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答案
1. A 2. C 3. B
4. ①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如在分析“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的观点时,引用王粲《七哀诗》、《龟虽寿》进行分析。
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在阐述建安作者的作品能够给人鼓舞、带来力量时,将他们作品的这种作用比作“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鲜明印象。 (共4分,一点2分)
5.①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指出建安风骨的概念或内涵,给1分)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体现了诗人深感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这样的一种心境是建安风骨的内涵之一。(2分)
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句抒发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建安作者们常在作品中表达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曹操正是希望通过招揽贤才,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大业的目标。(2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都采用五言形式”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可知,原文说的是“普遍”采用五言形式,而不是“都采用”,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错误。由材料二第5段原文表述“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可知,原文说的是“注重用辞和文采”,而不是“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阐述了建安风骨是时代的产物,建安文学作品是对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的反映。
B.曹操的诗句正是对军阀混战的社会状况的反映,体现的是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特点。故选B。
6.D 选项D.“从文中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了百合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人公妻子……”理解错误。文章主要是为了表现阿纯的善良、乐观,所以小说主人公是“阿纯”,而非“我”的妻子。故选D。
7.C 选项C.“推动后文情节发展”错误,小说《百合花》中对“布片”的描写共有三处,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第二次是文本二中“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是“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故文本二中对“布片”的描写是照应前后文,不是推动后文情节发展。故选C。
8.①此处是一处细节描写(1分,动作描写也可得分)。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1分)。②与前文形成对比(1分),阿纯说不收工钱,此处又小心谨慎地把工钱收好,引发读者的思考(1分)。③情节上,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2分)。
【解析】内容上,画线句是“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这段描写是写阿纯把“工钱”珍藏起来的情景,“装进一个信封”“把信封夹在书里”“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
情节上,联系后文“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可知,原来阿纯这么看重“工钱”,是早就打算用这钱给妻子买喜欢的百合花布,因此这个句子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表达效果上,文章开头已明确阿纯为了多读书不想要工钱,行文到此,阿纯却收下了工钱,引发读者的思考。
9.①标题《最美是百合》运用象征的手法(1分),不仅说出了“百合花布”的美,更说出了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夫妇二人勤劳能干、善良节俭、待人真诚的美好品质,也象征了幸福美好的生活(2分)。
②《百合花》中,标题《百合花》也使用了象征手法(1分),不仅代表了“百合花被”,更是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如百合花一般的美好品质,也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2分)。
10.ACE
句意:李白曾坐船,一起与崔宗之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白尝乘舟”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A处断开;“与崔宗之”是“自……至……”的状语,二者不能断开,“至金陵”是动宾结构,其后C处断开;
“著宫锦袍坐舟中”是“著宫锦袍坐(于)舟中”的省略,“旁若无人”是固定词语,语意完整,单独成句,其前E处断开。故选ACE。
11. D A.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客居。句意:又客居任城。/(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B.正确C.正确。D.错误。以……为奇/以……为乐。句意:感到此人非同寻常。/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故选D。
12. D D.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错误,根据“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可知,应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故选D。
13.(1)“耻”,以……为耻;“摘”,选取;“以”,用来。
高力士以此为羞辱,选取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2)“至是”,到这时;“解官”,解除官职;“会”,正赶上;
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赶上大赦天下,李白回到寻阳。(每个得分点1分,句意1分)
14. ①喜纵横,击剑,为任侠。
②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③起草诏书时,让高力士脱靴。
④供状上不写自己的名字。
⑤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每点1分,共4分)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原文“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李白热衷纵横之术,喜好击剑、行侠义之事,体现出不受世俗礼法束缚、重义轻利的狂放底色。
②原文“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他与友人隐居山中终日酣饮,以饮酒为乐、尽显随性狂放的生活态度。
③原文“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高力士是唐玄宗宠信的宦官,李白却在醉酒后当众要求其脱靴,直接体现出不媚权贵、狂傲不羁的性情。
④原文“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白供状不书姓名”。面对华阴县令的质问,李白不写姓名,毫不屈从于地方官员的权威。
⑤原文“白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宫锦袍是较为华贵的服饰,李白却穿着它坐在船中,尽显其不刻意迎合世俗、率性自在的狂放。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以此为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名闻天下。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选取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
李白曾坐船,一起与崔宗之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安禄山叛乱时,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被永王李璘征召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判死罪。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子仪曾犯法,李白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赶上大赦天下,李白回到寻阳。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
15.A 试题分析:A项,“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不当。《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
16.①意象选取:《沁园春·长沙》选取“层林”“百舸”“鹰”“鱼”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竞相自由的壮丽秋景;本诗则选取了“大火”“霜”“云”“月”“汾水”等意象,描写出太原早秋花草凋零的自然景象。②情感表达:《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了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则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思念亲人、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每点3分,共6分)
17.(1)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2)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8.C “辽廓”改为“寥廓”
19.D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依据)
20.A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酒”常用来寄托忧愁苦闷表述错误。该句是说“白天放声高歌、纵情饮酒”,表达了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欣喜若狂、急切返乡的激动心情”。故选A。
21.B 第一处,“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这里没有提到创业,是指战争年代在外奔波,应选“栉风沐雨”。
第二处,“幽静”强调的是环境的宁静、隐蔽,很少有人来往。而“寂静”强调的是无声的环境,没有人也没有声音。“幽静”更符合“小屋”的语境。
第三处,“运筹帷幄”是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未雨绸缪”的意思是在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就做好打算。从上文看,语境是“出发途中与完成任务后归来”,所以不能用“未雨绸缪”,应选“运筹帷幄”。
第四处,“依然”是照往常、依旧的意思,“宛然”是仿佛、很像的意思。从下文的“不改其志”可知应该用“依然”。
故选B。
22.①叠词。原句用“浩浩”“茫茫”滂滂”“沛沛”这些叠词突出黄河流域面积大、河水浑浊、水量丰沛的特点。情感饱满真挚。
②排比。有力突出黄河的气势磅礴,呈现如诗歌般的韵律美,传情达意酣畅淋漓。
③短句。洋溢着对黄河母亲的热爱,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增强了感染力。
④倒装。原句把四个定语后置,强调突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气势。
(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给4分)
23.C 文中画线句子的“是”的用法是动词,表判断。
A.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强调的作用。B.用在句首,加重语气。
C.为动词,表判断。 D.为代词,这样。故选C。
本次作文题以“青春价值”为核心,构建了“时代声音—青年现状—历史典范”的三维材料体系。材料呈现两组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的价值倡导与“谁的青春不迷茫”的现实困惑形成对立,前者是理想维度的指引,后者是成长维度的常态,二者共同构成青春的完整面貌——迷茫是青春的必经阶段,奋斗是突破迷茫的路径。其二,“佛系青年”“积极废人”的消极人设,与青年毛泽东的担当、闻一多的奉献等历史典范形成对比,前者反映部分青年在时代压力下的心态折射,后者则为青春价值提供了标杆,二者并非非此即彼,而是提醒我们需在反思现状中向典范看齐。历史典范的精神内核如担当、奉献、激情、勇毅,并非过时的“宏大叙事”,而是当代青年破解迷茫、对抗消极的精神资源。
当前青年身处百年变局与个人成长的交汇点,面临“内卷”与“躺平”的选择,材料中的热词正是时代情绪的缩影。写作需紧扣这一背景,将历史典范的精神转化为当代青年的行动指南——如把“以天下为己任”转化为对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的结合,把“红烛精神”转化为对职业责任的坚守,让青春价值的探讨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针对性。
文章开篇可通过对比“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的号召与“谁的青春不迷茫”的追问,引出当代青年对青春价值的困惑,再结合“佛系”“积极废人”等热词,点明需从历史典范中寻找答案的核心观点。接着,先辩证分析“迷茫”的合理性与“消极人设”的局限性——迷茫是成长的正常状态,但“佛系”本质是逃避压力,“积极废人”关键在缺乏行动力;再以青年毛泽东的担当、闻一多的奉献等事例,阐述历史典范如何以精神力量突破困境,明确青春价值的核心是在担当与行动中破解迷茫。随后,结合当代青年的时代处境,提出具体做法:以勇攀高峰的气概树立清晰目标,以无私奉献的态度踏实行动,将个人青春与时代发展结合。最后,总结升华,强调青春的价值不在于无迷茫,而在于以奋斗对抗迷茫,以典范精神照亮前路,书写有担当、有力量的青春篇章。
立意:
1.以奋斗为钥,开启青春迷茫之门。
2.青春奋斗,走在新时代前列。
3.打破“人设”枷锁,让青春在行动中闪光。
4.谱青春之歌,弘青年之志。
5.奋斗正当时,争做时代有为青年。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 一 语 文
(试卷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8页。)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
材料二:
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
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火不停,生灵涂炭。而上层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生活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建安文学的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图,严重的饥荒竟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全诗情景交融,语调悲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母亲那痛苦而又无奈的表情,好似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展示在世人面前。这首诗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在建安文坛上,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建安作者们没有被现实的残酷和苦难吓倒,更没有醉酒消沉,得过且过,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各自的作品,表达了一种高昂奋进的情绪,慷慨悲歌地表现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犹如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迷茫的人不再迷茫,消沉的人从此昂扬战斗。正如古人所言,文学亦写实亦传情,诗人们正是本着文学这一特色,很好地通过诗歌把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尽显“建安风骨”。正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为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作,本篇以神龟起兴,言生命必有终时,表现出了诗人不信天命、努力进取、志在千里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融会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诗人们汲取汉乐府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走直抒胸臆的道路,创造出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学。那种无病呻吟、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作品被作家们所摒弃,而是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如曹操的《观沧海》,诗人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联想到当下的现实,一发不可收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吐露出自己的宏伟抱负,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鼓舞以号召,可以说它是积极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特色兼得的佳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丕的《大墙上蒿行》等作品中,也都各有不同的特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让人深刻地感觉到,诗人们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追求,即冲破樊篱、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建安作家的作品,从反映生活的方面来说,比汉代的诗人及词赋家要广泛得多;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而且加以提高和发展,他们加强词句的色泽和光彩,使之更华美。建安文学作者的创作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从以上种种,不难得出,建安作者的作品具有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及刚健清峻、质朴有力的语言……正是这些共同构成了“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摘编自汤树德《“建安风骨”构成的主要因素》)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的诗歌都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B. 前人常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现实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创新。
C. 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为他们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等凄惨场面。
D. 建安作者们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将高昂奋进的情绪,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融入各自的作品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建安风骨”内涵丰富,包含文风清峻、通达脱俗、气盛词壮、华靡等。其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B. 王粲《七哀诗》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
C. 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建安文学的作家们摒弃那种空洞无物的作品,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
D. 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等,都是构成“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3. 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中,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 曹操在《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批判了当时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军阀混战,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
C. 王粲《杂诗》“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两句,写诗人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传递自己对友人的真诚之心,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D. 刘桢《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通过赞美松柏,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4. 材料二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观点?请简要概括。(4分)
5. 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文本一: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最不知深浅的要算妻子肚子里的宝宝了,他已茁壮地长到了八个月,在我们的日子最缺少色彩的时候,他强大的胎音使我们义无反顾地握紧了生活的画笔。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的进驻,使我们的小家增添了许多笑声。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文本二: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选自《百合花》)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篇小说选材精巧恰当,篇幅紧凑短小,结构严谨,主题突出,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一位假期打工女生短暂相遇的故事。
B.本篇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刻画,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篇小说中的阿纯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又美好的女生,她的形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D.本篇小说,从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看出小说的主人公妻子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的人。
7.下列与文本中加点字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为了解除生活上的困窘,“我”和妻子千方百计谋求出路,“义无反顾”强调了当时的“我们”直面生活的坚定态度。
B.文本一中“进驻”指军队开进某一地区驻扎下来,文中大词小用,突出了阿纯的到来对“我们”家不同寻常的意义。
C.文本二中对“布片”的描写,表现了小战士天真质朴的心理及回部队时的乐观情绪,推动后文情节发展。
D.文本二中“多了一只野菊花”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均没有以具体事物“百合花布”“百合花被”为题,而是直接用“最美百合”或“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两个文本分别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白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节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有删改)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白尝乘舟A与崔宗之B自采石至金陵C著宫锦袍D坐舟中E旁若无人(3分)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客,指客居,与《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的“客”用法相同。
B. 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文中李白被永王李璘聘为军中幕僚。
D. 奇,使动用法,与《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第一个“乐”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白,崤山以东人氏,名字中有“白”字,是因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
B. 贺知章很欣赏李白,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后向玄宗推荐李白,使其担任翰林。
C. 李白趁着酒醉,骑驴经过华阴县时,县令不知他的身份,十分生气,怒斥李白。
D.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其死罪。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4分)
(2)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4分)
14. 李白曾自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那么在文本中如何体现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情?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天气渐凉。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了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从前两联描写“早秋”的景色转入抒情,上句以诗人的梦境含蓄地写出他正身处异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意在说明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16. 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选取、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 长沙》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 ”一句概括了壮丽的湘江秋景;“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革命者对大军阀、大官僚的蔑视。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3)《归园田居》其一中用叠词和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朦胧安详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宋戴埴曾说“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直接体现这一评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课本知识回顾(本题共3小题,9分)
18.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百舸 翱翔 褶皱 峥嵘岁月
B. 踌躇 稠密 忸怩 局促不安
C. 契阔 辽廓 嗟叹 周公吐哺
D. 震颤 废墟 阡陌 气势汹汹
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指点江山(评论) 浪遏飞舟(阻止)
B. 对酒当歌 (对着) 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C. 羁鸟恋旧林 (约束) 一去三十年(离开)
D. 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 我欲因之梦吴越(于是)
20. 下列是关于诗歌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酒”常用来寄托忧愁苦闷,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B.《沁园春·长沙》中所描绘的万山、层林等一系列意象具有生机盎然、意境阔远的特征,这些特征刚好契合当时革命青年那种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C.《红烛》这首诗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了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毅追求。
D.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氛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我曾 九渡黄河。隆冬寒天,冰川崩裂,步履其上,如临深渊,其峻,其险,令人神魂惊悚;而当初夏,山洪激发,奔腾澎湃,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千万里,其神魄,其气韵,顿使我心胸为之开阔,禁不住仰天长啸。
你,母亲的河流,啊!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浩浩然,茫茫然,滂滂然,沛沛然!
曾记得,在黄土高原之上、延安凤凰山下,那的 小屋里,那烛光闪烁之中,毛主席亲自分派我深入华北敌后。革命导师大气磅礴、奋笔直书的情景,至今想起,犹历历在目。接受任务后,我乘着皮筏,穿越滔滔波浪,强渡黄河。那一刻,我恍然悟到,毛主席的神魄,正是黄河的神魄。出发途中与完成任务后归来,我直观地感觉到了毛主席 、纵横捭阖的从容潇洒和制定游击战、确立持久战的深思熟虑。
斗转星移,天翻地覆。一唱雄鸡天下白。黄河 是母亲河,千秋万载,不改其志。危难时,她发出怒吼,振聋发聩。太平时,她波翻浪舞,一路欢歌。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栉风沐雨 寂静 未雨绸缪 宛然 B.栉风沐雨 幽静 运筹帷幄 依然
C.筚路蓝缕 幽静 未雨绸缪 宛然 D.筚路蓝缕 寂静 运筹帷幄 依然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啊!中华民族浩荡茫然、滂沱丰沛的发祥地!”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3.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C.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关于“青春的价值”,既有“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样的谆谆告诫,也有“谁的青春不迷茫”之类的喃喃追问;与此同时,“佛系青年”(不思进取、甘于安逸的年轻人)、“积极废人”(喜欢定目标却永远做不到的年轻人)等青年“人设”热词也在年轻人中间火爆传播。
对于以上说法和现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能套作;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