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 古诗词三首-课件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
任务:和古人一起欣赏美景
建德江
望湖楼
黄沙岭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与另一位唐代大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主要作品有《春晓》《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走近作者
修改了内容
默读古诗,读准字音。
初读课文
生字识记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zhǔ

bó ( )

停泊
( )
湖泊

xiǔ 一宿
xiù 星宿
sù 住宿
宿
生字识记



左右结构
书写时不要漏掉右半部分“心”字上面的一横。
生字识记
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整体感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留宿在建德江上。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指诗人自己
大意:把小船停泊在被雾气笼罩的江中小块陆地旁,傍晚时分,缕缕愁思又涌上我的心头。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空阔远大
原野
大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倒映在清澈江水中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很近。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远景
近景
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精读课文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夕阳西下,江面上弥漫着淡淡的雾气,远处的山峦和树木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诗人将小船缓缓驶向江中弥漫着雾气的小块陆地,准备停靠。
修改了文字内容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太阳渐渐沉入地平线,天色越来越暗,诗人内心不知怎么新生出了一缕淡淡的愁绪。这种愁绪仿佛与暮色融为一体,弥漫在江边的空气中。
修改了文字内容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空旷的原野上,天空显得格外低沉,远远望去,仿佛比树木还要低。
修改了文字内容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轮明月从江上升起,清冷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诗人站在船头,看着江水中近在咫尺的月影,仿佛月亮也在陪伴着他,给他带来一丝慰藉。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完美融合,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江边暮色图,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修改了文字内容
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有怎样的感受呢?
日暮客愁新
诗眼
面对黄昏的日落,诗人为何会涌起“新愁”?
资料链接
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最终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
远离家乡
仕途失意
宿建德江
远离家乡
远景
近景
仕途失意

课堂小结
主旨概括
《宿建德江》是一首写景的五言绝句,抒发了诗人的羁旅行愁。诗人通过选取“舟”、“日暮”、“烟渚”、“野旷”和“月”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忧愁清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前路感到茫然的困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走近作者
默读古诗,读准字音。
初读课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字识记

sàn ( )
分散
sǎn ( )
散漫
sàn
shì
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整体感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时间
地点
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很黑。
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遮盖,遮挡
跳动的珍珠,形容雨点大,杂乱无序。
修改了文字内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大意: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我登上望湖楼向下望去,只见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
指狂风席地卷来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
修改了文字内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
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精读课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比喻
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突出速度之快
湖水平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动态美
静态美
一场骤雨,畅快淋漓。动静之间,变幻莫测。这是一幅多么奇特的骤雨图啊!
练一练
B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动态美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静态美
课堂小结
主旨概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中的每一句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表达了作者游览西湖时的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课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xiàn
生字识记
què
chán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生字识记


生字识记


què
chán
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横画错落有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
注意右半部分的“单”不要漏写一横。
疏通词句,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
词牌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上阙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下阙大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词人看到
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精读课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以动衬静
看到
听到
闻到
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正当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词人此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意外
惊喜
练一练
D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一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寂寞
孤独
喜悦
欢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宁静
喜悦
看到
听到
闻到
明月
鸣蝉
说丰年
蛙声一片
稻花香
别枝
惊鹊
课堂小结
主旨概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闲居时,夜晚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展现了夏夜乡村恬静自然、优美如画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以及对乡村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修改了文字内容
下次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