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8届高一年级9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计60分)1.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曲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侧,这说明当时( )A.早期国家特征出现 B.属于父系氏族社会C.女性地位高于男性 D.尚未出现私有现象2.下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位于图中所示“中原文化区”的是( )A.仰韶文化 B.红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3.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 )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 B.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C.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 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4.商汤在出师灭夏时,发表誓师讲话:“夏家有罪,上帝命令我消灭他;我害怕上帝,不敢不进行讨伐。”可见,商汤这一誓师讲话的真实意图是( )A.论证商朝建立的合理性 B.解释出师灭夏的原因C.说明灭夏行为的正义性 D.谴责夏桀的滔天罪行5.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A.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B.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新石器的大量出土6.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A.证实“三皇五帝”确有其人 B.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C.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 D.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7.殷人的祖先长期从事渔牧业,所以殷人以龟甲为道具,而周人以农业为主,运用蓍草为占筮工具,含有对农作物崇拜的心理。从龟卜到占筮,客观上反映了西周时期( )A.神权色彩日益强化 B.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C.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D.专制王权已开始萌芽8、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应该是指(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9、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农业进步,工商业发展,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根本上得益于( )A.铁犁和牛耕的使用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D.郡县制的普遍推行10.《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反映了( )A.土地公有制度 B.井田制的经营方式C.封建土地私有制 D.农业生产效率低下11、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的思想家是( )A.庄子 B.墨子 C.韩非 D.孔子12.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13.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 ) A.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B.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C.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14.秦统一中国后,正式废除分封制,创立郡县制。郡县两级的长官分别由中央任免,他们直接对中央政权负责。县自秦以后一直作为基本的行政区划,历代没有什么变化。秦朝这些举措 ( )A.为中国中央集权体制确立奠定基础 B.在世界地理行政史上有划时代意义C.郡县二级的地方管理机制得以固化 D.官僚政治已经完全取代了贵族政治15.李斯针对秦王的逐客令,上《谏逐客书》,劝阻了秦王的逐客行为,不仅阻止了秦国的人才流失,而且巩固了秦的人才政策,对秦国的强盛起到重要作用。这表明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 B.人民渴望统一C.人才政策合理 D.国家日益强盛16.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17.秦从统一到灭亡仅仅14年,但它完成了长城、灵渠、阿房宫等古代重大工程和修建了绵延几千里的驰道。这些举世闻名工程的修建主要得益于( )A.秦朝严苛的法律B.统治者对战争的重视程度较高C.秦朝统一后人民积极性提高D.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建立18.公元前 202 年,刘邦击败项羽后称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能建立西汉的重要原因是( )A. 推行严刑峻法,加强统治 B. 重视民心,废除秦朝苛法C. 依赖匈奴支持,稳定边疆 D. 沿用分封制,巩固贵族势力19.西汉初年,刘邦分封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后又以 “谋反” 罪名诛杀;同时分封同姓诸侯王,“以藩屏宗”。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皇权,防止地方割据 B. 继承西周分封制传统C. 削弱丞相权力 D. 扩大统治疆域20.汉武帝时期,主父偃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一建议被采纳后,产生的效果是( )A. 诸侯王国势力被削弱 B. 丞相权力被分散C. 匈奴威胁被解除 D. 土地兼并被遏制21.《汉书 百官公卿表》载:“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管理地方行政 B. 监察地方官员 C. 统领地方军队 D. 征收地方赋税22.某学者认为,西汉建立之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汉高祖刘邦虽然也曾下令各郡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但现有官员仍然无法满足中央集权统治的需求,因而他不得不以刘氏宗族代为统治各地。这可以用来解释汉初实行( ) A.休养生息政策 B.察举制选人才 C.郡国并行制度 D.盐铁官营制度23.东汉中期以后,“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太后凭借外戚掌握政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回权力,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实质是( )A. 皇权旁落,统治腐朽 B. 贵族政治的回归C. 郡县制的瓦解 D. 儒学地位的衰落24.黄巾起义后,“州郡各拥强兵,而刺史、太守复增置属官,竞为苛刻,百姓流亡,天下大乱”。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 东汉政权立即灭亡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 军阀割据混战 D. 外戚宦官专权加剧25.东汉末年,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统一北方;刘备占据益州、荆州部分地区;孙权占据江东。220—229 年,三国相继建立,其正确的建立顺序是( )A. 魏→蜀→吴 B. 蜀→魏→吴 C. 吴→魏→蜀 D. 魏→吴→蜀26.南朝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朝,均定都建康。这些政权的共同特点是( )A. 疆域覆盖黄河流域 B. 由少数民族建立C.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D. 实现全国统一2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从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变为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变化主要说明江南地区( )A.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农业和手工业显著发展C. 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D. 军事力量日益强大28.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9.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初,琅琊王氏当权,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说明当时( )A.士族专权现象严重 B.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C.士族势力走向衰落 D.选官制度已走向成熟30.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人们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A.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 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C.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 D.胡人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二、材料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材料一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先后两次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徭役。材料二 《史记 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材料三 变法后,秦国 “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经过百年积累,最终灭六国,统一全国。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任答3点)。(9 分)(2)材料二反映商鞅变法面临的阻力是什么?结合材料三,说明变法的最终影响。(6 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6分)依据材料一,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9分)(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10分)2028届高一年级9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B A B C A C B B A B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D D B A C A D B A A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B C A C A C B A A A31、(1)核心内容: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军功,授予军功者爵位和土地;③推行县制,国君派官治理;④奖励耕织,免除高产者徭役。(任答 3 点,每点 2 分,共 6 分)(2)阻力:宗室贵戚的反对(旧贵族利益受损)。(3 分)最终影响:秦国国力大增,为后来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3 分)32.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 分)积极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9分)(2)措施:尊崇儒术。(3 分)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钳制了思想。(7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月考试题.docx 历史月考试题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