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三课 共建网络美好家园3.2 营造清朗空间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1.政治认同:认同国家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政策,理解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性。2.道德修养:树立网络道德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尊重他人隐私,拒绝网络暴力。3.法治观念: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理解恪守法律、遵守网络规则是公民的基本义务。4.责任意识:增强主动传播网络正能量的责任感,践行“争做中国好网民”的承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全面认识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教学难点: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学习目标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同一个软件不同的用法:某音有人用它刷单诈骗有人用它传播知识或者学习有人用它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人是相约峡谷,休闲放松;有人却是24小时联机不下线,游戏永动机。同一个软件不同的用法:某耀媒介素养水平不同1.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思考: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多元化,即使面对同一款APP、同一条信息,不同的人选择不同,这取决于什么 媒介素养一般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是否浏览?是否合适?是否正确?是否有用?①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利用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总述】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中学生应具备的媒介素养自重、自律,文明健康上网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发现不良信息及违法、违规网站,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AI时代,网上出现很多信息,但是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扰:刷着手机,盯着电脑盲目浏览,结果没时间学习看书,一天什么也没做?当你在用手机搜索资料时,突然出现AI魔改视频,你会选择看或者不看呢?Yes:对与学习无关的信息无抵抗能力。No:学会“ 学会信息节食”②学会选择网络信息。我们要学会“信息节食”。不能把自己禁锢在“信息茧房”中。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信息节食”: 是指通过主动控制和管理信息摄入量,避免信息过载的生活方式,核心在于筛选高质量信息并提升使用效率。 “信息茧房”:是用户在网络上被“定制化”信息包围的状态。算法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点击偏好等,量身定制出一个信息流,使用户只能接触到自己想看的信息久而久之,用户就如同被封闭在了“茧”里。原因:互联网上信息无限,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做法:A.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对学习和生活有意义的信息,不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学会“信息节食”。B.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把自己禁锢在 “信息茧房” 中,从而丧失接触不同事物和观点的机会。相关链接①青少年要正确认识网络,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②树理想,立长志,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③自我鼓励,加强信念。反复暗示自己"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戒除"的信念。④将网络的危害和戒除网瘾的决心写下来,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⑤加入社团,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融入现实人际交往。青少年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网络上传播了下列言论,你相信了几个?(1)故宫建成600年没有过积水(2)持续强降雨致卢沟桥坍塌(3)因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污染海盐,盐价将上涨(4)烧伤烫伤后抹牙膏或酱油,可以减轻疼痛,消除肿胀。(5)个人二维码收款要补税。小琳看了之后,立马转发到了微信朋友圈。思考:小琳的做法对吗?为什么?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③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原因:在网络时代,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有的人有意无意歪曲事实甚至制造谣言,误导公众;有的人实施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有的人恶意发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造成恶劣影响。做法:我们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学会分析判断网络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智者。 新修订的《刑法》规定,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达到500次以上的,要承担刑事责任。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虚假消息,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将被处以七年有期徒刑。方法与技能如何辨别网络谣言道德角度AI“魔改”老剧违背了对经典文化的尊重。老剧是特定时代的艺术结晶,承载着创作者的心血和观众的情感记忆,随意“魔改” 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是对原创的不尊重。同时,部分恶意“魔改”,比如歪曲剧中人物形象、篡改积极向上的剧情内涵,会误导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损害了文化传承的严肃性和纯正性,影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正向传播。法律角度从著作权来看,未经授权对老剧进行AI“魔改”,侵犯了原剧著作权人的改编权。即使老剧年代久远,其著作权依然受法律保护,“魔改”者不能擅自改变原作品并传播。若“魔改”后的作品用于商业用途,如通过投放广告、售卖周边等获利 ,还涉嫌侵犯原剧著作权人的复制权、发行权等,严重的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甚至可能因非法经营等问题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原因:网络无限,自由有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做法:我们要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不宣泄负面情绪,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不恶意攻击他人,拒绝网络暴力和欺凌…… 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通过AI技术复活“国宝”当刚劲古朴的兵马俑打起行云流水的太极拳,三星堆青铜面具欣赏川剧变脸绝活,长信宫灯宫女现身现代智能家居展,博物馆“千年顶流与非遗界“璀璨宝藏”携手共舞,AI让这场跨越时空的“组团跨界”悄然开启,跨越千年薪火合鸣,历史与现代撞了满怀!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⑤传播网络正能量。要求:A.我们要努力提高媒介素养,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高扬主旋律,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网上精神家园;B.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投身于公益行动,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做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创新者。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青少年应该如何利用网络?①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利用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②学会选择网络信息。我们要学会“信息节食”。不能把自己禁锢在“信息茧房”中。③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我们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学会分析判断网络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智者。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⑤传播网络正能量。启思导行强国使命心头记,时代新人笃于行。向上向善共营造,上网用网要文明。善恶美丑知明辨,诚信友好永传承。传播中国好故事,抒写青春爱国情。个人信息防泄露,谣言蜚语莫轻听。适度上网防沉迷,饭圈乱象请绕行。远离污秽不炫富,谨防诈骗常提醒。与人为善拒网暴,守好底线不欺凌。线上新知勤学习,数字素养常提升。网络安全靠你我,共筑清朗好环境。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请你结合《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争做中国好网民”为主题,写一份倡议书。课堂小结:营造清朗空间如何利用网络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② 要学会“信息节食”。③自觉抵制不良信息。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⑤传播网络正能量。1.网民猫一杯与同事薛某共同策划、编造“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系列视频脚本造成恶劣影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徐某某、薛某及二人所在公司作出行政处罚。网红猫一杯捏造虚假信息事件引发公众对于自媒体创作的反思。这警示我们( )①自由就是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②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③一切违法行为都将受到刑罚处罚④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法定义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课堂练习2.2025年1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以《真相来了:这些都是谣言》为题,报道了四起典型网络谣言案件。网络谣言会影响当事人的信誉,引发社会信任危机,损害公共利益。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 )①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工作②学会辨别网络信息,提高媒介素养③恪守道德、遵守法律,自觉抵制网络谣言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环境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B课堂练习3.“用中性笔组装狙击步枪,90%超高仿真度,可发射,在学校就能做。”近一段时间,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一些教大家制作“笔枪”的视频,3支普通的中性笔被拆解,重新组装后,一把迷你“笔枪”便完成了。然而,看似简单有趣的制作背后,却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面对上述现象,青少年应该( )①为“手工教学”视频设立红线,规范其行为②学会辨别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切勿盲目从众③创作者享有创作自由,尊重作者的智力成果④增强安全意识,对身边的潜在危险保持警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D课堂练习4.202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人工智能发展促进法(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中国人大网、立法意见征集系统等平台提出建议。截至3月1日,共收到8.6万条意见建议。这一做法体现了( )A.网络为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提供便捷渠道B.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C.网络是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的核心环节D.网络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A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