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高考化学(通用版)实验专项训练专题09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原卷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高考化学(通用版)实验专项训练专题09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原卷版+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09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目 录 实验1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2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实验1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硫代硫酸钠与不同浓度硫酸反应速率的比较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在实验中,控制温度和Na2S2O3浓度不变,探究H2SO4浓度不同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实验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实验用品 0.1mol/LNa2S2O3 溶液、0. 1mol/LH2SO4 溶液、0. 5mol/LH2SO4 溶液;试管、胶头滴管、10mL 量筒、100mL 烧杯、秒表、温度计。
实验步骤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 0.1mol/LNa2S2O3 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0.1mol/LH2SO4 溶液和5mL0.5mol/LH2SO4 溶液;分别将同一烧杯中的两溶液混合并振荡,记录每组中从混合到出现浑浊的时间。
实验现象 硫酸浓度大的一组首先出现浑浊。
实验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小。
实验说明 在实验过程中计时由刚混合两溶液开始按秒表,当溶液出现浑浊时停止计时。为了对比更明显、 观察得更清楚,可在试管后面衬一张白纸来观察现象。
2.不同温度下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比较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在实验中,控制 Na2S2O3 与H2SO4 溶液浓度不变,探究温度不同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实验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实验用品 0.1mol/LNa2S2O3 溶液、0. 1mol/LH2SO4 溶液;试管、胶头滴管、10mL 量筒、100mL 烧杯、秒表、温度计。
实验步骤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 5mL 0.1mol/LNa2S2O3 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 5mL 0.1mol/LH2SO4 溶液;将四支试管分成两组(各有一支盛有 Na2S2O3和H2SO4的试管),一组放入盛冷水的烧杯中,另一组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别将同一烧杯中的两溶液混合并振荡,记录每组中从混合到出现浑浊的时间。
实验现象 加热的一组首先出现浑浊。
实验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反应速度减小。
实验说明 在实验过程中计时由刚混合两溶液开始按秒表,当溶液出现浑浊时停止计时。为了对比更明显、 观察得更清楚,可在试管后面衬一张白纸来观察现象。
3.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2H2O22H2O+O2↑
实验用品 5%的 双氧 水、0.1mol/LFeCl3 、0.1mol/L CuSO4;试管、胶头滴管、10mL 量筒。
实验步骤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 5%的 H2O2 溶液,再向 H2O2 溶液中分别滴入 0.1mol/L FeCl3 和 CuSO4 (使用CuCl2更好)溶液各 1mL,摇匀,比较 H2O2 的分解速率。
实验现象 试管中均有气泡产生,且速率均较快。
实验结论 FeCl3 和CuSO4对H2O2 的分解都有催化作用,可加快反应速率,但催化效果不同。
实验说明 正催化剂能显著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且不同催化剂对同一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是不同的。
若使用CuCl2,可说明 Fe3+和 Cu2+ 对 H2O2 的分解都有催化作用。
4.粒和不同浓度稀硫酸反应速率比较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通过观察收集10mL H2 所用的时间或1分钟收集到的H2的体积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
实验用品 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1mol/L 稀硫酸、4mol/L 稀硫酸;锥形瓶、分液漏斗、双孔塞、注射器、铁架台、导管、橡胶管、秒表。
实验步骤 ①按上图安装两套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注射器往外拉一段距离,松开手后观察是否会迅速回到原位)。 ②在锥形瓶内各盛有 2g 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然后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 40mL 1mol/L 和40mL 4mol/L 的硫酸。比较两者收集 10mL 氢气所用的时间。
实验现象 收集10mL H2,4mol/L硫酸所用时间比1mol/L硫酸所用时间短。
实验结论 在温度及金属质量大小相同的条件下,酸的浓度越大,速度越快。
实验说明 本实验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操作有:①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要好。②尽可能做好“不变量的控制”——锌粒的表面积、温度、氢气的体积或时间等。③可用恒压漏斗代替分液漏斗滴加稀硫酸,减少滴加硫酸对气体体积测量的影响。
考点1 XXXXX(可以是判断题)
1.内因:反应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因素。
2.外界因素(其他条件相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浓度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 0.1 mol/LNa2S2O3溶液,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5mL 0.1 mol/LH2SO4溶液,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 0.5 mol/LH2SO4溶液,记录出现浑浊的时间 加入 0.5 mol/LH2SO4溶液的试管中出现浑浊所用的时间短 溶液中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反之反应速率越慢
温度 取两支试管,各加5mL0.1 mol/LNa2S2O3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H2SO4溶液,将四支试管分成两组(各有一支盛有Na2S2O3溶液和H2SO4溶液的试管),一组放入冷水中,另一组放入热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别混合并振荡,记录出现浑浊的时间 放入热水的试管中出现浑浊所用的时间短,放入冷水的试管中出现浑浊所用的时间长 溶液的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溶液的温度越低,反应速率越慢
催化剂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5%H2O2溶液,再向两支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0.1 mol/L FeCl3溶液和H2O各1mL,摇匀,比较产生气泡的快慢 加入FeCl3溶液的试管中,产生气泡快;加入H2O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缓慢 加入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稀有气体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A(g)+B(g) C(g),恒温恒容,充入氦气,对反应速率有何影响?恒温恒压,充入氦气,对反应速率又有何影响?
考点2 定量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原理:Zn+H2SO4===ZnSO4+H2↑
2.实验操作:按如图所示安装两套装置A、B,在锥形瓶内各盛大小相同的2 g锌粒,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 mL 1 mol·L-1和40 mL 4 mol·L-1的硫酸溶液。
3.实验记录及结论(记录收集10 mL H2所用的时间)
加入试剂 反应时间(填“长”或“短”) 反应速率(填“快”或“慢”) 结论
1 mol·L-1 H2SO4溶液 长 慢 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4 mol·L-1 H2SO4溶液 短 快
4.“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常见变量 外界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
确定变量 根据实验目的,研究某个变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其它外界因素不变,再进行实验
定多变一 探究时,先确定一种变量,保证其它外界因素不变,看这个变量与探究的问题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样依次进行,从而得出每种因素改变的影响结论
数据统一 要注意控制数据,使变量统一,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变式1 变条件
1.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降低温度,v正、v逆都减小。
2.在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中,各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催化剂为主要因素,其次是温度,最后是浓度。
3.探究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思维模型“实验现象——影响规律——理论解释”,解决实际问题时注意运用证据推理思路和思维认知模型。
【例1】为了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没有对比实验,A错误;催化剂不同,温度不同,无法比较,B错误;前者没有催化剂,后者有催化剂,无法比较,C错误;只有温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该方案可行,D正确。
【强化训练1-1】下列条件下的反应,放出氢气最快的是( )
选项 金属(相同粉末状) 和物质的量(mol) 酸的浓度和体积(mL) 反应温度
A Fe 0.1 3 mol·L-1HCl 10 20 ℃
B Al 0.1 3 mol·L-1HCl 10 20 ℃
C Cu 0.1 4 mol·L-1H2SO4 10 20 ℃
D Mg 0.1 6 mol·L-1稀HNO3 10 20 ℃
【答案】B
【解析】因决定化学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在上述金属中镁的活泼性最强,但硝酸与金属反应得不到氢气,4 mol·L-1H2SO4中氢离子的浓度为8 mol·L-1,但Cu与稀硫酸不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本质是与氢离子反应,3 mol·L-1HCl中氢离子的浓度为3 mol·L-1,Al比Fe活泼,所以放出氢气最快的是B项。
【强化训练1-2】下列实验中将水、试剂1、试剂2混合后褪色最快的是( )
选项 温度 水 试剂1 试剂2
A 25 ℃ 4 mL 4 mL 0.01 mol·L-1 KMnO4 2 mL 0.1 mol·L-1 H2C2O4
B 25 ℃ 2 mL 4 mL 0.01 mol·L-1 KMnO4 4 mL 0.1 mol·L-1 H2C2O4
C 35 ℃ 2 mL 4 mL 0.01 mol·L-1 KMnO4 4 mL 0.1 mol·L-1 H2C2O4
D 35 ℃ 2 mL 4 mL 0.01 mol·L-1 KMnO4 4 mL 0.1 mol·L-1 H2C2O4、少量MnSO4固体
【答案】D
【解析】根据水、试剂1和试剂2三者混合后溶液总体积为10 mL,B、C、D中草酸的物质的量比A中草酸物质的量多,又因B的温度比C、D的温度低,再根据D中加入了催化剂,因此D的反应速率最快,则褪色最快,故D符合题意。
变式2 变考法
1.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及思路
(1)方法:变量控制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一般原则是“定多变一”,即要保持其他变量不变,改变其中一个变量的值进行实验,测定数据,通过系统实验,找出变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思路:变量控制→对照实验→定性观察或定量测定→科学归纳
2.控制变量探究实验题的思维流程
【例2】某小组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实验:
Ⅰ.甲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1)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通过测定量气筒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计算该反应的速率,结果发现测定值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
Ⅱ.乙同学利用反应产生沉淀的快慢探究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 Na2S2O3溶液 H2SO4溶液 蒸馏水
浓度/mol·L-1 体积/mL 浓度/mol·L-1 体积/mL 体积/mL 温度/℃
① 0.1 1 0.5 1 V 30
② 0.1 2 0.5 1 7 30
③ 0.1 2 0.5 1 7 40
(3)实验①中,V= 。
(4)实验②、③的目的是 。
【答案】(1)2H++S2O32-=S↓ +SO2↑+H2O
(2)产生的SO2气体部分溶于水,使收集到的SO2比理论值少,导致测定值比实际值小
(3)8
(4)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解析】Ⅰ.圆底烧瓶内稀硫酸与硫代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单质硫、二氧化硫和水,用量气筒测量生成的二氧化硫的体积,由于二氧化硫在水中溶解度较大,故测得的二氧化硫体积会偏小;
Ⅱ.实验利用反应产生沉淀的快慢探究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根据控制变量法,实验①和②探究的是硫酸浓度的影响,实验②和③探究的是温度的影响,在溶液中进行的实验需要使溶液的总体积保持相等,由此计算V的值。
(1)稀硫酸与硫代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单质硫、二氧化硫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H++S2O32-=S↓ +SO2↑+H2O;
(2)由分析可知,由于二氧化硫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使收集到的SO2比理论值少,导致测定值比实际值小;
(3)在溶液中进行的实验需要使溶液的总体积保持相等,由实验②和③可知,溶液的总体积为10mL,故实验①中加入的水的体积V=8mL;
(4)由分析可知,实验②、③的目的是其他条件相同时,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强化训练2-1】某化学小组欲探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分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2KMnO4+5H2O2+3H2SO4===K2SO4+2MnSO4十5O2↑+8H2O(30℃及以下,双氧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编号 0.1 mol·L-1酸性KMnO4溶液体积/mL 1 mol·L-1 H2O2溶液体积/mL 水的体积/mL 反应温度/℃ 紫色褪去所用的时间/s
Ⅰ 20 20 0 20 t1
Ⅱ 20 V1 10 20 t2
Ⅲ 20 V2 0 30 t3
Ⅳ 20 10 10 30 t4
A.V1=10,V2=20
B.各组实验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氧气的体积均为0.112 L(标准状况下)
C.实验Ⅰ和Ⅲ、Ⅱ和Ⅳ均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t1<t4,说明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答案】B
【解析】A项,各组溶液混合后的总体积一定,V1=10,V2=20,A正确;B项,各组中,H2O2物质的量均过量,而反应产生的Mn2+会催化分解H2O2,标准状况下,产生的O2体积均大于0.112L,B错误;C项,Ⅰ和Ⅲ,Ⅱ和Ⅳ均为温度不同,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正确;D项,t1<t4,说明Ⅰ的反应速率更快,而Ⅰ的温度更低,H2O2浓度则大一些,说明浓度对速率的影响更大,D正确;故选B。
15.已知锌与稀盐酸反应放热,某学生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所用稀盐酸浓度有1.00mol·L-1、2.00mol·L-1两种浓度,每次实验稀盐酸的用量为25.00mL,锌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用量为6.50g。实验温度为298K、308K。
(1)完成以下实验设计(填写表格中空白项),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
编号 T/K 锌规格 盐酸浓度/mol·L-1 实验目的
① 298 粗颗粒 2.00 (I)实验①和②探究盐酸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II)实验①和_________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III)实验①和_________探究锌规格(粗、细)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 298 粗颗粒 1.00
③ 308 粗颗粒 2.00
④ 298 细颗粒 2.00
(2)实验①记录如下(换算成标况):
时间(s)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氢气体积(mL) 16.8 39.2 67.2 224 420 492.8 520.8 543.2 554.4 560
①计算在30s~40s范围内盐酸的平均反应速率ν(HCl)=_________ (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②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如0s~10s)为_________,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3)另一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由于反应太快,测量氢气的体积时不好控制,他就事先在盐酸溶液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在不影响产生H2气体总量的情况下,你认为他上述做法中可行的是_________(填相应字母);
A.NaNO3溶液 B.NaCl溶液 C.CuSO4溶液 D.Na2CO3
(4)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设计了图所示的实验。
①如图可通过观察_________现象,比较得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结论。
②某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
【答案】(1)③ ④
(2)0.056mol/(L·s) 40~50s 反应放热,温度高,反应速率快
(3)B
(4)生成气泡的快慢 阴离子也可能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所以将FeCl3改为Fe2(SO4)3可以控制阴离子相同,排除阴离子不同造成的干扰
【解析】(1)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实验①和②温度一样,锌颗粒大小一样,盐酸浓度不一样,所以实验①和②探究盐酸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①和③其他条件相同,温度不同,所以是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①和④其他条件相同,锌颗粒大小不同,所以是探究锌规格(粗、细)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2)①根据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得,30s~40s氢气体积的变化量是156.8mL,则物质的量变化是0.007mol,则反应的盐酸的物质的量是0.014mol,浓度变化量是0.56mol/L,ν(HCl)== 0.056mol/(L·s);②通过表格分析,同样时间段,40~50s氢气的体积变化最大,则40~50s时是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此时反应物浓度不是最大,所以最大的可能原因是金属与酸反应放热,温度升高,速率变大;
(3)A项,加入NaNO3溶液,引入硝酸根离子,形成氧化性很强的硝酸,硝酸与金属锌反应不能生成氢气,A项不符题意;B项,加入NaCl溶液,相当于稀释盐酸溶液,使反应减慢,不影响氢气总量的生成,B项符合题意;C项,加入CuSO4溶液,使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少量铜单质,形成铜锌原电池,可加快反应的进行,C项不符合题意;D项,加入Na2CO3,稀盐酸与Na2CO3反应,消耗氢离子,影响最终氢气的生成,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①Fe3+和Cu2+对H2O2分解生成氧气,其他条件不变时,通过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比较得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结论。②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阴离子也可能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控制变量,与硫酸铜的酸根一致,避免FeCl3中的氯离子对反应有影响。
实验2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Fe3++3SCN-Fe(SCN)3(红色)
实验用品 0.005mol/L FeCl3 溶液、饱和 FeCl3 溶液、0.015mol/LKSCN 溶液、1mol/LKSCN 溶液、铁粉;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向盛有 5mL 0.005mol/L FeCl3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5mL 0.015mol/LKSCN 溶液,将溶液均分三份置于a、b、c三支试管中,向试管b中加入少量铁粉,向试管c中滴加加 4 滴 1mol/LKSCN溶液,观察试管b、c中溶液颜色变化,并均与a试管对比。
实验现象 ①试管b中溶液颜色比a试管浅。②试管c中溶液颜色比a试管浅。
实验结论 实验表明,当向平衡混合物中加入铁粉或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的颜色都改变了,这说明平衡混合物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实验说明 ①本实验的关键是第一次获得的溶液浓度要小、红色要浅。 ②本实验所加4 滴1mol/LKSCN溶液,一方面浓度明显高于原来的 0.015mol/L,另一方面体积改变可以忽略不计,很好地控制了单一变量。 ③作为离子反应,只有改变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浓度,对平衡才有影响,如增加 KC1 固体量,平衡不移动,因为 KCl不参与离子反应。
2.压强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 NO2 气体;50mL或100mL注射器。
实验步骤 用一支注射器(50mL或更大些的)吸入约30mL二氧化氮和四氧化氮的混合气体,并将针头插入胶塞封闭。然后推针管将二氧化氮急速压缩,观察针管内气体的颜色变化。再拉针管使二氧化氮气体急速膨胀,观察管内气体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当推针管急速压缩气体时,可以看到针管内气体颜色先变深后慢慢变浅。当拉针管急速膨胀气体时,针管内气体颜色先变浅后慢慢变深。
实验说明 要从针管的侧面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管内气体存在平衡,推针管气体颜色先深后浅,是因为管内气体体积减小,浓度增大而变深,后变浅是因压强增大使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四氧化二氮为无色气体,所以混合气体颜色变浅。拉针管时气体颜色先浅后深,是因为拉针管,管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减小,浓度降低,后变深是因为压强减小,使上述平衡左移,生成较多红棕色气体。综合上述实验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温度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 冰水、热水、NO2 气体;圆底烧瓶、玻璃导管、单孔橡皮塞、烧杯、止水夹、橡胶管。
实验步骤 把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两只连通的烧瓶,然后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把一只烧瓶浸泡在热水中,另一只浸泡在冰水中。如图,观察混合气体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浸泡在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浸泡在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浸泡在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说明升高温度NO2浓度增大,即平衡向逆反应(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浸泡在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说明降低温度NO2 浓度减小,即平衡向正反应(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实验说明 ①热水温度稍高一点为宜,否则颜色变化不明显。②可留一个室温下的参照物便于颜色对比。
考点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图像分析
1.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可瞬间增大v(正)或减小v(逆),使得v(正)>v(逆),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可瞬间减小v(正)或增大v(逆),使得v(正)3.结论:
(1)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考点2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图像分析
1.适用对象: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
2.图像分析(以mA(g)+nB(g)pC(g)+qD(g)为例)
(1)若m+n>p+q
(2)若m+n<p+q
(3)若m+n=p+q
3.结论
(1)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2)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改变压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平衡不移动。
考点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图像分析
1.图像分析
化学平衡 xX+yYmM+nN ΔH>0 xX+yYmM+nN ΔH<0
体系温度的变化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降低温度 升高温度
反应速率变化 v正、v逆同时增大,且v′正>v′逆 v正、v逆同时减小,且v′正<v′逆 v正、v逆同时减小,且v′正>v′逆 v正、v逆同时增大,且v′正<v′逆
平衡移动方向 正反应方向 逆反应方向 正反应方向 逆反应方向
v t图像
规律总结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2.结论
(1)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2)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考点4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图像分析
t1时刻,加入催化剂,v正′、v逆′同等倍数增大,则v正′=v逆′,平衡不移动。
变式1 变药品
【例1】为探究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到相关现象。其中方案设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影响因素 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A 浓度 向1mL0.1mol·L-1K2CrO4溶液中加入1mL0.1mol·L-1 HBr溶液 黄色溶液变橙色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压强 向恒温恒容密闭玻璃容器中充入气体,分解达到平衡后再充入100mLAr 气体颜色不变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C 温度 将封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烧瓶浸泡在热水中 气体颜色变深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D 催化剂 向乙酸乙酯中加入1mL0.3mol·L-1H2SO4溶液,水浴加热 上层液体逐渐减少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C
【解析】A项,2CrO42-(黄色)+2H+Cr2O72-(橙色)+H2O ,向1mL0.1mol·L-1K2CrO4溶液中加入1mL0.1mol·L-1 HBr溶液,H+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实验现象应为溶液橙色加深,A错误;B项,反应2HIH2+I2为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向恒温恒容密闭玻璃容器中充入100 mLHI气体,分解达到平衡后再充入100mLAr,平衡不发生移动,气体颜色不变,应得到的结论是: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恒温恒容时,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B错误;C项,反应2NO2N2O4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变深,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即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C正确;D项,催化剂只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D错误;故选C。
【强化训练1-1】为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到相关现象。其中方案设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影响因素 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A 浓度 向等体积40%、90%的乙醇溶液各加入相同质量、形状的金属钠 前者气泡的产生速率大于后者 增大水的浓度,产生H2速率加快
B 温度 向试管中加入1mol/LCuCl2溶液,再加热 绿色溶液变为黄色 升温能加快Cu2+的水解速率
C 压强 用50mL注射器吸入40mL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移动活塞压缩气体至30mL 气体红棕色加深 压强增大,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加快
D 催化剂 盛4mL淀粉溶液的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mL1.0mol/LH2SO4、NaOH溶液,水浴加热,再各滴入2滴碘水 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无明显变化 催化能力比较:H2SO4<NaOH
【答案】A
【解析】A项,向等体积40%、90%的乙醇溶液各加入相同质量、形状的金属钠,前者乙醇溶液中水的浓度比后者大,观察到前者气泡的产生速率大于后者可以说明增大水的浓度,产生H2速率加快,A符合题意;B项,已知CuCl2溶液中存在:[Cu(H2O)4]2+(蓝色)+4Cl- [CuCl4]2-(黄色)+4H2O ΔH>0向试管中加入1mol/LCuCl2溶液,再加热,上述平衡正向移动,而不是反应速率加快的结果,B不合题意;C项,已知可逆反应:2NO2(g)N2O4(g),故用50mL注射器吸入40mL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移动活塞压缩气体至30mL,上述平衡正向移动,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气体红棕色加深,压强增大,但并不是反应速率改变的结果,C不合题意;D项,已知I2+2NaOH=NaI+NaIO+H2O,故盛4mL淀粉溶液的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mL1.0mol/LH2SO4、NaOH溶液,水浴加热,再各滴入2滴碘水,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无明显变化,后者无明显变化可能是I2被NaOH消耗导致的,故不能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不合题意;故选A。
【强化训练1-2】为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其中方案设计、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结论
A 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 mL5%H2O2溶液中滴加几滴FeSO4溶液 若产生气泡的速率加快,说明Fe2+能催化H2O2分解
B 探究反应物浓度对速率的影响 甲、乙两支试管各加入5 mL0.1mol·L-1的NaClO溶液,甲中滴加2滴稀硫酸;再同时加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 若甲中溶液先褪色,说明次氯酸浓度越大,褪色反应速率越快
C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两支试管,各加2mL0.1mol·L-1 Na2S2O3 溶液,再同时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硫酸,然后分别置于冷水、热水中,观察现象 若热水中的试管先出现沉淀,说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能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D 探究反应物本身性质对速率的影响 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物质的量的无水乙醇和苯酚,再各加入一小块(绿豆大小)吸干煤油的金属钠 若乙中的反应更剧烈,说明酚羟基比醇羟基活泼,反应速率更快
【答案】B
【解析】A项,双氧水可以氧化亚铁离子为Fe3+,Fe3+也能催化分解双氧水,不能说明Fe2+具有催化性,A错误;B项,甲中发生反应:H++ClO-=HClO,乙中发生水解反应:ClO-+H2OHClO+OH-,甲中次氯酸浓度大,B正确;C项,发生的反应为:S2O32-+2H+=S↓ +SO2↑+H2O ,应把装有Na2S2O3 溶液的的两支试管先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再加入硫酸,对比探究,C错误;D项,无水苯酚常温下是固体,无水乙醇是液体,二者状态不同,与单质钠反应乙醇速率快,该方案设计错误,应该选择二者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才能比较,D错误;故选B。
变式2 变考法
条件的改变(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
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对有气体存在的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 增大压强 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 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 改变压强 平衡不移动
温度 升高温度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 同等程度地改变v正、v逆,平衡不移动
【例2】下列叙述及解释正确的是( )
A.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 ΔH<0,在反应达到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缩小容积、增大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B.H2(g)+I2(g)2HI(g) ΔH<0,在反应达到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增大容积、减小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不移动,故体系颜色不变
C.FeCl3(aq)+3KSCN(aq)Fe(SCN)3(aq)(红色)+3KCl(aq),在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少量FeCl3固体,因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D.对于反应:N2(g)+3H2(g)2NH3(g),在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压强不变,充入O2(注:O2不参与反应),平衡左移
【答案】D
【解析】A项,缩小容积,平衡右移,但c(NO2)仍比原平衡大,颜色变深,错误;B项,增大容积,平衡不移动,但由于c(I2)减小,故体系颜色变浅,错误;C项,加FeCl3固体,平衡右移,体系颜色变深,错误;D项,压强不变,充入O2(注:O2不参与反应),体积增大,平衡左移,正确。
【强化训练2-1】T℃,反应CaCO3(s)CaO(s)+ CO2(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时的体积为100mL。已知密度:CaO(s):3.35 g· cm-3、CaCO3(s):2.93 g· cm-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恒温、恒容,体系中再加入56g CaO(s),平衡不移动
B.恒温、恒压,体系中再加入100g CaCO3(s),平衡不移动
C.恒温,压缩容器体积,平衡后,反应速率加快
D.恒温、恒压,体系中通入一定量N2,平衡正向移动,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答案】A
【解析】A项,恒温、恒容,体系中再加入56g CaO(s),c(CO2)不变,平衡不移动,A正确;B项,100g CaCO3(s)的体积约为34mL,恒温、恒压,100mL的体系中再加入100g CaCO3(s),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B错误;C项,恒温,压缩容器体积,容器内压强增大,平衡逆向移动,由于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则新的平衡和旧的平衡中,c(CO2)相同,则反应速率也相同,C错误;D项,恒温、恒压,体系中通入一定量N2,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由于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c(CO2)不变,则新的平衡和旧的平衡等同,D错误;故选A。
【强化训练2-2】已知颜色深浅(Ⅰ)与有色物质浓度(c)和观察深度(L)的乘积成正比,在注射器中存在NO2与N2O4的混合物,气体呈棕色,现将注射器的针筒慢慢往外拉,保持温度不变,此时混合物的颜色为( )
A.从视线1方向观察,气体颜色变深 B.从视线2方向观察,气体颜色变深
C.从视线1方向观察,气体颜色没有变化 D.从视线2方向观察,气体颜色变浅
【答案】B
【解析】A项,将注射器的针筒慢慢往外拉,体积变化为主,从视线1方向观察,有色物质二氧化氮浓度(c)减小,观察深度(L)不变,二氧化氮的浓度(c)和观察深度(L)的乘积减小,气体颜色变浅,故A错误;B项,将注射器的针筒慢慢往外拉,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氮物质的量增大,从视线2方向观察,单位面积上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增加,气体颜色变深,故B正确;C项,将注射器的针筒慢慢往外拉,体积变化为主,从视线1方向观察,有色物质二氧化氮浓度(c)减小,观察深度(L)不变,二氧化氮的浓度(c)和观察深度(L)的乘积减小,气体颜色变浅,故C错误;D项,将注射器的针筒慢慢往外拉,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氮物质的量增大,从视线2方向观察,单位面积上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增加,气体颜色变深,故D错误;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09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目 录 实验1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2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实验1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硫代硫酸钠与不同浓度硫酸反应速率的比较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在实验中,控制温度和Na2S2O3浓度不变,探究H2SO4浓度不同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实验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2O3+H2SO4= 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品 0.1mol/LNa2S2O3 溶液、0. 1mol/LH2SO4 溶液、0. 5mol/LH2SO4 溶液;试管、胶头滴管、10mL 量筒、100mL 烧杯、秒表、温度计。
实验步骤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 0.1mol/LNa2S2O3 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0.1mol/LH2SO4 溶液和5mL0.5mol/LH2SO4 溶液;分别将同一烧杯中的两溶液混合并振荡,记录每组中从混合到出现浑浊的时间。
实验现象 硫酸浓度大的一组首先出现_______。
实验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_______,降低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_______。
实验说明 在实验过程中计时由刚混合两溶液开始按秒表,当溶液出现浑浊时停止计时。为了对比更明显、 观察得更清楚,可在试管后面衬一张白纸来观察现象。
2.不同温度下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比较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在实验中,控制 Na2S2O3 与H2SO4 溶液浓度不变,探究温度不同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实验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2O3+H2SO4= 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品 0.1mol/LNa2S2O3 溶液、0. 1mol/LH2SO4 溶液;试管、胶头滴管、10mL 量筒、100mL 烧杯、秒表、温度计。
实验步骤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 5mL 0.1mol/LNa2S2O3 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 5mL 0.1mol/LH2SO4 溶液;将四支试管分成两组(各有一支盛有 Na2S2O3和H2SO4的试管),一组放入盛冷水的烧杯中,另一组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别将同一烧杯中的两溶液混合并振荡,记录每组中从混合到出现浑浊的时间。
实验现象 加热的一组首先出现浑浊。
实验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_______,降低温度反应速度_______。
实验说明 在实验过程中计时由刚混合两溶液开始按秒表,当溶液出现浑浊时停止计时。为了对比更明显、 观察得更清楚,可在试管后面衬一张白纸来观察现象。
3.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2H2O2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品 5%的 双氧 水、0.1mol/LFeCl3 、0.1mol/L CuSO4;试管、胶头滴管、10mL 量筒。
实验步骤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 5%的 H2O2 溶液,再向 H2O2 溶液中分别滴入 0.1mol/L FeCl3 和 CuSO4 (使用CuCl2更好)溶液各 1mL,摇匀,比较 H2O2 的分解速率。
实验现象 试管中均有气泡产生,且速率均较快。
实验结论 FeCl3 和CuSO4对H2O2 的分解都有_______作用,可加快反应速率,但催化效果不同。
实验说明 正催化剂能显著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且不同催化剂对同一化学反应的催化作用是不同的。
若使用CuCl2,可说明 Fe3+和 Cu2+ 对 H2O2 的分解都有_______作用。
4.粒和不同浓度稀硫酸反应速率比较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通过观察收集10mL H2 所用的时间或1分钟收集到的H2的体积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
实验用品 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1mol/L 稀硫酸、4mol/L 稀硫酸;锥形瓶、分液漏斗、双孔塞、注射器、铁架台、导管、橡胶管、秒表。
实验步骤 ①按上图安装两套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注射器往外拉一段距离,松开手后观察是否会迅速回到原位)。 ②在锥形瓶内各盛有 2g 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然后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 40mL 1mol/L 和40mL 4mol/L 的硫酸。比较两者收集 10mL 氢气所用的时间。
实验现象 收集10mL H2,4mol/L硫酸所用时间比1mol/L硫酸所用时间_______。
实验结论 在温度及金属质量大小相同的条件下,酸的浓度越大,速度越_______。
实验说明 本实验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操作有:①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要好。②尽可能做好“不变量的控制”——锌粒的表面积、温度、氢气的体积或时间等。③可用恒压漏斗代替分液漏斗滴加稀硫酸,减少滴加硫酸对气体体积测量的影响。
考点1 XXXXX(可以是判断题)
1.内因:反应物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因素。
2.外界因素(其他条件相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浓度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 0.1 mol/LNa2S2O3溶液,然后向一支试管中加入5mL 0.1 mol/LH2SO4溶液,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 0.5 mol/LH2SO4溶液,记录出现浑浊的时间 加入 0.5 mol/LH2SO4溶液的试管中出现浑浊所用的时间短 溶液中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反之反应速率越慢
温度 取两支试管,各加5mL0.1 mol/LNa2S2O3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H2SO4溶液,将四支试管分成两组(各有一支盛有Na2S2O3溶液和H2SO4溶液的试管),一组放入冷水中,另一组放入热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别混合并振荡,记录出现浑浊的时间 放入热水的试管中出现浑浊所用的时间短,放入冷水的试管中出现浑浊所用的时间长 溶液的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溶液的温度越低,反应速率越慢
催化剂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5%H2O2溶液,再向两支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0.1 mol/L FeCl3溶液和H2O各1mL,摇匀,比较产生气泡的快慢 加入FeCl3溶液的试管中,产生气泡快;加入H2O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缓慢 加入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稀有气体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A(g)+B(g) C(g),恒温恒容,充入氦气,对反应速率有何影响?恒温恒压,充入氦气,对反应速率又有何影响?
考点2 定量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原理:Zn+H2SO4=== 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按如图所示安装两套装置A、B,在锥形瓶内各盛大小相同的2 g锌粒,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 mL 1 mol·L-1和40 mL 4 mol·L-1的硫酸溶液。
3.实验记录及结论(记录收集10 mL H2所用的时间)
加入试剂 反应时间(填“长”或“短”) 反应速率(填“快”或“慢”) 结论
1 mol·L-1 H2SO4溶液 _______ _______ 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
4 mol·L-1 H2SO4溶液 _______ _______
4.“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常见变量 外界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
确定变量 根据实验目的,研究某个变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其它外界因素不变,再进行实验
定多变一 探究时,先确定一种变量,保证其它外界因素不变,看这个变量与探究的问题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样依次进行,从而得出每种因素改变的影响结论
数据统一 要注意控制数据,使变量统一,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变式1 变条件
1.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降低温度,v正、v逆都减小。
2.在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中,各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催化剂为主要因素,其次是温度,最后是浓度。
3.探究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思维模型“实验现象——影响规律——理论解释”,解决实际问题时注意运用证据推理思路和思维认知模型。
【例1】为了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
B.
C.
D.
【强化训练1-1】下列条件下的反应,放出氢气最快的是( )
选项 金属(相同粉末状) 和物质的量(mol) 酸的浓度和体积(mL) 反应温度
A Fe 0.1 3 mol·L-1HCl 10 20 ℃
B Al 0.1 3 mol·L-1HCl 10 20 ℃
C Cu 0.1 4 mol·L-1H2SO4 10 20 ℃
D Mg 0.1 6 mol·L-1稀HNO3 10 20 ℃
【强化训练1-2】下列实验中将水、试剂1、试剂2混合后褪色最快的是( )
选项 温度 水 试剂1 试剂2
A 25 ℃ 4 mL 4 mL 0.01 mol·L-1 KMnO4 2 mL 0.1 mol·L-1 H2C2O4
B 25 ℃ 2 mL 4 mL 0.01 mol·L-1 KMnO4 4 mL 0.1 mol·L-1 H2C2O4
C 35 ℃ 2 mL 4 mL 0.01 mol·L-1 KMnO4 4 mL 0.1 mol·L-1 H2C2O4
D 35 ℃ 2 mL 4 mL 0.01 mol·L-1 KMnO4 4 mL 0.1 mol·L-1 H2C2O4、少量MnSO4固体
变式2 变考法
1.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及思路
(1)方法:变量控制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一般原则是“定多变一”,即要保持其他变量不变,改变其中一个变量的值进行实验,测定数据,通过系统实验,找出变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思路:变量控制→对照实验→定性观察或定量测定→科学归纳
2.控制变量探究实验题的思维流程
【例2】某小组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实验:
Ⅰ.甲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1)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通过测定量气筒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计算该反应的速率,结果发现测定值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
Ⅱ.乙同学利用反应产生沉淀的快慢探究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 Na2S2O3溶液 H2SO4溶液 蒸馏水
浓度/mol·L-1 体积/mL 浓度/mol·L-1 体积/mL 体积/mL 温度/℃
① 0.1 1 0.5 1 V 30
② 0.1 2 0.5 1 7 30
③ 0.1 2 0.5 1 7 40
(3)实验①中,V= 。
(4)实验②、③的目的是 。
【强化训练2-1】某化学小组欲探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分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2KMnO4+5H2O2+3H2SO4===K2SO4+2MnSO4十5O2↑+8H2O(30℃及以下,双氧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忽略溶液体积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编号 0.1 mol·L-1酸性KMnO4溶液体积/mL 1 mol·L-1 H2O2溶液体积/mL 水的体积/mL 反应温度/℃ 紫色褪去所用的时间/s
Ⅰ 20 20 0 20 t1
Ⅱ 20 V1 10 20 t2
Ⅲ 20 V2 0 30 t3
Ⅳ 20 10 10 30 t4
A.V1=10,V2=20
B.各组实验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氧气的体积均为0.112 L(标准状况下)
C.实验Ⅰ和Ⅲ、Ⅱ和Ⅳ均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t1<t4,说明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15.已知锌与稀盐酸反应放热,某学生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所用稀盐酸浓度有1.00mol·L-1、2.00mol·L-1两种浓度,每次实验稀盐酸的用量为25.00mL,锌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用量为6.50g。实验温度为298K、308K。
(1)完成以下实验设计(填写表格中空白项),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
编号 T/K 锌规格 盐酸浓度/mol·L-1 实验目的
① 298 粗颗粒 2.00 (I)实验①和②探究盐酸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II)实验①和_________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III)实验①和_________探究锌规格(粗、细)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 298 粗颗粒 1.00
③ 308 粗颗粒 2.00
④ 298 细颗粒 2.00
(2)实验①记录如下(换算成标况):
时间(s)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氢气体积(mL) 16.8 39.2 67.2 224 420 492.8 520.8 543.2 554.4 560
①计算在30s~40s范围内盐酸的平均反应速率ν(HCl)=_________ (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②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如0s~10s)为_________,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3)另一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由于反应太快,测量氢气的体积时不好控制,他就事先在盐酸溶液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在不影响产生H2气体总量的情况下,你认为他上述做法中可行的是_________(填相应字母);
A.NaNO3溶液 B.NaCl溶液 C.CuSO4溶液 D.Na2CO3
(4)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设计了图所示的实验。
①如图可通过观察_________现象,比较得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结论。
②某同学提出将FeCl3改为Fe2(SO4)3更为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
实验2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Fe3++3SCN-Fe(SCN)3(红色)
实验用品 0.005mol/L FeCl3 溶液、饱和 FeCl3 溶液、0.015mol/LKSCN 溶液、1mol/LKSCN 溶液、铁粉;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向盛有 5mL 0.005mol/L FeCl3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5mL 0.015mol/LKSCN 溶液,将溶液均分三份置于a、b、c三支试管中,向试管b中加入少量铁粉,向试管c中滴加加 4 滴 1mol/LKSCN溶液,观察试管b、c中溶液颜色变化,并均与a试管对比。
实验现象 ①试管b中溶液颜色比a试管浅。②试管c中溶液颜色比a试管浅。
实验结论 实验表明,当向平衡混合物中加入铁粉或硫氰化钾溶液后,溶液的颜色都改变了,这说明平衡混合物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实验说明 ①本实验的关键是第一次获得的溶液浓度要小、红色要浅。 ②本实验所加4 滴1mol/LKSCN溶液,一方面浓度明显高于原来的 0.015mol/L,另一方面体积改变可以忽略不计,很好地控制了单一变量。 ③作为离子反应,只有改变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浓度,对平衡才有影响,如增加 KC1 固体量,平衡不移动,因为 KCl不参与离子反应。
2.压强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 NO2 气体;50mL或100mL注射器。
实验步骤 用一支注射器(50mL或更大些的)吸入约30mL二氧化氮和四氧化氮的混合气体,并将针头插入胶塞封闭。然后推针管将二氧化氮急速压缩,观察针管内气体的颜色变化。再拉针管使二氧化氮气体急速膨胀,观察管内气体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当推针管急速压缩气体时,可以看到针管内气体颜色先变深后慢慢变浅。当拉针管急速膨胀气体时,针管内气体颜色先变浅后慢慢变深。
实验说明 要从针管的侧面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管内气体存在平衡,推针管气体颜色先深后浅,是因为管内气体体积减小,浓度增大而变深,后变浅是因压强增大使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四氧化二氮为无色气体,所以混合气体颜色变浅。拉针管时气体颜色先浅后深,是因为拉针管,管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减小,浓度降低,后变深是因为压强减小,使上述平衡左移,生成较多红棕色气体。综合上述实验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温度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 冰水、热水、NO2 气体;圆底烧瓶、玻璃导管、单孔橡皮塞、烧杯、止水夹、橡胶管。
实验步骤 把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两只连通的烧瓶,然后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把一只烧瓶浸泡在热水中,另一只浸泡在冰水中。如图,观察混合气体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浸泡在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_______;浸泡在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_______。
实验结论 浸泡在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_______,说明升高温度NO2浓度_______,即平衡向逆反应(_______热反应)方向移动;浸泡在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_______,说明降低温度NO2 浓度_______,即平衡向正反应(_______热反应)方向移动。
实验说明 ①热水温度稍高一点为宜,否则颜色变化不明显。②可留一个室温下的参照物便于颜色对比。
考点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图像分析
1.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可瞬间_______v(正)或______v(逆),使得v(正) ______v(逆),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
2.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可瞬间______v(正)或______v(逆),使得v(正) ______v(逆),化学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
3.结论:
(1)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____________方向移动。
(2)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____________方向移动。
考点2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图像分析
1.适用对象:有______参加的可逆反应。
2.图像分析(以mA(g)+nB(g)pC(g)+qD(g)为例)
(1)若m+n>p+q
(2)若m+n<p+q
(3)若m+n=p+q
3.结论
(1)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______的方向移动;
(2)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______的方向移动;
(3)改变压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平衡____________。
考点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图像分析
1.图像分析
化学平衡 xX+yYmM+nN ΔH>0 xX+yYmM+nN ΔH<0
体系温度的变化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降低温度 升高温度
反应速率变化 v正、v逆同时增大,且v′正>v′逆 v正、v逆同时减小,且v′正<v′逆 v正、v逆同时减小,且v′正>v′逆 v正、v逆同时增大,且v′正<v′逆
平衡移动方向 正反应方向 逆反应方向 正反应方向 逆反应方向
v t图像
规律总结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2.结论
(1)升高温度,平衡向______热方向移动;
(2)降低温度,平衡向______热方向移动。
考点4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图像分析
t1时刻,加入催化剂,v正′、v逆′同等倍数增大,则v正′=v逆′,平衡不移动。
变式1 变药品
【例1】为探究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到相关现象。其中方案设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影响因素 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A 浓度 向1mL0.1mol·L-1K2CrO4溶液中加入1mL0.1mol·L-1 HBr溶液 黄色溶液变橙色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压强 向恒温恒容密闭玻璃容器中充入气体,分解达到平衡后再充入100mLAr 气体颜色不变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C 温度 将封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烧瓶浸泡在热水中 气体颜色变深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D 催化剂 向乙酸乙酯中加入1mL0.3mol·L-1H2SO4溶液,水浴加热 上层液体逐渐减少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强化训练1-1】为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到相关现象。其中方案设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影响因素 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A 浓度 向等体积40%、90%的乙醇溶液各加入相同质量、形状的金属钠 前者气泡的产生速率大于后者 增大水的浓度,产生H2速率加快
B 温度 向试管中加入1mol/LCuCl2溶液,再加热 绿色溶液变为黄色 升温能加快Cu2+的水解速率
C 压强 用50mL注射器吸入40mL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移动活塞压缩气体至30mL 气体红棕色加深 压强增大,反应生成NO2的速率加快
D 催化剂 盛4mL淀粉溶液的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mL1.0mol/LH2SO4、NaOH溶液,水浴加热,再各滴入2滴碘水 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无明显变化 催化能力比较:H2SO4<NaOH
【强化训练1-2】为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其中方案设计、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结论
A 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 mL5%H2O2溶液中滴加几滴FeSO4溶液 若产生气泡的速率加快,说明Fe2+能催化H2O2分解
B 探究反应物浓度对速率的影响 甲、乙两支试管各加入5 mL0.1mol·L-1的NaClO溶液,甲中滴加2滴稀硫酸;再同时加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 若甲中溶液先褪色,说明次氯酸浓度越大,褪色反应速率越快
C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两支试管,各加2mL0.1mol·L-1 Na2S2O3 溶液,再同时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硫酸,然后分别置于冷水、热水中,观察现象 若热水中的试管先出现沉淀,说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能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D 探究反应物本身性质对速率的影响 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物质的量的无水乙醇和苯酚,再各加入一小块(绿豆大小)吸干煤油的金属钠 若乙中的反应更剧烈,说明酚羟基比醇羟基活泼,反应速率更快
变式2 变考法
条件的改变(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的移动
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对有气体存在的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 增大压强 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 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 改变压强 平衡不移动
温度 升高温度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 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催化剂 同等程度地改变v正、v逆,平衡不移动
【例2】下列叙述及解释正确的是( )
A.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 ΔH<0,在反应达到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缩小容积、增大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B.H2(g)+I2(g)2HI(g) ΔH<0,在反应达到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增大容积、减小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不移动,故体系颜色不变
C.FeCl3(aq)+3KSCN(aq)Fe(SCN)3(aq)(红色)+3KCl(aq),在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少量FeCl3固体,因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D.对于反应:N2(g)+3H2(g)2NH3(g),在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压强不变,充入O2(注:O2不参与反应),平衡左移
【强化训练2-1】T℃,反应CaCO3(s)CaO(s)+ CO2(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时的体积为100mL。已知密度:CaO(s):3.35 g· cm-3、CaCO3(s):2.93 g· cm-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恒温、恒容,体系中再加入56g CaO(s),平衡不移动
B.恒温、恒压,体系中再加入100g CaCO3(s),平衡不移动
C.恒温,压缩容器体积,平衡后,反应速率加快
D.恒温、恒压,体系中通入一定量N2,平衡正向移动,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强化训练2-2】已知颜色深浅(Ⅰ)与有色物质浓度(c)和观察深度(L)的乘积成正比,在注射器中存在NO2与N2O4的混合物,气体呈棕色,现将注射器的针筒慢慢往外拉,保持温度不变,此时混合物的颜色为( )
A.从视线1方向观察,气体颜色变深 B.从视线2方向观察,气体颜色变深
C.从视线1方向观察,气体颜色没有变化 D.从视线2方向观察,气体颜色变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