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教材梳理(一轮)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教材梳理(一轮)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89张PPT)
1
4

14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考点 考题 考情分析
我国法治建设 的历程 2024·江苏 卷,9 高考命题主要以法治建设的成就和相
关法治案例为试题情境。具体考查我国
法治建设成就取得的原因,以及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试题以选择题
为主,并且考查较少
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的总目标 与原则 2024·浙江1 月选考,12 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主干构建 知识导引
抽丝剥茧 考点突破
作业手册
答案速查【听】
答案速查【作】
一定历史阶段
统治阶级
新篇章
物质生活
社会秩序
制定
认可
普遍约束力
宪法
公正司法
重要依托
法治体系
法治监督
中国共产党
人民主体
人人平等
以德治国
实际出发
1.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
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
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
的工具
决定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的特征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
规范
法的职能 ①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②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续表)
[提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家的产生和本质”的知识,理
解法的产生和本质;法属于上层建筑,结合《哲学与文化》中“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的知识,理解法的决定
性因素。
2.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华法系
内涵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
《唐律疏议》
历程 ①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②西汉:儒家思想成为主导,强调礼法结合
③唐朝: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
传承和发展
④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
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但最终归于失败
(续表)
地位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
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评价 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
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续表)
(2)我国当代法的本质: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
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 心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
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各方面实现了有法可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
提高,法律的作用不断增强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 法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
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
权力、履行职责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 得巨大成就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
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 的指引下,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事 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
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
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续表)
1.法律是人类社会一出现就存在的一种现象。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法反映并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
规范各阶级的行为。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4.法在国家治理中只有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法在国家治理中有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也有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考向一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典例1】 [2024·江苏卷]“随着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法律进一步发展
为或多或少广泛的立法。这种立法越复杂,它的表现方式也就越远离社
会日常经济生活条件所借以表现的方式。立法就显得好像是一个独立的
因素。这个因素似乎不是从经济关系中,而是从自身的内在根据中,可以
说,从意志概念中,获得它存在的理由和继续发展的根据。”这一论述认为
( )
A.法律发展与经济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法律可从自身内在根据中获得自身独立的发展
C.法律制度的发展会推动生产方式的进步和发展
D.远离经济关系的立法可从社会意识中找到理由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立法可从自身因素获得发展,未强调法律发展与经
济发展的关系,A不选,B正确。
题干并未提及法律制度的发展对生产方式进步和发展的推动作用,C不选。
远离经济关系的立法并非从社会意识中找到理由,而是强调其与经济关系的不完全同步,D不选。故本题选B。
考向二 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典例2】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
设新纪元
1954年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
法治建设的基础
1982年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
基础
1999年 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2012年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
基本方式
2020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典》
上述法治建设历程表明( )
(续表)
①立法的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共同意志得到充分体现 ②法律
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③新时代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
果,全面依法治国扎实推进 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社
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不涉及立法的民主化,①不符合题意。
宪法的制定和完善以及民法典的通过说明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民法典的通过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表明全面依法治国扎实推进,②③符合题意。
材料不涉及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④不符合题意。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重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
要依托
必要性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补充拓展 ①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
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
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②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
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续表)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
具体 内涵 政治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工作重点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
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
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5个体系)
具体 内涵 工作布局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
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努力方向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 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 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 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 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续表)
[提醒]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
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
遵循和行动指南。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
最根本的保证
要求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
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
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
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
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
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因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要求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
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
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
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
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原因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要求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
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
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
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
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
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
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
理论指导。
[提醒](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则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2)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表述
全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要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
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
涉外法治建设。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我们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中国发
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我们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但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依法治国。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纠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一目标,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3.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行政,为人权法治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4.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所以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
力量源泉。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是指守法平等、司法平等和立法平等。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是指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是指守法平等、司法平等,而不是立法平等。
考向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典例1】 [2025·福建福州一模]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生态环境部联合
发布“检察监督与生态环境执法协同推进长江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案例
强化检察机关与生态环境部门之间的协同履职,深化落实线索移送、办
案协作、专业支持、信息共享等机制,构建协同共治大保护格局,做实
恢复性司法,依法严惩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这一协同履职( )
①彰显检察机关这一最重要执法主体的地位 ②以权力的相互制约与监
督规范权力的运行 ③提高国家机关履行专政职能的法治化水平 ④推进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执法的最重要主体是行政机关,而检察机关是人民检察院,①错误。
材料强调协同严惩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未涉及权力的相互制约与监督,②
排除。
做实恢复性司法,依法严惩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表明这一协同履职提高国家机关履行专政职能的法治化水平,③符合题意。
深化落实线索移送、办案协作、专业支持、信息共享等机制,构建协同共治大保护格局,表明这一协同履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④符合题意。
借题发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1)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3)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4)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5)监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6)社会和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考向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典例2】 [2024·浙江1月选考]某城区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
势,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
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受
到百姓好评。这一做法( )
①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
③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
④强调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某城区法院每年把民事、
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中,受到百姓好评,可见,这一
做法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②③
符合题意;
题中做法未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①排除;
题意体现的是文化对法治建设的作用,不是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作用,④排除。
借题发挥
法治与德治
区别 道德 法律
表现形式 不同 存在于人们的认识和社 会舆论中,是不成文的 表现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
律、法令、条例等规范性文
件,是文明、严格、具体的
区别 道德 法律
实现方式 不同 依靠社会舆论的约束和 教育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觉 悟 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也依
靠公民的自觉维护和遵守
调整的对 象和范围 不同 几乎涉及人们在社会生 活中的一切行为和思想 只调整人们的行为
(续表)
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
1.[2025·海南海口期中]2024年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
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该法的出台,对于规范关税
的征收和缴纳,维护进出口秩序,促进对外贸易,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
意义。材料表明( )
①该法的出台体现我国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②该法可为完善税收征
管提供法治保障 ③该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④该法的出台
有利于行政机关简政放权、优化服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材料体现立法,未涉及我国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不符合
题意。
该法的出台,对于规范关税的征收和缴纳有重要意义,表明该法可为完善税收征管提供法治保障,②符合题意。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法,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该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机关简政放权,④不符合题意。
2.[2025·广东广州期中]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24
年9月13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该法自2024年9月21日起施行。
从这一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发挥科学立法的作用 ②我国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
长期历史过程 ③我国为依法推进国防教育工作创造条件 ④建设法治社
会要依法开展全民法治教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国防教育法,依法推进国防教育,体现了
科学立法在依法治国中发挥重要作用,①正确。
材料只反映国防教育法的修订情况,不反映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过程,②不符合题意。
修订国防教育法,有利于依法推进国防教育,③正确。
材料不强调依法开展全民法治教育,④不符合题意。
3.为优化基层治理,S市探索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
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社区民警、调解员、律师三方力量,
倾听群众诉求、提供法律服务,努力让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三
所联动”启示我们要( )
A.坚持法治思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B.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群众自治组织
C.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D.履行政府专政职能,形成矛盾化解合力

[解析] S市探索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矛盾纠纷
多元化解机制,整合社区民警、调解员、律师三方力量,倾听群众诉求、
提供法律服务,努力让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三所联动”启示我们
要坚持法治思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A正确。
材料未涉及“创新群众自治组织”,B排除。
材料强调基层群众自治,不涉及基层政权,C排除。
材料不涉及专政职能,D排除。故本题选A。
4.[2025·重庆巴蜀中学月考]新中国75年的法治建设历程可以大体划
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法治建设的主体内容和鲜明特征
第一阶段 1949—1978年 “法制建设新纪元”
第二阶段 1978—2012年 “依法治国新时期”
第三阶段 2012年至今 “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
以下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把法治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②进入新时
代,我国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
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④从“法制”到“法治”,说明法治不仅要求良法,
还要求善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初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①不选;
我国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但不能说“我国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之一,还在建设中,②不选。
新中国75年的法治建设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说明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③符合题意。
第一阶段为“法制”,第二、第三阶段是“法治”,说明法治不仅要求良法,
还要求善治,④符合题意。
5.[2025·安徽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已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审议通过,自2024年8月1
日起施行。《规定》指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用户应当坚持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
传播网络暴力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这表明 ( )
①以道德滋养法治,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③法律实质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④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未提及道德对法治文化的作用,①排除。
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用户应当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这表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②④符合题意。
法律实质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③错误。故本题选C。
6.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
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
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
供有力法治保障。由此可见,习近平法治思想( )
①为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③为新征程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了安全屏障
④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
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
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
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这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我国全面推进依
法治国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②④正确。
材料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没有体现为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①不符合题意。
③夸大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作用,不选。
7.[2025·江西南昌调研]2024年法律法规的变化主要包括《中华人民
共和国会计法》的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的实施等。上述法律法规的修改实施意
味着(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最终得到了实现 ③我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为坚实 ④法的政治职
能逐步被社会职能所替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从材料中2024年法律新规主要包括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我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为坚实,①
③符合题意。
目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还没有完成,②排除。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不能被社会职能替代,④排除。
8.[2025·河北衡水调研]中国古代法律传统源远流长,自夏商周到明
清约四千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清晰,有因有果,内容丰富,
特点鲜明,其中有一些法律名言传承至今。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法律名言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应合理的是( )
① 防胜于治,教胜于诛 强化法治监督体系
②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完备法治保障体系
③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 健全法律规范体系
④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 完善法治实施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防胜于治,教胜于诛”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旨在提醒我们,通
过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的普及,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比事
后惩罚更为根本和有效,①错误。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是指治理国家若没有法度就会混乱,固守法度而不知变革就会衰落,强调了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完善法律规范体系,而不是法治保障体系,②错误。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强调要健全法律规范体系,③正确。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的意思是:不担心世上没有法令,而担心没有坚决执行的法令。这强调要完善法治实施体系,④正确。
9.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增
加了社会治理难度。我国融合“引礼入律、出礼入刑”的立法理念,将
“仁爱孝悌”“克己忠恕”“守义谋利”等传统道德观念融入立法,以更好消
弭分歧、凝聚共识。这表明( )
①以法治体现传统道德理念能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将优秀传
统文化融入立法能充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④增强法律的道德底蕴能够助力法律
成为人们的自觉遵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法治的作用,即以道德滋养法治
精神,而不是以法治体现传统道德理念,①与题意不符。
应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道德的教化作用,②说法错误。
10.[2025·海南三亚期中]近年来,特别是“八五”普法以来,潍坊市坚
持以“需求侧”牵引“供给侧”,大力推行普法主体精准、对象精准、内容
精准、形式精准、效果精准“五个精准”,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营
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
境。这说明( )
①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 ②加强法治建设需要优化
基本公共法律服务 ③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④建设
法治社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③错误。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工程,④错误。
11.[2025·山东济宁期中]最高人民法院于2024年5月30日发布的《关于
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强调,精准贯彻宽
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
主、惩罚为辅”原则,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人。这表明,该意见的
出台有利于( )
①保护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特殊地位 ②推进惩教并举,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 ③情法融合,让司法有力度又有温度 ④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法院
案件审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地位并不特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
错误。
“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有利于推进惩教并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有利于情法融合,让司法有力度又有温度,②③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完善相关法律,④与题意不符。
12.[2025·江苏苏州期中]2024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
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境卫生检疫法修订草案,该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国境卫生检疫法旨在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防止传染病跨境
传播,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我国
对国境卫生检疫法进行修订,体现了( )
①法治国家坚持宪法至上,体现社会共同理想信念 ②法治国家坚持良法
之治,不断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③以法治力量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保
障公民权益 ④法治国家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修订国境卫生检疫法,未体现宪法至上,①排除。
修订国境卫生检疫法完善了我国的法律体系,体现了坚持良法之治,②
符合题意。
修订国境卫生检疫法体现了以法治力量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③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对法律的修订、完善,未体现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④
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2025·湖北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新时代,我国积极适
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涉及改革有关法律的立改废释工
作,通过“打包”修改、作出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等方式及时为推进相关
改革提供法律依据。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修改刑事诉讼法,完善监察与刑事诉讼衔接机制;修订国务院组织法,
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精神和成果通过法律规定予以体现;
修订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认和巩固深化司法体制改
革成果……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党和国家重要改革举措涉及的立法、
修法项目列入立法规划重点推进,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8件,决定提
请大会审议法律案1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件,正
在审议的法律案18件,及时为推进相关改革提供法律依据,保障党和国
家机构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重大改革措施顺利实施。
(1)有人认为,改革就是要冲破法律的禁区,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让路。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答案] 该观点是片面的。①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社
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也必须与时俱进,需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完善和调整,进而为我国发展和改革提供法治保
障。该观点认识到了法律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改革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该观点错误地把改革与法律对立起来。
③必须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既发挥法治规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又通过改革加强法治工作,做到在改革中完善和强化法治。只有正确地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才能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解析] 此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明确了法律要依据改革的发展而变化,
不合理之处在于强调了改革要冲破法律的限制,没有认识到改革需要在
法律框架之内。
(2)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围绕
“改革与法治”这一主题,谈谈你应如何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要求:
语言表达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不超过150个。
[答案] 答案示例: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深入学习法律知识,提升
法治素养,弘扬法治精神;依法行使代表职权,积极向人大提交议案、
建议和意见,促进改革与法治深度融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作为人大代表,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推进法治建设,
同时要立足改革和法治建设,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
第14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主干构建 知识导引
①一定历史阶段 ②统治阶级 ③新篇章 ④物质生活 ⑤社会秩序
⑥制定 ⑦认可 ⑧普遍约束力 ⑨宪法 ⑩公正司法 重要依托
法治体系 法治监督 中国共产党 人民主体 人人平等
以德治国 实际出发
考点一
【易错澄清】
1.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
为。
4.法在国家治理中有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也有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
务的作用。
【考向研析】
【典例1】B
【典例2】B
考点二
【易错澄清】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我们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但中国发展进步的
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依法治国。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一目标,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
3.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4.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
量源泉。
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是指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是指守
法平等、司法平等,而不是立法平等。
【考向研析】
【典例1】D
【典例2】C
一、选择题
1.C 2.B 3.A 4.D 5.C 6.D 7.A 8.D 9.D 10.A 11.C 12.C
二、非选择题
13.(1)该观点是片面的。①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社
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也必须与时俱进,需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完善和调整,进而为我国发展和改革提供法治保
障。该观点认识到了法律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法
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改革必须在法治
的轨道上进行,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 该观点错误地把改革与法律对
立起来。③必须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既发挥法治规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又通过改革加强法治工作,做到在改革中完善和强化法治。只有正确地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才能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答案示例: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深入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
治素养,弘扬法治精神;依法行使代表职权,积极向人大提交议案、建
议和意见,促进改革与法治深度融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采
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第14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主干构建 知识导引
①一定历史阶段 ②统治阶级 ③新篇章 ④物质生活 ⑤社会秩序 ⑥制定 ⑦认可 ⑧普遍约束力 ⑨宪法 ⑩公正司法 重要依托 法治体系 法治监督 中国共产党 人民主体 人人平等 以德治国 实际出发
考点一
【易错澄清】
1.纠正: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纠正: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纠正: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4.纠正:法在国家治理中有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也有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考向研析】
典例1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立法可从自身因素获得发展,未强调法律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A不选,B正确。题干并未提及法律制度的发展对生产方式进步和发展的推动作用,C不选。远离经济关系的立法并非从社会意识中找到理由,而是强调其与经济关系的不完全同步,D不选。故本题选B。
典例2 B [解析] 材料不涉及立法的民主化,①不符合题意。宪法的制定和完善以及民法典的通过说明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民法典的通过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表明全面依法治国扎实推进,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④不符合题意。
考点二
【易错澄清】
1.纠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我们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但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依法治国。
2.纠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一目标,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纠正: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4.纠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5.纠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是指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是指守法平等、司法平等,而不是立法平等。
【考向研析】
典例1 D [解析] 执法的最重要主体是行政机关,而检察机关是人民检察院,①错误。材料强调协同严惩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未涉及权力的相互制约与监督,②排除。做实恢复性司法,依法严惩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表明这一协同履职提高国家机关履行专政职能的法治化水平,③符合题意。深化落实线索移送、办案协作、专业支持、信息共享等机制,构建协同共治大保护格局,表明这一协同履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④符合题意。
典例2 C [解析] 本题考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某城区法院每年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中,受到百姓好评,可见,这一做法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②③符合题意;题中做法未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①排除;题意体现的是文化对法治建设的作用,不是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作用,④排除。第14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课标要求】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法的 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 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决定 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历史 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法的 特征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的 职能  ①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②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提醒]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家的产生和本质”的知识,理解法的产生和本质;法属于上层建筑,结合《哲学与文化》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的知识,理解法的决定性因素。
2.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华法系
内涵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历程  ①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②西汉:儒家思想成为主导,强调礼法结合  ③唐朝: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④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但最终归于失败
地位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评价  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2)我国当代法的本质: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 为核心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各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的作用不断增强
依法行政和 公正司法水平 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人权的法治 保障取得 巨大成就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习近平法治 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事 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1.法律是人类社会一出现就存在的一种现象。
纠正:

2.法律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纠正:

3.法反映并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各阶级的行为。
纠正:
4.法在国家治理中只有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纠正:

考向一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典例1】 [2024·江苏卷]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法律进一步发展为或多或少广泛的立法。这种立法越复杂,它的表现方式也就越远离社会日常经济生活条件所借以表现的方式。立法就显得好像是一个独立的因素。这个因素似乎不是从经济关系中,而是从自身的内在根据中,可以说,从意志概念中,获得它存在的理由和继续发展的根据。”这一论述认为 ( )
A.法律发展与经济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法律可从自身内在根据中获得自身独立的发展
C.法律制度的发展会推动生产方式的进步和发展
D.远离经济关系的立法可从社会意识中找到理由
考向二 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典例2】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
1954年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82年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1999年  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2012年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20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上述法治建设历程表明 ( )
①立法的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共同意志得到充分体现 ②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③新时代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全面依法治国扎实推进 ④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重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必要性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补充 拓展  ①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②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 体 内 涵 政治 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工作 重点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5个体系)
工作 布局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努力 方向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 施 要 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提醒] 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要求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因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要求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原因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要求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提醒]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则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2)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表述
全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要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我们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纠正: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纠正:

3.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行政,为人权法治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纠正:

4.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所以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纠正:

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是指守法平等、司法平等和立法平等。
纠正:

考向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典例1】 [2025·福建福州一模] 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检察监督与生态环境执法协同推进长江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案例强化检察机关与生态环境部门之间的协同履职,深化落实线索移送、办案协作、专业支持、信息共享等机制,构建协同共治大保护格局,做实恢复性司法,依法严惩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这一协同履职 ( )
①彰显检察机关这一最重要执法主体的地位 ②以权力的相互制约与监督规范权力的运行 ③提高国家机关履行专政职能的法治化水平 ④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借题发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1)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立法机关: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3)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4)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5)监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6)社会和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考向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典例2】 [2024·浙江1月选考] 某城区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势,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受到百姓好评。这一做法 ( )
①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 ③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 ④强调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借题发挥
法治与德治
区别 道德 法律
表现形 式不同  存在于人们的认识和社会舆论中,是不成文的  表现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法令、条例等规范性文件,是文明、严格、具体的
实现方 式不同  依靠社会舆论的约束和教育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觉悟  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也依靠公民的自觉维护和遵守
调整的对 象和范 围不同  几乎涉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行为和思想  只调整人们的行为第14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C [解析] 材料体现立法,未涉及我国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不符合题意。该法的出台,对于规范关税的征收和缴纳有重要意义,表明该法可为完善税收征管提供法治保障,②符合题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法,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该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机关简政放权,④不符合题意。
2.B [解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国防教育法,依法推进国防教育,体现了科学立法在依法治国中发挥重要作用,①正确。材料只反映国防教育法的修订情况,不反映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过程,②不符合题意。修订国防教育法,有利于依法推进国防教育,③正确。材料不强调依法开展全民法治教育,④不符合题意。
3.A [解析] S市探索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社区民警、调解员、律师三方力量,倾听群众诉求、提供法律服务,努力让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三所联动”启示我们要坚持法治思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A正确。材料未涉及“创新群众自治组织”,B排除。材料强调基层群众自治,不涉及基层政权,C排除。材料不涉及专政职能,D排除。故本题选A。
4.D [解析]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初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把法治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①不选;我国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但不能说“我国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之一,还在建设中,②不选。新中国75年的法治建设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说明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③符合题意。第一阶段为“法制”,第二、第三阶段是“法治”,说明法治不仅要求良法,还要求善治,④符合题意。
5.C [解析] 材料未提及道德对法治文化的作用,①排除。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用户应当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这表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②④符合题意。法律实质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③错误。故本题选C。
6.D [解析]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这说明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②④正确。材料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没有体现为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①不符合题意。③夸大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作用,不选。
7.A [解析] 从材料中2024年法律新规主要包括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我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为坚实,①③符合题意。目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还没有完成,②排除。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不能被社会职能替代,④排除。
8.D [解析] “防胜于治,教胜于诛”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旨在提醒我们,通过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的普及,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比事后惩罚更为根本和有效,①错误。“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是指治理国家若没有法度就会混乱,固守法度而不知变革就会衰落,强调了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完善法律规范体系,而不是法治保障体系,②错误。“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强调要健全法律规范体系,③正确。“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的意思是:不担心世上没有法令,而担心没有坚决执行的法令。这强调要完善法治实施体系,④正确。
9.D [解析] 材料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法治的作用,即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而不是以法治体现传统道德理念,①与题意不符。应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道德的教化作用,②说法错误。
10.A [解析]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③错误。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工程,④错误。
11.C [解析] 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地位并不特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错误。“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有利于推进惩教并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有利于情法融合,让司法有力度又有温度,②③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完善相关法律,④与题意不符。
12.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修订国境卫生检疫法,未体现宪法至上,①排除。修订国境卫生检疫法完善了我国的法律体系,体现了坚持良法之治,②符合题意。修订国境卫生检疫法体现了以法治力量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法律的修订、完善,未体现规范和监督权力运行,④排除。
13.(1)该观点是片面的。①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也必须与时俱进,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完善和调整,进而为我国发展和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该观点认识到了法律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改革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该观点错误地把改革与法律对立起来。③必须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既发挥法治规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又通过改革加强法治工作,做到在改革中完善和强化法治。只有正确地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才能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答案示例: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深入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弘扬法治精神;依法行使代表职权,积极向人大提交议案、建议和意见,促进改革与法治深度融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第(1)问,此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明确了法律要依据改革的发展而变化,不合理之处在于强调了改革要冲破法律的限制,没有认识到改革需要在法律框架之内。第(2)问,作为人大代表,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推进法治建设,同时要立足改革和法治建设,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第14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选择题
1.[2025·海南海口期中] 2024年4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该法的出台,对于规范关税的征收和缴纳,维护进出口秩序,促进对外贸易,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材料表明 ( )
①该法的出台体现我国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②该法可为完善税收征管提供法治保障 ③该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④该法的出台有利于行政机关简政放权、优化服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5·广东广州期中]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24年9月13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该法自2024年9月21日起施行。从这一材料中可以看出 ( )
①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发挥科学立法的作用 ②我国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③我国为依法推进国防教育工作创造条件 ④建设法治社会要依法开展全民法治教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为优化基层治理,S市探索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社区民警、调解员、律师三方力量,倾听群众诉求、提供法律服务,努力让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三所联动”启示我们要 ( )
A.坚持法治思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B.坚持群众路线,创新群众自治组织
C.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D.履行政府专政职能,形成矛盾化解合力
4.[2025·重庆巴蜀中学月考] 新中国75年的法治建设历程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法治建设的主体内容和鲜明特征
第一阶段 1949—1978年 “法制建设新纪元”
第二阶段 1978—2012年 “依法治国新时期”
第三阶段 2012年至今 “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
以下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把法治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②进入新时代,我国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④从“法制”到“法治”,说明法治不仅要求良法,还要求善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5·安徽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审议通过,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规定》指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用户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这表明 ( )
①以道德滋养法治,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③法律实质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④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由此可见,习近平法治思想 ( )
①为推进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③为新征程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了安全屏障
④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25·江西南昌调研] 2024年法律法规的变化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的实施等。上述法律法规的修改实施意味着(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最终得到了实现 ③我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更为坚实 ④法的政治职能逐步被社会职能所替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5·河北衡水调研]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源远流长,自夏商周到明清约四千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清晰,有因有果,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其中有一些法律名言传承至今。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法律名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应合理的是 ( )
①  防胜于治,教胜于诛 强化法治监督体系
②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完备法治保障体系
③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 健全法律规范体系
④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 完善法治实施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增加了社会治理难度。我国融合“引礼入律、出礼入刑”的立法理念,将“仁爱孝悌”“克己忠恕”“守义谋利”等传统道德观念融入立法,以更好消弭分歧、凝聚共识。这表明 ( )
①以法治体现传统道德理念能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法能充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④增强法律的道德底蕴能够助力法律成为人们的自觉遵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5·海南三亚期中] 近年来,特别是“八五”普法以来,潍坊市坚持以“需求侧”牵引“供给侧”,大力推行普法主体精准、对象精准、内容精准、形式精准、效果精准“五个精准”,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这说明 ( )
①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 ②加强法治建设需要优化基本公共法律服务 ③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④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5·山东济宁期中] 最高人民法院于2024年5月30日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强调,精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最大限度挽救涉案未成年人。这表明,该意见的出台有利于 ( )
①保护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特殊地位 ②推进惩教并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③情法融合,让司法有力度又有温度 ④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法院案件审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5·江苏苏州期中] 2024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境卫生检疫法修订草案,该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国境卫生检疫法旨在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防止传染病跨境传播,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我国对国境卫生检疫法进行修订,体现了 ( )
①法治国家坚持宪法至上,体现社会共同理想信念 ②法治国家坚持良法之治,不断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③以法治力量防范和化解公共卫生风险,保障公民权益 ④法治国家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3.[2025·湖北武汉调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新时代,我国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涉及改革有关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通过“打包”修改、作出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等方式及时为推进相关改革提供法律依据。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修改刑事诉讼法,完善监察与刑事诉讼衔接机制;修订国务院组织法,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精神和成果通过法律规定予以体现;修订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认和巩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成果……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党和国家重要改革举措涉及的立法、修法项目列入立法规划重点推进,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8件,决定提请大会审议法律案1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件,正在审议的法律案18件,及时为推进相关改革提供法律依据,保障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重大改革措施顺利实施。
(1)有人认为,改革就是要冲破法律的禁区,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让路。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2)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围绕“改革与法治”这一主题,谈谈你应如何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要求:语言表达清晰,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总字数不超过150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