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古诗词三首》-课件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册
《望庐山瀑布》
《春晓》
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
初读课文
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字识记



pàn

gēng

guō


生字识记






pàn
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
注意右半部分是“白”,不要写成“自”。
“田”居左偏上,上宽下窄,疏密均匀,大小适中。“半”点撇左右对称,横画平行,竖画从中间垂直而下。
生字识记
请结合注释理解三首诗词的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整体感知
《山居秋暝》
诗人在山林的居所看到秋天傍晚的景色。
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词牌名
《枫桥夜泊》
《长相思》
精读课文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有“诗佛”之称。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他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传世有《王右丞集》。
作者介绍
这首诗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写作背景
解诗题
山居秋暝
诗人在山林的居所看到秋天傍晚的景色。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指山中居所。
秋天的傍晚。
明诗意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指空寂的山林。
诗意:空寂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空山不见人 ——《鹿柴》
秋天的傍晚天气凉爽。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诗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
洗衣物的女子。
浣女洗衣归来。
诗意: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莲动下渔舟。
莲叶晃动。
渔船顺流而下。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花草。
指诗人自己。
诗意: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先看下面的资料,然后品读尾联,想一想: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中年的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练一练
动静结合
明月高照、清泉流淌
幽清明静
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
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
动静结合
浣衣之女
渔舟之人

明月松林
清泉岩石
文章主旨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柔和美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同样生活在唐朝,下面我们来学《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风格清远,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作者介绍
解诗题
枫桥夜泊
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地点
时间
事件
诗意: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我忧愁得难以入眠。
明诗意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
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
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意:姑苏城外那清冷的寒山古寺里,半夜响起的钟声传到我的客船。
苏州的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
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半夜。
品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诗人看到了什么?
这首诗描写的时间是深秋夜半。诗人抬头仰望,看到月亮逐渐沉落,江边的枫树与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江边停着一只孤单的来自他乡的客船。
诗人听到了什么?诗中描写了哪些声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
夜半钟声到客船
听到几声乌鸦的啼叫,寒山寺一阵阵悠长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诗人感受到了什么?眼前的景色又给你怎样的感觉?
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为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
孤独
凄凉
练一练

张继

苏州
夜半钟声到客船
船上
课堂小结
枫桥夜泊
月落
乌啼
江枫
渔火
钟声

文章主旨
在《枫桥夜泊》这首诗中,诗人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抒发了自己漂泊在外的愁苦寂寞之情。
时光穿梭,时间来到清朝,下面我们来学《长相思》。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牌名
上阕
下阕
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纳兰性德 字容若,纳兰明珠长子。清朝词人,清词三大家之一。有《纳兰词》《通志堂集》等流传。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作者介绍
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路程
军营的帐篷。
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外行进,夜已经深了,上千个营帐里都亮着灯。
营帐外风声不断,雪下个不停,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眠,而故乡并没有这般风雪交加的聒噪之声啊。
边读上阕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讨论交流:词人“身”在何
处?思考为什么强调“身”?
词人和将士们身在征途之中。
点明行进的方向,
突出了身心分离之苦。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从北京到山海关,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也需要三个多小时。
古代交通不便,将士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很辛苦。
边读下阕边想象,“风一更,雪一更”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风雪交加、苦寒
你是怎样理解“碎”字的?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零星,不完整。这里指将士们思乡梦碎,思乡心碎。
难道将士们的家乡真的没有风雪声吗?诗人在家里听到的声音和在塞外征途中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思乡
家里的
是宁静祥和的。因家乡有亲人、朋友相伴。
塞外征途中的
听到的却只有嘈杂的风雪声。
你体会到什么?
1.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 ( )
2.这首词中蕴含思乡的思想感情。 ( )
3.这首词中的“千帐”只有一千只帐篷。( )
判断对错。


×
练一练
课堂小结
身在征途
心系家乡
聒碎乡心梦不成
长相思
文章主旨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下次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