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中的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的内容,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三目知识。第一目“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简要回顾了我国从古代到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第二目“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从法的本质、产生、发展规律、作用等多个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第三目“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介绍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知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的蓝图。但对我国古代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规律以及新中国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成就还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从思维能力方面看,本框题的学习内容历史性和理论性很强,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尚缺乏历史的眼光和全面分析问题、深入剖析事物的能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课以法的繁体字的本义作为导入,开启中国法治的历史征程。通过从原始社会到近代中国的法治史,探索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来讲述中国的法治成就。
本课教学打破了教材的逻辑,把马克思主义的法治理论放到中华法系史和新中国法治成就的时间线中。而不是按照课本的顺序,从中华法系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成就这三个环节去讲。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先预习教材,尤其要熟悉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目标确定】
一、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了解我国法律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关键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通过感悟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达同:学习本课,感受法治建设的艰难历程,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信心。
2.科学精神∶通过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明白西方法治模式在中国式行不通的,领会国家法治建设应立足于本国国情,以科学的理念引导法治建设,以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
3.法治意识∶知道依法治国已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
4.公众参与∶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法律思想,并在生活中学法、懂法、敬法、守法、用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严于律己,遵纪守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特征与职能;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法的繁体字:灋,由氵、廌、去三部分组成。其中:氵的意思是说执法要平之如水;“廌”(zh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会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去”就是廌断案后将理屈的人去除。那么,中国古代法真能如“法”字表意那样公平公正吗?
呈现环节:
二、学习新课
环节一:回顾历史,寻真理之光
从中华法系演变史探究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活动要求: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组长挑选一个题号,根据议学情境及议学任务,合作探究,一人负责记录,代表发言,时间3分钟。
★议学情境一
原始社会:产生了法的胚胎形态——氏族习惯。如尊重氏族首领,婚姻礼、兵礼、祭祀礼……法律的起源,实质上是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
夏朝:形成以国家强制力为直接后盾的法律制度,夏朝的法律是一种神权政治法律观——“天讨”、“天罚”。
商朝:有不成文习惯法和命誓。罪名多于夏,严惩巫、淫、乱三风。出现了炮烙、脯等酷刑。经济法律还很粗疏,主要是赋税与货币的法律规范。
★议学任务一
根据议学情境,结合教材74、75页关于法的产生相关内容,议一议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法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议学提示:
法律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P74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P75
★议学情境二
西周:周公以礼乐治天下,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中华因称礼仪之邦。
春秋时期:农业技术进步,平民逃离井田开垦私田。平民得以机会读书,从而成为新兴势力,他们与落魄贵族、退役武人等合流,被称为“士”阶层,周朝礼乐崩坏,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列国争相变法。
战国时期:法家商鞅变法,用竹简(云梦竹简)颁布成文法。变法成功后,礼乐治天下转变为以法治天下。
西汉:汉武帝吸引秦法严苛之教训,独遵儒术,强调礼法结合,外儒内法,以维护封建专制。
唐代:《永徽律疏》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最高水平,《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为以后历代王朝所传承发展……
★议学任务二
1.根据议学情境,结合教材75页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相关内容,议一议春秋战国由礼乐治天下变为法治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中国古代形成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是在什么朝代?
★议学提示1:法的决定性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P75最后一段)
★议学提示2:唐朝。至此,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中国为人类法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议学情境三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主持制定了《大诰》三编,将《大明律》规定的各类犯罪及所处刑罚“以案说法”,行文生动,堪称“明朝刑法版故事会”,易于被百姓接受。
《大诰》中所列罪案中,诽谤皇帝、结党乱政、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抗粮、抗租等约占百分之八十。
读书人科举要考法,乡间山野、街头饭店,吃饭前先要宣读一段《大诰》里的“元璋语录”与“大明条律”,才可以举杯畅饮。如果家里有这本书则罪减一等,反之罪加一等,几乎家家户户有《大诰》。
★议学任务三
根据议学情境,结合教材76、77页关于法的特征及职能相关内容,议一议
1.明朝向百姓普的法有何特征?
2.统治者主动引领普法风尚有何意义?这说明法具有怎样的职能?
★议学情境四
满清:十大酷刑包括但不限于:剥皮,腰斩,车裂,俱五刑,凌迟,缢首,烹煮,宫刑等;十刑并不都是满清所发明,但却是清初所用最为频繁,主要用于清初六弊政中的屠城和不服从剃发令的汉族人,尤其是对汉及其他南方民族。
★议学任务四
根据议学情境,综合教材74、75页关于法的本质相关内容,议一议满清十大酷刑的存在更深刻说明了法的本质是什么?
★议学提示1:
各类犯罪都有对应刑罚→说明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内容由国家统治者制定→说明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内容囊括社会管理方方面面→说明法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
★议学提示2:
百姓能够知法,明确社会规范,有利于其主动遵守社会秩序,进而有利于统治者更好推进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社会职能),维护阶级统治(政治职能)。
知识梳理一:
过渡:鸦片战争后,为改变国家民族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但最终归于失败。
启示: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
知识梳理二:
环节二: 总结成就,夯法治之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知识梳理3:
环节三:展望未来,扬远航之帆
【课堂小结】
本框题学习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回顾我国从古代到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从法的本质、产生、发展规律、作用等多个角度,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了解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本节课内容较抽象,教学中我结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不同时代的法治故事,以小见大,通过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判断、辨析、探究、归纳、总结,整体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三个议题学习环节都注重给学生创造机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最后的“拟写活动主题标语”环节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升华,让学生在集体设计拟写过程中感悟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感知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做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交流、在感悟中成长。
3. “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法的特征与职能”是本框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成议学任务单的形式掌握,注重学生整理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较好地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到相关的知识。但课后想来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总结还是稍显简单、表面。如果时间允许,对于发的决定因素等内容应做进一步的分析阐释,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掌握会更灵活,理解也更到位。
4. “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本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虽然学生能从议题情境等材料中直观感受、间接感悟到。但各项成就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非常术语化的表述,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困难,在教师总结时只是简单带过,希望可以在接下来的框题学习中得到补充完善。
5.教学过程中教态亲切自然、口齿清楚,但有口头禅现象,也出现口语话表达。在以后的教学中希望自己能表达更加规范、严谨,避免出现口头禅。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