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长沙过贾谊宅》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长沙过贾谊宅
教科书 书 名:统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掌握和积累怀古诗这一题材的常见内容和感情。 2.掌握解读诗歌的五个切入口,全方位理解诗歌中透露出来的怜“君”也是怜已,伤古人也是伤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刘长卿诗中借怜贾谊来自怜,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怀古诗这一类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题目、作者、题材、意象等因素读懂诗歌,体会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二、授新 1.介绍怀古诗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怀古诗鉴赏方法: 弄清史实 → 体悟情感 → 分析技巧 2.诵读这首诗《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3.请同学自由放声读这首诗,初步感受诗歌内容和情感。 初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谈感受) 4.知识链接及背景介绍: (1)了解古人:贾谊其人! 贾谊(公元前201—前169年),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18岁即有才名,21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但是不得任用,后担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抑郁而终。 著名政论文章有《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 (2)有关贾谊的古诗及名家评论以及贾谊的历史历史功绩 贾生 [ 唐 ]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苏轼《贾谊论》: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可惜呀!贾谊, 是能辅佐帝王的人才,但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 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 [明]李贽《贾谊》: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 (意思是说“刘向认为:‘贾谊解说夏商周三代和秦朝安定与动乱的观点,其论断之佳,通晓洞达国家的典章制度,即使古时候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 贾谊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如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的分析的正确性;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汉王朝就乘机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使他们仅得租税,而失去了直接治理王国的权力。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其封地分为若干块,分给自己的子弟,从而实际上分散和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这更是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了。贾谊关于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统一铸钱的主张,汉武帝时也实行了。汉武帝还胜利地进行了对匈奴的战争,抛弃了贾谊引为耻辱的和亲政策。 贾谊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作出了杰出贡献。 (3)了解本诗的作者刘长卿 刘长卿 (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唐肃宗时为长洲尉,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风格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文人的风骨和情怀,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刘长卿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刘长卿代表作品《逢雪宿芙蓉山》《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名字读音:刘长卿,正确读音为“liú zhǎngqing”。其名字中的“长”应读作“zhǎng”,而非“cháng”。这一读音的依据源于古代对先贤的敬慕,以及古人起名的风俗。具体来说,刘长卿的名字“长卿”是沿用了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字“长卿”,而司马相如的字又是沿用了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的名字。蔺相如是赵惠文王时期的上卿,相当于百官之长,因此“长卿”中的“长”读作“zhǎng”,表示年长、位高之意。 了解这一读音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欣赏这位唐代诗人的作品及其文化背景。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这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想到类似的遭遇,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七言律诗。 四、赏析诗歌 1.首联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此:“贾谊宅” 楚客:标举贾谊的身份 译:贾谊被贬在此地居留三年,万古只留下他客居楚地的悲哀。 首联:交代贾谊身世遭遇:贬谪三年,如鸟敛,政治失意,郁郁而终,万古留悲。历史已逝,悲情犹在! 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感情基调! 三年谪宦 万古留悲——史悲 时间的对比,人点明贾谊一生悲苦的命运, 同时暗示自己悲苦的人生! 2.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译:我在秋草中独自寻觅他的足迹,寒林里只见夕阳缓缓倾斜 颔联: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本带着仰慕孤身前往探望,却寻寻觅觉,只见人去楼空,斯人不再,这满眼的斜阳衰草,寒林空寂的景象,怎能不让人寂寞兴叹、怅惘悲凉 衰草斜阳 寂寞空林————景悲 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3.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译:汉文帝重才却对他如此薄情,湘水无意凭吊有谁知道他的痴心。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情。湘水非人,无情尚可容忍,可君恩如此凉薄,怎能不让忠臣心生凄凉与惆怅 那么,当时昏庸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 赏析:表面写古人古事,实际暗讽皇帝,道出千古文人无法摆脱的命运 “有道”和“无情”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之意。 君恩凉薄,湘水无情————人悲 4.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寂实凄冷的深山里落叶纷纷,(我)真可怜你当时究竟是为什么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 江山沉寂,草木摇落象征当时国家衰败的局势。 怜君:是对贾谊不公遭遇的控诉,对屈原贾谊命运的同情。 学习古诗要知人论世: 诗中作者仅仅是“怜"屈原“怜"贾谊吗 这里的弦外之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啊,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喟叹。 江山摇落,怜君悲已--己 悲 诗人怜君更怜己,更是表达对现实的控诉! 5.再读感受《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回顾悲情 这首诗作者以悲情贯穿全文: 史 悲——景 悲——人 悲——己 悲 景中寄情,悲中寓情: 作者怀古伤今,寄寓了哪些情呢? 通过赏析我们知道作者在诗中表达了: 对贾谊被贬以及不被重视的同情 对汉文帝不重用人才的指责 对自己遭遇贬谪的悲苦怀才不遇的愤懑 对当时社会现实和统治者的不满 本诗的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怀古伤今,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8.写法 ①借古讽今,又很讲究含蓄蕴藉。 ②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五、课堂小结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怀古诗《长沙过贾谊宅》,我们要学会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弄清史实 → 体悟情感 → 分析技巧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纵观贾谊与作者的一生,我们无限感慨,学诗之余今天的我们更要学会辩证的角度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引名家评论苏轼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意思是:不是有才能难,而是把才能施展出来难。)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一个君子想要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们学习过的韩愈《马说》里面,从管理者和千里马的角度,告诉我们要赏识人才,重用人才,包容人才,同时千里马也要善于展示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六、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拓展延伸作业 1.课外阅读史记《屈原贾谊传》,汉书《贾谊传》,苏轼《贾谊论》或其它有关评议贾谊的古诗文摘选出感触深刻的语句,并反复诵读。 2.课外阅读贾谊的《过秦论》摘选出感触深刻的语句,并反复诵读。 3.课外诵读刘长卿的诗文作品,通过理解其作品了解其人生经历。 4.用本课学过的方法分小组任选一首怀古诗进行鉴赏。 七老师寄语: 我们要以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也要以积极的态度过生活, 更要以国家振兴 为己任!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文档字体请使用“黑色,宋体,五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