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学期九年级语文巩固练习(A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古诗文名句填写。(10分)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 (苏轼《定风波》)
(2) ▲ ,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了却君王天下事, ▲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四面歌残终破楚, ▲ 。 (秋瑾《满江红》)
(5) ▲ ,渔唱起三更。 (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6)一抹晚烟荒戍垒, ▲ 。 (纳兰性德《浣溪沙》)
(7)《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 ▲ , ▲ ”。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 ▲ ”用新颖的比喻描绘边塞奇异雪景,抒发诗人的惊喜之情。
2. 根据语境完成题目。(8分)
夏日的午后,小巷里静谧安详。没有嘈杂的喧器,只有斑驳( ▲ )的树影和温暖的阳光。mù( ▲ )浴在日光中,心情自然舒畅。没走几步就到了街道拐角处,一位老人在藤椅上悠闲地乘凉,手中的蒲扇似乎也在享受着惬( ▲ )意的夏日时光,旁边的一家店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之所以会选择一家人不多的咖啡店,是因为在安静的环境里看书可以收集夏天的浪漫的原因。透过玻璃窗,一阵微风姗姗来迟,青翠的树叶在风中摇yè( ▲ ),蝴蝶也在翩翩起舞,让人心驰神往、夏天就是这般美好,目之所及,一片绿意盎然。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斑驳( ▲ ) mù( ▲ )浴 惬( ▲ )意 摇yè( ▲ )
画线部分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 ▲
(3)下列与“姗来迟”短语结构类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静谧安详 B.翩翩起舞 C.心驰神往 D.绿意盎然
3.综合性学习。(8分)
某学校九(1)班拟举办阅读辩论大赛,作为本次大赛筹备组成员之一,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1)【精心宣传】辩论小组正在召开赛前动员会,为营造活动气氛,拟写了两个宣传标语,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并说明理由。(3分)
A.用官辞挑战,以思维征服 B.敢说敢辩,你就是主角!
▲ ▲
(2)【精练表达】小语想为辩论赛撰写一段开场白,请你结合自己阅读某些经典作品的感受,帮助他补全。(3分)
▲ ▲
▲ ▲
▲ ▲
(3)【精当评价】为方便评委评分,活动筹备组制作了一份辩论会的星级评价表,请你为“语言表达”维度增加两个评分标准。(2分)
评分维度 评分标准 星级评价
论点与论据 论点是否清晰、有深度?论据是否充分、权威?逻辑是否严密? ★★★★★
反驳与应变 能否有效抓住对方漏洞?临场反应是否敏捷?反驳是否精准有力? ★★★★★
语言表达 ▲ ★★★★★
二、阅读理解(63分)
(一)古诗文阅读(25分)
【材料一】
赠张蔚生先生①
[清]吴嘉纪
早夜煎盐卤井中,形容黧黑发髼髼②。 百年绝少生人乐,万族无如灶户穷③。
海色昏昏帝怪鸟,榛声猎猎起悲风。 此中疾苦谁曾问,今日张君昔范公。
[注释]①张可立,字蔚生,江苏兴化知县,在任期间留有惠政,深得乡人赞誉。②发髼髼péng:头发蓬乱、凌乱的样子。③灶户:以煮盐为业的人家,被编入专门户籍,由盐运司管理,世代从事盐业生产,不得随意迁移。他们向官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盐,以换取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生产工具。
【材料二】
陋轩诗序
[清]周亮工①
吴宾贤②家东淘,东淘产盐,人拥高赀③,家不蓄书,间有书,辄以覆瓿④,或以拭牢盆。宾贤居陋轩,环堵不蔽,自号野人。
野人每晨起,翻书枯坐,少顷起立徐步,操不律疾书,已复细吟。或大声诵,诵已复书。或竟日苦思,数含毫不下。又善病咯血,血竭髯枯,体仅仅骨立,终亦不废⑤。如是考终年岁。里人相与笑之曰:“若何为者?”数指目以为怪物,野人终不之顾。
东淘盖旧有分司使者署,一使者至,询此间有能文士否?属胥对曰:“某不识能文士何等也?见有手一编,向之絮语,忽作数十字,欣欣自以为得意,或者其是乎?”使者则急请之见。数请数辟去,辟之不得,强与之见;见则大悦以为真能文之士士固无出其右者。东淘人群异之,以为是淡食者固可与长吏揖耶!自是望野人若不及,渐有过其庐者,野人终闭户不与之接。嗟乎!宾贤如是,即不旦夕死,其终死于陋轩必矣!因汇其前后之作,刻为《陋轩诗》。
(选自《赖古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注释]①康熙初,由周亮工搜集、整理、出资且作序的《陋轩诗》是吴诗的第一次结集刊刻。以后出版的各种《陋轩诗集》都是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篇章,或补充整理散佚之作而成。②吴嘉纪(1618-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东台安丰人。③赀zī:同资,财货。④瓿bù:一种小瓮,青铜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
⑤废:放弃,这里指放弃写诗。
4.阅读材料一,回答问题。(6分)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首联盐民劳作的画面。(3分)
▲ ▲
这首诗明明是写给张蔚生先生的,尾联却提到“范公”(范仲淹)。诗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 ▲
用“/”给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见则大悦以为真能文之士十固无出其右者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只写词义。(4分)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释义
间有书 [课内迁移法]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1)
或大声诵 [语境推断法]前文有“辄以覆瓿”。 (2)
竟日苦思 [查阅词典法]①完毕:②终于;③整,从头到尾。 (3)
东淘人群异之 [语法推断法]在语法结构中,某些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和评价。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数指目以为怪物,野人终不之顾。(2分) ▲
(2)渐有过其庐者,野人终闭户不与之接。(2分) ▲
8. 材料二画横线句和链接材料都通过他人的反应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链接材料】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 ▲
9.同学们打算将搜集到的文化名人分为“风骨”“勤勉”“仁善”三类,在公众号推送。你想把吴嘉纪归于哪一类?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说明理由。(5分)
▲ ▲
(二)组合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中国,目前居民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量的40%~50%,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推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碳中和”示意图
【材料二】
什么是低碳生活?别问,做就对了!(公益广告脚本)
备注:如果用环保袋替代10%的塑料袋,全国每年可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材料三】
陈先生原来开私家车上下班,现在坚持乘公交地铁、骑共享单车到单位。“排行榜上,我一直名列前茅。这就像比赛一样,让人有好胜心。”他打开手机上“我的南京”App给记者看,一行醒目的“绿色出行得积分、换奖励”点进去,排行榜上出现他的名字。绿色出行,及时领取绿色积分,看自己的碳减排量,“打卡”排名位次——这已成了陈先生的生活习惯。他算了笔账,绿色出行一年能节省油钱和停车费5000多元。
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培红教授介绍:“个人碳账户的本质是一种普惠机制,是为个人的节能减碳绿色行为提供积分和奖励,实现促进个人碳减排的良性循环,让参与者养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个人碳账户的最大优点,即从消费端减少碳排放,而不是直接在生产端对碳排放进行管控。”
10.小美同学不懂什么是“碳中和”,请你运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简要说明。(3分)
▲ ▲
11.小满上下学要妈妈开私家车接送,去超市也懒得带环保袋,而是买塑料袋。他觉得自己这点碳排放量不算什么,请你综合三则材料对他进行劝说。(4分)
▲ ▲
12.同学们正在制作《什么是低碳生活?别问,做就对了!》公益广告脚本。你受材料二启发,也设计了一组形成对比的画面内容(用文字说明)和一句广告词(可以是两个分句)。(4分)
一组画面内容: ▲ ▲
一句广告词: ▲ ▲
小说阅读(20分)
斗寒图 冯骥才
①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①。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②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③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④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⑤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⑥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⑦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⑧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摩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⑨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⑩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情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
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大年,老沈这幅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
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选自冯骥才的《斗寒图》,有删改)
【注】①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小说阅读方法一】情节梳理,把握文章脉络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4分)
① ② ③ ④
14.【小说阅读方法二】关注细节,感知人物形象。(6分)
(1)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你怎么理解作者对老沈头发的细节描写?)(3分)
▲ ▲
(2)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这几句话瞬间将老沈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通过运用哪些手法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请结合内容赏析。)(3分)
▲ ▲
15.【小说阅读方法三】关键词句,理解文章意蕴篇小说结尾写到“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请问“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4分)
▲ ▲
16.【小说阅读方法五】品味意图,探究小说主旨,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的观点,主张描写人生况味,展现人情美和人性美;请结合文本内容分别谈谈作者体现怎样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请分层分点作答。)(6分)
▲ ▲
(四)名著阅读(8分)
17.跨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和对核心价值的永恒诠释是经典的魅力之一。请从以下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人物、情节谈谈作品的现实意义。(4分)
《儒林外史》 《简·爱》
▲ ▲
18.阅读《水浒传》可以采用下面哪种读书态度?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加以说明。(3分)
①不求甚解(陶渊明) ②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 ▲
三、作文(60分)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马拉松运动员这样说过:掌声,鲜花,名次,成绩,固然令人心动,但更重要的是奔跑不止,一步一步,一次又一次,用双脚实实在在地跑过一个个终点。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