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一个粗瓷大碗》-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 《一个粗瓷大碗》-课件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一个粗瓷大碗
三年级 上册
生平介绍:原名李坤泰,四川省宜宾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英雄。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2009年,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人物简介
赵一曼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注音、查字典。
生字识记
我会读
陶瓷 姓赵 抗联 花束 搪瓷缸子
归还 一顿饭 病号灶 沾光 不禁
铁锅 侦察
huán
zào
gāng
jīn
zhēn
zhān
dùn

zhào
kàng
guō
shù
生字识记
多音字
辨析
读hái时:可表仍旧,如,他还在工作。
读huán时:可表归还,如,还书。
例句
“大家谁还(hái)有意见?”话音刚落,就有人喊:“有人来还(huán)书啦!”
(hái)还有 还好
(huán)还钱 还债

生字识记
多音字
辨析
读jīn时:受得住,耐久,如禁受、禁得住、禁不住”;忍耐,制止,如不禁笑起来。
读jìn时:不许,制止,如禁止、禁令、禁忌”;法律或习惯上制止的事,如犯禁、违禁品”;拘押,如囚禁、监禁”;旧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如宫禁、紫禁城。
(jīn)禁不住
(jìn)禁止

重点词语
我会读
陈列 粗瓷 姓赵 袭击 抗联 搪瓷缸子
归还 一顿饭 病号灶 沾光 消灭
不禁想起 铁锅 侦察 为难 艰苦
练一练
C
理解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袭击:a.军事上指出其不意地打击。b.比喻突然打击。
消灭:a.消失;灭亡。b.使消灭;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
为难:感到难以应付。
艰苦:艰难困苦。
侦察:军事上指为查明敌情、地形和有关作战的其他情况而进行的活动。按活动空间不同,分地面侦察、空中侦察和海上侦察等。
练一练



读课文,分析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
整体感知
一个粗瓷大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人民革命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初读课文
1
2
第一部分(1):倒叙法开头,点明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同志用过的,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3
4
5
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一个粗瓷大碗
初读课文
6
7
第二部分(2~11):具体叙述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11
8
9
10
精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任务一:分析开头
精读课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人民革命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关键词,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倒叙,开篇点题,引起读者兴趣。
练一练
B
精读课文
故事的经过是什么样的?
任务二:分析经过
精读课文
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令人感动”呢?
写出了赵一曼对战士的关心和爱护。
精读课文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语言描写。赵一曼语气坚定,表现了革命党员遵守革命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高贵品质,显示了她坚定的党性。
精读课文
赵一曼为什么要让通讯员把碗拿走?
因为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通讯员从老百姓家里拿来的,所以要求通讯员把碗拿走。
精读课文
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动作描写。用“走”“倒”“盛”几个动词叙述了赵一曼把高粱米饭让给战士们,自己喝野菜粥的过程。一“倒”一“盛”,“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与“半碗野菜粥”,表现出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精读课文
从赵一曼把高粱米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赵一曼关爱战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让战士们吃饱吃好的品质。
精读课文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语言描写。“不‘丢’碗”表现了她对战士们都能吃上粮食的期待,可见她关心战士、心系战士。
精读课文
因为老李知道赵一曼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他就是上前劝阻也是没有用的。赵一曼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做法,令老李非常感动,所以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炊事员老李眼里的泪花,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精读课文
分析赵一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任务三:分析人物
精读课文
赵一曼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关心战士胜于关心自己,和他们同甘共苦,表现了她坚持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精读课文
粗瓷大碗不仅是一个可以盛饭的碗,还承载着赵一曼心系战士、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而七班战士之所以把它当作菜盆,也体现了他们对赵一曼品质的发扬和传承。
说一说这个粗瓷大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练一练
B
课堂小结
点题(1):令人感动的故事
“送碗”与“还碗”
一个粗瓷大碗
同甘共苦
“倒饭”与“盛粥”
坚持革命
故事经过(2-11)
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烈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赵一曼艰苦朴素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次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