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一定要争气》-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一定要争气》-课件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一定要争气
三年级 上册
图片上认真工作的是谁?
人物简介: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人物简介
童第周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注音、查字典。
生字识记
我会读
富裕 差劲 平均 资助 欧洲
教授 一项实验 结构 耐心 激励

chà
ōu zhōu
gòu
jūn

shòu
xiàng
yàn
nài

练一练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耐心(lài) B. 平均(jūn)
C.教授(sòu) D. 激励(lì)
D
·
·
·
·
生字识记
我会写
念差考试均退
上边不要写成“令”。


注意上半部分的书写。


不要把里面写成 “友”。

注意右下部是“工”,不是“丑”。
右边 “式” 不要多写一撇。
生字识记
多音字
(chā) 差错 误差
(chà) 差劲 质量差
(chāi) 出差 差事
(cī) 参差不齐

生字识记
多音字
(xíng) 行李 行为
(háng) 银行 同行

xíng:表示“走”,如“行走”“行人”;也可表示“旅行或与旅行有关的”,如 “行装”“行李”;还能表示“流通、推行”,如“流行”“发行”;也有“做、办、实施”之意,如“行事”“行医”;另外,“行为”“可以”“能干、不错”等义项中,“行”也读 xíng,如“品行”“行,就这么办”“你真行”。
háng:有“行列”的意思,如“字里行间”“行列”;也可表示“排行”,如“行次”“排行老三”;还能用于“某些营业机构”,如“银行”“商行”;也指“行业”,如“各行各业”“同行”。
重点词语
我会读
生物 从事 成就 学期 考试 再三 同意
难得 值班 努力 留学 国家 落后 地位
环节 难度 刻苦 兴奋
理解词语
卓著:指成绩、贡献等突出显著,远超一般。
偏僻:形容地方远离中心、交通不便,或事物冷僻少见。
教授:高校中的高级职称,也指传授知识技能的行为。
剥离:指物体表面部分脱落,或从整体中分离出部分。
结构:事物各部分的搭配排列,或建筑物的承重构造。
发育:生物体成长成熟,或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刻苦钻研:下苦功深入研究,专注探索某一领域。
激励:通过鼓励激发动力,使人积极行动。
攀登:抓住物体向上爬,比喻向更高目标努力进取。
读课文,分析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
整体感知
一定要争气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他出生在浙江省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小时候家里不富裕,只能一边帮家里做农活,一边跟父亲念点儿书。
童第周17岁进入当地的一所中学读书。由于文化基础差,他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经过童第周再三恳求,才同意他跟班再试读一个学期。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早晨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借着校园的路灯看书。夜里同学们入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后,关了路灯,让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的灯下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各科成绩都赶了上来,几何还考了满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
初读课文
1
2
第一部分(1):介绍童第周的身份(著名生物学家)、成就及早年家境(出生于偏僻山村,家境不富裕,边干农活边读书)。
第二部分(2):童第周读中学时,因文化基础差,面临退学或降级,他刻苦学习,最终成绩大幅提升,并暗下决心“一定要争气”。
童第周28岁的时候,得到亲友资助,去比利时留学,跟随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学生。那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学生常常被外国同学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那位教授要做一项实验,需要剥离青蛙卵的外膜,这是观察卵细胞形态、结构和发育过程的关键环节。工作的难度很大,不但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细致,多年来没人能够做成。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取得成功。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
青蛙卵外膜的成功剥离,震惊了欧洲同行。童第周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照样能办到。
“一定要争气!”这句话一直激励着童第周向科学的高峰不断攀登。
一定要争气
初读课文
3
4
第三部分(3-5):童第周 28 岁赴比利时留学,因国家贫穷落后,中国学生被外国同学瞧不起,他决心 “为中国人争气”,童第周通过刻苦钻研和反复实践最终完成,震惊欧洲同行。
第四部分(6):“一定要争气”成为童第周攀登科学高峰的终身动力。
5
6
精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任务一:分析首段作用
精读课文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他出生在浙江省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小时候家里不富裕,只能一边帮家里做农活,一边跟父亲念点儿书。
交代人物背景,为后文“争气”的经历作铺垫,突出其成长环境的艰辛,反衬其奋斗精神。
人物背景
生长环境艰辛
精读课文
文章介绍了关于童第周的哪两个故事?
任务二:梳理文章内容
精读课文
童第周17岁进入当地的一所中学读书。由于文化基础差,他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经过童第周再三恳求,才同意他跟班再试读一个学期。
面临的困难
退学或降级
面对困难和他人的不认可
努力争取
练一练
下列对 “再三恳求” 中 “再三”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示时间很短 B. 表示次数很多
C. 表示态度强硬 D. 表示不情愿
B
精读课文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早晨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借着校园的路灯看书。夜里同学们入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后,关了路灯,让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的灯下学习。
如何努力的?
通过“天不亮”“夜里”“厕所外”等细节,体现了童第周勤奋刻苦、不甘落后的精神品质。
精读课文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各科成绩都赶了上来,几何还考了满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
首次出现“争气”的信念,体现他不服输、靠努力证明自己的精神。
努力的成果
精读课文
童第周17岁读中学时,因文化基础差,成绩不佳(平均45 分)面临退学或降级,经过再三恳求后试读;他通过早起晚睡、克服困难刻苦学习,最终成绩大幅提升(几何满分),并暗下决心“一定要争气”。
第一件事
精读课文
童第周28岁的时候,得到亲友资助,去比利时留学,跟随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学生。那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学生常常被外国同学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面临的困难
将“争气”的范围从个人扩展到国家民族,体现其爱国情怀,为后文的科学成就埋下伏笔。
精读课文
那位教授要做一项实验,需要剥离青蛙卵的外膜,这是观察卵细胞形态、结构和发育过程的关键环节。工作的难度很大,不但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细致,多年来没人能够做成。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取得成功。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
难度很大
努力的过程
获得认可
精读课文
青蛙卵外膜的成功剥离,震惊了欧洲同行。童第周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到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照样能办到。
以具体科学成就印证“争气”的成果,既展现其科研能力,又突显民族自豪感,呼应前文的决心。
精读课文
教授的实验(剥离青蛙卵卵膜)难度极大且多年无人成功,童第周通过刻苦钻研和反复实践最终完成,震惊欧洲同行,他再次坚定“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的信念。
第二件事
精读课文
读一读本文的结尾,感受结尾的作用。
任务三:体会结尾段的作用
精读课文
“一定要争气!”这句话一直激励着童第周向科学的高峰不断攀登。
总结全文,强调“争气”信念的持久影响,升华主题。
精读课文
童第周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 “一定要争气” 的?
第一次:中学时因文化基础差,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他早起晚睡刻苦努力,最终各科成绩都赶了上来。通过这件事,童第周想到了“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
第二次:留学时,中国因贫穷落后被外国同学瞧不起,他成功剥离青蛙卵外膜后,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
练一练
D
课堂小结
两个故事
一定要争气
早起晚睡、灯下苦读;成绩大幅提升,几何满分
留学时中国被轻视,攻克青蛙卵外膜剥离实验,为国争光
“一定要争气”(贯穿一生的动力)
身份、成就及早年家境
争气为国争光
努力成就自我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讲述童第周中学时刻苦努力提升成绩、留学时完成高难度实验为国争光这两件事,展现了他勤奋刻苦、不服输的精神,体现出童第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只要有信念、肯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就,实现自身价值。
下次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