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课件(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课件(26张PPT)

资源简介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四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三课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五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六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七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八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史观
人生价值观
不忘本来
哲学基础知识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论
辩证
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哲学与文化》建构逻辑框架
《哲学与文化》复习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的基本知识)
哲学的内涵
哲学的发展
从起源看
从与时代关系看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看
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哲学的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
何者为本原
有无同一性
唯心主义
古,近,辩历
物→意
主唯,客唯
意→物
有:可知论
无: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产生条件
基本特征
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
时代精神的
精华
是什么
研究什么
为什么要学马哲
知识体系构建
1.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产生与起源:(人+实践+思考)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凭空产生)(从改造世界角度)
(2)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从认识世界角度)
3.哲学的作用: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正确/错误指导,≠决定),真正的哲学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反映√/精华×)。
真正的哲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4.哲学与时代:
【注意】哲学也有正确和错误、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错误的哲学是对时代内容错误歪曲地反映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考点1 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哲学的起源
比较
世界观
哲学
区别
含义
特点
联系
反对
是零散的、自发的,不系统的,人人都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不是人人都有
①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两者都源于生活实践,都有正误之分。
哲学≠世界观。既要反对将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也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 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
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具体方法)
联系

注意:①世界观与方法论不是相互影响或相互决定的关系。方法论不能影响更不能决定世界观;
②不能认为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③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总和)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比较
哲 学
具体科学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世界某一具体领域、具体方面、某一事物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一般)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
具体的方法指导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指导);
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升华;两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错误倾向
②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①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科学之母”,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知识整合:什么是哲学?(全面把握哲学)
(1)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起源看: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从与时代关系看: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升华。
(4)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5)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如:理论、计划、感觉、思想、 观点等主观性的东西
思维
意识
存在
物质
简单理解为意识以外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如:地球、生物、环境、国情、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客观性的东西
注意:A.思维——存在相搭配,意识——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在现实生活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考点2 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谁决定谁,以及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它的基本内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是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
【难点突破】 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相对于意识现象而言的,它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无论什么形态的均要具备“客观实在性”。因此,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本原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根本的、最重要)
(从属)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两大阵营
考点2 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从生活实践看

从哲学研究看

从哲学发展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根本分歧: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哲学派别
观点分歧表现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不是全都正确,唯心主义也不是全无好处。
(1)谁先谁后;
(2)谁决定谁;
(3)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4)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进步性
局限性
联系
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
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把物质混同于物质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混同于物质概念。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一种或几种实物
混淆科学物质结构和哲学物质范畴
共同本质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王守仁:心外无物
③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⑤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
⑥慧能:仁者心动
⑦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①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②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
③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④老子:道生一,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⑤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
1.区分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
(1)如果材料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如:“气者,理之依也”或者“理生万物”,体现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如果材料涉及人类的某项新科学发现,体现的是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2.关键词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认真审题,先找到材料中属于“物质”的关键信息,如“金、木、水、火、土”“元气”“原子”等,
再找出材料中属于“意识”的关键信息,如“心”“理”“绝对精神” “观念”“上帝”等,
最后依据题意判断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方法点拨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子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
拉美特利:不仅动物是机器,人也是机器,人的肌体和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变现。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用过感知感觉的。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观点?
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法 和 形而上学
哲学史上两大派别“两大阵营”
联系、发展、全面
孤立、静止、片面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的斗争从属于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分歧: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分歧: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其一
其二

①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两个对子);
②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
③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小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是什么
(二)为什么:(1)实践无法回避(2)哲学不能回避(3)不同回答决定性质和方向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本原是本原的问题
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
根本观点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根本观点
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1、两大基本派别的分歧
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介
(1)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
(2)时间: 19世纪中叶
(3)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基础) (运用与证明) (落脚点)
考点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P12-1、相关链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考点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②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④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取得的积极成果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身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2、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使命崇高)
考点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表现
主要内容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世界。
②革命性: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科学性: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反复检验。
①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他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依然闪耀着光辉灿烂的真理光芒,散发出永恒的思想魅力。
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理论
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
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思想
创立: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而创立的。
意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小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结合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怎么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怎么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
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结合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道路问题
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次结合
强起来的道路问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本质
本质
本质
第一次飞跃
成果1
第二次飞跃
第三次飞跃
回答了
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