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小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历史 八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认识护国战争的意义;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认识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辛亥革命,讲述了中华民国建立初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为满足个人野心,复辟帝制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史事。随后,详细介绍了蔡锷等人领导的护国战争,以及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及其危害。本课是理解辛亥革命局限性和中国近代社会复杂性的关键一环,为后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奠定了背景。
核心素养
目标 唯物史观: 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的深层原因,理解其反映了辛亥革命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局限性,以及封建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干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时空观念: 明确袁世凯帝制复辟(1915-1916年)和北洋军阀割据(1916-1928年)的起止时间及主要地理范围,在历史地图上准确识记护国战争主要战线和北洋军阀各派系(直系、皖系、奉系)的势力范围。 史料实证: 运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片、日本“二十一条”节选、蔡锷讨袁檄文等史料,辨析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理解袁世凯的真实意图和各方对帝制复辟的态度,形成对该时期历史事实的认识。 历史解释: 解释袁世凯帝制复辟失败的原因(如不得人心、护国战争),以及军阀割据的特点(如连年混战、依附帝国主义)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家国情怀: 认识到护国战争是中国人民维护共和制度的爱国斗争,感受蔡锷等爱国将领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感悟军阀混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增强对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事;护国战争的爆发和胜利;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及其危害。 难点: 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历史背景和失败的必然性;分析军阀割据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以“情境体验-问题驱动-小组探究”为主线,综合运用:角色扮演、史料分析、地图判读、讨论辩论、多媒体辅助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从共和到帝制的逆流 (5分钟) 回顾铺垫: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共和时代。那么,中华民国的建立是否意味着中国从此国泰民安,走向了富强民主呢?” 图片引入: 教师展示袁世凯身穿十二章衮服在天坛祭天的图片 (教材P63图)。 设问激趣: “大家看看,这位身着十二章衮服的人是谁?这种服饰在古代代表着什么?为什么中华民国成立后,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逆流?” 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引入本课主题——“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第二环节:探究活动一——帝制之梦:袁世凯复辟帝制 (15分钟) 情境创设: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并不满足于做大总统,他心中的帝制之梦从未熄灭。” 史料分析(袁世凯的权力之路): 材料1 (文本):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等。(教材P63相关文字) 讨论: “袁世凯通过这些手段,最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独裁、无限期连任、指定继承人,最终复辟帝制) 史料分析(“二十一条”与卖国): 材料2 (文本): 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教材P64相关文字)。 设问: “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条件,袁世凯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他会接受这些卖国条约?”(为获得日本支持以实现帝制,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评价: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丧失大量主权,民族危机加剧。) 角色扮演与辩论 (2分钟): 教师提问: “如果你们是当时的爱国人士,面对袁世凯的帝制野心和卖国行为,会如何行动?” 学生思考并简短发言。 教师总结: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国家利益,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的行为将中国推向了更深的危机。 第三环节:探究活动二——共和再起:护国战争 (10分钟) 过渡: “袁世凯的帝制之举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一股捍卫共和的潮流再次涌动。” 史料分析(护国将领): 材料1 (人物扫描): 蔡锷(教材P64人物扫描)。 材料2 (文本): 蔡锷《致各省将军巡按使等电》(教材P64材料研读)。 设问: “从蔡锷的言辞中,我们能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感和主张?他为何能迅速组织起护国军?”(对袁世凯称帝的愤慨,捍卫共和的坚定决心;得到各省支持,响应者众。) 地图判读: 教师展示护国战争示意图(如有,或通过口述描述主要战场),简要介绍护国战争的爆发、主要战线和最终结果。 讨论: “护国战争的胜利有何意义?”(粉碎了袁世凯的帝制复辟,维护了共和制度,但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师总结: 护国战争是一场重要的爱国运动,它维护了共和的旗帜,但袁世凯的去世并未带来真正的和平。 第四环节:探究活动三——乱世之殇:军阀割据 (10分钟) 过渡: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失去了主心骨,中国政局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军阀割据时期。” 地图判读与史料分析: 材料1 (地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形势图(1917—1918年,教材P65)。 设问: “观察这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军阀派系?他们各自控制着哪些区域?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政治局面?”(直系、皖系、奉系等主要派系,控制不同区域;政局分裂,地方势力膨胀。) 材料2 (文本): 教材中关于军阀割据特点的描述(军阀为争夺地盘连年混战,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讨论: “军阀割据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苦难?对国家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危害?”(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加剧民族危机,国家统一遥遥无期。) 教师总结: 军阀割据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大悲剧,它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仍然在黑暗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与延伸 (5分钟) 知识梳理: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本课主要内容,梳理“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的时间线索和内在逻辑。 思辨升华: 教师提问:“从帝制复辟到军阀割据,这一时期的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启示?”(共和制度的脆弱性;反动势力的顽固性;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艰巨性;寻找新的救国道路的迫切性。) 创意作业 (二选一): 【我是历史评论员】 请你以当时报社评论员的身份,撰写一篇短评,分析袁世凯帝制复辟迅速失败的原因,并指出军阀割据带来的主要危害。 【制作历史漫画】 绘制一幅历史漫画,表现袁世凯帝制复辟或军阀割据时期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并配上简要文字说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