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课件-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共6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课件-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共65张PPT)

资源简介

(共65张PPT)
选必三《逻辑与思维》
第二单元 第4、5课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概念和判断
体系构建(选必3《逻辑与思维》第4、5课)
概念与判断
判断
含义
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相容
不相容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形 成
概念
含义
特征
方法:下定义
内涵
外延
方法:划分
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含义 表达 基本特征
考点一:概念的概述
一、概念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P23相关链接 抽象性和概括性)
通过语词表达出来,但语词与概念并非一一对应。
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多词一义):去世、逝世、仙逝、圆寂、驾崩、归天、安息、牺牲……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一词多义):“先生”这个词既可以指“男性”、“丈夫”、“老师”,也可以指“尊者”。
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内涵
外延
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a.含义: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b.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P24相关链接
项目 相容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含义 类别
阐释
图示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两个概念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A+B=C
A+B<C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 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考点一:概念的概述
二、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
1、某高三逻辑学学习小组学习了“概念”的相关知识后,联系实际分析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
① 全同关系,如S“宏观调控”与P“‘看不见的手’”的关系
② 属种关系,如S“社会保险”与P“社会救助”的关系
③ 矛盾关系,如S“唯物主义”与P“唯心主义”的关系
④ 反对关系,如S“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P“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①:错误。“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是全异关系。
②:错误。“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两个概念的外延不相容,是全异关系。
③:正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阵营,属于矛盾关系。
④:“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从概念的外延上,既非相互包含,也不相互交叉,而且不是概念的全部,属于反对关系。
2、在“概念的概述”的学习中,老师让同学们探究“概念间的关系”这一知识内容时,下面是几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①甲: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是全同关系,例如,“沈阳”和“辽宁省省会”
②乙:属种关系是相容关系的一种,“马”和“动物”两个概念就是属种关系
③丙:矛盾关系属于全异关系的一种,比赛结果“输”和“赢”就属于矛盾关系
④丁: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等,所以“初中生”与“高中生”是反对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D。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是全同关系,例如,“沈阳”和“辽宁省省会”,①正确。反对关系是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等,所以“初中生”与“高中生”是反对关系,④正确。
属概念是指外延大的概念,种概念是指外延小的概念,所以,“马”和“动物”两个概念就是种属关系,②错误。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比赛可能会出现“输”“赢”和“平”三种结果,因此“输”和“赢”是反对关系,③错误。
D
1.含义:
2.构成:
3.方法:
4.规则:
例:文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种差+属概念
定义项
被定义项
定义联项
①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考点二:明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方法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被定义项 、定义联项 、定义项
种差+属概念 (最基本、最常用)
1.含义:
2.构成:
3.方法:
4.规则:
①应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把握其本质属性;②应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
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被定义项 、定义联项 、定义项
种差+属概念 (最基本、最常用)
逻辑规则 逻辑错误 错误表现 举例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定义项不能 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定义一般不能用 否定形式
定义不能用比喻
定义过宽
定义过窄
同语反复
循环定义
否定定义
比喻定义
被定义项<定义项的外延
商品是劳动产品
被定义项>定义项的外延
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
定义项直接包含被定义项
(用A定义A)
定义项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用A定义B,再用B定义A)
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
和平是战争的中断,战争是和平的中断
否定形式只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没有揭示它是什么
哲学不是文学;
词不是句子
比喻只对被定义项作了生动说明,没有揭示本质属性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
辨识判断:
(1)宪法是国家的法律。
(2)商品是商店出售的物品。
(3)罪犯就是犯罪的人。
(4)迷信的人就是相信鬼神的人。(5)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6)高中生不是社会青年。
定义过宽
定义过窄
同语反复
循环定义
比喻定义
否定定义
【注意】定义一般是肯定性陈述,但并非都不能用否定性陈述,当某些事物的特有属性正好在于缺乏某种属性时,我们也就可以而且必须从对象缺乏某种属性方面来揭示该对象的特有属性。如:“惰性气体元素是与其他元素不发生任何化合作用的化学元素”,“奇数是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
依一定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
例如: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例如:战争分为世界大战和局部战争。
把性质作为划分标准
把规模作为划分标准
考点二:明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方法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1.含义:
2.构成:
3.方法:
4.规则:
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①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母项
子项
依一定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
考点二:明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方法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
1.含义:
2.构成:
3.方法:
4.规则:
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①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②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逻辑规则 逻辑错误 错误表现 举例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划分不全
多出子项
划分标准不一
越级划分
母项外延>子项外延之和
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
母项外延<子项外延之和
常见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音乐、雕塑
邮件有电子邮件(介质)、平寄邮件(处理方式)、国际邮件(所达地域)几大类。
数可以分为有理数、无理数和虚数。
数可以分为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和虚数。
1.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2.我校大部分教师是青年教师,只有少数老教师和女教师。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可分为相容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5.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6.科学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7.学生分为小学生和中学生。
8.常见的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音乐、雕塑。
划分不全,还有祈使句
划分标准不一
越级划分,历史唯物主义
越级划分,不相容关系
划分标准不一
越级划分,
数学物理化学属于自然科学
划分不全
注意侧重点:
多出子项:多出的子项和母项不属于同一个属。
越级划分:多出来的子项往往和现有子项不是同级的。
划分标准不一:同一层级的不同子项有交叉关系,划分的标准不同。
多出子项
辨识判断
总结:定义和划分
定义 划分
含义 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构成 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 母项和子项
方法 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 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
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定义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P269(1)、270(2)
多出子项 P454(466)-10
划分不全 P269(464)-2;P454(466)-11
越级划分 P269(464)-2
标准不一 P269(464)-2
定义的方法 P269(464)-1;P453(464)-2;P453(465)-3、4、5
定义过宽
定义过窄 P454(466)-11
循环定义 P454(465)-7
同语反复
否定定义
比喻定义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含义
基本特征
检验标准
表达
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P31示例评析
3.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考点一:判断的概述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2.有真假之分。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如: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今天是阴天还是晴天呢?
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
如:①所有人都爱美;②没有人不爱美;③难道有人爱美吗?
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判断。如:房门没有锁。①房门没有安装锁②房门没锁住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
含义 基本特征 检验标准 表达 类型★
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3.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考点一:判断的概述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2.有真假之分。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简单判断
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
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性质判断:他是中学校长。
关系判断:张华认识雷锋。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由判断构成
联言判断:他是跳高第一名,也是3000米第一米。
选言判断:小明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睡觉。
假言判断:如果某个数不能被2整除,它就不是偶数。
复合判断
事物
运动的

主项
所有
联项
量项
谓项
有些中学生不是球迷
1.含义
中学生
球迷
不是
有些
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
“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对象
“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
“这个”表示一个对象。
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处于主语位置)
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
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处于宾语位置)
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
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
一、性质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又称为直言判断。
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
2.构成
标准 类型 含义 举例 判断的质 判断的量
质量结合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性质判断分为多个种类。
肯定判断的联项—“是”常被省略或替代。如“这篇文章(是)很好”;“中国的发展必将(是)充满希望”。 否定判断的联项—“不是”不能省略,但可被替代。如:“教室里无人”。
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
自私不是美德
3.类型
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
一、性质判断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所有、全部、任何、都、凡是、每个等,可省略人都会死 ;所有商品都是有价值的
有些、少数、大部分等,不可省略
有的同学很认真;有些地方下雨了
主项通常用“这”“那”或单独概念,不可省略。 这道题是错的;李白是诗人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例如:“是一名党员” 。(缺主项)“所有的人都认同” 。(缺谓项)
例如: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主谓配合不当)
例如:所有的高中生都是团员。(断定过量)
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多重否定)
④误用多重否定。
“没有……不……”可视为“所有的……都是……”,即全称肯定判断。
4.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要求)★
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
一、性质判断
主谓搭配不当 P272(469)-1
量项不当 P272(469)-1
联项不当 P272(469)-1
分类 主项 谓项 举例
全称肯定判断 周延 不周延 所有老虎( )都是动物( )。
全称否定判断 周延 周延 所有老虎( )都不是狗( )。
特称肯定判断 不周延 不周延 有些学生( )是团员( )。
特称否定判断 不周延 周延 有些人( )不喜欢打球( )。
单称肯定判断 周延 不周延 小明( )喜欢踢足球( )。
单称否定判断 周延 周延 这个人( )不是学生( )。
周延
不周延
周延
周延
不周延
不周延
周延
不周延
周延
不周延
周延
周延
1.性质判断的主谓项周延情况
主项看量项:特称不周延,全称和特称周延
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
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
二、性质判断推理
类型 换质推理(换质法) 换位推理(换位法)
含义
举例
逻辑 规则 ★
推理 方法
注意 2.性质判断的换质位推理(换质推理+换位推理)
二、性质判断推理
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③找出与前提判断的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判断的谓项。
①主项和量项不变。联项“是”→“不是”,“不是”→“是”
②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
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反之亦然
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P48示例:从不周延变周延,会犯扩大概念外延错误。
①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
②依据规则三,检查新主项与新谓项的周延情况。(教材新修订)
一般不把谓项改为反义词,反义词可能是反对关系。如:他是向东走的。
→他不是向西走的。× →他不是向非东方向走的。√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都不是
所有金属
不导电的。
所有商品都是劳动产品。
所有 都是
劳动产品
商品。
有些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类型 换位前 换位后 注意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的A都是B 有的B是A 不能直接进行换位,换位后需转换为特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的A都不是B 所有的B都不是A 可以直接进行换位
特称肯定判断 有的A是B 有的B是A 可以直接进行换位
特称否定判断 有的A不是B 有的B不是A (A由不周延变周延) 不能进行换位
单称肯定判断 A是B 有B是A 不能直接进行换位,换位后需转换为特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A不是B B不是A 可以直接进行换位
知识拓展:性质判断换位推理情况
1.不能进行换位推理的是:特否。
2.不能直接换位,需要处理: 全肯、单肯。
3.可以直接进行换位推理的是:全否、特肯、单否。
性质判断的换位推理 P277(478)-2
性质判断的换质推理 P277(478)-1、2;P457(479)-4、5
性质判断的换质位推理 P277(478)-1;P457(479)-5
含义 结构
逻辑规则 规则 错误 错误例举
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
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结论。
大项:结论中的谓项
小项:结论中的主项
中项:结论中不出现,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项
两个否定的前提
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
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四概念
违反“同一律”
中项不周延
大项不当扩大
小项不当扩大
双否定前提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我是群众,
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优秀干部都是廉洁的,
小丽是廉洁的,
所以,小丽是优秀干部。
班干部都要有集体荣誉感,
我不是班干部,
所以,我不用有集体荣誉感。
调查报告不是文学作品,
这篇文稿不是调查报告,
所以,这篇文章是文学作品。
3.性质判断的三段论推理
一、性质判断推理
(三段论推理和换质位推理都是性质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展览厅是公共场所
所以展览厅禁止吸烟
日常语言中,三段论往往以省略的形式出现。有以下三种省略的形式:
1.省略大前提
2.省略小前提
3.省略结论
这里省略了大前提“正义的事业必定成功”
这里省略了小前提“中国的改革是正义的事业”
这里省略了结论“中国的改革必定成功”
中国的改革是正义的事业,
所以,中国的改革必定成功。
正义的事业必定成功,
所以,中国的改革必定成功。
正义的事业必定成功,
中国的改革是正义的事业。
知识拓展:三段论的省略式
1.物质是不灭的,
粉笔是物质,
所以,粉笔是不灭的。
3.共青团员都是青年人,
小王是青年人,
所以,小王是共青团员。
2.歌唱家是艺术家,
齐白石不是歌唱家,
所以,齐白石不是艺术家。
4.所有的自然数不是负数,
所有小数不是自然数,
所以,所有小数是负数。
“四概念错误”:
“物质”:客观实在, 后者 : 具体物质形态
“大项不当扩大”: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中不得周延。
“中项不周延”:
青年人均为肯定判断的谓项。
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
课堂训练:指出下列三段论的逻辑错误
归纳提升:三段论的格式(熟记)
大前提:“大项+中项”或“中项+大项”
小前提:“小项+中项”或“中项+小项”
结 论:主项(小项)+谓项(大项)
四概念 P457(480)-6、7;P458(481)-10
中项不周延 P457(480)-6、7;P458(480)-8、9;P458(481)-10、12
小项不周延 P458(481)-10、11
大项不周延 P278(478)-3;P457(479)-1;P457(480)-6、7;P458(481)-10
双否前提 P457(480)-6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
三、关系判断
1.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例2:张明和王红是同学。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张三家离王五家较远。
例1:3大于2。 这个判断的是对象“3”与对象“2”之间具有“大于”的关系。
2.构成
一般由量项、关系者项、关系项构成
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
量项
量项
关系项
第二关系者项
第一关系者项
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
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做关系者项;
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关系者项...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做关系项;
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做量项;
3.类型
①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对称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对称关系
对称关系 反过来一定对 甲与乙是同学 1小时=60分 同学、同事、朋友、两者的距离、相同、相等、交叉等
反对称关系 反过来一定错 甲比乙大三岁 地球大于月球 大于、小于、重于、少于、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前
非对称关系 反过来可能对 甲认识雷锋 张三佩服李四 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
a
b
a
b
可能
a
b
x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
三、关系判断
②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传递性关系 公式 举例
传递关系 跳过一定对 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比黑龙江长,因而,长江比黑龙江长。
反传递关系 跳过b一定错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
非传递关系 跳过b可能对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
a
b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c
也有某关系
a
b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c
x
a
b
有某关系
有某关系
c
可能
3.类型
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
三、关系判断
对称性 未:P456(474)-9
非对称性 P273(469)-2
反对称性 P273(469)-2
传递性 P273(469)-2
非传递性 P455(472)-2
反传递性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区别 含义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构成  ①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②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③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④联项:起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①关系者项: 表示关系承担者;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
 ③量项: 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规则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联系  ①都属于简单判断,都直接由概念构成; ②把握事物性质是弄清事物间关系的基础,理清事物间关系有助于深化对事物性质的认识 点拨: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知识整合
P273(2)
P272(1)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含义
结构
类型
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支判断
支判断
鲁迅 既是 文学家, 又是 思想家
联结词
联结词
【P36示例评析】
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要么武松把老虎打死,要么武松被老虎吃掉。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考点三:复合判断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联言
选言
假言
含义 组成 真假逻辑 推理 ★ P51 有效式 推理方法 例举
考点三:复合判断及其推理
二、联言判断及其推理
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语文老师 不仅 美丽大方,而且 心地善良
1.联言支不仅要同真,且联言支之间须有联系。eg:孔子是教育家,而且花是红的。
2.注意联言支的先后次序。eg:我得了运动会金牌,并且参加了运动会。
3.恰当运用联结项。eg:他虽然满头银发,而且精神饱满。
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包括联结项和联言支(至少两个)。并列式: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
递进式:不但…而且… 转折式:虽然…但是…、不是…而是…
联言支
联言支
联结项
联结项
合成式
分解式
前提断定每一个联言支是真的
结论就能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
农村需要改革,城市需要改革。
所以,农村和城市都需要改革。
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
结论就能断定每个联言支是真的
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大国。
所以,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印度是发展中大国。
前提断定联言判断为假,
结论只能断定至少有一联言支为假;不能断定所有联言支为假。
拓展延伸:正确区分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
2.当联言判断用单句表达时,在形式上与关系判断容易混淆。
1.当联言支的主项或谓项相同时,联言判断也可以用单句表示。
◇主项相同:鲁迅是文学家,鲁迅是思想家。
→“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
①小刘和小赵是球迷。
②小刘和小赵是同乡。
联言判断
关系判断
◇谓项相同:小刘是球迷,小赵是球迷。
→“小刘和小赵是球迷。”
【区别方法】将单句变成复句看是否成立。
①联言判断变成复句后,每个分句都成立;
变成“小刘是球迷,小赵也是球迷”,句子成立。
②关系判断变成复句后,两个分句都不成立。
变成“小刘是同乡,小赵也是同乡”,句子不成立。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考点三:复合判断及其推理
二、选言判断及其推理
含义 组成 类型 标准 类型
判断 依据
联结项
逻 辑 性 质
正确使用 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包括选言支(至少两个)和联结项(一般不可省略)。
依据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划分。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为真
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选言支至少有一个选言支为真,也可以都是真的。
选言判断为假
选言支中有而且只有一个是真的。
没有选言支是真的
所有选言支都是假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
黑格尔或者是哲学家,或者是逻辑学家。
这个答案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如:老张要么是诗人,要么是画家。X
②根据实际问题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种类 逻辑性质 有效式 推理方法 例举
相容选言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
否定
肯定式
肯定
否定式
(无效)
肯定
否定式
否定
肯定式
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选言支
肯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不能必然否定剩下选言支。
肯定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否定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或者你说错了,或者你听错了。
你没有说错,
所以我听错了。
同学们要么选物理方向,要么选历史方向。
张宁选择了历史方向,
所以张宁没有选择物理方向。
同学们要么选物理方向,要么选历史方向。
张宁没有选择物理方向,
所以张宁选择了历史方向。
考点三:复合判断及其推理
二、选言判断及其推理 P52★
一桩投毒谋杀案,作案者要么是甲,要么是乙;所用毒药,或者是毒鼠强,或者是乐果。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推断一定成立 ( )
①该投毒案不是甲投毒鼠强所为,就一定是乙投乐果所为
②在该案侦破中发现甲投了毒鼠强,因此案中投的毒药不可能是乐果
③该投毒案的作案者不是甲,并且所投毒药不是毒鼠强,就一定是乙投乐果所为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只有①和③
课堂训练:根据逻辑规则作出分析选择
C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考点三:复合判断及其推理
三、假言判断(条件判断)及其推理
含义 组成 类型 种类 联结项 例子 逻辑规则 推理
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 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
联结项: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
断定事物某种情况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种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充分条件
假言判断
如果p,那么q
只要p, 就q
倘若p, 则q
有前必有后
无后必无前
如果寒潮来了,那么气温会下降
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
充要条件
假言判断
只有p,才q
没有p,就没有q
除非p,否则 q
无前必无后
有后必有前
p,当且仅当,q
如果p就q,且,
如果不p就不q
有前必有后
无前必无后
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
一个数是偶数,
当且仅当,
这个数能被2整除
有、肯定、真
无、否定、假
如果寒潮来了,那么气温会下降
①寒潮来了,所以气温下降了
②气温没下降,所以寒潮没来
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
①小周不满18周岁,所以无选举权
②小周有选举权,所以年满18周岁
有一个数是偶数,
那么这个数能被2整除
有一个数不是偶数,那么这个数也不能被2整除
类型 答题术语
充分条件 假言推理 ①逻辑性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②如果肯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后件。
如果否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前件。
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 ①逻辑性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②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后件。如果肯定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前件。
充分必要 条件 假言推理 ①逻辑性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前件和后件真假保持一致)
②如果肯定了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其后件; 如果肯定了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前件。 如果否定了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后件; 如果否定了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前件。
归纳提升:假言推理的常用答题术语
(熟记)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支判断 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包含前件和后件,
后件依赖前件而成立
联结词 “并且”“既…又…”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相容:“或者…或者…”   不相容:“要么…要么…” 充分条件:“如果…那么…”
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要条件:“…当且仅当…”
真假 都真才真, 一假就假 相容:都假才假,一真就真, 都真也真 不相容:都假才假,一真就真,都真也假 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未必无后
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有后
充要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知识深化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考点一:推理和演绎推理概述
含义
必备条件
重点
意义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
演绎推理是力求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教材新修订 P45-1)
①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
②推理结构正确。 (P45-1)
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
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P45-2
一、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形式逻辑的 研究对象 P44
形式逻辑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意义
①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推理结构;演绎推理是形式逻辑的核心内容。(P43导语) ②形式逻辑不研究每个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
①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
②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
二、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
含义 构成 推理结构 种类
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
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
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必然推理
或然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个别性结论(共性→个性)
从个别性前提→一般性结论(个性→共性)
从一般性前提→一般性结论 或
从个别性前提→个别性结论
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真→真)
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真→真/假)
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
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
或然推理
判断形成的两条途径:①通过实践;②推理。其中实践是唯一来源(来源≠途径)
前提(已有判断):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
结论(新判断):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
考点一:推理和演绎推理概述
三、推理概述 P44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思维过程不同 由一般到个别 由个别到一般
前提不同 一般来说,前提数量是确定的 前提数量的多寡是不定的
结论范围不同 原则上不能超出前提所涉及的范围 一般要超出前提所涉及的范围
结论与前提的关系不同 结论与前提的联系是必然的,只要前提真实,形式有效,其结论必定可靠 结论与前提的联系不一定是必然的(只有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与前提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知识拓展:区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课堂训练:指出下列推理的类型
1.末位是0的数都能被5整除;这个数的末位是0,所以它能被5整除。
2.教材对于学生就相当于锄头对于农民、机器对于工人、武器对于军人。
3.工人更幸福了,农民更幸福了,医生更幸福,所以中国人民更幸福了。
4.由叩击木桶、凭声音估计桶里有多少酒,人们推理出叩诊方法诊断病情。
5.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党的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演绎推理、必然推理
类比推理(个别到个别)、或然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或然推理
类比推理(一般到一般)、或然推理
不是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暑假期间赵同学、钱同学、孙同学、李同学、张同学5人计划外出旅游,每位同学被分配到不同的任务,并且满足以下条件:
①如果赵同学负责选择旅游景点,那么钱同学不负责入住酒店;
②或者孙同学负责交通出行,或者赵同学负责选择旅游景点;
③或者李同学负责食品采购,或者张同学负责摄影;
④如果钱同学不负责入住酒店,那么李同学也不负责食品采购。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分析如何分配赵同学、钱同学、李同学、张同学,才能保证孙同学一定负责交通出行,并写出推理过程。
分析:(1)由于②为相容选言判断,据相容选言推理规则,否定前提中一部分选言支,则可以肯定剩下的选言支。若要保证孙同学一定负责交通出行,只有赵同学不负责选择旅游景点这种情况。
(2)由于①④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规则,后件假,前件一定假,由此可知,钱同学应负责入住酒店,李同学必须负责食品采购。
(3)由于③为相容选言判断,据相容选言推理规则,张同学不能负责摄影,李同学才能负责食品采购。
据上述结论赵同学不能负责选择旅游景点,钱同学负责入住酒店,李同学负责食品采购,张同学不能负责摄影。题目要求每位同学要分配到不同任务,所以赵同学负责摄影,用张同学负责选择旅游景点。
所以,赵同学负责摄影、钱同学负责入住酒店、李同学负责食品采购、张同学负责选择旅游景点。
课堂训练:根据逻辑规则作出分析选择
学会归纳推理
含义 类型 完全 归纳 推理 含义
特点
方法
不完全 归纳 推理 含义
原因
特点
分类
逻辑错误
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属于必然推理。
其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①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对象都进行一一考察(认识对象复杂性——人的精力、能力和认识条件的有限性)
②思维具有能动性,人们只考察部分情况,也能得到一般性结论。
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不保真。
“轻率概括”: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如守株待兔) P61示例评析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P61相关链接
考点一: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P60
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两个条件: P62
①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②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
依据不同 根据事物情况多次重复,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由部分情况得出一般性结论。(经验观察)
对前提的要求不同 前提数量越多,结论越可靠 前提的典型性重于数量多少。
可靠性 不同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可靠性<科学归纳推理可靠性 例举 格言谚语: 蚂蚁搬家、大雨哗哗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典故:守株待兔 金受热后体积膨胀,银受热后体积膨胀,
铜受热后体积膨胀,铁受热后体积膨胀
(因为金属受热后分子的凝聚力减弱,分子运动加速,分子彼此距离加大,从而导致膨胀,而金、银、铁都是金属)
所以,所有金属受热后体积都膨胀。
比较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类型
根据某类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推出某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经验观察+科学分析)
不完全归纳推理
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的要求:
①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考察/列举的对象越多,考察的范围越广,遗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否则易犯“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②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
考点一: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P62
方法 含义 逻辑形式 例举
求同法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甲、乙、丙三户人家都发生了呕吐、昏迷现象(a)。警察发现,这些住户的居住条件各不相同,饮食也不同,中毒者的年龄、健康情况也不同,但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他们同饮一口井的水(A)。井水可能是引起呕吐、昏迷的原因。
方法 含义 逻辑形式 例举
求异法
共变法
把绿色植物放黑暗无光(A)的地方,失去绿色(a);再把它移到有光(A)的地方,获得绿色(a)。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当太阳上的黑子大量出现时,长江流域的雨量就多;当太阳上的黑子出现很少时,长江流域的雨量也就很少。
如果被考查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注意:正确地应用共变法需要注意两点:
①只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两种共变现象之间才有因果联系;如有其他现象同时发生变化,结论就不可靠
②两种现象的共变总有一定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共变关系就会消失,或者会发生另一种相反的共变关系
方法 含义 逻辑形式 例举
求同 求异 并用法
剩余法
流行的几个地区调查结果: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各不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居民食物和饮用水中缺碘。又去了甲状腺病不流行的地区,发现居民食物和饮用水中不缺碘。结论:缺碘是产生甲状腺肿大的原因
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正事例组),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
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负事例组),那么,这个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使用步骤:通过在正反两面分别使用求同法,再对其结论使用求异法,最终推出A与a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由已知推未知)
科学家们发现天王星轨道有四处偏离,其中三处偏离因受到已知行星的引力所致,另外一处偏离的原因不明。于是科学家们认定,剩下的一处偏离也应是另一未知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后来就发现了海王星。
方法 特点 关键信息 备注
求同法 异中求同
求异法 同中求异 共变法 求量的变化 求同求异 并用法 求同又求异 (两同一异) 剩余法 余果求余因 “都有……”
分组比较
“随着…
…变化”
两次求同,
一次求异
“排除……”
1.求异法主要是实验方法,其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比求同法大,应用的范围也更广泛,时常被用来验证求同法的假定和推测。
2.求同求异并用法不是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简单相加,它是通过两次类似求同,然后再用类似求异法得出结论。它是一种观察的方法,其结论的可靠性不如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相继运用。
3.共变法只在单一原因和单一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应用,否则结论就不可靠。
5.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所得的结论都是或然性的。在运用时,应当注意其合理性,努力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将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
归纳提升: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
4.共变法侧重看分析对象量的变化,求异法侧重被研究现象出现与不出现质的不同。
不完全归纳-科学归纳 未:P276(476)-2;P461(495)-7
求同法 P461(494)-4
求异法 P461(494)-1;P461(494)-4;P283(490)-3
求同求异法 P461(494)-2
共变法 P461(494)-3;P283(490)-2
剩余法
不完全归纳-简单枚举
有:P461(494)-4;P461(495)-6;P283(490)-1
未:P461(494)-1
轻率概括 P461(495)-6
1.遇难落水的人在水中最多能坚持多久 有人研究发现,会游泳的人在水温0℃时能坚持15分钟,2.5 ℃时是30分钟,5℃时是1小时,10℃时是3小时,25℃ 时是一昼夜。可见,人在水中坚持时间长短与水温高低有因果联系。
2.在解放军某西北哨所驻地,曾经有很多蛇,经常爬进房间捣乱。但是,当地哈萨克族人家里却从没发现见过蛇。战上们发现哈萨克族人家居住条件与哨所是一样的,只是比哨所多养了鹅。于是,战士们就买了几只鹅养在哨所,后来就再也没发现蛇了。
3.鼓响时鼓面有震动,锣响时锣面有震动,胡琴响时琴弦有震动;各种发声的东西很不相同,但都和震动有关。可见,声音是由震动引起的。
4.居里夫人发现,沥青铀矿石的放射性强度是该矿石中含铀量放射性强度的许多倍。她推测:在沥青铀矿石中还有未知的放射性元素。她从沥青铀矿石中提炼沉淀物,从沉淀物中发现了两种比铀的放射性更强的元素钋po和镭。
共变法
求异法
求同法
剩余法
课堂训练:分辨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
演绎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区 别 思维过程 从一般推出个别 从个别到一般
结论断定的知识范围 推出了新的判断,但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把个别的知识加以概括所推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新判断,结论超出了前提范围
前提与结论的联系程度 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 前提与结论之间都只具有或然的联系
(完全归纳推理是必然的)
联系 ①演绎推理离不开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大前提的一般性知识,必须借助归纳推理,由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经过概括才能得到; ②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在归纳推理过程中,所获得的个别性前提需要一定的理论、原则作指导,归纳推理所得到的结论,往往需要演绎推理加以论证。 注意:归纳推理得到的一般规律并不一定正确,还需要由演绎推理来验证。所以,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归纳、演绎、再归纳、再演绎,螺旋上升,使理论越来越发展。
知识拓展:比较演绎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
学会类比推理
含义
依据
特点
逻辑形式
逻辑错误
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
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前提由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构成,结论是或然的
不能仅仅根据对象间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本质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否则,就容易犯“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如:东施效颦
逻辑形式表示为:
A对象具有属性a、b、c、d
B对象具有属性a、b、c、
所以,B对象具有属性d
化肥中所含的钙、镁、氮、磷、钾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而且化肥呈粉末或液体状态时,植物更容易吸收。
石煤渣中也含有较多的钙、镁、氮、磷、钾,把石煤渣磨成粉末,植物也容易吸收。
所以,我们可把石煤渣磨成粉末作为植物生长的肥料。
考点一: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一、类比推理的含义 (一般→一般;个别→个别)
类比 比较 比喻
区别 性质 一种推理 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 是一种修辞手法
目的 得出新知识 认识两类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动形象地描写认识对象
联系 类比和比喻都以比较为基础。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
从思维的 角度
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仿生学所运用的是模拟方法,它专门研究和模仿生物的构造及功能,用于制造先进技术装置。
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①结构类比——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
②功能类比——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
③条件类比——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考点一: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二、类比推理的方法
1.由人工培育珍珠,到人工生产牛黄。
2.核潜艇外形模仿了海豚,潜艇多呈流线型,用以减少水下运动时的阻力。
3.通过海豚的声波定位、交流,到核潜利用“声呐”分辨目标,进行传播、定位等。
4.通过鱼体内的鳔在肌肉控制下的收缩或者膨胀,潜艇也安装了类似鱼鳔的蓄水仓通过注水、排水来上浮下潜。
5.蛙眼具有准确地跟踪空中飞行目标的特别功能。人们根据蛙眼的结构和功能,研制出能够跟踪卫星、监视空中飞行目标的“电子蛙眼”。
6.蝙蝠具有发射和回收超声波的功能。人们根据蝙蝠的这种功能,发明了能够测定、跟踪空中飞行目标的雷达。
7.人们模仿水母,制成了自动漂浮的浮标站,用于气象观测。
条件类比
结构和功能类比
功能类比
条件和结构类比
结构类比
功能类比
结构和条件类比
课堂训练:分析具体的类比方法
要求 具体内容 举例
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
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相同或相似属性的量)
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与我国的南方柑橘产地浙江在地形、土壤、气候等条件上都相似,因此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也能产柑橘。 实践证明这个推理是正确的。
类比根据的相同属性尽量接近本质属性
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接近本质的程度)
一种新药在临床应用前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以此来推断这种断药对人体可能引起的反应。高等动物的属性比低等动物更接近人类,以高等动物做新药试验比以低等动物做试验进行类比,其结论要可靠得多。
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与结论属性相一致
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属性的性质不得矛盾)
在科学史上,人们曾用月球与地球相类比,它们有许多相同属性,由此推出月球上也有生物。但后来人们发现月球昼夜温差很大,并且没有空气和水,根本不适宜生物生存,因而推翻了月球有生物的论断。
考点一: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三、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的要求
1.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
为了论证和说明某种事实或原理,人们往往需要寻找另一种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并且已经得到承认的事实或原理。(老婆饼没有老婆→鱼香茄子煲没有鱼)
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壶盖→蒸汽机)
2.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惑,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考点一: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四、类比推理的重要作用
1.实质
2.作用:
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能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
类比推理能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
在实践中,人们总是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
五、综合运用逻辑推理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归纳、演绎、再归纳、再演绎,螺旋上升,使理论越来越发展。
3.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