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沁园春·长沙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的方法,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2.结合文本内容,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学习作者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课标解读】词兴起于唐五代,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全称“敦煌曲子词”(因在敦煌石窟发现)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文体知识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特点:词题内容广泛,风格宏阔,苍凉沉郁,豪情奔放婉约派代表人物:秦观、柳永、李清照特点:多写儿女情长,离愁别绪,表现手法含蓄,缠绵词词的风格流派123词的组成:温故知新标题 高度体现词的内容。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4沁园春一、作者名片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10年农历7月,毛泽东将近17岁,他要第一次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写下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二、作者轶事二、作者轶事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这一年爆发了震撼全国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农民运动也在十几个省迅速发展,革命斗争形成了高潮。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也对工农革命加紧镇压,革命活动的环境十分艰险。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家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会,引起反对派的注意,军阀下令缉捕毛泽东。为躲避缉捕,毛泽东南下广州开展革命运动。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滔滔江水,念及斗争形势、国家前途,忆起学生时代的豪情壮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词。三、写作背景三、写作背景12五卅(sà)运动,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标志着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省港大罢工是广州、中国香港工人为抗议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而举行的政治大罢工。此次罢工开始于1925年6月19日,历时1年零4个月,有效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经济的统治,并且让广州的金融得到了保障。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初读感知把握节奏再读入境三读有情学习、体验诵读诗歌技巧为下一步鉴赏作品奠基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掌握朗读技巧体验作者情感重轻句内停顿较快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豪壮忧思欣喜自信豪迈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诗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主体,找出体现全词线索的动词。《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默读圈点:讨论交流: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说明原因。上阕下阕忆立看问记景情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独 立 寒 秋,湘 江 北 去,橘 子 洲 头。沁园春长 沙一九二五年词牌名题目写作时间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1、首句的作用?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1、首句的作用?(知识积累)①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总括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③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独立”能否换为“站立”、“直立”,为什么?不能换,①“独立”是独自站立的意思。②塑造了词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的景象。③能够增强语言表现力,突出词人中流砥柱的气概,高大伟岸、踌躇满志、卓然而立的形象。④将抒情主人公置入画面,给了他一双凝神眺望的眼睛,自然而然引出下文的“看”。体现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某个字/词好在哪里;某个字或词不能更换?—炼字题①表层含义:解释该字词透露的意思。②深层含义:结合文本内容,挖掘其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③情感态度:该字词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独 立 寒 秋,湘 江 北 去,橘 子 洲 头。沁园春长 沙一九二五年总结:点明人物、时间、地点。独立寒秋图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看”3、这七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远望层层叠叠地枫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4、这七句中哪个字起到了统领的作用?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5、“看”到了那些景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看”(领字)(1)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角度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远眺近观仰视俯视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炼字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赏析写景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准词的表达效果。静景描写中,我们要关注形容词和副词;动景描写中我们往往要关注动词。(2)诗词讲究炼字炼句,请找出这几句中表现力特别强的字并分析它们的作用。点拨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万”极言山之多“遍”极言红之广“层”“染”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因山势而形成的林木的高低层次感。山林因霜打过而变红,像人工染过一样。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色彩之鲜艳。搏击,刻画出鹰飞矫健,强劲有力的形象。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击”“翔”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游动的样子。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人、物、事)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而成一切景语皆情语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3)请找出描写秋景的意象,分析它们蕴含的情感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一般呈现为一定的画面。山林江舸鹰鱼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流露出豪情壮志。(3)请找出描写秋景的意象,分析它们蕴含的情感。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整条江争先恐后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水底自在的游鱼象(客观事物)意象(渗透主观情感的物)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总结:“看”字总领,构成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远近结合,动静相宜,表现了作者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感情,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不突兀,面对炫丽的秋景,“怅”字写出词人感慨万千,很自然的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未来,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6、面对眼前的秋景,突然发出“怅”的感慨,突兀吗?内容: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结构:设问,承上启下。作用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上阙总结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意思。在这橘子洲上,我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游览、聚会,畅谈国家大事,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2、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体会它们的作用。①“忆”引领下文。②“峥嵘”运用比喻手法,把许多不平常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高山峻岭,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时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3、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由上片的景色联想到以前与“同学”游玩的情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气风发,昂扬豪迈,才华横溢。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峥嵘岁月图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4、找出这一层的领字,分析人物形象领字是“恰”,铿锵有力。贯穿下文,写出了同学们的磅礴气势。这些青年革命者勇立潮头、气势豪迈、忧国忧民、关心国事气概。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峥嵘岁月图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英雄气概5、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情感:赞叹早期革命青年勇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作用:设问,含蓄回答了上片“谁主沉浮”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者们。下阙总结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俯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群山)(江中)(江中)(群山)(天空)(水底)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战斗风貌写作特色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多种对比 形象鲜明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语言精练 表现力强“万类”的自由与民生的压抑多种对比,形象鲜明:“漫江碧透”“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同学少年”与“万户侯”四、诵读经典 赏析诗歌多种对比 形象鲜明“万山红遍”与动作对比明比暗比颜色的对比1234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主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