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检测(二) (含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检测(二) (含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简介

期末检测(二)
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2分;第7~9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如图是小明给家人盛饭时的情景。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
A.刚煮熟的米饭温度约为10℃ B.吃完一碗米饭用时约为1 s
C.碗口的直径约为12 cm D.空碗的质量约为10 kg
2.东汉民俗著作《风俗通义》中有“其形参差,像凤之翼”的记载,指的就是排箫。如图是1997年在河南省鹿邑县长子口墓出土的我国西周初期的骨排箫,是由13根禽类腿骨骨管组成,编管长度不同,主要是为了演奏时改变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传播速度
3.大连四季分明,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盛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上附着一层霜
C.深秋,树叶上的露在太阳出来后消失了
D.寒冬,堆在户外的“雪人”变小了
4.公元前4世纪,墨家就做过小孔成像的实验,并给予分析和解释。《墨经》中明确地写道:“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下列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小孔成像相同的是 ( )
A.露珠下的叶脉放大了 B.塔的倒影
C.日食 D.海市蜃楼
5.如图所示,为了减小噪声的影响,给靠近住宅区的高架桥安装隔音板,这是 (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的传播速度
6.夜晚在湖边散步时,可以看到平静的湖面上呈现“明月挂枝头”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明月”和“树枝”的成因分别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B.“明月”和“树枝”都是实像
C.水中的“明月”比空中的明月小
D.“明月”到水面的距离比“树枝”到水面的距离远
7.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家里厨房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用锅煮饺子。在煮饺子过程中想到下列物理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 )
A.盖锅盖的目的是减少散热,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B.水沸腾后仍然大火加热,会使饺子更快煮熟
C.锅盖上方的“白气”是空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D.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应避免烫伤
8.如图甲是电脑光电鼠标,鼠标中的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光,通过棱光透镜后照射到粗糙的鼠标垫上,光路如图乙所示,反射光经成像透镜在光学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上会聚成像,以此来捕捉移动的不同位置。图乙中光学传感器、凸透镜、发光二极管等元件固定在鼠标内,已知成像透镜到鼠标垫上光点的距离为7 mm,光学传感器距成像透镜 3 m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光照射在鼠标垫上时发生漫反射 B.光学传感器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成像透镜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D.棱光透镜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9.甲、乙两车相向做直线运动(即两个车分别朝着对方运动),从甲车出发开始计时,两车距乙车初始位置的距离s 随时间t 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车的运动速度为10 m/s B.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0 s
C.15 s时,甲、乙两车相距225 m D.30 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0.叩诊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诊病方法,医生用手指叩击被检查者身体,使之产生声音。该声音是由叩击部位 产生的,并通过 传入医生耳中。
11.如图所示,一列高铁在旷野里疾驰,以列车为参照物,铁路两旁的树木是 的。人们通过广播播报了解到站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12.电视屏幕的彩色画面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通过不同比例混合呈现的;某同学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偶尔远眺窗外景物,光路如图所示,他应选用 (选填“凸”或“凹”)透镜制作的眼镜矫正视力,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13.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沿着玻璃板M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 的位置。点燃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前面,通过移动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点燃蜡烛A的像的位置。
14.洗手间内配备的热风干手器,可以很快将湿手吹干。吹出热风,不仅提高了手上的水的温度,还加快了水表面上的 ,进而加快手上的水 。
15.甲、乙是两个质量相等的球,其中一个是空心的,另一个是实心的,它们从外观上来看,体积均为V ,构成甲、乙两球的物质密度比为3:2,则两个球实心部分体积之比 ,空心球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6.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在玻璃表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请画出相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如图所示,发光点 S 发出两束光,请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束光线的传播径迹。
四、实验题(本题共4小题,共24分)
18.(6分)小明在“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实验中除了上述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下表是小明在实验中记录的信息: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在 AC 段的平均速度 小车在下滑过程中的速度越来越 。
(3)小车从A 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中,在路程中点的速度表示为 ,在时间中点的速度表示为v ,分析得出 v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实验结束后,小明用刻度尺多次测量小车的长度,若四次读数分别是9.18cm、9.01 cm、9.00 cm、9.02 cm,则该小车的长度应记为 cm。
19.(6分)某同学想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选用器材如图甲所示。
(1)图甲的器材组装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实验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3)用酒精灯加热,当水温接近70℃时每隔1m in记录一次温度,同时观察水中的气泡情况。5min后观察到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此时水 (选填“尚未”或“正在”)沸腾。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水温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可得出的探究结论为:水在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水在沸腾后, 。
(4)其他A、B两个小组的同学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出水的沸腾图像,如图丁所示。两图像存在差别的原因可能是 B 组水的 (选填“质量大”或“初温低”)。
(5)在水沸腾过程中,往烧杯的沸水中迅速加入一些冷水,冷水的质量比烧杯里的水的质量小,用同样的火焰将水再次烧开。下列能反映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的是 (填字母序号)。
20.(6分)小江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图中未画出光屏的位置)。
(1)实验前,调节光具座上的器材,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 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2)实验时,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承接到的像将向 移动;为了使像回到光屏的中央,接下来小江应该将凸透镜向 移动。(均选填“上”或“下”)
(3)某次实验中光屏上已承接到像,若此时用不透明的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承接到的像的情况是 (填字母序号)。
A.烛焰的完整像 B.烛焰的上半部分像
C.烛焰的下半部分像 D.烛焰的左半部分像
(4)当蜡烛和透镜处于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承接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则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至少大于 cm。
(5)小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变蜡烛的位置,先、后得到图乙中①~④共四种烛焰清晰的像。若将这些像所对应的物距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则正确的顺序是 。
21.(6分)妈妈送给小普一个纯金吊坠,小普想通过学过的密度知识,利用天平和量筒判断吊坠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实验过程如下:(已知纯金的密度为19.3g/cm )
(1)调节天平水平平衡时,指针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动。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吊坠的质量,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吊坠的质量是 g。
(3)将吊坠浸没在装有 35 mL 的水的量筒中,液面如图丙所示,吊坠密度是 g/cm ,吊坠是 (选填“空心”或“实心”)的。
(4)小普还想知道妈妈的实心手镯是否由纯金制成,但是手镯无法放入量筒中,于是他利用电子秤、杯子、记号笔等工具进行了测量,如图丁所示。
①用电子秤测出水和杯子的总质量m ,如图 A 所示;
②将手镯浸没在水中,测得杯子、水、手镯的总质量m ,如图 B 所示,在水面作标记,然后取出手镯;
③向杯中缓慢加水,让水面上升至标记处,测得杯子和水的总质量m ,如图C所示。根据以上测量,可得手镯的密度表达式为 (用 n 、m 、m 和ρ水表示)
④小金提出小普上面测手镯体积时,由于取出手镯时有水附着在手镯上,使测得的手镯体积偏大,导致密度偏小,请你判断小金的说法是否正确 。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3小题,共22分)
22.(9分)如图是我国“奋斗者”号无人潜水器。在某次下潜实验中,从潜水器接触水面开始计时,前5s下潜了60m,继续以20m/s的速度匀速下潜45s,悬停在海中某一深度。此时向海底发射一束超声波,10s后收到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 500 m/s,试求:
(1)潜水器在前5s 下潜的平均速度。
(2)潜水器悬停的深度。
(3)此海域的深度。
23.(7分)“全碳气凝胶”是一种多孔状、类似海绵结构的硅元素固体,有较强的吸附效果,看似脆弱不堪,其实非常坚固。如图所示,一块体积为 的气凝胶,质量仅有 90 mg。试求:
(1)该“全碳气凝胶”的密度。
(2)“全碳气凝胶”是吸油能力最强的材料,它最多能吸收自身质量900倍的有机溶剂(例如原油),可用于处理海上的漏油事故。已知原油的密度 则 的“全碳气凝胶”最多能吸收多少立方厘米的原油
24.(6分)元旦期间,小明全家驾驶如图甲所示的新能源汽车到北京体验“音乐公路”之旅,同时也了解了一些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技术。
(1)我国自主研发的碳纤维材料能在汽车制造领域大显身手,与它自身的轻量化、高强度等优点有关。其中“轻量化”是指碳纤维材料的 (选填“密度”或“质量”)小。
(2)汽车上的很多零部件在成型过程中需要用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加热,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
(3)汽车车窗采用的“智能玻璃”,除了可以调节温度和透明度,还具有单向透光功能,可以从车内看到车外明亮的景物,而车外看不见较暗的车内景象。
①寒冷天气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容易出现一层白雾,调节玻璃温度即可除雾。
②物体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的量,用光照度表示。“智能玻璃”能根据车外光照度自动调节透明度,使车内的光照度为一个适宜的定值。透明度是指车内光照度与车外光照度的比值,经测算玻璃的透明度和车外光照度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玻璃的透明度随车外光照度的增加而 ;当车外的光照度为150 lx时,车内的光照度为 lx。
如图丙所示,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横向凹槽,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悦耳的乐曲。设定乐曲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392 Hz,若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是0.04m,则音乐公路规定的汽车行驶速度是 m/s。
一、选择题
1. C 2. A 3. B 4. C 5. B 6. D7. AD 8. ACD
9. AC 国解析 从图像看出,甲车 40 s内通过的路程为 400 m(两车初始时相距400 m),速度为 10 m/s;因为是从甲车出发开始计时,乙车是在第 10s出发,所以乙车比甲车晚出发 10 s;乙车 30 s 内通过的路程为150 m,速度为5m /s,15 s时,甲车通过的路程为 10 m/s×15 s=150 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5 m/s×5 s=25 m,400 m-150 m-25 m=225 m;30s时,两车相遇。
二、填空题
10.振动 空气(或介质)11.运动 信息
12.绿 凹 13.平面镜 未点燃
14.空气流动 蒸发(或汽化)
15.2:3 目解析甲、乙两球质量相等, 则可以看出甲的实心部分小于乙,甲
是空心的,甲、乙两球体积均为 V ,甲球实心部分体积为 空心部分体积为
三、作图题
16.如图所示。
17.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秒表
(2)0.3 大
(3)大于 (4)9.01
目解析 (3)由(2)可知,小车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在时间中点时,小车还未过路程的中点,则此位置的速度 υ 必然小于v 。
19.(1)自下而上 (2)96
(3)正在 温度(随时间增加而)保持不变 (4)质量大 (5)C
解析 (5)水在再次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只有 B、C符合,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水的沸点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只有C正确。
20.(1)同一高度 (2)上 下
(3)A(4)20(5)①②④③
21.(1)左 (2)26.4 (3)8.8 空心
④不正确
目解析(4)④虽然取手镯时带出了水,但是第③步加水时,已经把损失的水补上了,此时的水量就是第①步时的水量;进一步加水到标记处,是手镯排开的水量,没有水的损失。
五、综合应用题
22.解:
s =v t =1 500 m/s×5 s=7 500 m
=8 460 m
答:(1)潜水器在前 5 s下潜的平均速度是12 m/s。
(2)潜水器悬停的深度是960 m。
(3)此海域的深度是 8 460 m。
23.解:
=0.3g
答:(1)该“全碳气凝胶”的密度是3×
(2)100 cm 的“全碳气凝胶”最多能吸收 300 cm 的原油。
24.(1)密度 (2)红外线
(3)①内 ②减小 60 (4)15.68
目解析(3)②透明度是车内光照度与车外光照度的比值,由图乙可知,车外光照度为 150 lx,透明度为 40%,则车内光照度为150 lx×40%=60 lx。
(4)第一个音符频率为 392 Hz,即 1 s的时间振动 392 次,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上下振动 1 次,相邻凹槽间距离为0.04 m,要完成392 次振动,汽车通过的距离为 0.04 m×392=15.68 m,即 1 s内通过的距离为 15.68 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