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春 赣榆区期末)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价值理念的春节文化,向世界展示着东方文明古国的充沛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春节申遗成功(  )
①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基本内涵
③有利于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更充分地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5春 濮阳期末)“汉语桥”作为中文教育领域的知名品牌,凭借其独特的赛制体系及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构建了系统化、分众化、媒体化的中文比赛框架,累计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汉语桥”竞赛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化、艺术、科技、传媒等多个领域,选手们在比赛中展示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才艺和创造力、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传播能力。“汉语桥”以赛为媒(  )
①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增进中外文化间的交流
②激发参赛者学习中文的热情,领略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③促进国外参赛选手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普遍认同
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旨在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5春 宁波期末)2025年3月,美国向中国返还41件流失文物,涵盖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艺术珍品。此次返还书写了不同文化间互尊互助的佳话,为在全球范围加强国际合作树立了典范。这表明(  )
A.国际社会共同守护人类文明成果,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B.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科学的扬弃,使之与现代社会适应
C.文化发展需要经济支撑,文物追索依赖综合国力提升
D.文化是民族生存根基,文物回归增强中华文化优越性
4.(2025春 寿光市校级月考)“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乙巳蛇年春节余韵尚浓,元宵节也翩然出海。在南非开普敦举办的元宵节庙会上,饺子、水煎包等中华美食摊位前排起长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舞龙舞狮、武术和京剧等表演: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学汉语、穿汉服、写书法,体验中国年俗的独特韵味……。越来越具“国际范儿”的中华文化(  )
①展现独特文化基因,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②立足新时代,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③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更加自信从容地走向世界
④蕴含着世界共同的价值理念,能够引发共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5春 盐城期末)2025年5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编钟乐舞》在巴黎广受欢迎。充满荆风楚韵的音乐和舞蹈,精美绝伦的服饰和布景,带领观众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编钟乐舞》成功上演说明(  )
A.文化发展需要立足国情,以我为主
B.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D.文化作品总是源于实践,高于生活
6.(2025春 深圳校级月考)钟磬齐鸣,古乐悠扬。2024年11月,“何以中国 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曲阜启动。AI视频《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中,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善”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追求更高尚的道德、更和谐的社会、更美好的世界。这表明(  )
①人们借助科技,根据主体需要建立了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事物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应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③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坚持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开放
④“仁”“善”和而不同,应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秋 巴音郭楞州期末)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表明(  )
①中华文明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②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③春节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
④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促进了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5 榆阳区校级一模)近年来,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文旅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外国人来华热度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并用镜头记录下来中国旅行的经历,使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
①重视文化交流,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②拓宽传播渠道,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展现中国良好的形象
④发挥文化功能,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5 漳州一模)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发售后火遍海内外。山西大同悬空寺、泉州开元寺双塔等海量的历史古刹、文物古籍在游戏场景中被生动还原,让全球玩家叹为观止。通读《西游记》原著,更成为不少“老外”体验游戏前的“必修课”。可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作品的国际传播有利于(  )
①发展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展现底蕴深厚的中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③彰显中华文化优越性,以文明交流超越隔阂 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5 广州模拟)网文、网剧、网游等新载体成为我国文化出海“新三样”。这些成功出海的网络作品承载着东方神韵,通过主动传播和融合叙事,向全球受众群体展现了绚烂多彩、立体丰富的中国形象。这说明我国文化要成功出海,必须(  )
①保持开放心态,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②创新表达模式,增强国际传播的实效性
③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④尊重民族差异,激发各国受众的认同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5 松原模拟)中华美食一直享誉世界。近日,一股“挑战中国菜”热潮在网络上兴起,吸引了无数外国网友参与。从拉面到鸡蛋羹,外国友人纷纷挑战,他们尝试制作各种中国传统类食,如拉面、包子、蒸蛋、拍黄瓜等,甚至包括一些“高难度”的菜品,如红烧排骨和番茄炒蛋……外国网友学做中国菜的热潮(  )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能够促进中华美食文化传播
②说明文化发展需要交流借鉴,但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彰显中外饮食文化兼收并蓄,丰富了外国网友的生活体验
④有助于外国网友在实践中理解中国美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25春 长沙校级月考)2024年12月,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来自思想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20多家专业机构和中外专家参加活动。论坛开设版本、戏剧、诗歌、学术研究等主题研讨会,从不同领域探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道路。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  )
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③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2025春 如皋市月考)“中法文化之春”是中国与法国之间举办的一项经常性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中国境内首个外国艺术节和法国境外最重要的法国艺术节,它始终坚持让艺术跨国跨界的初衷,推动法中两国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中法文化之春”成为一座架设于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之桥,双向奔赴,连续18年,中法文化交流尽显活力,繁花盛开。举办“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  )
A.推动文化交融,实现文化趋同
B.构筑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认同
C.展示中法文化,引领世界风尚
D.促进交流互鉴,满足文化需要
14.(2025春 嘉兴期末)2025年5月,“漂洋过海的遇见——紫禁城与中西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在罗马尼亚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行销海外的青花瓷”等主题,向罗马尼亚民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了他们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此次活动(  )
①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
②是夯实文化自信基础的有力举措
③使两国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
④使中华文化在走出去中增强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5 沈阳模拟)今天,人们无需像古人一样观象授时,但曾经的时间秩序仍然活跃在当代生活中。“二十四节气”“春节”相继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时节正走向世界。当节气文化的“自然时间”与工业文明的“机械时间”相遇,四时轮动的时间观与持续向前的时间观如何对话?实现二者对话应(  )
①求同存异,实现不同时间观从个性到共性的转化
②各美其美,以不同时间观为基础发展各民族文化
③尊重差异,在跨文明对话中增进对不同时间观的理解
④美美与共,在交流借鉴中实现不同时间观的互补共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5春 杭州期末)“讲故事”是国际文明交流的有效方式。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喀山,谈到了两国打破壁垒,构建互联互通的“万里茶道”;在秘鲁利马,讲起了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先辈闯出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些中国故事(  )
A.彰显了我国以宽广胸襟交流互鉴、合作共赢
B.体现出我国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以实现公平正义
C.反映了中国在促进各国发展中谋求本国发展
D.蕴含着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价值追求
17.(2025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为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中国持续扩大免签国家范围。2025年6月9日至2026年6月8日,中国对沙特、阿曼、科威特、巴林4国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试行免办签证入境,中国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大至47个国家。扩大免签国家范围有利于(  )
①摒弃既有国际秩序,是对全球化逆流的有力回应
②降低人员往来的成本,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③促进人文交流,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软实力
④增强政治互信,有效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2025春 南通期末)“吴风锡语 春在梅里”2025泰伯庙会暨吴文化发展传承惠民活动在无锡梅里古镇热闹开场。作为江南地区新年的第一个庙会,今年的泰伯庙会通过民俗展演、文旅融合、跨国合作等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破圈”走向世界舞台。泰伯庙会“破圈”走向世界舞台的有益启示是(  )
A.要立足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需求
B.要主动承担起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责任
C.要注重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物质标识和文化精髓
D.要创新搭建为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支撑的平台
19.(2025春 重庆期末)在国际社会中,中国人正越来越多地承担起重要角色,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使者。要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派遣、鼓励更多中国人到国际组织就职是必由之路。为此(  )
①政府要支持青年学生前往国际组织学习,增强专业本领
②青年要构建跨文明认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③高校应当革新课程,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夯实人才储备
④中国青年要开拓国际视野,全面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经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25春 五华区校级月考)美国“TikTok难民”涌入中国社交应用小红书的新闻刷屏网络。目前,平台上的中美网友围绕宠物、美妆、美食、旅行等话题友好互动,很多中国网友不仅热情介绍自己的生活,也分享来自大洋彼岸的精彩故事,有美国网友说:“在小红书上看到丰富多彩的中国、真实的中国。”这表明(  )
①中国网友用更具时代感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②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社交媒体已成为中美两国交往的主渠道
③中美文化各具魅力价值,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
④中国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借鉴并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春 赣榆区期末)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价值理念的春节文化,向世界展示着东方文明古国的充沛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春节申遗成功(  )
①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基本内涵
③有利于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更充分地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
1、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文化遗产保护
(1)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3)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解答】①③符合题意,依据题意信息可知,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价值理念的春节文化,向世界展示着东方文明古国的充沛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春节申遗成功有利于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即基本特征,它不会因春节申遗成功而发生改变;
④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优越性”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2025春 濮阳期末)“汉语桥”作为中文教育领域的知名品牌,凭借其独特的赛制体系及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构建了系统化、分众化、媒体化的中文比赛框架,累计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汉语桥”竞赛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化、艺术、科技、传媒等多个领域,选手们在比赛中展示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才艺和创造力、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传播能力。“汉语桥”以赛为媒(  )
①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增进中外文化间的交流
②激发参赛者学习中文的热情,领略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③促进国外参赛选手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普遍认同
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旨在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注意: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答】①正确,“汉语桥”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中文比赛和人文交流机制,为中外文化互动提供了平台,直接体现了“搭建沟通桥梁”的作用;
②正确,竞赛内容涵盖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选手在展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时,必然会深化对中文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③错误,根据教材知识点可知,“认同”通常指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而国外选手对中华文化应是“尊重”;
④错误,“汉语桥”的核心是传播中华文化,而非“吸收外来文化”。题干中强调的是“展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未提及吸收外来文化的目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
3.(2025春 宁波期末)2025年3月,美国向中国返还41件流失文物,涵盖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艺术珍品。此次返还书写了不同文化间互尊互助的佳话,为在全球范围加强国际合作树立了典范。这表明(  )
A.国际社会共同守护人类文明成果,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B.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科学的扬弃,使之与现代社会适应
C.文化发展需要经济支撑,文物追索依赖综合国力提升
D.文化是民族生存根基,文物回归增强中华文化优越性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做法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解答】A正确,美国向中国返还41件流失文物,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的体现,是国际社会共同守护人类文明成果的体现,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际社会对文明的守护,没有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C不符合题意,此次返还书写了不同文化间互尊互助的佳话,为在全球范围加强国际合作树立了典范,强调国际合作,没有强调文物追索依赖综合国力提升;
D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中华文化优越性的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4.(2025春 寿光市校级月考)“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乙巳蛇年春节余韵尚浓,元宵节也翩然出海。在南非开普敦举办的元宵节庙会上,饺子、水煎包等中华美食摊位前排起长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舞龙舞狮、武术和京剧等表演: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学汉语、穿汉服、写书法,体验中国年俗的独特韵味……。越来越具“国际范儿”的中华文化(  )
①展现独特文化基因,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②立足新时代,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③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更加自信从容地走向世界
④蕴含着世界共同的价值理念,能够引发共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小到亲朋聚全、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解答】①正确,在南非、意大利、德国开展这些活动,能让其他国家的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之处,展现独特文化基因,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相互借鉴;
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立足新时代,融通不同资源进行综合创新;
③正确,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开展多种活动,被更多国家的人所接受,体现了中华文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时俱进,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④错误,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中华文化部分理念与世界其他文化有相通之处,但不能说中华文化蕴含着世界共同的价值理念。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5.(2025春 盐城期末)2025年5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编钟乐舞》在巴黎广受欢迎。充满荆风楚韵的音乐和舞蹈,精美绝伦的服饰和布景,带领观众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编钟乐舞》成功上演说明(  )
A.文化发展需要立足国情,以我为主
B.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D.文化作品总是源于实践,高于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解答】A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编钟乐舞》在巴黎受欢迎,中华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不涉及文化发展需要立足国情,以我为主;
B正确,2025年5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编钟乐舞》在巴黎广受欢迎。充满荆风楚韵的音乐和舞蹈,精美绝伦的服饰和布景,带领观众穿越回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编钟乐舞》成功上演说明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中华文化在巴黎受到欢迎,没有重点体现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过程;
D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中华文化在巴黎受到欢迎,没有涉及到《编钟乐舞》创作与实践和生活的关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难度不大。
6.(2025春 深圳校级月考)钟磬齐鸣,古乐悠扬。2024年11月,“何以中国 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曲阜启动。AI视频《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中,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善”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追求更高尚的道德、更和谐的社会、更美好的世界。这表明(  )
①人们借助科技,根据主体需要建立了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事物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应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③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坚持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开放
④“仁”“善”和而不同,应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2.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注意: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答】①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也必须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而非主体需要;
②错误,事物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④正确,钟磬齐鸣,古乐悠扬。2024年11月,“何以中国 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曲阜启动。AI视频《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中,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善”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追求更高尚的道德、更和谐的社会、更美好的世界。这表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坚持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开放,“仁”“善”和而不同,应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难度不大。
7.(2024秋 巴音郭楞州期末)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表明(  )
①中华文明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②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③春节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
④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促进了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解答】①错误,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文明的理念并没有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②③符合题意,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表明春节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也说明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④不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不体现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8.(2025 榆阳区校级一模)近年来,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文旅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外国人来华热度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并用镜头记录下来中国旅行的经历,使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
①重视文化交流,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②拓宽传播渠道,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展现中国良好的形象
④发挥文化功能,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小到亲朋聚全、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解答】①不合题意,材料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使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强调传播渠道的拓宽,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没有强调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②③正确,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文旅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外国人来华热度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并用镜头记录下来中国旅行的经历,使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由此可见拓宽传播渠道,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展现中国良好的形象;
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中国经济的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9.(2025 漳州一模)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发售后火遍海内外。山西大同悬空寺、泉州开元寺双塔等海量的历史古刹、文物古籍在游戏场景中被生动还原,让全球玩家叹为观止。通读《西游记》原著,更成为不少“老外”体验游戏前的“必修课”。可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作品的国际传播有利于(  )
①发展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展现底蕴深厚的中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③彰显中华文化优越性,以文明交流超越隔阂 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注意: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答】①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作品的国际传播,不体现发展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且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属于文化产业;
②④符合题意,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山西大同悬空寺、泉州开元寺双塔等海量的历史古刹、文物古籍在游戏场景中被生动还原、通读《西游记》原著,更成为不少“老外”体验游戏前的“必修课”,体现了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作品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展现底蕴深厚的中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③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0.(2025 广州模拟)网文、网剧、网游等新载体成为我国文化出海“新三样”。这些成功出海的网络作品承载着东方神韵,通过主动传播和融合叙事,向全球受众群体展现了绚烂多彩、立体丰富的中国形象。这说明我国文化要成功出海,必须(  )
①保持开放心态,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②创新表达模式,增强国际传播的实效性
③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④尊重民族差异,激发各国受众的认同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1.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解答】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这些成功出海的网络作品承载着东方神韵,通过主动传播和融合叙事,向全球受众群体展现了绚烂多彩、立体丰富的中国形象,没有涉及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②符合题意,通过主动传播和融合叙事,说明我国文化要成功出海必须创新表达模式,增强国际传播的实效性;
③符合题意,我国文化要成功出海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这些成功出海的网络作品承载着东方神韵,向全球受众群体展现了绚烂多彩、立体丰富的中国形象;
④错误,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1.(2025 松原模拟)中华美食一直享誉世界。近日,一股“挑战中国菜”热潮在网络上兴起,吸引了无数外国网友参与。从拉面到鸡蛋羹,外国友人纷纷挑战,他们尝试制作各种中国传统类食,如拉面、包子、蒸蛋、拍黄瓜等,甚至包括一些“高难度”的菜品,如红烧排骨和番茄炒蛋……外国网友学做中国菜的热潮(  )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能够促进中华美食文化传播
②说明文化发展需要交流借鉴,但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彰显中外饮食文化兼收并蓄,丰富了外国网友的生活体验
④有助于外国网友在实践中理解中国美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解答】①正确,外国网友积极参与学做中国菜,这充分体现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吸引力。他们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能够促进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播;
②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外国网友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没有强调文化发展过程中交流借鉴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外饮食文化兼收并蓄;
④正确,中华美食一直享誉世界。近日,一股“挑战中国菜”热潮在网络上兴起,吸引了无数外国网友参与。从拉面到鸡蛋羹,外国友人纷纷挑战,他们尝试制作各种中国传统类食,如拉面、包子、蒸蛋、拍黄瓜等,甚至包括一些“高难度”的菜品,如红烧排骨和番茄炒蛋……外国网友学做中国菜的热潮,这是一种实践行为。在实践过程中,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饮食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2.(2025春 长沙校级月考)2024年12月,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来自思想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20多家专业机构和中外专家参加活动。论坛开设版本、戏剧、诗歌、学术研究等主题研讨会,从不同领域探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道路。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  )
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③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解答】①②正确,2024年12月,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来自思想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20多家专业机构和中外专家参加活动。论坛开设版本、戏剧、诗歌、学术研究等主题研讨会,从不同领域探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道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从不同领域探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道路。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传播文化的基础,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符合“文明对话”理念,推动文化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③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错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3.(2025春 如皋市月考)“中法文化之春”是中国与法国之间举办的一项经常性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中国境内首个外国艺术节和法国境外最重要的法国艺术节,它始终坚持让艺术跨国跨界的初衷,推动法中两国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中法文化之春”成为一座架设于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之桥,双向奔赴,连续18年,中法文化交流尽显活力,繁花盛开。举办“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  )
A.推动文化交融,实现文化趋同
B.构筑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认同
C.展示中法文化,引领世界风尚
D.促进交流互鉴,满足文化需要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注意: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答】A错误,根据教材知识点可知,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交流是相互借鉴、求同存异,而不是走向趋同;
B错误,举办“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主要是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互鉴,重点不在于构筑中国精神,而且对待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理解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错误,“引领世界风尚”夸大了其作用,举办该艺术节主要是促进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
D正确,“中法文化之春”推动了中法两国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是两国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体现,能够满足两国人民不同的文化需要。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
14.(2025春 嘉兴期末)2025年5月,“漂洋过海的遇见——紫禁城与中西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在罗马尼亚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行销海外的青花瓷”等主题,向罗马尼亚民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了他们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此次活动(  )
①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
②是夯实文化自信基础的有力举措
③使两国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
④使中华文化在走出去中增强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解答】①正确,分析可知,活动以“行销海外的青花瓷”等主题向罗马尼亚民众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说明此次活动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
②错误,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题干中一次文化交流活动,虽能提升文化自信,但非“夯实文化基础”的有力举措,夸大了此次活动的作用;
③不合题意,分析可知,题干只提到中国向罗马尼亚展示文化,并激发了罗马尼亚民众的兴趣。活动内容主要聚焦于中华文化的输出,没有明确提到罗马尼亚文化的展示或双方文化的双向交流互鉴过程,也没有直接点明增进了“两国间”的友谊;
④正确,分析可知,活动在罗马尼亚举办,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通过展示文化底蕴激发外国民众兴趣,直接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15.(2025 沈阳模拟)今天,人们无需像古人一样观象授时,但曾经的时间秩序仍然活跃在当代生活中。“二十四节气”“春节”相继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时节正走向世界。当节气文化的“自然时间”与工业文明的“机械时间”相遇,四时轮动的时间观与持续向前的时间观如何对话?实现二者对话应(  )
①求同存异,实现不同时间观从个性到共性的转化
②各美其美,以不同时间观为基础发展各民族文化
③尊重差异,在跨文明对话中增进对不同时间观的理解
④美美与共,在交流借鉴中实现不同时间观的互补共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2、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注意: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答】①错误,分析可知,实现不同时间观的对话需在承认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性,而非简单强调“个性到共性的转化”;
②错误,分析可知,不同时间观是不同文化的体现,而不是以不同时间观为基础发展各民族文化,应该是基于本民族的社会实践等基础来发展文化,时间观是文化的一部分;
③正确,分析可知,尊重差异是跨文明对话的前提,增进理解有助于化解时间观冲突;
④正确,分析可知,美美与共强调在交流中互补共生。不同的时间观都有其独特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能够实现互补共生、共同发展,使节气文化的“自然时间”与工业文明的“机械时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16.(2025春 杭州期末)“讲故事”是国际文明交流的有效方式。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喀山,谈到了两国打破壁垒,构建互联互通的“万里茶道”;在秘鲁利马,讲起了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先辈闯出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些中国故事(  )
A.彰显了我国以宽广胸襟交流互鉴、合作共赢
B.体现出我国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以实现公平正义
C.反映了中国在促进各国发展中谋求本国发展
D.蕴含着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价值追求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解答】A正确,分析可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喀山和秘鲁利马讲述的中国故事,如“万里茶道”和海上丝绸之路,都体现了我国在历史上就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互鉴,寻求合作共赢的精神。这些故事彰显了我国以宽广胸襟进行国际文明交流;
B错误,分析可知,虽然我国确实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但题干中的故事主要强调的是文化交流和合作共赢,而非直接实现公平正义;
C错误,分析可知,中国始终坚持“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非“在促进各国发展中谋求本国发展”;
D错误,分析可知,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价值追求”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17.(2025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为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中国持续扩大免签国家范围。2025年6月9日至2026年6月8日,中国对沙特、阿曼、科威特、巴林4国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试行免办签证入境,中国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大至47个国家。扩大免签国家范围有利于(  )
①摒弃既有国际秩序,是对全球化逆流的有力回应
②降低人员往来的成本,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③促进人文交流,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软实力
④增强政治互信,有效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①必然性: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②重要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3)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解答】①错误,全球化逆流主要体现在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扩大免签国家范围主要是促进人员往来等,并非直接对全球化逆流的有力回应,且以摒弃既有国际秩序来回应也不合理;
②正确,对更多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办签证入境,这就减少了签证办理过程中的时间、费用等成本,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华经商、旅游等;
③正确,当更多国家的人员因为免签政策来华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等,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了解。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展示中国开放、包容的形象,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和软实力;
④不合题意,题意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扩大免签国家范围主要侧重于促进人员在旅游、经商、交流等方面的往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增进了解。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18.(2025春 南通期末)“吴风锡语 春在梅里”2025泰伯庙会暨吴文化发展传承惠民活动在无锡梅里古镇热闹开场。作为江南地区新年的第一个庙会,今年的泰伯庙会通过民俗展演、文旅融合、跨国合作等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破圈”走向世界舞台。泰伯庙会“破圈”走向世界舞台的有益启示是(  )
A.要立足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需求
B.要主动承担起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责任
C.要注重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物质标识和文化精髓
D.要创新搭建为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支撑的平台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解答】A说法错误,文化发展应立足本国国情和人民需求,而不是立足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需求;
B不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泰伯庙会推动传统文化“破圈”走向世界舞台,重点在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而不是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C不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物质标识和文化精髓相关内容,主要说的是通过民俗展演、文旅融合、跨国合作等形式推动文化走向世界;
D符合题意,依据题意信息可知,泰伯庙会通过民俗展演、文旅融合、跨国合作等形式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这些形式就是创新搭建的为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支撑的平台,说明通过创新传播平台可以推动优秀文化对外传播。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9.(2025春 重庆期末)在国际社会中,中国人正越来越多地承担起重要角色,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使者。要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派遣、鼓励更多中国人到国际组织就职是必由之路。为此(  )
①政府要支持青年学生前往国际组织学习,增强专业本领
②青年要构建跨文明认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③高校应当革新课程,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夯实人才储备
④中国青年要开拓国际视野,全面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经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解答】①正确,政府支持青年学生到国际组织学习,能增强其专业本领,为到国际组织就职储备人才;
②错误,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构建跨文明认同”表述不准确,青年应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而非构建跨文明认同;
③正确,高校革新相关课程,能系统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培养适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人才,为到国际组织就职夯实储备;
④错误,“全面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经验”说法错误,对发达国家经验应辩证学习,不是“全面吸收”。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20.(2025春 五华区校级月考)美国“TikTok难民”涌入中国社交应用小红书的新闻刷屏网络。目前,平台上的中美网友围绕宠物、美妆、美食、旅行等话题友好互动,很多中国网友不仅热情介绍自己的生活,也分享来自大洋彼岸的精彩故事,有美国网友说:“在小红书上看到丰富多彩的中国、真实的中国。”这表明(  )
①中国网友用更具时代感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②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社交媒体已成为中美两国交往的主渠道
③中美文化各具魅力价值,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
④中国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借鉴并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交流的意义与途径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注意: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2、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解答】①③正确,在中国社交应用小红书平台上的中美网友围绕宠物、美妆等话题交流,表明中美文化各具魅力与价值,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中国网友用更具时代感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②错误,社交媒体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有利于两国交流交往,但成为主渠道的说法夸大其作用;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我国借鉴并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答过程要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可以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