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件(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件(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哲学与文化》复习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人在规律面前是
无能为力的吗
世界的本质
是什么
物质是
静止的吗
物质的运动是
杂乱无章的吗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利用规律
1. 物质观:
(1)物质含义
(2)世界物质性原理
2. 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
(2)运动和静止
3. 规律观:
(1)规律的含义、特点
(2)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4. 尊重规律和
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要在物质的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知识逻辑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1.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5.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含义
唯一特性
实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
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考点1 世界的物质性
特别提醒: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考点精讲】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vs具体的物质形态
这张桌子是物质吗?
物质的具体形态
山川河流
虫鱼鸟兽
学生老师
地球月球
电场磁场
新冠病毒……
物质(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抽象概括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物质的范畴吗?
、 、 、 、
普遍性
共性
一般
抽象
、 、 、 、
特殊性
个性
个别
具体
×
×
混淆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哪个哲学流派的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观点辨析:
甲 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解析]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甲的观点是相对于物质概念而言的;乙的观点是就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言的。
比较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注意内涵和外延)
哲学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共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共性(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性(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可以被创造/改造,有生有灭
联系 ①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②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但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扩展延伸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自然科学的物质慨念
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1) “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客观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意识现象。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包括精神、意识现象。是一种状态。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一定是客观实在
物质现象+意识现象
物质现象
易混易错
哲学中的整个世界包括哪些部分?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意识)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整个世界
如图,已知整个世界包含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三个部分。
求证: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①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②方法论:承认自然客观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哲理运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
顺应自然≠顺从、服从、征服自然
考点1 世界的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产生看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人类的进化史:古猿 猿人 新人 现代人
2.世界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构成)
生产力
(客观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
(客观的经济关系)
劳动者
劳动资料(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考点1 世界的物质性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做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原理:① 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从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
③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发展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小结: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劳动和
社会交往
促进了人脑的生成
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的表达手段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注意:没有劳动和交往,再复杂的动物心理也不能自发地发展为人的意识
简单反应
刺激反应
感觉和心理
植物向阳
猴子表演
思维着的精神
人类意识
无生命
低级生物
高等动物

水滴石穿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世界的物质性
B.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注意: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
≠大脑
≠动物脑
≠电脑
人脑
≠人工智能
①客观存在是意识反映的对象。
②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真实的反映。
是人们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鬼神观念)
注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从意识反映的内容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产品
原材料
意识
人脑
客观存在
生活
实践
加工
改造
加工厂
正确的意识:
错误的意识:
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考点1 世界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
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形式的主观性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 包括感性认识形式,还包括理性认识形式。
这两种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 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
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 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
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深化扩展
世界观(哲学原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哲学启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关键词:针对国情制定政策、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小结: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总: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要求我们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分: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要求我们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③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本课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的性质的变化等)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关系 理解 误区 错误示例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唯一特性)。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刻舟求剑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离不开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仁者心动
·万物运动都是在概念中运动
考点2 运动的规律性
1、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原理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本课原理: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拓展延伸:比较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
【理解】
①特性:指一事物具备的,可以使自身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别之处。(如:物质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②属性:一般是指事物具备的各种各样的性质。(如物质的基本属性有永恒性、无限性、可知性、运动性等)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其他属性只有通过运动才能展现出来,运动属性是物质的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所在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而言的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 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
一定时期和一定阶段内基本不变;
二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知识拓展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正确的,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错误的,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不是主观想象或人、神创造的联系
不是现象的联系(不能直接感知)
不是偶然的联系
不是多变的联系
喜雀报喜,乌鸦叫丧
苹果落地
守株待兔
股价波动
【注意】规律 ≠ 规律性现象 ≠ 规则 ≠ 联系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人们能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得到的。
规律:是稳定的、深刻的、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联系,只有借助抽象思维才能认识。
规则:是主观的。(不是固有的,是人为制定)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注意】①规律是客观的,没有好坏之分;
②规律不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不能改变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在规律上不能用的词语:发明、消灭、创造、改变规律
在规律上能用的词语:发现、尊重、认识、利用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不是无能为力的)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本课原理: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2)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选择反应不同事物,还可以选择反映同一事物不同角度。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3)能动创造性
a.(深度)反映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
b.(跨度)认识现在、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c.(进程)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加。(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侧重怎么想、解释世界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目的、计划、任务、目标、步骤、规划、方针等
(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键词 :抽象、归纳、总结、提升、追溯过去、预见未来等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注意: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3.前提条件: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侧重怎么做、指导改造世界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③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方法论:①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②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材料中的标志性词语:在……理论 、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贯彻弘扬……精神,坚持……方针;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抵制错误的错误意识等。
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强调主观)
方法论:①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强调主客观结合)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强调物质
强调意识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 反对违背客观规律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反对主观主义
研究探索
规律性
客观存在的事物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是什么(含义 )
2、为什么(依据)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尊重客观
发挥主观
主与客观相结合
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形而上学
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强调反对从主观出发(包括真理)。
即反对: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
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要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前者是唯物的,后者是唯心的。
(2)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因为实际往往是多个事实的有机统一。
(3)从实际出发中的实际,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要在动态中把握。
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总结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是物质的
运动是规律的
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普遍的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推动实践
错误的意识→阻碍实践
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前提条件
相结合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物质决定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