明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解析:从人偶到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二者同等重要,没有“质变比量变更重要”的说法。
28.(2025·重庆)人和机器人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解析:人和机器人的矛盾是随着科技发展产生的,并非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属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29.(2025·重庆)“机器人学三定律”的提出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解析:“机器人学三定律”是对人与机器人关系的规范设想,属于社会领域的人为约定,并非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30.(2025·甘肃)漆的实用目的向审美目的的发展体现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1.(2025·甘肃)漆的实用目的和审美目的说明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价值。(×)
解析:价值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认识决定的。
32.(2025·广东)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主体自觉建构的产物。(×)
解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没有人类实践参与的,并不是主体自觉建构的产物。
33.(2025·广东)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团队成功的前提。(×)
解析: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团队成功为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提供更好的条件,而不是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团队成功的前提。
34.(2025·河南)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解析: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非人民群众。
35.(2025·河南)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社会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发展。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不一定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应该说正确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6.(2025·湖北)结构要素的组合变化引起系统功能的优化 。(×)
解析:结构要素的组合变化未必是合理的结构调整,不一定引起系统功能的优化。
37.(2025·湖北)善于分析矛盾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前提 。(×)
解析:分析矛盾是认识矛盾的过程,而非转化的必要条件,自在事物的矛盾转化并没有人的活动参与。
38.(2025·湖北)新出现的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解析: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说法错误。
39.(2025·湖北)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引领全社会的消费选择。(×)
解析:全社会的消费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能起到引领全社会消费选择的作用。
40.(2025·山东)大漆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其自身的属性与功能。(×)
解析: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大漆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以及人的需求。
41.(2025·山东)漆器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大漆的功能。(×)
解析:大漆的功能(如防水抗蚀)是其固有属性,漆器的功能或状态变化(如雕漆、推光)并不会改变大漆本身的特性,而是利用其特性实现漆器的功能。
42.(2025·湖南)抗战精神已融入湖湘传统文化忠诚与担当的优良品格中。(×)
解析:抗战精神是革命文化,不涉及传统文化。
43.(2025·湖南)爱国主义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锻造抗战精神的载体。(×)
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在抗战时期的具体体现,爱国主义不是锻造抗战精神的载体。
44.(2025·广东)礼仪文明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
解析:文化软实力涉及诸多方面,如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力等。礼仪文明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
45.(2025·广东)传统礼仪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文明素养。(×)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传统礼仪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文明素养。
46.(2025·湖北)遵义会议精神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解析: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而非遵义会议精神。
47.(2025·湖北)遵义会议精神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不是遵义会议精神。
48.(2025·黑吉辽蒙)中国传统色折射出了中国人世代所秉持的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解析: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天人合一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而不是民族精神。
49.(2025·黑吉辽蒙)紫鹊界梯田体现出人民群众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源泉。(×)
解析: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50.(2025·全国)中外合拍纪录片在海外播出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本质内涵。(×)
解析:传播方式有创新,内涵未改变。
51.(2025·全国)中外合拍纪录片在海外播出表明文化作用的性质取决于文化传播的方式。(×)
解析: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文化的作用,而不能决定文化作用的性质。
52.(2025·甘肃)文明交流互鉴必须要完全还原文化经典原貌。(×)
解析: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要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而不是“完全还原文化经典原貌”。
53.(2025·甘肃)文明交流互鉴要认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解析:我们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不是认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54.(2025·安徽)世代传唱的经典“村歌”,奠定了劳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解析:夸大了经典 “村歌”的作用。
55.(2025·安徽)世代传唱的经典“村歌”,说明文化交流交融决定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解析:文化交流交融对民族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
56.(2025·湖北)年画是体现中华民族整体精神风貌的独特文化符号。(×)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而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并不是体现中华民族整体精神风貌的独特文化符号。
57.(2025·湖北)内容形式各异的年画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解析:优秀文化能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内容形式各异的年画不一定都是优秀文化,不一定能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58.(2025·江西)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
解析: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
59.(2025·云南)这些优秀作品受欢迎是因为迎合大众需求,优化了公共文化服务 。(×)
解析:优秀文化作品应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一味迎合。
60.(2025·全国)雪域高原奏出非遗交响曲,其文化意义在于促进文化交流交融,消除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
解析:文化具有多样性,地域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非遗展示旨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尊重,并不能消除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
61.(2025·全国)雪域高原奏出非遗交响曲,其文化意义在于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指明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立场。(×)
解析:科技与非遗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具体方式,但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立场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62.(2025·甘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演进的集中反映。(×)
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集中反映,而非人类历史演进的集中反映。
63.(2025·甘肃)文化传承是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
解析:文化传承是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是立足实践。
64.(2025·湖南)具有时代风尚的潮玩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派生物。(×)
解析:文化虽由经济决定,但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派生物,它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65.(2025·湖南)丰富文化表达方式是优秀潮玩产品走红海外的根源。(×)
解析:丰富文化表达方式是文化走红的原因,但不是根源,优秀潮玩产品走红海外的根源在于其承载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66.(2025·安徽)保护利用抗战文物意在弘扬革命文化,拓展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解析:保护利用抗战文物主要是为了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伟大抗战精神,其目的不在于拓展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66.(2025·安徽)保护利用抗战文物意在展示民族气节,凸显中华民族文化优越性。(×)
解析: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67.(2025·安徽)艺术创作水平取决于对现代科技的掌握程度。(×)
解析:艺术创作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现代科技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手段和方式,但不是决定因素。
68.(2025·安徽)制作者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解析: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建立联系。
69.(2025·河北)吸引外国学生定居中国是扩大中外交流的主要形式。(×)
解析:吸引外国学生定居中国有利于扩大中外交流,但“主要形式”夸大了其影响力。
70.(2025·河北)教育强国建设的立足点是利用好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解析:教育强国建设的立足点是中国自身的发展实践。
71.(2025·浙江)某歌舞团推出“文化管家”模式,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可及。(×)
解析:“文化管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但还没有完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均等。
72.(2025·河南)抗战文物的生命力缘于它们凝结着革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解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