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必修4哲理必背清单整理:李大磊 审核:李歌、魏晓涵 时间:2025年9月一、核心概念类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与内容)。4.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的行动依据。7.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8.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辩证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10.矛盾: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1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1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4.真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二者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16.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17.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8.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至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19.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20.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1.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3.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24.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其中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5.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6.事实判断: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27.价值判断: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判断。二、特点类1.马哲的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揭示了规律)与革命性(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是马克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2.物质的特点: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其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3.运动的特点:规律性4.规律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5.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6.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7.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8.发展的特点:普遍性,渐进性(量变)与飞跃性(质变),前进性(前途或趋势)与曲折性(道路)。9.矛盾的特点:斗争性与同一性(两个基本属性),普遍性(绝对)与特殊性(相对),不平衡性(矛盾双方地位、力量及作用等是不平衡的),过程性(矛盾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10.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1.真理的特点: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12.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3.社会意识的特点:相对独立性(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1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非对抗性15.价值的特点: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16.人的价值的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价值的客体),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价值的主体)。1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三、辩证关系类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第一课·哲学常识)①哲学源于时代。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②哲学对时代具有反作用。真正的哲学是时代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第一课·哲学常识)(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特殊、个别),哲学是对其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普遍、一般)。(2)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的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4.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内容】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②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或优化结构,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7.矛盾的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矛盾观)【内容】(1)区别:①含义不同(详见课本37页)②特点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2)联系:矛盾的统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坚持矛盾分析法,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矛盾观)【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二者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9.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矛盾观)【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一方面,要优先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10.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矛盾观)【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方法。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内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方法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1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立足实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的本质)【内容】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①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出发。②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的发展)【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方法论】遵循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1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的发展)【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方法论】遵循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适应先进的经济基础状况。16.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内容】①社会是个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②个人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主体。个人的生产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个人的思想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个人的交往互动形成了社会关系。③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方法论】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反对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四、目录类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常识)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马哲的辩证唯物论)2.1:世界的物质性 2.2:运动的规律性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马哲的唯物辩证法)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5.1:社会历史的本质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5.3: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6.1:价值与价值实现 6.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