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四应知应会【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起源于? (P3)2、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判断) (P4相关链接)3、世界观和方法论含义以及他们的关系 (P5、6)4、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P6、7)5、哲学的基本问题?具体内容一是?二是? (P8)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P10)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类? (P10)8、两个对子和两大范畴分别是什么? (P1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核心观点? (P13)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科学的?为什么是革命的? (P14)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P15)1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P15)【特别提醒】(1)哲学产生和来源于实践,获取方式是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世界观人人都有,有正确错误之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7)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升华。【注意】 “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是百科全书”、“哲学是科学之母” 、等说法都是错误的,但可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学的(10)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唯心主义。【注意】在哲学史上曾出现一些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1、物质的含义、唯一特性 (P18)2、什么在人类社会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P19)3、意识的含义 (P20)4、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P2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22)6、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P23)【特别提醒】(1)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除了包括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2)物质≠具体物质形态。物质不是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物质是对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二者是共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象的关系。(3)物质和意识不是不可分离,相互依赖的。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4)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5)规律≠联系≠现象≠规则等(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律是客观的。发明规律,消灭规律,创造规律,改变规律都是错误表述。但是可以发现规律,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6)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7)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8)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9)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辩证法)1、联系的特点 (P27-29)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表现为? (P29最下面)3、发展的实质? (P32)4、判定新旧事物的标准 (P33最上面)5、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P36)6、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含义 (P36)7、矛盾问题的精髓 (P37)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P42-43)【特别提醒】(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联系是客观的,人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联系;要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具有客观性。人为事物联系≠主观臆造的联系。(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等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5)整体功能≠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6)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7)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8)事物发展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区分新旧事物,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前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10)量变与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改变。发展一定是质变,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是发展。要注意防范向不好方向的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11)不能说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1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但不能讲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13)“对立”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双方本身。(14)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相互转化。(15)哲学矛盾≠ 逻辑矛盾≠生活矛盾(16)“事事有矛盾”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被解决。【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P49)2、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区分清楚这几个特点) (P49)3、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51-52)(理解区分)4、真理的含义及特点 (P53-54)5、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可以有多个? (判断)(P54)6、认识的三个特点 (重点区分) (P56)7、超越真理、推翻真理哪个说法正确 (P56)◆【特别提醒】(1)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也是错误的;二者相互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2)单个人的孤立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经验。(4)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6)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界限,真理中包含谬误是错误说法,只是相伴而行。(7)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60)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P60)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P62)4、什么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P63)5、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P63-64)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P65)7、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 (P65)8、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P65)9、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分别是什么? (P65)10、改革的目的 (P65)11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内容 (P69)12、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什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 (P69)【特别提醒】(1)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等。(2)政治上层建筑:与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观念(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等。(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六课 实现人生价值】1、价值的含义 (P71)2、人的价值主要在于? (P71-72)3、价值观是什么? (P73)4、价值观都能正确指导实践 (判断) (P73)5、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P75-77)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 (P76第一段)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 (P76)8、什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P81)9、什么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P81)【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P91)2、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P91)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P91)4、文化的功能 (P92、93)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P94第二段)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P96八个字)7、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P97)8、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P98)9、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P99)10、民族精神的内涵 (P100)【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1、民族文化地位、作用 (P104最上面)2、什么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P104)3、面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差异应该怎么办 (P105最下面)4、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P108-109标题+P110最后一段)【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 (P111)2、什么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P113)3、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P114-117标题)4、什么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P115)5、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P116)必修四主观题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设问模式1、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或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材料(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往往起阻碍作用。(3)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设问模式2、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设问模式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设问模式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②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③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一、联系观设问模式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上述材料。(或者)(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同时还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设问模式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着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③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着决定性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设问模式3、运用联系的特点分析上述材料。(1)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系统优化: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二、发展观设问模式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的知识分析问题:(1)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3)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4)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又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设问模式2、运用事物发展的趋势分析上述材料(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分析上述材料)(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2)事物发展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成长。(3)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迂回的。要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设问模式3、运用事物发展的状态分析上述材料(运用量变与质变的有关知识点分析上述材料)(1)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要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和发展。(4)质变又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向前。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不断推进事物发展。三、矛盾观设问模式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或用矛盾的基本属性或用矛盾对立统一回答。。)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⑤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设问模式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设问模式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我们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设问模式4: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回答................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设问模式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3)主次矛盾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设问模式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抓住主流。(2)矛盾主次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全面观点看问题,不忽视矛盾次要方面。(3)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设问模式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④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设问模式8、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分析问题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⑦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设问模式1: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上述材料。(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我们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2)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3)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设问模式2、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角度分析上述材料(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我们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2)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或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追求真理是一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和上升性。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设问模式3、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角度(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回答)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设问模式4、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点)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1)认识具有反复性,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材料(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发展、主体世代延续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过程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不会停止,总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4)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设问模式5、真理的特点/从真理的角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①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设问模式1、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或者寻觅社会的真谛的角度分析材料?(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4)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最高的价值标准。(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要求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6)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7)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设问模式2、从价值观(或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分析材料体现的道理或给我们的启示(1)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要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人的真正价值在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树立劳动观念,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4)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5)必须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实现人生的价值。设问模式3、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材料?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③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设问模式4、从社会历史的主体的角度分析材料?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材料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材料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材料设问模式5、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文化部分主观题)1、文化的功能和作用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②文化具有教育人民的功能,发挥文化教化育人功能,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④文化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文化是的经济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⑤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健康的文化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与政治、经济)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对民族的功能)⑦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对人的功能)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推动国家发展。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能够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先进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②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③要坚持古为今用,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运用所学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xX精神的(意义/重要性/时代价值)或分析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 XX 精神?①XX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弘扬 XX 精神有利于(结合材料)②弘扬XX 精神有利于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推动 xX 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结合材料④XX 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体现,又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产物。5、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丰富民族精神。②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做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③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⑤弘扬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核心的时代精神。⑥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⑦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⑧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创新途径手段6、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交流?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③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④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⑤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构建和谐世界。7、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开放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②立足中国国情,促进外来优秀文化与中国国情相借鉴。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促进世界的繁荣。⑤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8、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③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9、如何建设文化强国?①建设文化强国,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②建设文化强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③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④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⑤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⑥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10、如何坚定文化自信?①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夯实基础)②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底蕴)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最根本的要求)1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①有利于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②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示范导向作用。③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④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⑤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⑥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12、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创新。13、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①利于我国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③促进国际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经济互利共赢。推动国家间相互理解,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的精神纽带,是支持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文化的结品,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