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安徽凌家滩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红ft文化均大量使用蕴含原始宇宙观的玉器,但红ft社会独有以牛河梁遗址群为代表的隔绝世俗的仪式圣地;大汶口文化典型器物以反映世俗身份、威望、地位和财富的精美陶器、饰品和猪下颌骨为主,缺乏玉器。这体现出这些地区( )
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B. 文明化进程存在差异
C. 经济文化联系较为紧密 D. 王权与神权存在冲突
从西周时期起,中原的诸侯国就认为秦国是蛮夷之邦,“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但从秦武王时代至战国时期结束,各国以“会”为标志的外交活动达 19 次,其中 16 次都是在中原河洛及其周边地区举行,17 次都是秦王与其他国君会盟。秦国成为战国晚期河洛地区会盟的主角,反映了秦国( )
积极实行“尊王攘夷”的战略 B. 把外交作为统一重要手段
C. 虚心接受河洛地区的礼仪文化 D. 开始融入中原的历史进程
某学者对魏晋至五代的石刻资料(4215 个)进行统计,石刻中引用先秦和秦汉典故的前 10 位来源文献依次为《诗经》(370 次)、《史记》(363 次)、《庄子》(359 次)、《后汉书》(271 次)、《汉书》(229 次)、《左传》(207 次)、《论语》
(205 次)、《礼记》(192 次)、《易经》(174 次)、《尚书》(138 次)。这可以说明,魏晋至五代时期( )
A. 民间重视文化传承 B. 诸子思想影响深厚 C. 华夏认同显著增强 D. 南北交流日益密切
在唐代科举中取得“进士及第”或“明经及第”出身资格的士人,还需要经过吏部铨选,结合“身、言、书、判”4项能力才能被授予九品至八品的县尉等低级官职。宋代新科进士前 4 名可直接被委任为将作监丞,其余被授予大理评事,并可充任通判。这一变化反映出( )
唐代中央选官注重德行 B. 唐代地方行政权力被制约
C. 宋代政府官僚机构膨胀 D. 宋代科举制地位有所提高
明清时期江南向各地输出棉、布、丝绸、书籍、玉器、酒、铜铁器和各种工艺品;同时还从各地大量输入各类商品
(部分)(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的江南地区( )
地区 输入商品 地区 输入商品
长江上中游地区 作为口粮和工业用粮的米粮 福建、江西等地 各类木材
江西、安徽等地 作为手工业能源的煤 江西、福建等地 纸张
闽广地区 作为食品加工原料和调味品的糖 新疆 作为玉器原料的玉石
A. 与海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 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的中心
C. 与各地存在显著社会分工 D. 奢侈之风与商业发展相交织
总理衙门设立后,章京作为总理衙门的重要属官,其选拔更是注重对涉外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察。从最初的少量员额,到后来随着事务增多不断扩充,章京的数量逐渐增加,且其职责范围也不断扩大,涉及外交谈判、条约签订等多个方面。材料说明晚清时期( )
政治体制全面革新 B. 重视处理涉外事务
C. 官僚队伍日益臃肿 D. 洋务企业成效显著
1897 年,谭嗣同在《兴算学议·呈徐抚部》中指出:“今夫中国之兵战、商战、工战、农战,而皆见败于西人,非天之不畀我以才智也,教之道未尽善也。”他主张学堂不仅要传授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更要融入“国势之强弱、民生之休戚”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技艺强国,怎样以学问富民”,使学生将个人所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一思想( )
否定了传统封建教育体系 B. 强调科技独立发展
C. 将救亡图存与治学相结合 D. 推崇西方教育模式
1902 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直隶工艺总局,旨在倡导实业,培养人才,推动工艺创新。此后,天津陆续出现了众多官办和民办的工厂,涉及纺织、化工、机械等多个领域。1907 年,直隶工艺总局举办了第一次劝业展览会,展示了各类工业产品,吸引了大量观众,一些产品还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奖项。材料表明( )
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B. 清末“新政”助推了经济发展
C. 清廷地位显著提升 D. 实业救国思潮已成社会共识
下表是河北冀中抗日根据地 1942 年县议员选举参与率简表。由此可知,冀中区的做法意在( )
阶层 县议员选举参与率(百分比) 专区议员选举参与率(百分比)
工人 23.5 24.6
贫农 21.2 20.1
中农 28.4 27.7
富农 5.2 7.3
地主 2.7 3.6
知识分 17.4 14.9

商人 1.6 1.8
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改革政策 B. 提升工农政治地位
C. 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打破日军经济封锁
下图是江西省年画创作出版委员会出版的年画《增产捐献》。画中展现乡村妇女从事家禽家畜养殖、挤奶等生产活动,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中副业发展的场景,墙上有“增产捐献抗美援朝”的字样。由此可知,年画体现的时代风貌是( )
务实精神与本土特色 B. 创新意识与开放理念
C. 乐观态度与乡土气息 D. 爱国热情与奉献精神
1872 年,英国驻汉口领事馆设立邮政代办所,使用英国为香港专门印制的殖民地邮票,为在汉口的各国侨民提供邮政服务。1893 年,汉口英租界工部局成立汉口书信馆,并独立发行邮票,其第一枚邮票上是汉口“担茶人”的形象(如图)。由此可知( )
汉口与香港间贸易往来密切 B. 中国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C. 邮票图案刻意丑化国人形象 D. 英国垄断了汉口进出口贸易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城镇公费、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
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B. 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
C. 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 D. 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
梁启超在 1901 年的《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写道:“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达此目的,恒须籍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之而调和之,如南北极之寒流,与赤道之热流,相剂而成新海潮。”由此可见,梁启超( )
致力于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B. 强调引进西学改造中国传统
C. 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 倡导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公元前 21 世纪左右,两河流域的一部法典规定:“倘奴隶背离其主人,逃往城市境界之外,有人将其带回,则奴隶的主人应以银 2 舍克勒(重量单位)酬报之。”这一规定表明当时( )
法律维护社会公平 B.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 国家保护私有财产 D. 商业贸易有所发展
埃及首席考古学家称,在吉萨发现的新墓群的随葬品中发掘出了原始的金属手术器械和一些死者在生前骨折后得到
医治的痕迹,说明这些死者在生前得到了很好的医疗待遇。通过对这些遗迹测算,共有大约 2 万名劳工参与建造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据此可推知,古埃及( )
科学技术成就世界领先 B. 修建金字塔的劳工待遇优厚
C. 中央集权统治渐趋强化 D. 医疗和建筑的技术水平高超
1827 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总督,在写给英国殖民部的信中抱怨:“这里的人们被那些报纸教唆,在讨论英国人的权利和母国的自由制度……这个地方的弊病就在于一种激情,即认为新南威尔士应当成为英格兰的副本。”这反映出当时澳大利亚( )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 民族保守主义浓厚
C. 抵制英国移民活动 D. 文化重构趋势明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元史·百官志》称,忽必烈上台之初,即在京畿及要塞地区多建置路总管府以治理地方行政,如设置的“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大都路都总管府”等。由于众建诸路,路的规模有所缩小,中原地区路级机构由金代的十余路急剧上升到三十余路,其一级政区地位发生动摇。南宋灭亡后,元朝迅速把北方的路总管府制推行到南方。元代还在边疆地区建置路总管府,如在吐蕃建立“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等。《元史》载“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其中达鲁花赤是监治官,掌官府印信,总管“掌判署”,处理赋役词讼及一切政务,同时“各路总管兼万户者,止理民事,军政勿预”。
——摘编自张金铣《元代路总管府的建立及其制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路总管府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路总管府制度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宣传活动。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文化宣传活动的相关内容。
序号 相关内容
1 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在《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为适应全国逐步转入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形势,全国报纸应当用首要的篇幅报道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宣传生产工作和经济财政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错误的教训,讨论解决这些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的办法
2 甘肃靖远县糜滩镇开展了以“不忘初心颂党恩牢记使命促脱贫”为主题的精神扶贫与政策扶贫进万家群众系列文化展演活动
3 红色五月到来了,大家准备着开大会游行示威,团结起来配合红军
4 创办一批进步报刊,如《边区群众报》《晋察冀日报》《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服务于前线作战需要
5 宣传运动将恶霸、地主与美国视为一体,当时有口号“前方打美帝,后方挖美根”
6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一直坚持“争取和平,反对内战”,宣传了共产党的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
结合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材料中任选三则文化宣传活动内容并分别予以阐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的历史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必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适当的城市化速度会不会限制工业增长。城市化可能受到三种因素的限制:可能受农村人不愿离开家园的限制;可能受城市建设费用的限制;也可能受到缺乏组织城市生活的能力的限制。第一个限制因素在英国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这反倒可以部分地说明,为什么英国城市化能较早地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奉行自由放任和唯利是图的英国,迅速到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引致一系列灾难,即“城市病”。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材料二 20 世纪中后期,英国又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 1971 年到 1995 年,英格兰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了
21%,而在 1978—1998 年,英格兰 12 种主要农田鸟类的数量下降了 58%,环保组织认为这是对“农村生活方式”的严
重威胁。统计显示,二战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达 1674 英镑,有 22%的乡村自主工作者处
于贫困水平。基于上述问题,英国政府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正式开启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探索。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个限制因素在英国不存在的原因,并从多角度解读英国“城市病”的产生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举两例解决问题的举措。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战略主要经历了海洋防御战略(1949—1977 年)、海洋经济发展战略(1978—2001年)、海洋国际合作战略(2002—2011 年)、海洋强国战略(2012 年至今)四个阶段的历史变迁。下图为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海洋需求层次理论”。
——摘编自王琪、曹文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洋战略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海洋需求层次,并依托与其相符合的两个海洋战略阶段进行合理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BBCDC BCBCD BCBCDD
17(1)特点:路总管府数量逐渐增多,使路作为一级政区地位动摇;由北向南逐步推广,地域覆盖范围广;多民
族分权管理;最终实现军民分治。
(2)意义:稳定了地方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18(1)选 3(土地革命时期):“红色五月到来了,大家准备着开大会游行示威,团结起来配合红军”,反映出土地革命时期,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围剿”成为党的主要任务,党号召广大工农群众,支援红军,巩固革命根据地。
选 4(抗战时期):“创办一批进步报刊,如《边区群众报》《晋察冀日报》《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服务于前线作战需要”,
这主要是基于日本全面侵华,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成为党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文化宣传,凝聚抗日力量。
选 5(抗美援朝时期):“宣传运动将恶霸、地主与美国视为一体,当时有口号‘前方打美帝,后方挖美根’”,反映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当时主要任务。为此,党号召人民把抗美援朝和国内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相结合,争取赢得战争胜利。
(2)顺应时代潮流;重视动员民众力量;服务于革命或建设的需要;主题明确且不断更新;活动形式多样。
19(1)原因:圈地运动迫使农民失去土地后进入城市谋生,对土地的情感依赖减弱。
解读:政策角度,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调控;经济角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社会角度,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完善。
(2)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举措:重视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品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0 示例 1
选择:海洋安全需求、海洋发展需求。
阐释:海洋战略的第一阶段往往聚焦于“海洋安全需求”。在国家的海洋事业起步之初,确保国家的海洋主权和权益不受侵犯是首要任务。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一些周边国家对我国的南海诸岛提出了无理的要求,中国政府通过外交声明和军事活动,坚决捍卫了我国在南海的主权。同时,我国努力发展船舶工业,逐步增强海上防卫能力。这一阶段,海洋安全需求是海洋战略的核心。
海洋战略的第二阶段往往聚焦于“海洋发展需求”。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战略逐渐进入“资源、经济”需求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加注重海洋技术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探测技术日益先进,为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创造条件。沿海地区设立了众多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产业,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这一阶段,海洋发展需求成为海洋战略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