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0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凌,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冬大陆的梦幻和想象。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扩充)。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_____。迢迢旅途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_____”,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报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A.肆虐 凋凌 满载(zài)B.集结 昼夜兼程 应和(hé)C.版图 稚嫩 迢迢(tiáo)D.嫣然 报憾退出 连翘(qiáo)(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席卷 系 扩展B.笼罩 停 扩展C.席卷 停 扩充D.笼罩 系 扩充(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逢草逢花报发生 只恨春归我未归B.万柄莲香一枕山 只恨春归我未归C.逢草逢花报发生 似开未开最有情D.万柄莲香一枕山 似开未开最有情2.(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的原因。B.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明确提出了新时代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C.国家建立健全毒品监测和禁毒信息系统,开展毒品监测和禁毒信息的使用、分析、收集工作。D.今日中国以启迪人心的理念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为世界发展注入动力,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3.(2分)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写道:“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B.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诗人谢无逸(今属江西)《千秋岁 咏夏景》中“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C.在本次非职业组表演中,人们惊喜地看到,民间还保留着一些稀有的乐器、乐种,如:“软弓京胡”、“挫琴”、“锣鼓柜”、“金钩挂”等。D.面对越来越多的恶性伤医案例,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切实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呵护这个社会最起码的医疗秩序呢?警察能保护医生安全吗?4.(2分)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纪年的方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曹刿论战》中的“十年春”,即鲁庄公十年;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庆历”为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干支纪年法,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戊戌变法”。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C.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的称贡士,会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D.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其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既要有一个恰当的标题,也要合理安排正文结构。消息正文一般包括导语、背景和结语三部分。5.(2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B.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6.(8分)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 “(《论语》)(2)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3)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5)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6)溪云初起日沉阁, 。(许浑《咸阳城东楼》)(7)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8)《诫子书》中强调安贫乐道、内心澄澈方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二、综合性学习。(8分)7.(4分)“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香,糯米香……”在吃货遍地的大中国,端午节在很多年轻人的眼里已变成了“粽子节”,肉粽、豆沙粽、香芋粽、碱水粽、八宝粽……然而,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内涵可谓源远流长。我校决定围绕节日开展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国王道:“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寡人为此着了惊恐,把那粽子凝滞在内,况又昼夜忧思不息,所以成此苦疾三年……”这段话节选自《 》,作者是 。从国王的话中可以得知,朱紫国的端午风俗也是“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好不热闹。这一回中,朱紫国王得病, (文中人物)制成“乌金丸“,让国王用龙王打的喷嚏口水服下药丸,国王吐出了腹内郁结之物后病就好了。国王说起病因:原来是三年前国王的爱妃金圣宫娘娘被一个自称是“ “的妖怪抢走做压寨夫人了。8.(4分)如图,请从两幅图画中任选一幅,简述其内容。(70字以内)三、古诗文阅读。(19分)9.(6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甲】水调歌头苏 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定风波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下列对【乙】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小序写苏轼被贬黄州时偕友出游的情形以及创作此词的背景。(3分)B.“竹杖“句写词人视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反映其平静悠闲的心态。C.“山头“句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象,衬托出词人此时沮丧、郁闷的心情。D.全词因自然现象,寓心中情,谈人生哲理,语言诙谐幽默,意蕴深刻。(2)【甲】【乙】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中划线的A、B两句具体阐述。(3分)10.(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问 题。出师表(节选)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谭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咨臣以当世之事 不以物喜B.以伤先帝之明 辍耕之垄上C.可计日而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皆朝于齐(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出师表》是诸蔼亮北伐前写的奏章,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1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史思明屯兵于河清,欲绝光弼①粮道。光弼军于野水渡以备之。既夕,还河阳,留兵千人,使将雍希颢守其栅②,曰:“贼将高廷晖、李日越,皆万人敌也,至勿与战,降则俱来。”诸将莫谕其意,皆窃笑之。既而思明果谓日越曰:“李光弼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汝以铁骑宵济,为我取之,不得,则勿反。”日越将五百骑,晨至栅下,问曰:“司空在乎?”希颢曰:“夜去矣。”日越曰:“失光弼而得希颢,吾死必矣!”遂请降,希颢与之俱见光弼。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高廷晖闻之,亦降。或问光弼:“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常恨不得野战,闻我在外,以为可必取。日越不获我,势不敢归;廷晖才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矣。”(选自《智囊全集》中华书局2018年版)【注释】①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曾任司空一职。②栅:营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欲绝光弼粮道 绝:阻断B.光弼军于野水渡以备之 备:准备C.汝以铁骑宵济 济:渡河D.或问光弼 或:有人(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诸将莫谕其意,皆窃笑之。(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通过大量的对话描写,既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体现出了民心、士气和作战时机在战争中的重要性。B.文中李光弼根据敌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命部下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其目的是挫其锐气。C.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足智多谋的形象特点;并巧妙设置悬念,为下文释疑解惑埋下伏笔。D 文章的叙事安排注意详略得当,详写了具体交兵过程,略写了战前和战后“论战”,从而更有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四、现代文阅读。(21分)12.(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①有段时间我收集了一些作家画像,有福克纳、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毛姆、石黑一雄等,还把其中两位的黑白照片打印出来挂在电脑上方。这样,码字的时候,时时会感觉到头顶上有人在注视,这种感觉不错。②喜欢这些作家画像,是因为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统一标志:书卷气。福克纳有卷卷的小胡子,很帅气;海明威看上去彪悍、勇武,但笑容与眼神里都藏有温柔;毛姆并不像一些传记里写的那样内向、阴柔,他看上去深邃又安静……而这,都得益于他们身上的书卷气。③作家是最该有书卷气的一群人。过去的中外作家,大多身带浓浓的书卷气,当然,这或与我们看待已进入文学殿堂的他们的视角有关,会人为地为他们涂抹“偶像“的色彩;抑或与他们的作品已成经典有关,由书及人;更可能与时代有关一一书卷气是属于过去某个时代的,在当下找不到书卷气,是因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④中国现代作家中,书卷气十足的人太多了,几乎有一个算一个。如果尝试在还活着的当代作家身上寻找书卷气,不是没有,而是不多。书卷气就这样从一个群体身上莫名其妙地消失了。⑤我经常接触一些读书人:读的书挺多,各有所长,但依然没有明显的“书卷气“。以我为例,我偶尔对着镜子试图说服自己—一这是个读书人,内心却很难承认,因为表情里有焦虑,眼神里有浮躁,性格里有戾气,尽管用了十八般武艺去“镇压“,但还是不行。读书人该有的视野的开阔与远大,内心的安宁与淡定,都远远不足,仍然是一粒飘在这个喧累时代的尘埃。⑥书卷气并非读书就能带来的,它是内在格局与外在本领的结合。内在格局不说了,这个很难说清楚,也没法给出标准要求;外在本领则可以一五一十地拿出来,简化为七个字:琴棋书画诗酒茶。前五项本领基本丢了,酒和茶倒被传承了下来,只是很多时候也是瞎喝,连“借酒浇愁“的境界都达不到,茶也难品出多少滋味。⑦书卷气不单是一种气质,它更像是一种“人格与技能“的合成,人格要高尚,要有悲悯,有情怀。这样的人格不仅需要漫长的阅读与思考才得以炼成,还要经受得住天性的考验。有些人天性不好,伟大的人格经常被邪恶的天性给淹没了;至于技能,那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漫长的时间才得以成为随身本领的——琴棋书画这四样,哪样不得浸淫十年以上?⑧所以,书卷气的消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不够用。以前的读书人,有的是时间,木心说从前“车、马、邮件都慢“,说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后期的事情了。再往前推,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对读书人来说,时间更是充裕,就算是埋首故纸堆也埋得起。但凡有些灵气,读书人都不会读成书呆子,而会成为受人尊重的“社会贤达“。⑨现在的读书人身上缺少书卷气大约与无法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事业有关系。在当下,谁敢说能够单凭写作或者“贩卖“大脑里的那些知识养家?除了走到塔尖上的少数著名作家,绝大多数读书人还得用另外一项技能糊口。读书更多时候是一种体憩或寄托,遇到生活不顺,这点寄托便也干脆不要了。⑩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见书卷气是写在脸上的。但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读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有人说“读什么内容很重要,通过什么介质读不重要“。这个说法成立,“读屏“只要读的是精品、经典,是有体系、有思想的内容,一样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是在大数据的智能推送以及社交媒体对人性的精细揣摩下,重复信息及无用信息如洪流一样,让人身陷其中,无力自拔,读书人也中了招。 我们看科幻作品,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会发现未来人类与未来生活光怪陆离,在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画面中,是看不到任何书卷气的。眼下我们意识到书卷气很重要,是因为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记忆太过深刻,并且时常让我们觉得,书卷气虽然消除不了被时代车轮碾轧的痛楚,但起码会给我们带来一点安慰。 为了这点安慰的光亮,整个社会开始重视书卷气,开始寻找具有书卷气的人。一名演员拥有书卷气,他便拥有了更好的接戏机会;一个普通人拥有了书卷气,也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与欣赏。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人该奋起,不该放弃。要知道,读书人丢了书卷气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无奈和悲哀的事情啊。(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A.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B.作家是最该有书卷气的一群人。C.书卷气是内在格局与外在本领的结合。D.读书人该奋起,让自己拥有书卷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①②段引出了论题,又充当了事实论据,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B.第④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书卷气从一个群体身上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的现状。C.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D.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更多时候“不能删掉,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现在读书人身上缺少书卷气“的原因是什么。(3分)13.(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土地的身影阎连科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②25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一—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疆土,每一锹、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疆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缀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疆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缨头举过头顶,锣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鸳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缨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镯一镯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缨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缓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缨头落在那块料碰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⑧我说:“爹,日头落了。“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⑩我说:“你看一一落了呢。“ 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缨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缨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我问:“有多少地?“ 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疆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疆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缨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 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疆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僵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疆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疆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疆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疆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B.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C.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D.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2)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3)请赏析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3分)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4)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4分)五、写作。(50分)14.(5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全国蔓延开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举国上下开始一场疫情战。在这场战争中,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我们能看到,面对如此挑战,有一群斗士心怀大爱,慷慨请战,放弃和家人的团聚,无惧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冲锋陷阵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人感动着我们,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他们无价的爱心给予我们永存的光明。禅宗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有爱所以世界更加美好。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与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解答】答案:(1)C(2)A(3)C2.【解答】A.有误,句式杂糅,可以删去“的原因”;B.有误,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要求”;C.有误,语序不当,把“收集”“使用”调换位置;D.正确。故选:D。3.【解答】A.错误,“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中间的顿号应该改为逗号,几个谓语共用一个宾语之间应该是逗号;B.正确;C.有误,引号之间不用标点;D.有误,无疑而问,不用问号。故选:B。4.【解答】A.正确。B.有误,《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不是浪漫主义。C.有误,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不是会试。D.有误,消息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不是导语、背景和结语三部分。故选:A。5.【解答】A.不得体,“高足”是敬辞,不能用来称呼自己。B.得体。C.不得体,“寒舍”是谦辞,称呼对方不恰当。D.不得体,“千金”是敬辞,用于称呼他人的女儿,有尊责之意,不能称自己的女儿。故选:B。6.【解答】答案:(1)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2)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3)瀚海阑干百丈冰(注意“瀚”的书写)(4)芳草萋萋鹦鹉洲(5)箫鼓追随春社近(6)山雨欲来风满楼(7)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8)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二、综合性学习。(8分)7.【解答】答案:西游记;吴承恩;孙悟空;赛太岁8.【解答】答案:示例一:一艘龙形的船上,一男子在船头击鼓,其他男子一边划船一边喊号子,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示例二:画面中祖孙两个,小女孩静静地看着奶奶包粽子,有粽叶和糯米等材料、三、古诗文阅读。(19分)9.【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ABD.正确;C.有误,“衬托出词人此时沮丧、郁闷的心情”有误。此句表现的是词人经历风雨之后,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清新和喜悦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A句体现出词人的感悟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因此,该句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B句中“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所以,该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答案:(1)C(2)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A句体现出词人的感悟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B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参考译文】【甲】丙辰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乙】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10.【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以:拿/以:因为;B之:的/之:到;C.而:表修饰关系/而:表转折关系;D.于:到/于:到。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以,因为。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顾,拜访。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D.正确;C.有误,“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故选:C。答案:(1)D(2)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3)C11.【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ACD.正确;B.有误,本句的意思是:李光弼驻军野水渡一带防备。备:防备。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重点词有:谕,明白,懂得;窃,偷偷地。句意为:左右的将士们都不明白李光弼的话的意思,都偷偷地笑话他。(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A.有误,文中没有体现民心、士气和作战时机在战争中的重要性;B.有误,根据原文“日越不获我,势不敢归”可知,雍希颢坚守不出,让李日越进退维谷,“挫其锐气”说法错误;C.正确;D.有误,文中没有写到双方的交兵过程。故选:C。答案:(1)B(2)左右的将士们都不明白李光弼的话的意思,都偷偷地笑话他。(3)C四、现代文阅读。(21分)12.【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观点分析。结合“而这,都得益于他们身上的书卷气”“作家是最该有书卷气的一群人”“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人该奋起,不该放弃”分析,概括为:读书人该奋起,让自己拥有书卷气。(或读书人应有书卷气。)故选:D。(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ABD.正确;C.有误,本文是针对“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这一问题进行论述的,属于立论而非驳论。故选:C。(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所以,书卷气的消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不够用”,概括为:对现在的读书人来说,时间不够用;结合“现在的读书人身上缺少书卷气大约与无法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事业有关系”,概括为:没法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职业;结合“但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读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概括为: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读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答案:(1)D(2)C(3)对现在的读书人来说,时间不够用;没法把读书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职业;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读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3.【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CD.正确;B.有误,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有误,本文并没有“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故选:B。(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阅读第二段,主要交代了二十五年间有很多事情难以忘记,但是最难忘却的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以此开篇点题,并自然引出下文对父亲改造自留地的回忆。“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一句饱含着对父亲的敬爱之情,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的基调。(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阅读句子,说那刺儿“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钩着了半空的游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前面的“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 头举过头顶, 刺儿对着天空”一句,即可知运用夸张的手法是为了突出父亲的高,以及劳作挥舞 头的用力。(4)本题考查内容与主旨的理解能力。根据前文中“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等句子,可知父亲劳作的意义在于:将贫瘠的自留地改造良田,从而改变一家人的生活。从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的劳作过程是十分艰辛的,但是每当他“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父亲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十分值得,因为这样的土地毕竟可以改变一家人的生活。文章最后“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说明了父亲的行为也深深地影响了“我”,这也是父亲生存的意义之一。答案:(1)B(2)点题;自然引出下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3)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勾画了父亲高大的形象,表现劳作时的全情投入。(4)劳作:辛勤的“劳作”能改造贫瘠的土地,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①父亲用自己的勤劳让我们一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和幸福。②父亲身上的勤劳、负重、坚韧、奉献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熏陶了我。五、写作。(50分)14.【解答】让“爱”永驻心中“爱”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的字。它包含了母爱、父爱、友情、亲情、爱情、博爱以及人对所有事物的根本情感。爱是人喜欢到很深的程度,并为之付出的感情。爱是人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爱是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爱是伟大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满是溺爱的眼神、一个满心欢喜的表情,这些都是父母的爱。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父母额头上的皱纹与鬓角上的白发都比以前多了许多。尽管他们已经老了,但是他们对于子女的爱,却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去,反而只会越来越浓。餐桌上做好的饭菜,衣柜里整理好的衣服,房间内的一尘不染,都是他们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默默地对我们关爱。他们不求得到我们的回报,只盼我们能健康成长。亲情是最伟大的爱!爱是温暖的。当你开心时,它为你高兴;当你伤心时,它为你难过;当你愤怒时,它为你愤懑。它在你悲伤无助的时候,给你安慰与关怀;它在你失望彷徨的时候,给你信心与力量;它在你成功欢乐的时候,分享你的胜利与喜悦。在成长的道路上,尽管有坎坷、崎岖和荆棘,但是有朋友在,就能给你鼓励,关怀和温暖。友情是最温暖的爱!爱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当我们看见老人过马路,伸出搀扶之手,这不就是爱吗?当我们看到山区贫苦的孩子,捐出自己的零花钱,这不就是爱吗?当别人做错了事,我们一笑而过,原谅了他;当别人取得成功,我们由衷祝福,并为之开心;当别人遇到挫折,我们给予帮助,并支持关怀……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爱吗?亲人间的敞开心扉、朋友们的友好互助、陌生人的援助之手,都能让我们感到爱。心中有爱,就有阳光;心中有爱,就有芳香;心中有爱,就有希望。让我们行动起来,将爱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爱永驻心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