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静海区瀛海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19世纪后半叶,面对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显现,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1867年又制定新的《防疫法》,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这些措施( )①推动了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化法治化 ②形成了完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③反映了工业革命引发公共卫生问题 ④引发了公众对防疫问题松懈心理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③④2. 以下表格中,古代文明地区和民居建造方式相对应正确的是( )①古代两河流域 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上面搭屋梁,铺上椰子叶②古埃及 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③古代中国 先秦以来最普遍是木构抬梁;明朝时,砖木结构开始普及④古罗马 木、石、砖为主要原料,后来钢筋混凝土得到普及A ① B. ② C. ③ D. ④3. 下表为1842~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量。据此可推知,这一状况( )1842~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量时间 客运量 货运量1842年 2470万人次 500万~600万吨1870年 3.365亿人次 1.694亿吨A.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B.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C. 助推了城市化的发展 D. 提高了自由贸易水平4. 城市被恩格斯称为是“中世纪的花朵”。10世纪前后,西欧一批新兴城市相继发展起来,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 领主的剥削 C. 手工业的兴盛 D. 农奴逃出庄园5. 水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观察下图,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相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以大都为中心 B. 首次沟通黄河、淮河C. 航程延长 D. 线路通海6. 自2020年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定位“大流行”至今,欧美国家在疫苗低接种率下率先快速放开;越南、新加坡选择在疫苗高接种率时有序放开;日韩国家选择稳步开放模式;中国在病毒致死率下降,本着生命至上,佑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原则于2022年12月放开。据此可知( )A. 全球抗疫各自为政互不借鉴 B. 政治制度决定放开模式的差异C. 放开模式不同但已成为共识 D. 世卫组织并未能发挥协调作用7. 1283年,元朝开通海上漕运航道,发展迅速,至1309年,通过海运输入大都的粮食达到246万石。此后,海运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时有低潮出现,但整体上仍呈持续发展之势。延续至元末,岁运粮数一般持续维持在300万石以上。这( )A. 反映出元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B. 有利于北方地区政治军事的稳定C. 推动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推动了沿岸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8.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流行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社会风俗变化很大;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 B. 洋务运动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 D. 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快慢9. 波斯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把中亚、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串联了起来。汉武帝时期,建立了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古代世界大国修建大通道旨在A. 快递传播信息 B. 加强帝国间的联系C. 巩固帝国统治 D.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10. 地中海是欧洲文明最古老的见证。下列文明进程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A. 赫梯帝国因在①地出现的海上民族的冲击而瓦解B. 新航路开辟后②地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C. ③地文学早期代表作是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D. 1869年④地开通的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11.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居民健康遭受严重威胁。除天花外,白喉、肺结核、猩红热以及伤寒等都是这一时期致死率较高的传染病。1890年,美国城市婴儿死亡率比农村地区高出一倍多。美国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A. 城市管理放任自流 B. 城市卫生条件差C.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D. 科技发展的滞后12. 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①得益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物质支持②体现了党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视③缓解了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④对保障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13. 1903年英商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在天津建成供水,举行通水典礼,津海关道前往祝贺。但是,祖辈“喝河水长大”的百姓对来自铁管子中的水心存疑虑,称其为“机器水”,传言喝了会断子绝孙。为此,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还“粘贴水价并有显示一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列强侵略导致百姓民族意识增强 B. 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无作为C.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社会生活 D. 英商的营销方式带有欺诈性14. 在印尼海域打捞上来千年沉船“黑石号”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烧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题记的瓷器。结合对他处出土器物的考证,有专家认为“黑石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可靠证据之一。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B. 题记这样的广告词表明政府对商业的不再监管C. “黑石号”的沉船年代不早于唐朝D. 由“湖南道”可知“樊家”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15. 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中经洛阳,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元朝大运河,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达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A. 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B. 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 体现农耕文明的封闭特征 D. 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16. 据1845年的调查,曼彻斯特某个街区约有7000个居民,仅有公共厕所33个,平均每212人公用一个厕所,不少厕所甚至连排污沟也没有。在利兹,工人阶级住宅区普遍缺乏生活污水排放设施,空气污染严重,大部分人体弱多病。由此可推知,英国城市化( )A. 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B. 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C. 拉大了地区发展的差距 D. 降低了工人的生活水平17. 古罗马人把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所。这说明古罗马A. 人民对疾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B. 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C. 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 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18. 1791-1794年,英国出现了“运河热”现象,议会批准了81项修筑运河的法案;之后的三十多年间,议会又颁布了三百多条准许修筑新运河的法令。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完成 B. 民主制度的完善 C. 政府投资的提高 D. 交流需求的增加19. 下图是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地区、距今8000多年的兴隆洼村落遗址之房址示意图。这种村落的出现( )A. 使非农业社会阶层人士得到了政治庇护 B. 是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发展的结果C. 标志着我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村落 D. 推动生产资料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20. 苏格兰学者休谟(1711~1776年)曾对当时流行的“与别国贸易其实是别国要赚我们的钱”的“贸易猜忌说”进行谴责,他指出并不存在总想着“从经济上搞垮邻国”的现象,“各国优势不同,彼此互通有无,不必担心恶性竞争的发生”。休谟意在说明( )A. 经济民族主义产生具有必然性 B. 自由贸易符合国家利益C. 政府应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D. 市场具有宏观调控作用21. 唐代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有广州、泉州、扬州等,在这些城市中,外商店铺如波斯店、新罗店,林立于市。外国的商品随处可见,琳琅满目,中国的商品则被冠以形形色色的外国名称。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 )①边疆局势实现稳定 ②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确立③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④海上对外贸易获得发展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2. 美国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大都市往往也是产业聚焦地点,考虑到运输、劳动力成本,相关制造者往往集中经营,且生产分工。因此,大都市专业化程度高,功能较单一,但区域间城市密度大,城市间关联性高,区域效应明显,蔓延带状发展。这一观点强调了( )A. 大都市成为制造工业发展的基础 B. 城市化水平受到产业结构的制约C. 市场集聚效应加强都市辐射作用 D. 社会分工推动着城市规模的扩展23. 在希腊世界长期将疾病和瘟疫视为“神意”的浓厚氛围中,修昔底德提出雅典瘟疫应源于埃塞俄比亚,是通过海洋传播而来的,由于伯利克里的错误政策,致使雅典城内人满为患,空气污染严重,导致瘟疫暴发。他还明确指出疾病发病率最高的是“与病人接触最频繁”的医生,这些说法A. 反映了精英阶层对疾病的理性思考 B. 旨在为雅典向外扩张寻找借口C. 成为阻断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手段 D. 成为瘟疫成因的最早科学结论24. 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车,距今约有5500年的历史。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距今都在5000年左右。这一发现A. 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 B. 有力证明了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C. 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 D. 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25. 如图是古希腊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这一城市布局( )A. 强调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 B. 体现神权至上的政治理念C. 反映城市功能的多元特征 D. 是雅典工商业发展的结果26. 在新石器时期的村庄里,三种早期的手工业——制陶、冶金和纺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们利用制造的器物储存食物,打造武器,制成衣服,并出现了专门从事这些行业的人。这说明( )①村庄生活促进了劳动分工②农业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③私有制和阶级的初步产生④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27. 秦始皇把山东沿海一带的大批粮食运至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代时,漕粮由黄河中下游地区调运长安。隋开始,漕粮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逐渐增多。元朝时,统治者又开辟了一条海运航线。这些变化( )A. 缘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 B. 导致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C. 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因素考虑 D. 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28. “大上海计划”是南京国民政府为打破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而制定的计 划,1929年7月开始实施,将北邻新商港、南接租界、东近黄浦江,地势平坦的江湾一带(约7000亩合460公顷土地)划为市中心区域,建筑道路、市政府大楼和其他公共设施。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大上海计划”被迫停止。 “大上海计划”表明( )A. 近代中国城市化受列强侵略影响大 B. 生产力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C. 近代中国城市化空间布局不均衡 D. 近代中国城市化改善居民生活29. 随着日本积极引进近代医疗卫生技术并全面介入东北鼠疫防疫事务,“日本藉词奉天防疫不善,彼将派人逐户检查,锡督(东三省都督锡良)严阻不听,已传知居民闭门不纳”。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疫情防控需要国际通力协作 B. 清末新政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C.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D. 帝国主义在满洲扩张和掠夺的野心膨胀30. 人们在狩猎采集活动中的足迹形成了原始的路;定居后随着以物易物活动的开展、掠夺战争的发生,以驻地为中心的道路进一步扩展,人工铺设的道路增多,并逐步向车行道路发展。这说明路的出现与发展( )A. 受到政治因素主导 B. 体现农耕文明的开放性C. 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D. 展示工业文明的先进性第Ⅱ卷二、材料分析题(两题共40分,31题14分,32题26分)31. 中国古代的都城材料一 一座秦咸阳城,几乎就是一座宫殿之城。秦始皇建信宫于渭水之南,建朝宫于上林苑,在咸阳北阪上仿建六国宫殿。又在咸阳城外建造了大量的离宫别馆。普通市民居住的闾里、市肆、作坊,则夹杂在一座座宫城的间隙之中。汉长安城内,大部分为宫殿所占。汉武帝时,又在城外未央宫西侧建建章宫。普通市民居住的闾里,夹杂于宫城之间。西汉长安城平面复原图(局部)材料二 明清北京紫禁城,可以说是历史上规模最小的一座宫城。为了使其在城市布局中得以充分突出,在设计建造时一方面使宫城居于城市的中心部位,另一方面又通过一系列空间处理手法,使宫城的前导空间序列得以充分加强,如将皇城城门天安门与宫城城门午门之间的距离大大加长,并在中间加了一道端门,从而营造出一种逐步接近权力中心的仪式感。……一种相反的力量在中国古代都城内酝酿、发展,这种力量就是市易活动。市易活动的日益扩大,不仅打破了统治者人为限定的市场范围,也使中古式城市的组成单元——封闭的里坊逐渐瓦解,使古代都城渐渐具有了近古商业街道式的组成格局。——摘编自王贵祥《中国古代都城演进探析》(1)阅读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都城的特点。(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世纪,达 芬奇留下了大量准确的人体解剖图。16世纪,比利时医生萨维利开拓了新的人体解剖学,西方医学走上了科学探索的新时代。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发表血液循环理论,标志着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医学新纪元开启,但医学依然受宗教思想的束缚。18世纪,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人士摆脱宗教势力的禁锢,致力于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器官病理学成为这一时期医学成就的里程碑,体液病理学被推翻。19世纪,自然科学和技术更加快速的发展,西方医学在药理、诊断、免疫、麻醉等方面取得了进步。——摘编自余前春主编《西方医学史》等材料二 明初,官方编纂的《普济方》几乎收录了15世纪以前保存下来的所有药方。万历年间,李时珍编辑影响世界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收录药物1892种。1793年,清政府命令纂修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并将此书定为医学生的教科书。受儒学尊经崇古的影响,医家还热衷对古典医籍进行考证和注释。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明清时期,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辨证论治的学术体系。16世纪,人痘接种技术发明并逐渐传播海外,在国内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推行。明末清初,温病学派在传染性热病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形成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个理论高峰。1830年,医学家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中医解剖学革新进行大胆探索。——摘编自傅维康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西方医学发展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西方医学与明清中医学发展的异同。静海区瀛海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B【17题答案】【答案】B【18题答案】【答案】D【19题答案】【答案】B【20题答案】【答案】B【21题答案】【答案】D【22题答案】【答案】C【23题答案】【答案】A【24题答案】【答案】B【25题答案】【答案】C【26题答案】【答案】C【27题答案】【答案】A【28题答案】【答案】A【29题答案】【答案】D【30题答案】【答案】C第Ⅱ卷二、材料分析题(两题共40分,31题14分,32题26分)【31题答案】【答案】(1)特点:宫殿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凸显城市的政治功能;缺乏严格的规划,宫殿与民居杂处。(2)变化:宫殿区规模缩小,宫城位置日益重要;都城的经济功能增强。原因: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加强;商品经济日益发展。【32题答案】【答案】(1)原因:对古代医学的继承;教会权威的瓦解;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发展。(2)相同:都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都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都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进步;都为人类医疗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不同:从背景上看:西方医学主要受思想解放运动与自然科学进步的推动,中医学则受政治、社会等因素影响较大;从特点上看:西方医学通过实验科学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中医学则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取得重大成就;从影响上看:西方医学发展为影响全球的近代科技,中医学则在影响范围和深度上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