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出土的上万件文化遗物中,有大量石制品和少量蚌器、骨器、陶片以及大量动物遗骸,甚至还发掘出了距今16000年前的稻属植物特有的植硅体。这可以( )A.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实证 B.断定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C.说明水稻已成为重要粮食作物 D.推断家畜饲养成为当时主流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有“争鸣”也有“共鸣”。孔子主张“一匡天下”,墨子主张“尚同”,法家主张“法出于一”。诸子百家的这些思想主张( )A.表达了统治阶层的政治诉求 B.折射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动C.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 D.着力要求建立中央集权体制3.明代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曾说:“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统一王朝 B.嬴政灭六国后,铲除了前代一切制度C.秦统一后,首创郡县制以代替分封制 D.秦传承了周文化,并保留自己的特色4.下图为东汉至西晋时期,今浙江、福建境内设县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江南经济获得发展 C.民族交流趋势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贞观元年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贞观三年太宗又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唐太宗此举意在( )A.完善中枢监察机制,防止腐败 B.明确中央机构分工,互为补充C.发挥群臣制衡作用,强化相权 D.减少国家决策失误,赋能增效6.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期,重视人才对国家的建设,“以汉族人刘秉忠为总设计师,阿拉伯人也黑迭儿为总工程师打造大都”;同时他对汉文化、汉族知识精英非常看重,“倚重汉族重臣,推崇历代汉家皇朝的治国之道”。这反映了( )A.元大都成为国际大都市 B.中华民族大交融的盛况C.元朝奉行务实统治策略 D.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强化7.有学者指出,明清之前,女性创作只限诗词文赋。明清时期,女性作家于散曲、戏剧、小说以及文学评论等方面均有成功的尝试和写作;同时,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书籍,并自著诗话、诗评。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商品经济发展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D.世俗文学开始兴起8.梧州海关是近代广西的重要海关之一,设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据史料统计,光绪二十四年(1898),梧州关进口货物以“洋布洋棉纱绒为大宗”,同时还有“自来火进口由日本而来”“煤油于进口货物亦是大宗”。据此可知( )A.梧州成为主要通商口岸 B.广西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D.广西海关管理走向近代化9.武昌起义后,全国大部分省份中,控制革命后地方政权的,大多是原来清廷的地方军事统帅或地方行政官员。革命中,他们代表地方的利益成为推翻清王朝的重要政治力量;革命后,他们所代表的地方利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地方利益为代价来同中央政权进行有效的合作。这一现象的出现( )A.说明辛亥革命的影响有限 B.折射地方力量的相互博弈C.源于封建保守力量的强大 D.蕴含民主革命发展的隐患10.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激发了知识界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热忱,并使晚清以降学习西方的现代化运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随之而崛起的文化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思想界形成了与自由主义鼎足而三的格局。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思想的勃兴( )A.反映了社会思想的混乱 B.刺激了民族意识的产生C.深化了救国道路的探索 D.推动了中西文明的交流11.1933年3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称:“本部为准备废两,先从上海实施。”3月8日公布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元,以中央造币厂为唯一的造币机构,其他各省的所有造币厂都必须废止。”这些改革措施( )A.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入侵 B.有助于民族工业发展C.解决了财政经济的困难 D.削弱了官僚资本地位12.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在检讨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时,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军事路线?是因为错误地估计政治形势,过分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忽视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B.重新调整民主革命纲领C.实行“三三制”原则 D.成功找到革命发展道路13.抗战期间,抗日根据地各专业剧社演出了《胜利归来》《游击队》等革命新剧,不少群众看完戏后说:“你们演的戏,给老百姓擦亮了眼睛,长了志气,明白了道理,咱们这多大的人口,联合起来,人怕心齐虎怕成群,还打不败一个小日本?”据此可知,革命新剧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边区政府的阶级基础 B.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C.落实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 D.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14.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广大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8月以后,各民主党派、民主阶层的代表人士陆续进入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召开新政协,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筹备工作。这反映了当时( )A.新生政权的巩固 B.民主革命的胜利 C.政治形势的变化 D.主要矛盾的转变15.宣传画是时代风貌的写照。下图是1955年的一幅宣传画,该宣传画的刊发( )A.鼓励农民为巩固政权而奋斗 B.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C.展示了农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D.体现了青年是农村建设主力16.设立特区必须有法可依。1980年4月《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由省人大通过后,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批准,8月27日公布。条例仅有2000多字,从起草到公布,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先后十三易其稿,可谓字斟句酌。该条例的出台过程反映了( )A.改革开放仍面临较大阻力 B.对外开放形成了法律体系C.凝聚改革共识是工作重点 D.对外开放政策的谨慎探索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伟大而曲折的前进性历程,一百多年间,中华民族面对内外交困的局势,既要挽救民族危亡,又要奋起追赶世界先进文明,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使命。由于时势的剧变和西学的影响,此间中国人观念更新之迅速,非昔时所可比拟,但无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怎样演变迅疾和跌宕起伏,“救亡思潮”却一直是中国近代文化交响乐中的主旋律。这既由近代中国社会现实所决定,也因中国文化传统所导致。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救亡思潮是中国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经世主义的直接延续,更是中华元典精神中“忧患意识”的发扬。时至近代,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内政腐朽、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严峻局势,忧患意识便如燕之重归。魏源是近代忧患意识的阐发者,他针对当时社会昏昏然的“寐患”,向人们发出呼唤:“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得以真正实践。以甲午战争中方惨败为标界,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更为浓厚,康有为是这一思潮热情的倡导者。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对国家民族忧患之深广更超过前贤,孙中山、陈天华等革命派志士们以新的方式展现他们的爱国情怀。——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曲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则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如何“奋起追赶世界先进文明”。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领导人民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国家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为土地改革的依据。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自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占全国人口一多半(超过半数)的农村,党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大大地解放了长期被束缚的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摘编自秦愉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材料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起步,在实践中一些地区农民尝试突破原有体制,实行包产到户等把报酬同产量联系的生产责任制。1978年11月安徽省小岗村悄悄地搞起来“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被全国各地农民纷纷效仿。1979年起,贵州、甘肃、内蒙、河南等地也推行包产到户。在这关键时刻,1980年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明确肯定了包产到户。1983年底,全国98%以上的农户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政策的制定应坚持的方向。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世官制 孝廉 军功爵制 中正官 进士孔子 孟子 董仲舒 朱熹 黄宗羲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南北面官制 行省制 内阁制度铁犁牛耕 筒车 曲辕犁 印刷术 火药交子 夜市 白银 商帮 玉米从表格中选择三个关键词,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关键词,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治意义上的边疆治理是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国家开始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边疆治理的实施,边疆之“边”与中心之“中”的共同性不断增强,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渐凝聚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得到所有民族的共同承认。可以说,边疆治理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摘编自杨松禄《契合与互动:论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对边疆认识的视野、思维、关注的空间范围等开始产生明显变化,成为近代边疆研究转型的重要分界点。嘉庆时期开始兴起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已经具有了“外向”意识,但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时人的边疆认识或研究才逐步具有明显的“世界地理”视野。同时,以往尚在天下思维下展开的边疆研究,因西方侵略的刺激及西方地理知识等的传播,时人对国家主权、边疆的认识逐步发生变化,传统的天下观念开始动摇,不过尚未形成完全的国家主权意识。——摘编自段金生《中国近代边疆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路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国人边疆认识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A B D C A B D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C B D17.(1)原因:西方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从技术、外交等领域打压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探索,受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纲领指导;长期采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模式;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强大;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难以为近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物质保障。(2)洋务运动:开明地主阶级,通过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从器物层面进行探索。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维新运动,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学习西方,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从制度层面进行探索。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指引下,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从制度层面进行探索。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专制与愚昧,动摇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从思想层面进行探索。18.(1)特点:依法改革;服务国家工业化发展;规模巨大;成效显著。(2)原因: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小岗村示范作用;国家政策的支持;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3)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导向;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大局。19.关键词:世官制、中正官、进士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在变革中发展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剧烈转型之中,以血缘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已经不能适应各国争霸图强需要,尚贤思想兴起,各国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朝廷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予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但运行到后期,九品中正制逐渐为门阀世族所控制,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隋唐时期,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新政权的威胁,统治者采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后来科举取士成为定制。科举制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回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考试冲破了门第的束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从而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由上可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20.(1)阐述:边疆治理开拓了国家疆域,奠定共同家园;边疆治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推动民族认同;边疆治理培育了兼收并蓄中华文化,推动文化认同。(2)变化:逐渐形成世界地理视野;传统天下观念发生动摇;萌发国家主权意识。影响:有利于冲击传统天朝上国观念,引导国人关注世界;有利于加强中外联系,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有利于推动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拓展边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