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西外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西外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学年第一学期西外学校语文测试
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出卷: 审核: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应用(10分)
1.用原文语句,填写下列空格。(5分)
(1) ,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并未直接描写天姥山有多高,而是通过侧面烘托来夸张表现其雄伟气势。其中“ , ”两句,通过描绘五岳和赤城山在其面前相形见绌,极大地夸张了天姥山之高,为接下来的“梦游”渲染了神秘氛围。
(3)杜甫《登高》一诗被清代杨伦赞为“古今独步”,其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中化境” , 。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诗句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2分)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B.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C.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王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她独特的讲课模式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赏识。
B.在便民市场上,小明指着水果摊问:“大妈,请问芒果多少人民币1千克?”
C.张医生,我最近总是感觉浑身无力,想向您垂询一下如何改善这一状况。
D.欣闻令郎以高考684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特此祝贺。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3-6小题。(17分)
诗歌不在远方
莫砺锋
①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就难免给人“鹦鹉学舌”之感。他们写诗,尽量避开身边的芸芸众生,唯恐沾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这是在空间上追求“远方”。我曾遇到一位青年诗人,见我读不懂他写的白话诗,就傲然声称:“我的诗是为五百年以后的读者写的!”这是在时间上追求“远方”。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吗?
②中国古代诗歌中,有____甲____都是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汉儒对诗歌功能的定义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哪一类不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彭斯生生死死热爱他的苏格兰高地,他的心声是:“我虽然到处流浪,到处漂泊,那高原的山冈,我将爱之永远!”可见即使诗歌随着诗人的足迹走到远方,对于诗人来说,诗歌仍在他们眼前。试读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这是名副其实的“远方”了,但是当岑参未到之前,“平沙莽莽绝人烟”的大漠中哪有什么诗歌?甚至可以说,当岑参(或其他西征将士)未来之时,那片大漠对于人们毫无意义,更不会具有任何诗意。正像王阳明形容深山中自开自落的鲜花:“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当然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乙 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同样,《神曲》中的但丁,虽然游历了天堂九重天,仍然念叨着“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李贺擅长吟咏幽冥世界,但他笔下的苏小小墓是“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还说“油壁车,夕相待。”虽然幽僻峭冷,仍然充满着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同样, 丙 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 丁 。
④诚然,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所以李白要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天文学家倒是在太阳系外找到了几颗宜居的行星,可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喧嚣和烦扰也会如影随身,接踵而至。况且大地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人相传女娲抟土造人,西方人相传耶和华用泥土造了亚当,还告诫后者:“你本是泥土,必归于泥土。”臧克家怜悯农民说:“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荷尔德林追求“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不向往虚无缥缈的伊甸园。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是:“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话耳。”华兹华斯也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既然如此,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好诗则必定产生于民间大众。喜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
⑤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边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两家洗车店和五家小饭馆,进进出出都遇到“引车卖浆者”,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可是我傍晚走出小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映入眼帘,陶渊明说得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诗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远?
(有删改)
3.第①段加点词“鹦鹉学舌”在文中的含义是 。(4分)
4.把下列语句放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 )(4分)
①波德莱尔的高呼“死亡,快快扬帆!”,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
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民间情歌,以及“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征人怨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③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亦有此意。
④如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即是明证。
A.④①③②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②④③①
5.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②段中作者引用岑参的诗歌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
B.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
C.诗人身处的“远方”,对于诗人诗歌创作中贴近其眼前生活这一特征没有丝毫影响。
D.第③段中引用李商隐描写嫦娥的诗,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
6.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分析下面这段文字。(5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小题。(16分)
色 痴
段宁欣
①高阳产布。清末民初,皆以草木染色。苏木染红,槐米染黄,鼠李染蓝,皂斗染黑,拼色套染,变幻无穷。但工序繁多——采集、过滤、煮染,毫厘之差,颜色便有异。主顾若是苛刻,就会有人说,去留祥佐村,找刘独眼去。
②刘独眼染的布,天水碧,紫虾青,月下白,佛面金,与样品无半丝差别,且鲜亮明艳,皂洗日晒摩擦均不脱色。
③调色配彩,全凭眼力,刘独眼却盲了一只眼。另一只,视力亦极弱。刘独眼制染液,一锅色汤,手指蘸水,来回搅动,探温度高了低了;抽手入嘴,啧啧咂吮,说用料多了少了。天长日久,口唇色渍层叠,貌如厉鬼。但是,无论要求如何刁钻,哪怕是淬火的铁,初锈的铜,夕云晨霭,雉尾莺头,但凡人间的颜色,刘独眼只消看一眼,便能从染缸拎出来。
④曾有人怀疑,刘独眼种下染色植物的土中施有异药,遂趁其外出,携竹篓翻入院中盗土,这人一不留神跌倒,压折一小片花。刘独眼怒如疯牛,奔突至其家。那人伏在麦秸垛上,大气不敢喘。刘独眼看不清,以为没人,便拔出门闩,将篓子捣得粉碎,又跺上几脚,气冲冲离去。
⑤刘独眼不是没治过眼。某日,一主顾自青岛来,说当地教会医院驻有洋医,擅治疑难眼疾,但洋医即将回国,欲治须从速。刘独眼听罢,连夜揣钱上路。
⑥没过几天,刘独眼就回来了。背上多了个瘦童,她的脑瓜顶一对小黄辫,筷子粗细。
⑦ “这么快?”
⑧ “没去。”
⑨ “不治了?”
⑩“钱要养娃。”
女童是半道捡的,取名“小染”。从此,刘独眼更加卖力染布。
忽一日,小染生了背痈,啼哭高热,急请郎中。郎中说:“恶疾,备木匣吧。”
刘独眼跪求。郎中摆手走出。俄而,屋内大哭。郎中抽了袋烟,又返回,说:“高阳县城东大街,有马姓名医,或可治此疾。”
刘独眼深鞠一躬。郎中道:“痈疽凶险,神医惜名,未必会收。你定要提我的名字,他与我交恶,一听我治不好,便肯医了。他素来贪财,钱务必带够。”
刘独眼翻开被套,摸出张薄纸,揣入怀中,取床洁净褥子,兜上小染,上路。纸上文字密密麻麻,是半生的染布心得。
知情人说:“瞧吧,为了心头肉,舍了命根子。”
服药半月,小染可下炕走动。倒是刘独眼,瘦脱了形,眼眶凸出,如围着几根干草棍。他不住吁叹,秘方一泄,怎么赚钱养活小染?
忐忑等了两个月,市面上并未出现相似染法的布匹。
很久后,刘独眼才听闻,名医捏着那张折起的薄纸,静立不语,一盏茶工夫,将其熔入了煎药的火焰。
小染痊愈了,欢实蹦跳。那日,刘独眼醒迟,听得窗缝钻进的娇脆笑声。起身,见满院的花,悉数被小染摘下,零落一地。邻里说,逃不过一场痛揍了。却见刘独眼将小染举起,说:“高处还有一朵,伸胳膊,使劲够。”
小染长成了大姑娘。
小染生得嫩。衣衫用布,都是刘独眼染成。每近酷夏,便以茜草染粉,石榴皮染绿。这些材料能拦住日头,小染白净得像富家千金。
小染有志气,去省城读书。
其时,传统织机已被铁轮机代替,草木着色早让位于化学染料,但刘独眼仍终日摆弄染缸。
有人说媒,来定日子。刘独眼垂头不语。良久,扯开粘连的嘴唇,道:“染匠嫁女,不想遭人笑话,待我染出正红的布,再商议其余。”
自此,刘独眼院中挂满红布,将黄土墙映出彤彤热意。一块块布,深浅不一,亮暗不一,冷暖不一,风中斜飘似帆,日光星点透射,闪若银针,半坡遥望,如巨大红花摇曳。
半月后,媒人又来。刘独眼答,颜色仍欠火候。两月后再来,又说,还差口气儿。
媒人细忖,刘独眼其实是舍不得小染。
小染毕业才嫁,已是民国二十六年。日军自平津南下,掠走染轧机器,断绝棉纱颜料。高阳全县以手工织机织布,为八路军缝制棉衣。
布料需染成黄绿色,但土法浸染,一缸一色,一匹一色,难以统一。人们犯了难,去找刘独眼。
刘独眼没日没夜鼓捣,酒腌水泡,盐醋明矾,依着时辰温度、阴晴雾雨随时调整,一匹匹布,色泽一致,搭在绳上,似千军万马。
寒露过后,八路军来收布,说,战士们的冬衣终于有了着落。
这天,一个八路军来村里,他说因伤掉队,打听收布者的去向。
刘独眼凑过脸,与其握手寒暄,看他身上沾土,便弯腰细细拍打。
八路军眼含热泪。
刘独眼却耳语乡民:“快去喊人,这个八路军,假的,色儿不对。”
小染加入了共产党,南征北战,直到刘独眼临终,才匆匆赶回。
刘独眼指着柜子说:“柜中布,是闲时染出。天青淡青,给外孙;水红桃红,给外孙女。最底下那块布,留给我自己。”
小染哭成泪人。
人们说,刘独眼染了一辈子布,带入土中的那一块,不知有多奇异。殓衣上身,出乎意料——未着任何颜色,只是原色,铺展于大地,与万物融为一体。
(有删改)
7.第③段画线句写刘独眼调色,生动传神,请赏析。(4分)
8.本文的色彩运用丰富,请从构思的角度加分析。(3分)
9.结合上下文,分析第 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刘独眼的形象复杂而深刻,请结合标题加以分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1-12小题。(7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上片前两句通过“湿”“迷”二字,营造出朦胧潮湿、归途难辨的意境,暗示了词人内心的迷茫与压抑。
B.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两句,笔锋一转,描绘出壮阔澄明的星空景象,表现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胸襟。
C.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将永恒的青天与多难的人间对比,引出对世事纷扰的悲慨,承上启下。
D. 尾句“潮落秋江冷”以景结情,用潮退江寒的凄冷画面收束全篇,使词人孤寂忧愤的情感表达得更含蓄深远。
12“潮落秋江冷”是广为传诵的写景名句,它对于表达词人的情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小题。(19分)
蔡邕听琴
[南朝]范晔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13.解释加点字。(2分)
(1)比往而酒已酣焉( ) (2)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 )
14.划波浪线处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标注在句子中。(2分)
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
15.把划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请概括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的表现。(5分)
本文通过“闻木制琴”和“听音辨心”两件事刻画了蔡邕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蔡邕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小题。(11分)
可楼记
高攀龙
①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①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②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③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
④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②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矣。
注:①高子:即本文作者高攀龙 ②耦: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指事物有正有反。
18.简析第①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19.作者曾经“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而“今乃可斯楼”的原因是“ ”(3分)
20.对“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人)极力营造亭台花园,但是只是一年中最多十次去游玩观赏罢了。
B.(有人)极力营造亭台花园,但是只是每年常在十一月去游玩观赏罢了。
C.(有人)极力营造亭台花园,但是只是每年在十月去游玩观赏一次罢了。
D.(有人)极力营造亭台花园,但是只是一年中偶然去游玩观赏一次罢了。
21.简述本文写作意图。(4分)
三、作文(70分)
22.我们的高中语文生活,是从阅读各类诗歌开始的,请以“带着诗歌启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2)文章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学年第一学期西外学校语文测试》参考答案
1. 慨当以慷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难度】0.85
【知识点】名篇名句默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慨、慷、唯、摧、渚。
2.(1)B
(2)D
【难度】0.65
【知识点】修辞手法、得体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用典手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A.“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自己善待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意。
B.“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白描手法。陶渊明运用简笔的勾勒,显示出自己生活的简朴。
C.谢公屐,指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登山时为了保持人体平衡所穿的一种鞋子。李白运用“谢公屐”的典故,写自己怎样攀登天姥山。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辛弃疾运用典故,以廉颇自比,表白决心,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赏识”用词不当。“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多半用于前辈对后代、领导对下属、老师对学生等,不可反用,此处应改为“赞赏”。
B.“多少人民币1千克?”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错误。此处应该用口语,应改为“多少钱1公斤?”
C.“垂询”谦敬词使用错误。“垂询”是敬辞,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的询问,不合语境,应改为“咨询”。
故选D。
3.某些当代诗人仿照“诗和远方”的表达断章取义,认为诗歌真在远方。 4.B 5.C 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富有浪漫的想象,描写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然而作者结尾处的看似消极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以及富有铮铮傲骨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恰恰是他长安三年受辱的不平之气的吐露。由此可见,诗歌不在“远方”,而在“人间”,好诗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境遇的描写和自然流露。
【难度】0.65
【知识点】学术论文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莫砺锋批判了将诗歌归于遥远时空的错误观念,认为诗歌本质上根植于日常生活,体现的是人之常情和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感。通过引用古今中外诗人的例子,文章强调诗歌的真正价值在于表达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感受,而非追求遥不可及的远方。作者提倡“心远地自偏”的诗意生活观,表明诗歌就在身边,无需舍近求远。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鹦鹉学舌”意思是鹦鹉学人说话。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结合语境,“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可知,这个词语是某些当代诗人仿照“诗和远方”这句话断章取义,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诗歌真的在远方。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衔接的能力。
甲处,结合“都是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可知,此处应当有两句以上的诗句,且必须是表现普通人的“眼前境遇”。②句有两句诗句,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表现对爱情的执着;“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表现戍边的征人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都属于“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因此此处应选②;
乙处,结合“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知,这里的诗句要能体现诗人的非凡想象力,④句是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意思是“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正能体现浪漫的想象,因此此处选④;
丙处,结合“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可知,此处的诗句应当能够表现不能摆脱现实的苦闷,后文“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是不能摆脱现实的苦闷的体现,而①句波德莱尔的“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正能够体现这一点,因此此处选①;
丁处,结合“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可知,此处是表现嫦娥脱离人间之后的苦闷,而③句的“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正能够体现这一点,因此此处选③。
整个排序为②④①③。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错,结合此段最后一句“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的!”可知,引用岑参的诗句是为了证明诗歌只在眼前,没有“远方”;
B.“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错,结合“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可知,无论现实多么不堪,真正的“远方”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必也无法逃离现实去找寻到真正的“远方”;
D.“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错,结合“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可知,引用李商隐的诗句是为了说明诗人的形象无论多么非凡,“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分析所给句子,是描写美好的梦境破灭之后,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
这恰于本文的观点相合,无论诗人的想象力多么非凡,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好诗必然是源于现实的,是现实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因此,诗歌不在“远方”,而在“眼前”,在活生生的“人间”。
7.“蘸水、来回搅动、啧啧咂吮”这一系列动作(或细节刻画),生动地展现出刘独眼在制作染液过程中依赖触觉和嗅觉弥补视力缺陷的独特的经验/对温度把控和用料多少的谨慎与专注/调色技艺的纯熟。
运用比喻/外貌描写,将刘独眼因天长日久口唇色渍层叠后的外貌比作“厉鬼”,刻画了他为染色技艺的全身心投入/强调长期浸染染料的痴迷/“厉鬼”增添了人物的神秘色彩,独特个性/容貌的丑陋与其技术的高超形成反差。
小说中大量运用色彩意象,如“天水碧,紫虾青,月下白,佛面金”等,以刘独眼所染布匹的绚丽多彩,凸显染色技艺的高超;刘独眼最终选择原色布作为殓衣,象征着他回归自然、与万物融为一体的生命哲学,升华了文意。
9.借名医熔毁秘方之举,为后文刘独眼染出独特八路军服色的情节(或市面上没有出现相似染法的情节)埋下伏笔(或推动情节发展);名医的做法侧面烘托出刘独眼染布技艺的独特、凸显其对染布事业的热爱执着,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10.刘对染色技艺的追求达到了痴迷程度,一生都在不断钻研和提升技艺,是技艺超绝的“色痴”染匠;哪怕担忧秘方泄露后无法赚钱养活小染,也毫不犹豫地选择救养女,是深情厚重的慈父。为八路军染制布匹,缝制冬衣,是心怀大义的朴实百姓;临终时选择原色布料作为殓衣,铺展于大地,与万物融为一体,体现了他的豁达与超脱,是洞察人生的底层哲人。
【难度】0.4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导语】这篇小说以“色痴”为题,通过染匠刘独眼的一生,展现了一位民间艺人的执着与深情。作者巧妙运用色彩意象贯穿全文:从草木染色的传统工艺,到为养女放弃治眼、献出秘方,再到抗战时期为八路军染布,最后以素布入殓收尾。色彩不仅是技艺,更是刘独眼生命的隐喻——他痴迷于色彩却超越色彩,将对技艺的执着升华为对家国的忠诚。结尾处原色入土的安排,暗示其精神已与天地同化,完成了从“色痴”到“道痴”的升华。
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蘸水、来回搅动”“抽手入嘴、啧啧咂吮”等动作细节,精准描摹他仅凭触觉(探温度)和味觉(辨用料)弥补视力缺陷的过程,凸显其对染色技艺的极致专注与纯熟经验。
“口唇色渍层叠,貌如厉鬼”的外貌描写,以“厉鬼”的丑陋形象与前文“与样品无半丝差别”的高超技艺形成强烈反差,既暗示他为染色全身心投入的付出,又赋予人物神秘色彩,强化其“色痴”特质——对色彩的执着已超越外在形象的顾及。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构思技巧的能力。
绚丽色彩凸显技艺:开篇列举“天水碧、紫虾青、月下白、佛面金”等丰富色彩,展现刘独眼染色技艺的精湛,奠定“色痴”对色彩极致追求的基调。
原色收尾升华哲思:结尾刘独眼以“原色布”为殓衣,与开篇的绚丽色彩形成对比,象征他从对“色”的痴迷回归对生命本真的领悟——最高的境界是与自然相融,使主题从“技艺坚守”升华为“生命哲思”。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情节铺垫:名医将染布秘方“熔入煎药火焰”,解释了后文“市面上未出现相似染法”的原因,为刘独眼继续坚守独特技艺埋下伏笔,使情节逻辑更连贯。
人物烘托:名医销毁秘方的行为,侧面烘托出刘独眼技艺的珍贵与独特,更凸显他为救养女不惜牺牲“命根子”的深情,让“色痴”形象在“技”与“情”的平衡中更显立体。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技艺之痴:他对色彩的追求近乎偏执——仅凭残眼就能复刻世间颜色,为染“正红”布延迟女儿婚期,终其一生与染缸为伴,是技艺超绝的“染痴”。
情感之痴:对养女小染的爱超越“色”的执念——为救小染甘愿献出半生秘方,对她摘花的行为非但不怒反而纵容,展现“痴于情”的慈父形象。
大义之痴:在民族危难之际,放下个人技艺坚守,为八路军染制统一的“黄绿色”冬衣,将“色”的追求与家国大义结合,体现“痴于义”的朴实担当。
超脱之痴:临终选择“原色布”为殓衣,从对“色”的极致执着回归生命本真,展现“痴”的终极境界——超越外在形式,与自然相融,是洞察人生的底层哲人。
11.B 12.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难度】0.65
【知识点】其他南宋作家、诗
【分析】11. B项中“表现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胸襟”理解有误。“卧看明河”两句虽境界开阔,但结合下片“多事悲人境”的悲慨和“起舞闻鸡酒未醒”的苦闷来看,此处的壮阔景象更反衬出词人胸怀大志却无人领会、只能独对星空的孤寂之感,并非豁达超脱。
1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注意结合“闻鸡起舞”和注释的时代分析报国之情,再结合前面的多事悲人境“可知是壮志难酬;最后一句”潮落秋江冷“,运用的以景结情,景物的特征是凄冷,表达内容的凄苦孤独。
13. 等到 急忙 14.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 15.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 16.①依声知良木,裁为焦尾琴;②依声辨杀机,正中弹者意。17.① 具有非凡的音乐鉴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他不仅能从火烧木头的声音中识别良材制成名琴“焦尾琴”,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者自己都未完全察觉的“杀心”。② 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他因听到“杀心”而离去,在被追问时能坦诚相告,不敷衍了事。
③ 善于理解他人,宽容温和。当弹琴者解释原因后,他能够理解并接受,用“莞然而笑”表示认同,化解了尴尬。
【难度】0.65
【知识点】范晔(398-44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导语】这篇《蔡邕听琴》通过两个典型事例,展现了东汉名士蔡邕精妙的音律造诣。前段“焦尾琴”典故体现其辨材之能,从烈火声中识得良木;后段“听杀心”轶事则更富戏剧性——通过琴音捕捉弹奏者潜藏的杀机,最终揭示出“螳螂捕蝉”的心理投射。全文以简练笔法勾勒出古代文人的艺术敏感度,琴音成为连通物质与精神、技巧与心境的媒介,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声与心通”的美学理念。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
(2)句意: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离开的原因。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
“嘻”,感叹词,表示惊讶,可单独断开;
“何也”是固定疑问句式,“何”为疑问词,“也”为句尾语气词,可单独断开。
故断句为: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向”,刚才;“鼓弦”,弹琴;“方向”,正爬向;“去”,离开;“一前一却”,一进一退。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从“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可以看出,蔡邕听到火烧木材的声音,就能知道那是优质的木材,并且裁木为琴后,琴果然有美妙的声音,这体现了他对木材音质的敏锐感知,以及对音律的精通。
②从“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可知,蔡邕在门外偷听弹琴,就能从琴声中听出有杀心,尽管别人不理解,但他能敏锐地察觉到琴声中蕴含的情感,说明他善于辨识琴声,对音律的理解深刻。
17.① 具有非凡的音乐鉴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1分)。他不仅能从火烧木头的声音中识别良材制成名琴“焦尾琴”(0.5分),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者自己都未完全察觉的“杀心”(0.5分)。
② 治学严谨,实事求是(1分)。他因听到“杀心”而离去,在被追问时能坦诚相告,不敷衍了事(0.5分)。
③ 善于理解他人,宽容温和(1分)。当弹琴者解释原因后,他能够理解并接受,用“莞然而笑”表示认同,化解了尴尬(0.5分)。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蔡邕一向被乡里人推崇。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离开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称之为杀心啊!”
17.位置、建成经过和命名原因 18.整句,句式整齐,有节奏感,运用排比手法,加强语势,突出“可楼”的特点与好处,蕴含着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 19.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20.作者运用托物言志手法,针对当时社会上汲汲营营,谋取私利而不满足的社会现象,表达了知足常乐的观点。
【难度】0.4
【知识点】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导语】这篇文章是高攀龙借“可楼”抒发人生感悟的哲理散文。作者通过对比年轻时寻访名山不得的遗憾与如今在小楼中获得的满足,阐发了“知足常乐”的思想。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先写小楼虽简却能尽享自然之乐,再批判世人贪求无度的生活方式,最后升华到“忘乎可不可”的超然境界。文章由实入虚,从具体景物描写上升到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中“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明确交代了楼的位置。
“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简述了建楼的过程(加高左侧建楼,规模、窗户设置)。
“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直接点明命名原因(因 “符合心意” 而命名)。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式上,句子以“可以……”的排比句式构成整齐的短句,节奏明快,增强语势;内容上,通过“被风”“负日”“宾月饯月”的场景,集中展现“可楼”能让人享受自然之乐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楼的喜爱与满足,使情感表达更充沛。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需结合原文语境分析。第②段提到作者年轻时渴望游览五岳名山,寻找如桃花源般奇绝的丘壑栖身,然而南北游历后,“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即所见山水都未能满足心意。
第④段则转折说明对“可楼”的态度:“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天下的好山水很多,但人不可能每天都去游览;只要能寄托自己心意的地方,就足够了。“可楼”虽非名山大川,却能让作者寄托悠然、穆然的心境,因此“可矣”。 由此可见,作者态度转变的关键在于领悟到“不必追求天下所有佳山水,只需找到能寄托心意之处即可”。
因此,原文中直接点明这一原因的句子便是:“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2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是托“可楼”而言志。第③段直指“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讽刺世人汲汲营营于口腹、居处、苑囿,却终不满足。作者通过自身对“可楼”的满足,倡导“无所不可则无所不足,无所不乐”的知足常乐思想,结尾“忘乎可与不可”更升华到超越外物得失的境界,点明写作意图。
参考译文:
①有一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一间小楼。小楼一丈见方,四面开辟流通空气的窗户。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九龙山耸立在西。小楼筑成,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我对山有和顺舒畅的感觉,对水有悠远闲静的情义,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思就是我心满意足以为可以了。
②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想要游遍天下名山,寻找一个像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栖居下来。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及的没有可以满我之意的,凭什现在对这间小楼就以为可以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③大凡人最大的危害,产生于有不满足的心意。心意有不满足,则产生于不满足的事物;反之,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现在的人极力谋求口腹的享受,而得到的只是吃饱肚子罢了,极力建筑高楼大厦,顶多享受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极力营造亭台花园,一年之中只是去游赏一两次罢了,这些都有什么用呢?
④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只要可以寄托我的志趣就行了。凡成为山水景物的处所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虽然如此,有所可以也就会产生有所不可以,犹如事物都是有正有反对待的一样。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如此说来这座可楼也是多余的了。
21.例文:
带着诗歌启程
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文艺的密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带着诗歌开启人生的旅程,拥有诗意的人生,拥有诗意的情怀。
自远古民谣到唐诗宋词元曲,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式在变,语言在变, 文字在变,但诗词中蕴含的感情却从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 辈岂是蓬蒿人”,他笑世人浅薄愚昧,亦讽自己怀才不遇;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心系天下,心忧天下,希望能够护佑天下寒门学子;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叶扁舟,载不动的是泪,是愁,是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切心哀痛;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难忘昔时昔日与亡妻共谱琴瑟,生死阻隔了他们的相聚,却无法割断他们的爱情。不论举杯高歌,抑或低吟浅唱,一字一词都熔铸了诗人词家的浓情深意。
每每重温古诗词,就深感诗情的浪漫丰富,更体味到人生的充实愉悦。我喜欢这诗意的人生,喜欢这诗意的幸福生活,体味诗意的风花雪月,感慨诗意的悲欢离合。
心存诗意度人生,诗歌意蕴如风潜于心。风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邦那种粗犷的豪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花开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杜甫的那种的江畔独步的惬意:“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白雪飘飞的时刻我也会想起柳宗元的那种千古寂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月华朗照的时候我更会想起苏轼那种旷达的胸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真是风花雪月全入韵,春夏秋冬皆成诗。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带着诗歌启程吧,相信在将来的时光里,诗意的人生里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的迷惘伤怀,也有对春夏秋冬眷恋的缅怀。百般韵味和情思尽在字字珠玑的诗句里酝酿、生发、萦绕、氤氲……
诗歌千万句,而诗意万千重。在有限的生命里,带着曼妙诗句在人生的旅途徜徉,享受天地之间诗意四溢的熏染,让人生如诗歌般美妙,让我们带着诗意出发,去享受那独特的带有中国文化风韵的人生吧!
【难度】0.65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材料中提到高中语文的阅读是从诗歌开始的,以“带着诗歌启程”为题写作文 。“带着诗歌”意在要求考生写阅读中对诗歌的认识和感悟;何为“带着”?有“伴随”之意,应当写诗歌给你带来的好处,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给你的思想带了哪些启迪等;“启程”即开启行程,可以理解为开始高中的学习生活,也可理解为人生历程,或者探寻传统文化的旅程等。题目的关键词是“诗歌”,强调对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具体看来,写作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泛,诗歌众多,主题各异,风格多样,情感的抒发角度和内容也不一样。我们可以选取一点或一个角度,构思成篇。比如从诗歌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如毛泽东《长征》;诗风余韵中厚植的家国情怀,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华诗词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如BBC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赞美其诗歌有“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
构思行文时,可从多个层面来写对诗歌的认识和感悟,如写在探寻中华文化的魅力的旅程中,诗词是一个最靓丽的窗口。第一是诗词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第二是中国古诗词把自然作为交流和倾诉的对象,达到物我相融、物我相忘、人与自然共生共长的至高境界;第三是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真情美和人情美;第四是诗词带给我们慰藉人生和心灵的力量等等。可用典型的例证法和引证法进行论述。
立意:
1.诗歌有无尽的文化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
2.体味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千年传诵的诗歌,民族精神的传承。
4.中华诗词浸润我们的情思。
5.诗歌是中华文化之精髓。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