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手电筒的秘密(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8 手电筒的秘密(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手电筒的秘密》教学设计
课题 3.8 手电筒的秘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手电筒发光的核心是“闭合电路”(电池、导线、小灯泡连接形成电流回路);
2. 理解小灯泡、电池、导线的结构特点及在电路中的作用(如电池提供电能,导线传输电流,小灯泡发光消耗电能);
3. 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其他照明工具(如LED)的电路连接原理。
科学思维: 1. 通过“拆解手电筒”“连接实验”等活动,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2. 能通过比较不同连接方法(如短路、断路、通路),归纳“闭合回路”的共同特征,发展逻辑归纳能力;
3. 能结合小灯泡和电池的结构(如灯丝、正负极),推理电路连接的作用。
探究实践: 1. 能规范操作“拆解手电筒”“连接电池与小灯泡”等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如连接方法、亮/不亮);
2. 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对比实验(如不同导线连接方式),用图画或表格记录现象;
3. 能安全使用实验材料(如电池、导线),遵守“勿用插座电”“勿直接连电池两端”的规则。
态度责任: 1. 对“手电筒发光原理”产生好奇,愿意主动探究“看不见的电流”;
2. 养成“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如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不主观臆断);
3. 体会科技发展对生活的改善(如LED高效节能),初步树立“节约能源”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闭合电路”是手电筒发光的关键;归纳不同连接方法的共同点(形成通路)。
难点: 结合小灯泡和电池的结构(如灯丝、正负极),推理“电流如何在闭合回路中流动”;区分LED与传统小灯泡的连接差异。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生活情境,唤醒前概念(5分钟) 活动1:实物观察,提问激趣 教师手持手电筒(关闭状态),提问:“谁能说说手电筒的组成?它为什么能发光?”(预设回答:“有电池、灯泡、按钮;按下按钮就亮了”) 活动2:揭示课题 展示图(教材页面):“今天我们就来当‘小工程师’,拆解手电筒,探究它发光的秘密!”(板书课题:手电筒的秘密)
课 程 学 习 (二)课程学习:实验探究,建构概念(25分钟) 环节1:拆解手电筒,观察结构(6分钟) 任务驱动:展示图“探究与实践”板块:“请小组合作拆解手电筒,观察它的组成部分,并用图画或文字记录。”(结合图片中手电筒结构示意图) 实验探究: 学生拆解手电筒,观察部件(电池仓、按钮、小灯泡、金属触点等); 教师巡回指导,提问引导:“小灯泡的玻璃壳里有什么?(灯丝)电池的正负极在哪里?(金属触点)按钮的作用是什么?(接通/断开电路)” 小结:手电筒的核心部件是电池(电源)、小灯泡(用电器)、导线(连接导体),三者共同构成电路。 环节2:实验验证,点亮小灯泡(8分钟) 任务驱动:展示第2张图“想办法用电池、导线点亮小灯泡”,提问:“如何用电池、导线和小灯泡连接,让小灯泡亮起来?”(发放实验记录表) 实验指导: 强调安全规则:“勿用插座电实验,勿直接连电池两端(短路会损坏电池)”; 示范连接方法:电池正极→导线→小灯泡→导线→电池负极(形成闭合回路); 学生分组实验,尝试不同连接方式(如短路、断路),记录“亮/不亮”现象。 交流汇报:各组分享实验结果(预设:“只有闭合回路时小灯泡才亮”),教师用动画演示电流流动路径(从正极→导线→灯泡→导线→负极)。 环节3:归纳共同点,理解闭合回路(7分钟) 任务驱动:展示第3张图“比较这些连接方法,归纳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提问:“哪些连接能让小灯泡亮?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小灯泡和电池结构示意图) 实验记录单示例: 连接方法 小灯泡是否亮 我的发现 (电流是否通路)电池正极→导线→小灯泡→导线→电池负极√电流从正极出发,经导线、灯泡回到负极,形成闭合回路电池正极→导线→小灯泡(不接负极)×电流无法回到负极,电路断开电池正极→导线→导线→电池负极(无灯泡)×电路中无用电器,电流无意义
小组讨论:结合实验记录,对比“通路”“断路”“短路”现象,归纳结论:“只有当电池、导线、小灯泡连接成闭合回路(电流能循环流动)时,小灯泡才会亮。” 教师总结:闭合回路是手电筒发光的关键(板书:闭合回路=电池+导线+小灯泡)。 实验记录单(学生用) 实验名称 实验步骤我的发现实验1:拆解手电筒观察手电筒部件并记录手电筒由电池、导线、小灯泡等组成实验2:点亮小灯泡连接电池、导线、小灯泡只有闭合回路时小灯泡才亮实验3:对比连接方法尝试短路、断路等连接短路/断路时小灯泡不亮
环节4:拓展应用,了解LED照明(4分钟) 任务驱动:展示图“发展的照明工具”,提问:“现代照明工具(如LED)与传统小灯泡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电路连接有什么共同点?”(结合图片中LED连接示例) 知识拓展: 介绍LED(发光二极管):更节能、寿命更长,需区分正负极; 强调:“无论用小灯泡还是LED,都需要形成闭合回路才能发光。”(结合图片中“遵循电路连接方法”的文字)
课堂 小结 (三)课堂小结:总结提升,强化概念(3分钟) 学生分享:“今天你知道了手电筒发光的哪些秘密?闭合回路需要哪些元件?”(预设:“闭合回路需要电池、导线、小灯泡;电流从正极出发,经导线、灯泡回到负极”) 教师总结: “手电筒发光的核心是闭合电路:电池提供电能,导线传输电流,小灯泡消耗电能发光。现代照明工具(如LED)也遵循这一原理。科学探究让我们看清了‘看不见的电流’!”
板书设计 手电筒的秘密 手电筒的组成: 电池(电源)→ 提供电能 导线(导体)→ 传输电流 小灯泡(用电器)→ 消耗电能发光 发光原理: 闭合回路(电池+导线+小灯泡)→ 电流循环流动→ 小灯泡亮 拓展:现代照明工具(如LED) 同样需要闭合回路,更节能、高效
教学反思 目标达成:学生通过拆解手电筒、连接实验,能准确描述闭合回路的组成;多数学生能通过对比实验归纳“闭合回路是发光关键”。 亮点:实验材料简单易操作(电池、导线、小灯泡),学生参与度高;联系生活实际(LED照明),体现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改进点:部分学生对“电流流动路径”的理解较抽象,可增加“用荧光粉标记导线”的演示实验,直观展示电流方向;拓展环节可提供LED实物,让学生亲自连接,深化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