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表达 课件(共26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理解与表达 课件(共26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理解与表达
语感与语言习得
目 录
学习任务一:揣摩人物语言
01
学习任务二:理解语句内涵
02
学习任务三:学习得体表达
03
语感与语言习得 理解与表达
学习任务一:揣摩人物语言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借助语言环境,结合说话人的语气语调、神态表情与伴随动作,准确把握人物语言的内涵,深人理解人物,领会作品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结合上下文,说说对人物语言的理解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一一有什么看头啊!”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 孙犁《荷花淀》)
这段对话生动、有趣。几个青年妇女很想去探望丈夫,但都不明说,而是找各种借口,“言不由衷”的特点一目了然。不过,有的直接爽朗,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沉稳理性,有的温顺忸怩,性格特征各有不同。这段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凝结着生活体验,人物鲜活可爱。
【解析】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1)下面是《荷花淀》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片段,画出人物所说的话,分析其反映的人物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等。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水生嫂已感觉到丈夫有事,因此直接询问晚归的原因,可见水生嫂对水生的关心和体贴。水生嫂并未口头提及吃饭,水生由妻子的行为即可看出其用意,于是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可见夫妻之默契。“他们几个哩?”水生嫂没有问出丈夫晚归的原因,继续追问。“还在区上。爹哩?”水生敷衍回答,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还在区上、出了什么事,并且转移话题——“爹哩?”由下面三个话语可知,水生嫂在回答了水生的询问后,又把话题拉了回来,并且挑明了心中的疑问——“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水生嫂一定要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见对丈夫的关心。“怎么了,你?”“怎么了”置于句首,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在水生嫂的一再追问下,水生终于说出了晚归的原因。
(2)细读《荷花淀》中的人物对话,参照课文的结构脉络,说说人物对话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人物对话是《荷花淀》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而且还推进了故事情节发展。该文包括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三部分,每一部分均有预示下文故事发展的人物对话。
夫妻话别中,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头争形势就变了。……”水生的话为“荷花淀歼敌”埋下伏笔。
探夫遇敌中,“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这组对话为下文青年妇女偶遇敌人做了铺垫。
助夫杀敌中,“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该话语为故事结局“敌人围剿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做了铺垫。
(3)人物对话通常运用口语,形式短小、内容简洁。从课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体会。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
例中人物语言非常简短,与叙述语言相比,这一特点更加明显。一个叹词“哎呀”和一个名词“日本”,就可构成口语中的一个句子。“你看那衣裳!”衣裳如何,此情此景中不言自明。语言形式的简短和这些简短形式所传递的语义内容,共同营造出遭遇敌船的紧张氛围。
选择文学作品中一个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分析其个性特征,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人物语言鉴赏札记。
学习任务二:理解语句内涵
内涵丰富的语句,通常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丰富情感,或包含某种深长意味。分析这些关键语句,准确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深刻地理解作品。
关键语句的类型
①点明主旨的语句。如:“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②内涵丰富的语句。如:“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③表达情感与观点的语句。如:“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④运用特定技巧的语句。如:“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⑤体现行文思路的语句。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如何解读关键语句
①从重要词语人手解读关键语句。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中的“自由”。
②联系文本语境解读关键语句。如:“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③分析表达技巧解读关键语句。如:“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严寒'“阳”有比喻义。
④梳理文章脉络解读关键语句。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开篇第一句,奠定了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基调。
1.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对画线部分的理解。
(1)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茅盾《景谈》)。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朱自清《荷塘月色》)。
(3)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章来主义》)。
(1)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茅盾《景谈》)。
延安军民的物质生活和自然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而高贵他们的革命理想神圣而坚定。因为人类的高贵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而包含人的活动的自然是更伟大的自然,所以说“人创造了第二自然”。这句话是对延安军民的崇高精神和战斗生活的赞颂。
(2)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朱自清《荷塘月色》)。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美好的向往,但这句话也正表明作者并不是一个“自由的人”,苦闷彷徨和对现实的不满由此可见。
(3)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章来主义》)。
使用、存放、毁灭,是拿来主义提倡的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使用说的是“鱼翅”“存放”说的是“鸦片”.“毁灭”说的是“烟枪烟灯”和“姨太太”。这句话铿锵有力地表达了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立场和观点。
请自选一篇文章,找出其中的精彩语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些语句的作用。
作业
学习任务三: 学习得体表达
根据说话的对象和场合,选择恰当的言辞,注意方式和语气,得体表达,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是语言能力的表现,也是阅历与情商的综合体现。
1.对比下面两段文字,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人物语言是否得体。
(1)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一你来了 ......”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禁;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我”与闰土是儿时的好朋友,那时两人天真烂漫,留下了美好记忆多年后再次见面,身份地位、生活境遇、人情世故等深深地拉开了彼此的距离。“我”见面时说:“阿! 闺土哥,——你来了?……”这句话包含着喜悦、亲密,还潜藏着许多想说而说不出的内容。“老爷!……”闺土对我“恭敬起来”,同样也有许多话无从说起。从人物语言是否得体这一角度看,上面两句话符合多年后身份地位悬殊的两个人再次重逢的具体情境,因此是得体的。
(2)“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鞭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牌问,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是多年后“我”再次见到杨二嫂的场景。这时,“我”已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成年人。而杨二嫂的话却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直接评论“我”的模样,并反问“不认识了么”还说“我抱过你”,这些话不够尊重对方,也没有考虑对方的年龄、身份和地位,因而不够得体。
影响口语表达得体与否的因素
(1)语言表达形式的适宜。
如例(1)中的“闰土哥”“老爷”。“闰土”与“我”身份地位悬殊。“我”称“闰土”为“闰土哥”,体现了“我”对“闰土”的尊重与亲密,“闰土”称“我”为“老爷”,则说明了“闰土”对彼此身份地位的明确认知。此情此景中,上述称谓是适宜的。如闰土照旧称“我”为“迅哥儿”,反倒不得体。 (2)语言表达内容的适宜。
如杨二嫂的话“不认识了么?”“我”认不出杨二嫂,实属正常。此种情境下,适宜的做法是自我介绍,而非反问。
影响口语表达得体与否的因素
(3)语言表达对语言环境的适宜。
如“我”和闰土的话都非常简短,甚至短到了只有称谓,这对于辛苦辗转、世事变迁后的相逢场景而言,是恰当的。
(4)语言表达对语言主体的适宜。
如杨二嫂的话,谈及“模样”和“抱过你”,既没有考虑自己作为一位长辈应有的稳重,也没有考虑听话者已是一位具有社会地位的成年人的现实,因此不够合适。
自己敬仰的一位老师退休了,请在欢送会上说一段欢送词。
要求:
(1)表达对老师启迪智慧、无私奉献的诚垫感谢,对老师辛勤工作、桃李芬芳的由衷赞美,以及对老师退休生活的美好祝福。
(2)注意做到不夸张、不失实,用语得体。
言语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