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6张PPT)人文主题:金秋时节单元学习目标踏上金秋之旅领略解词方法任务一 欣赏古诗中的秋色任务二 解锁水泥道的秋景任务三 寻秋雨的表达之秘任务四 听听秋的声音密码任务五 书写秋天别样日记任务六 制作秋日纪念手册《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习作:《写日记》语文园地4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明题意第一课时《山行》就是在山间行走、游览。《夜书所见》是诗人记录夜晚的所见所闻。《望洞庭》是诗人遥望洞庭湖所作。这三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这三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一)赏洞庭美景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刘禹锡望洞庭①【洞庭】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借助注释查阅资料我和父母去过洞庭湖,所以我知道它在湖南。联系生活这些可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呢!活动一 读诗歌之韵一读: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消磨、打磨mó磨坊、石磨mò磨二读:借助节奏线,读好停顿。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三读:读好韵脚,读出韵味。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活动二 寻景解诗意《望洞庭》一诗描绘了怎样的秋日风光?读一读,找一找诗中的秋日景物,圈画出来。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反复读读你最喜欢的那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景色?结合注释,理解句意。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湖:湖水;光:光泽,光茫。湖光:指的是湖面的波光。拆字组合协调,和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未打磨的铜镜打磨过的铜镜湖面未经打磨的铜镜比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眺望。近义词替换洞庭湖洞庭湖白银盘洞庭湖中的君山青螺比喻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理解诗意活动三 悟诗人之情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望洞庭》一诗歌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体悟情感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_____,潭面无风_____。遥望洞庭_____,白银盘里_____。熟读成诵望洞庭【唐】 刘禹锡_______两相和,_______镜未磨。_______山水翠,_______一青螺。点从竖中线起笔。注意二横最长。“木”捺变点。书写指导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课堂小结一读古诗(读通读顺、读好节奏、读出韵味)二解诗意(理解字词、理解句子)三悟情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借助注释近义词替换借助插图拆字组合查阅字典联系生活课后任务课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上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山行》《夜书所见》任选一首进行学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汇报。4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复习导入读一读这三首诗。一读古诗(读通读顺、读好节奏、读出韵味)二解诗意(理解字词、理解句子)三悟情感学习古诗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近义词替换、拆字组合查阅字典、联系生活……理解词语合作交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按要求交流所选古诗。1.小组自由选择诵读古诗的方式,注意读准音,读好节奏。2.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懂的词语,互相帮助理解词语。3.做好汇报准备:读,分句讲解诗意,说清楚难懂的词语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二)行走于山间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jìngxié读诗歌之韵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诗歌之意在山中行走深秋时节的山。曲折向前延伸。山间小路弯弯曲曲。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产生,生出。因为。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打过的枫叶。比。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词语中发现的?从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从白天走到傍晚,在山中所见由“寒山”至“霜叶”,让人感受到深秋的红火,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悟诗人之情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____,白云生处____。停车坐爱____,霜叶红于____。熟读成诵山行【唐】 杜牧______石径斜,______有人家。______枫林晚,______二月花。书写指导书写指导: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舒展。书写指导:余字第二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叉。(三)品秋夜乡思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人,江湖派诗人,多写田园风光,代表作《游园不值》。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读诗歌之韵挑战、挑灯tiǎo挑水、挑选tiāo挑xiāocùlí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明诗歌之意把自己在夜里看到的、听见的写下来。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寒冷凄凉的声音。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指的是诗人自己。叶绍翁是福建人,原本姓李,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破落不堪。于是,在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不得不把他送到浙江一个叶姓的人家做儿子,远离了自己的故乡。动了思念家乡之情。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知道。用细长的东西拨。蟋蟀,也叫蛐蛐。篱笆。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料想是孩子们在逗蟋蟀,夜深了还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明亮的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人被寒冷的秋风牵动了思乡之情时,看到一群孩子在逗蟋蟀,此时,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呢?诗人在寒秋思想之时见到了一群孩子在逗蟋蟀,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此时,诗人可能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可能会想起家乡的孩子此时也正在逗引蟋蟀,可能会想起亲人朋友的声音容颜……悟诗人之情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____,江上秋风____。知有儿童____,夜深篱落____。熟读成诵夜书所见【宋】叶绍翁______送寒声, ______动客情。______挑促织, ______一灯明。书写指导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儿”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书写指导:上下结构,“艹”两竖稍向中斜。“氵”上两点短小,中点偏左,提画直斜有力;“各”上下部中心对齐。落课后任务1.背诵三首古诗,说说诗意。2.默写《山行》。3.积累秋天的诗词。跨学科学习秋天的叶子为什么会变色?每到秋天的时候,叶子就呈现出黄色、橙色和红色。树的叶子为什么会变色呢?这主要归结于大自然中的三种重要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在春夏的时候,白天长,光照足,大树的叶子呈嫩绿、黄绿和翠绿色。这主要是因为叶绿素的作用。随着秋天的到来,白天变短,温度降低,光照也没有春夏充足,树叶中的叶绿素遭到破坏,以至于渐渐消失,而所有的叶子中类胡萝卜素都一直存在,当叶绿素减少和消失的时候,叶子就呈现出黄色或橙色。光照产生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花青素。一方面因为秋天变冷的原因,一方面因为秋天叶片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后会被酸性物质取代,花青素一遇到酸性物质就会变红,这就是叶子变红的原因。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不同的树木在春夏秋冬里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美,让我们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美的馈赠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