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广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0月中旬,拉萨市(29°N,91°E)某中学学生开展校园地理实践活动,下图为“北京时间13时56分拍摄的校园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杆影指向最接近( )
A. 正北 B. 正南 C. 东北 D. 西北
2. 在观测杆影活动中,学生可领悟到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是学校的( )
A. 课程设置 B. 位置选择 C. 空间规模 D. 作息时间
3. 在观察植被过程中,学生发现校园植被比周边山地好,主要是因为( )
A. 土壤肥力的提高 B. 局地气候的改善 C. 灌溉用水的保障 D. 局部地形的改变
由于植物适应荒漠环境的方式不同,其根系差别很大,下图为“荒漠土壤剖面及植物根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在图示荒漠土壤中,可溶性盐积聚的过程是( )
A. 生物作用 B. 淀积作用 C. 风积作用 D. 溶蚀作用
5 根系较小的肉质植物,不同于其他荒漠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A. 营养器官储水 B. 枝叶演化成刺 C. 干旱季节休眠 D. 叶片具蜡质层
6. 与阿拉伯半岛的荒漠植物相比,我国塔里木盆地的荒漠植物更( )
A. 耐盐 B. 耐旱 C. 耐寒 D. 耐热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地理事物分布图,其中甲、乙、丙、丁示意不同的气候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雾区的成因是( )
A.暖湿气流遇暖流,水汽蒸发成雾 B.冷湿气流遇暖流,水汽蒸发成雾
C.暖湿气流遇寒流,水汽凝结成雾 D.冷湿气流遇寒流,水汽凝结成雾
8.图示区域中的甲气候类型与北半球同类气候相比( )
A.年降水量较少、气温年较差较大 B.年降水量较多、气温年较差较小
C.年降水量较少、气温年较差较小 D.年降水量较多、气温年较差较大
下图示意某沿海地区甲洋流流经区域等温线T1和T2的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其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 )
①本格拉寒流②千岛寒流③秘鲁寒流④西风漂流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⑦阿拉斯加暖流⑧巴西暖流⑨北太平洋暖流
A.甲→②→⑨→① B.⑧→①→⑤→甲
C.③→甲→⑦→② D.⑥→④→甲→⑤
10.若甲洋流的性质属于暖流,则甲洋流的地理位置在( )
A.(10°W,61°N) B.(150°W,4°S)
C.(157°E,28°S) D.(143°E,32°N)
图中实线表示黄土高原局部等高线(单位:m),虚线表示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图中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区域基岩表面中间高四周低
B.图中四地甲地的黄土厚度可能最大
C.图中乙地和丁地黄土层的厚度不可能相同
D.图示区域降暴雨后冲刷最严重的是丙地
12.某日在乙地能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下列叙述最有可能的是( )
A.波斯湾去往新加坡的油轮顺水行驶
B.南极附近海面上漂浮着很多冰山
C.该地日影越来越长,昼开始变短
D.地中海沿岸的游人正在沙滩上进行日光浴
2021年10月25日,国家气象中心确认,10月份已进入拉尼娜状态,导致2021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将偏冷。沃克环流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温存在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其强弱变化是评判气候异变的重要依据。如图示意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印尼降水增多,热带经济作物增产
B.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沿海海域水温升高,渔业减产
C.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多
D.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减弱,对大西洋没影响
14.拉尼娜导致今冬我国中东部偏冷的原因是( )
A.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减弱 B.东北信风减弱,日本暖流减弱
C.甲处低压增强,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D.甲处低压减弱,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推测该地最新的地质事件是( )
A. 岩层褶皱 B. 地壳沉降 C. 岩层断裂 D. 岩浆侵入
16 图中背斜顶部容易被侵蚀的证据是其顶部( )
A. 更老地层曾出露 B. 存在断层 C. 存在岩浆的侵入 D. 岩性差异
第Ⅱ卷
二、简答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河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灌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黄河水经农田灌溉后,汇入乌梁素海。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河套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比较严重。
材料二:河套地区每年小麦在3月份种植,7月中下旬收获,而秋霜冻一般在9月28日-10月2日才来临。向日葵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栽培简单、生长周期短,耐盐耐旱耐瘠薄。近年来,该地采用先育苗再麦后移植复种向日葵技术,不仅降低了土壤盐碱化程度,而且提高了当地农民种粮积极性。
材料三:河套灌区图
(1)描述井灌区和黄灌区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分析河套灌区土壤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3)分析当地采用春小麦——向日葵复种技术的原因。
(4)分析春小麦向日葵复种技术能够降低土壤盐碱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斯海峡位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之间,其海水流动受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下图一是澳大利亚1月、7月等压线分布图,图二是巴斯海峡洋流季节分布图。海水的水龄(海水在一处停滞的时间)与海域水体的流动性密切相关,深层海水的水龄一般大于表层。研究表明,巴斯海峡东南部(图二中方框范围)海水水龄较大,对水质和海洋生物造成一定影响。根据图文资料,问答问题
(1)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判断图一中虚线与实线分别表示的月份并说明理由。
(2)根据图一,推测图二中甲、乙洋流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
(3)请根据图二中所给的信息,分析方框内表层海水水龄较大的原因。
(4)图二方框内海洋水龄大,分析其对水质的影响。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市位于安第斯山北部山间盆地,旱雨季分明,暴雨和洪水多发,洪泛平原广布。
1492 年以前,当地居民就开始在洪泛平原修建脊田,并利用脊田的不同形态对地表径流进行调控,发展农
业生产。其中,垂直脊田和平行脊田临近河流,棋盘脊田距离河流较远。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脊
田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进入 21 世纪,城市向洪泛平原快速扩张,面临严重的雨洪危机。近年来,城
市规划者尝试将历史脊田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在现有建筑之间建造雨水花园,
并将停车场改造为下沉式的雨水储存场所。下图示意三种不同形态的脊田。
(1)分别推测三种脊田对雨洪的主要调控作用。
(2)简述脊田在现代商品农业中难以存续的原因。
(3)城市规划者将历史脊田的形态融入到洪泛平原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指出这种设计的主要目的。
参考答案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拉萨经度为91°E,两地经度差为29°。由于1°经度对应4分钟的时间差,因此拉萨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9°×4分钟=116分钟(1小时56分钟)。当北京时间为13时56分时,拉萨地方时为13时56分-1小时56分=12 时(刚好正午)。10月中旬太阳直射南半球,拉萨(29°N)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天空,因此杆影指向正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运动包括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季节变化。学校作息时间(如早晚自习时间、午休安排)会根据昼夜长短调整(如夏季昼长则早到校,冬季昼短则晚到校),直接与地球公转相关,在观测杆影活动中,发现太阳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和方位不同,导致杆影的位置和长短也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这都是与地球公转有关,D正确;学校的课程设置、空间规模与地球运动无关;位置选择主要考虑地形、气候等,与地球运动间接相关,ABC错误。故选D。
3. 拉萨市位于青藏高原上,年降水量少,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分。周边山地植被依赖自然降水、冰雪融水,水分供应不稳定,缺水时生长受限,所以灌溉用水保障是校园植被比周边山地好的主要原因,C正确。青藏高原土壤普遍贫瘠,虽然校园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土壤改良,但校园与山地植被差异主因并非土壤肥力,A错误;校园局地气候的改善对植被影响有限,拉萨气候整体为高原山地气候,校园难以通过改善局地气候使植被明显比周边山地好,B错误;校园一般是在原有地形基础上建设,未发生能大幅改变植被生长条件的局部地形改变,山地与校园地形差异不是造成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答案】4. A 5. A 6 C
【解析】4. 荒漠地区的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吸收分散的水分、盐分、各种营养元素后,其残骸被分解,形成的可溶性盐返回土壤中,故促进可溶性盐积聚的过程是生物作用,A正确;地表水下渗过程中土壤淋失的矿物质向下运移,在淀积层沉淀、积累,但荒漠土壤分布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中水分缺乏,不易发生淀积作用,B错误;溶蚀作用也需要大量水的参与,D错误;可溶性盐积聚需要借助流水和生物,风积作用不能促进可溶性盐积聚,C错误。故选A。
5. 根系较小的肉质植物,茎叶肉质,是具有肥厚贮水组织的营养器官,枝叶演化成刺,主要是为了减少蒸腾,但不能贮水,不是肉质植物的突出特征,A正确,B错误;其他荒漠植物也会通过干旱季节休眠来适应环境,叶片也可能具有蜡质层,叶片具有蜡质层主要是为了减少蒸腾,CD均不是肉质植物独特的适应环境的方式,CD错误。故选A。
6. 与阿拉伯半岛相比,我国塔里木盆地纬度更高,冬季温度更低,故我国塔里木盆地的荒漠植物更耐寒,阿拉伯半岛的荒漠植物更耐热,C正确,D错误;两地的自然环境都具有干旱、土壤盐碱含量高的特征,两地的荒漠植物在耐旱、耐盐方面差异较小,AB错误。故选C。
【答案】7.C 8.A
【解析】7.由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强大的寒流—秘鲁寒流流经该区域,寒流导致海水温度低,造成海洋表层气温也低,当遇到暖空气时,冷暖空气交汇,水汽容易凝结形成海雾。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由所学知识可知,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甲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影响;与北半球同类气候区相比,甲地晴朗天数较多,年降水量较少,气温调节能力差,气温年较差较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9.D 10.A
【解析】9.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那么说明甲处于副热带海区,北半球副热带海区洋流为顺时针,南半球副热带海区洋流为逆时针,如果是北半球太平洋海区,甲处应为暖流,构成此环流圈的洋流应当是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如果是南半球太平洋海区,甲处应为秘鲁寒流,构成此环流圈的洋流应当是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即⑥→④→甲→⑤,D符合题意。故选D。
10.若甲为暖流,则处于北半球,又因为甲处位于大陆西岸,所以最有可能是北大西洋暖流或者是阿拉斯加暖流,根据地理位置,可知,(10°W,61°N)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位置。阿拉斯加暖流大致流经(140°W,50°N-70°N)附近海域,BCD错误,故选A。
【答案】11.B 12.B
【解析】11.读图,根据等值线数值可知,基岩表面西高东低,A错误;图中等高距是5米,甲地海拔为830~835m,黄土底面高度为800~805m,黄土厚度为25~35m,乙地海拔为825~830m,黄土底面高度为805~810m,黄土厚度为15~25m,丙地海拔为835~840m,黄土底面高度为810~815m,黄土厚度为20~30m,丁地海拔为820~825m,黄土底面高度为800~805m,黄土厚度为15~25m,因此,甲地的黄土厚度可能最大,B正确;乙地与工地黄土厚度可能相同,C错误;丙地为山脊,是分水岭,等高线不是最密集的地方,暴雨冲刷不是最严重的,D错误。故选B。
12.某日在乙地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根据乙地的位置,太阳应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乙地东南方向地势开阔,东北方向有地形阻挡,因此东南方向才有可能看到太阳从地平面升起),此时北半球是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波斯湾去往新加坡的油轮逆风逆水行驶 ,A错误;此时南极地区是夏季,气温较高,南极大陆冰川边缘融化跌落,附近海面上漂浮着很多冰山,B正确;无法判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日影和昼长变化无法判断,C错误;地中海沿岸冬季多雨,游人在岸边沙滩上进行日光浴是在夏季,D错误。故选B。
【答案】13.A 14.C
【解析】13.由材料可知,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结合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分布图可以看出,太平洋海面东部温度偏低,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运动,赤道太平洋地区东部气温低,空气垂直方向表现为下沉;同理太平洋海面西部空气垂直方向上上升;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使得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即近洋面东侧流向西侧,高空反之,形成了顺时针流动的大气环流。因此,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西部海平面增高并且海水温度增高,上升气流增强,印尼降水增多,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增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根据材料,当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空气冷却下沉加强,导致气压升高,进而会使东南信风增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从而使西部海平面增高并且海水温度增高,受其影响,我国东部沿海气温是应该偏高,因此冬季东部沿海气压比往年低,造成我国冬季亚洲高压和东部沿海低压间的气压差增加,所以受偏北风的影响更大,因为偏北风来自高纬度地区,因此我国东部也就更冷了,C正确,D错误。当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空气冷却下沉加强,导致气压升高,进而会使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增强,AB错误。故选C。
【答案】15. D 16. A
【解析】15. 结合地质剖面图以及所学知识可推测,伴随着地壳沉降,沉积物先形成沉积岩,在内力作用下岩层受挤压出现褶皱,后来背斜顶部受侵蚀,而后地壳沉降,又经历了漫长的沉积过程,新的沉积岩覆盖在背斜之上,从图示岩层出现岩层断裂和相对位移可知,在最顶层沉积岩形成之前,发生了断层活动,而后,最顶层沉积岩形成,最终岩浆侵入,侵入体切穿全部岩层,可知,岩浆侵入发生在最后。因此,最新的地质事件是岩浆侵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 背斜构造地层中向老,两侧新。由图可知,该背斜顶部较老地层曾被侵蚀出露,而两侧较新地层仍存在,可说明顶部易被侵蚀,A正确;断层是在背斜顶部被侵蚀,又继续接受沉积之后形成的,断层可能会加速背斜顶部被侵蚀,但不能说明背斜顶部易被侵蚀,B错误;根据图示岩浆侵入体的位置可知,岩浆侵入了整个背斜构造,岩浆侵入是该地的最新地质事件,因此也无法说明背斜顶部易被侵蚀,C错误;背斜顶部容易被侵蚀可能是顶部岩层受到张力作用,岩体破碎导致的,不一定是岩性差异引起,D错误。故选A。
17.【答案】
(1)黄灌区在南侧,面积大;井灌区在北侧,面积小;黄灌区靠近黄河,地势低,可以利用地势,由南向北灌溉;井灌区靠近山地,地势高,可利用地下水灌溉。
(2)当地降水少;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在地表积累,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3)河套地区热量条件不足,不能满足春小麦和向日葵一年两季种植;充分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或向日葵生长周期短,耐盐耐旱耐瘠薄);打破传统耕作模式,提高种植收益;保障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4)麦收后向日葵的种植,需要灌溉,可以将表层盐碱带至深层,而降低表层盐碱化;向日葵的种植增加了地表覆盖,减弱了蒸发量;向日葵为耐盐碱作物,可吸收、利用较多的盐碱,具有一定的脱盐的作用。
【分析】(1)分布特征:井灌区分布在河套平原北部,面积较小;黄灌区分布在河套平原中部和南部地区,面积较大。原因:河套平原南部和中部距离黄河近,可借助地势,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北部地区,一方面地势较高,不利于自流灌溉,另一方面因灌溉水盐度不断升高,不再利于灌溉,又位于阴山山麓,冲积扇地区地下水较丰富,因此通过抽取地下水进行井灌。
(2)河套平原灌溉区可借助地势,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往往采用大水漫灌,从而造成地下水位抬升,盐分被地下水带到土壤表面,又因当地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分不断被带走,而盐分物质则不断在土壤表面聚集,导致土壤盐碱化。
(3)据材料可知,春小麦—向日葵复种技术增加了一季作物种植,改变了原来由于热量条件不足只能种植一季作物的耕作制度,提高了复种指数,提高了气候资源利用率,提升了土地生产率;材料表明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有改良土壤的作用;两季作物提高了种植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当地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保障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4)小麦收割后,复种向日葵,增加了秋后土壤的荫蔽程度,降低了土壤蒸发,减弱土壤水盐运动,从而降低了盐碱化程度;向日葵是一种耐盐、耐旱、耐贫瘠的草本植物,通过生物作用吸收、利用较多的盐碱,对盐碱土地有改良作用,降低了盐碱化程度;麦收后种植向日葵,还需要灌溉,会将表层盐碱带至深层,从而降低表层土壤盐碱化。
18.【答案】
(1)虚线为1月,实线为7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同。
(2)甲为夏季洋流,乙为冬季洋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3)夏季吹东南风,受离岸风影响,冬季洋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对巴斯海峡东南部影响弱,东澳大利亚暖流进入西风带后东流且受岛屿阻挡。
(4)不利于水体更新净化。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1月、7月等压线分布图为材料,涉及等压线判断、世界洋流分布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同,此地为南半球,1月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陆地为低压中心;7月为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陆地为高压中心。故虚线为1月,实线为7月。
(2)此地为南半球,1月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7月为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夏季吹东南风,洋流自东向西流,冬季吹西北风,洋流自西向东流,故甲为夏季洋流,乙为冬季洋流。
(3)由于该地夏季吹东南风,方框东侧有岛屿阻挡,表层海水受离岸风影响,流动性差;从图中可以看到,方框附近,冬季洋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东北流动,对巴斯海峡东南部影响弱;东澳大利亚暖流进入本区后,受西风带影响,向东流动且受岛屿阻挡。故方框内表层海水流动性差,水龄较大。
(4)由于方框内表层海水流动性差,水龄较大,不利于水体更新净化,水质变差。
19.【答案】
(1)垂直脊田:利于将雨洪期积水快速排入河流,减少积水时间。平行脊田:减缓洪水速度,削
弱洪水危害。棋盘脊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蓄积雨水。
(2)现代商品农业为规模化生产模式,平坦的地形更利于进行机械化耕作和农田灌溉;而脊田沟—脊相间
分布的地形,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和灌溉,会降低劳动效率,进而影响收益。
(3)将历史脊田的形态融入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减轻城市雨涝危害,增加城市湿地与绿地面积,改善居
住环境,发挥生态效益;可以恢复历史文化景观,提升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降低洪灾对居住区
的危害,创建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可以带动商业、旅游业发展,增加城市收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解析】
【分析】本题以哥伦比亚脊田为材料展开设问,设置 3 个小问,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等地理原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体现基础性、综合性与应用性考查。
【小问 1 详解】
根据脊田的形态分析其对雨洪的调控作用。结合图示信息,垂直脊田(临近河流)的田垄与坡向一致,可
以进行有效排水,在洪水期时将积水迅速排入河流,减少积水的时间和数量。平行脊田(临近河流)的田
垄与坡向垂直、大致沿等高线分布,与径流走向垂直,洪水期时平行脊田有助于拦截洪水,减缓洪水流动
速度,减轻洪水危害。棋盘脊田的田垄呈网格状分布,距离河流较远,在洪水期时可以减缓地表径流的流
速,起到蓄积雨水的作用。
【小问 2 详解】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呈现规模化、机械化、科技
化发展趋势。现代商品农业快速发展,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对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平坦土地要求更高。而
脊田呈现垄沟相间分布或棋盘状分布,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大规模灌溉、劳动效率降低,不符合现
代化商品农业的需求,可能影响农业收益,导致脊田在现代商品农业中难以存续。
【小问 3 详解】
将历史脊田的形态融入到洪泛平原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获得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从经济效益
来看,这种设计有助于保护传统农业遗产景观,可以借助这些景观带动商业、旅游业发展,增加城市经济
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从生态效益来看,历史脊田具有良好的蓄水、排水、拦截洪水等功能,这种设计可
以有助于居住区减轻雨涝危害,增加湿地与绿地面积,从而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从社会效益来看,这种
设计保护了脊田这一农业遗产,有助于恢复历史文化景观,提升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降低洪灾
对居住区的危害,创建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