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精炼、准确、形象、清新的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熟读课文,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寓情于事、因事见情的表现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理清课文的“形”,并领悟蕴含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处境。核心素养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知人论世01散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白杨礼赞》《风景谈》《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长篇小说《子夜》《蚀》1940年5月到12月,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途中,曾到延安参观、讲学。这次亲临解放区,使他看到了解放区军民自由愉快的生活与劳动,感受到在党领导下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坚韧不拔、坚持斗争的崇高精神与高尚品格。于是,他用尊敬、热情的笔调,完成了延安之行的姐妹篇《风景谈》和《白杨礼赞》。《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当时茅盾从延安回来后住在重庆由于国统区政治环境险恶,他不可能直接描写党所领导的人民抗日斗争及其英雄,畅谈参观解放区的感想,所以只能从侧面来表现,以“谈风景”为名,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对解放区军民生产工艺斗争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敬意和赞美。写作背景02解 题03“风景谈“ ,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 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情景抒情。04朗读感悟——正音颀长( qí )黑魆魆(xū)札记簿(zhá bù)山坳(ào)掮客(qián)老茧(jiǎn)断碣(jié)荷枪实弹(hè)干坼(chè)掬饮(jū)岩濑 (lài)静穆(mù)生字词汤汤 :大水急流的样子百无聊赖: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贻,遗留。大方,有见识的内行人。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 指自然界的各种响。下笔如有神::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氛围::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归纳段意: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2-4(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5-8(窑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9-10(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05朗读感悟 整体感知中国影史里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的作品,以爱情故事和民族团结反抗日本侵略两条线索交织而成!是抗战时期反映国内各民族团结抗日的一部影片。《塞上风云》是一部什么影片?05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明 确看到朗读第一自然段茫茫一片平坦枯骨寂静、火响听到2.人出现后沙漠景色有了哪些不同 铃铛的柔声、谐合的合奏听到猩红大旗看到纯然一色1.找出本段中能体现沙漠景色特点的词语05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探讨:这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沙漠驼铃沙漠这个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平板的,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用“完全改观”去写“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05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1.第一个画面进而写第二个画面,作了哪些词语作衔接和过渡 明 确“于是”、“又”第二自然段“于是”表示“紧接着”,因为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铃”显示了“人类更伟大”,所以很自然又想到另一个画面来。05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2.赏析第二幅画面。第二自然段作者给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非常美的背景:“三五月明之夜”,“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优美的景色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显示出了人物之美。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长”,一个“掮”,还有“姗姗而下”,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明 确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高原归耕05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1.第三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人们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状态?第三自然段山地傍晚,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一队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漫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内心世界。着重写了搞文艺的师生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及他们的欢乐,饱含激情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环境优美,色调鲜明,烘托着人物组成生机勃勃的画面。明 确05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2.总结第三幅画面,并为它拟一个小标题?第三自然段这两幅画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归 纳延河夕照05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1.第4自然段的作用明 确第四自然段第4自然段的议论是对第二第三个画面而发的,这里的议论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美“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连用四个“伟大”,一个“尤其”,加上句末的感叹号,表达对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赞颂的情感更强烈了。05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1.人物石洞里的“一对”和公园里的一对有什么不同?第五自然段明 确衣着不同,地点不同,精神面貌不同的两对青年。一对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生活平庸,延安一对清楚明白生活意义。2.请给这个画面拟一个标题窑洞雨景05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总结着重赞美“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者采用反衬法,用景物的荒凉来衬托人的精神。国统区城市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和抗日根据地的“一对人儿”,从环境、衣着、行为和精神几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使大自然顿时生色”,是“作为这里的主宰”的具体表现。窑洞雨景05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1.总结第五幅画面,并为它拟一个小标题?第七自然段第五幅画写延安青年的休息与生活的一部分,表现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段描写中反复表明这桃林之极其普通,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旨意,这叫“欲扬先抑”的手法。归 纳桃林小憩05朗读感悟 文本研读第九自然段1.这幅画面描写了怎样的两个士兵?拟小标题“破空而来”的号声使作者受到感染,于是想起“贴照簿”上的小号兵,“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 “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使作者衷心“赞美” 眼前的小号兵光彩照人,令作者赞叹不已。用贴照簿上的小号兵来衬托眼前的小号兵,显得更鲜明感人。一个是小号兵,一个是站岗的荷枪战士。北国晨号06思考探究1.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 为什么 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明确:不孤立06思考探究2.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明确:不重复桃林小憩北国晨号北国晨号文中描绘的画面顺序是怎样的 由自然到人文的递进,精神境界的阶梯式升华桃林小憩窑洞雨景延河夕照高原归耕沙漠驼铃由一部抗战电影联想到的自然风景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延安儿女的学习生活。延安儿女的业余生活。延安儿女的革命生活。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请你找出作者穿插在风景中的议论性文字,说说它们的作用。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画面名称作者的议论和感悟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请你找出作者穿插在风景中的议论性文字,说说它们的作用。课程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