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唯物论的基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起点。重在让学生把抽象的哲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本框由三目组成,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阐明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重点要区分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阐明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身运动而产生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阐明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和意识的物质性三大维度,系统阐述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理解本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反对唯心主义和有神论,以及后续理解“运动的规律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至关重要。
统编教材必修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 读本: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世界是什么”等哲学本原问题有天然的好奇心。但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容易受到各种唯心主义、神秘主义观点的影响。同时,他们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多停留在具体实物层面,难以把握哲学上“客观实在”这一高度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学需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辨析、探究,引导其实现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飞跃。
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哲学有了大概的了解,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初步建立起哲学思维,对哲学知识的情境有了兴趣,所以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情境的挖掘和利用,又要对学生对哲学概念的理解把关,及时调整,合理确定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探究,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求真、辩证、批判的科学思维品质,学会用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将哲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关注社会现实,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公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难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观房山之变,启哲学之思”
新课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老照片里的房山》(灰蒙蒙),《绿色房山》(绿油油)直观展示房山区过去作为重要矿产基地的景象与如今作为生态涵养区的绿水青山,形成强烈视觉对比。
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了图片,咱们房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引导学生答出:环境变好了、从产煤到搞旅游了)
“房山的‘颜值’巨变,是凭空发生的吗?”
“这场变革的深层依据是什么?是某个人头脑中的想法,还是有其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根基?”
引出课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到哲学层面,探寻世界的本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物质性》。
设计意图:用时事和乡情导入,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并直接抛出本课核心问题,将区域发展实际与哲学基本问题紧密挂钩。
新课讲授
第一篇章:自然界的物质性——生态转型的客观前提
探究活动一:房山为什么要转型?
展示数据:长期开采导致的地质沉降、水资源污染、空气质量恶化等客观事实。
设置问题:
问题1:煤矿、水资源、空气,在人类出现之前,存不存在?
问题2:我们能不能命令煤矿“立刻再生”、命令雨水“不准落下”?
问题3:过去挖煤致富,但现在为什么不能一直挖下去了?
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房山区矿产资源客观实在性与有限性。
教师总结: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引用马克思经典原著,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自然辩证法》)
金句点睛: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结论:转型不是选择,而是遵循自然资源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这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设计意图:本栏目旨在房山区生态涵养区转型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探究物质世界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篇章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转型实践的现实根基
展示图片资料
图一: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图片 + 原始人狩猎、采集的想象图。
图二: 上世纪房山矿工集体下井劳作的老照片。
图三: 坡峰岭红叶节人山人海的照片。
布置课前活动:搜集黄山店坡峰岭转型的相关资料,绘制思维导图。
设置问题:
问题1:最早在房山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北京猿人,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是坐下来开会讨论“哲学”,还是想办法填饱肚子?
(引导意图:引导学生得出“劳动”这个答案。为了吃穿住行而进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推动社会形成的根本动力。社会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劳动中形成的。)
问题2(对比图二和图三):过去矿工和现在旅游从业者,他们工作的内容完全不同。驱动这种巨大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意图:明确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比如,是挖煤还是搞旅游),这个方式是客观的,不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它就像社会的“骨架”,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课堂展示:房山区黄山店村"坡峰岭"生态旅游转型之路
绘制思维导图:“人口迁移(十渡镇空心化问题)→产业调整(民宿经济兴起)→政策调控(生态补偿机制)”的客观性链条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分析"红色背篓"精神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新内涵
生产力、生产关系
教师总结:
起源角度: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构成角度: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它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客观物质条件。这些因素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原理: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方法论: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尊重社会的客观性、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金句点睛:
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5月27日)指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总书记的话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宝贵的物质财富,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支撑。这完美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对客观物质条件的依赖性。
结论:房山的转型,是人类社会基于客观物质条件和发展规律(生产力发展要求)所进行的物质性活动。因此,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房山的转型,不是谁脑子一热就决定的,而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必须转型的客观要求。我们制定任何政策,都必须从这些客观的实际出发。
设计意图:本栏目旨在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通过房山区生态涵养区的转变过程,让学生领悟,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篇章三: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转型蓝图的主观能动
探究活动三:“生态涵养区”的蓝图从何而来?
资料展示:《房山区“十四五”时期生态涵养区发展规划》文件中部分文字与规划图。当下房山区绿水青山的图片。
设置问题:
问题一:同学们,如果你们从小就生活在照片里这种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的环境里,你们的脑子里会产生“必须停止挖煤、保护环境”这种强烈的想法吗?为什么?
(引导意图:引导学生说出“不会,因为没必要”。反过来证明,“生态涵养”这个意识,恰恰是因为先有了环境被破坏这个客观物质事实。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出现人脑这个阶段后的产物。)
问题二:“生态涵养”这个理念是人脑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引导意图:引导学生将“生态涵养”这个意识,和“被污染的环境”、“美丽的山水”这些客观物质对象联系起来。得出结论:意识的内容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就像镜子里的像源于镜子外的物。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教师总结:
第一步(回应起源):所以,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岩石的反应特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最后到人的意识,是一个漫长的物质发展过程。
第二步(回应载体):意识离不开它的物质载体——人脑。没有人脑这个特殊的物质,就没有意识。
第三步(回应内容):意识的内容不是主观自生的,它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问题三:房山区“生态大脑”如何减污增效、向新向智
猿人石器(物质工具)→工业机床(延伸体力)→AI算法(延伸脑力)
在意识的物质性前提下如何更好利用人工智能?
引用马克思经典原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金句点睛:
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安吉视察时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总书记的“两山论”这个意识,不是空想,正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客观物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正确反映。所以它能成为指导全国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最终结论:正因为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正确反映,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科学理念(意识),才能反过来指导我们房山的转型实践,取得巨大的物质成果(今天的美丽房山)。这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设计意图:本栏目旨在让学生理解,人的意识是从动物心理发展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对象,就不会有意识。充分诠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阐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的原理。
3、课堂总结:
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升华:“房山的转型,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城市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我们国家的新征程,同样是建立在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的清醒认识之上。”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重要思想武器。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就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同学们,我们房山的新征程之一就是建设美丽的生态涵养区。我们每个人的新征程就是考上大学、学好本领。这一切,都要从我们脚下的土地、从我们真实的成绩和能力这个‘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才能走好新征程。”
作业
调研报告: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进一步调研房山区某一项具体生态工程(如废弃矿山修复、森林公园建设),运用本课哲学原理,撰写一篇《从“XX工程”看“世界的物质性”》的微型调研报告。
议论文小练笔: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讲话,谈谈你对“新征程上,青年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