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食物的营养》教学设计课题 4.12 食物的营养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等六大营养素;2. 理解不同食物富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如谷类含淀粉、肉类含蛋白质);3. 认识“均衡饮食”的科学依据(单一食物无法满足全部营养需求)。科学思维: 1. 能通过“记录—分类—实验”的科学方法,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2. 学会用“对比实验”(如滴碘液检测淀粉)和“观察法”(如按压法检测水、油)获取证据;3. 发展“因果推理”能力(如“长期只吃一种食物会导致营养不良”)。探究实践: 1. 完成“一天食物记录”和“食材分类”活动,设计并填写记录表;2. 规范操作“按压法”“滴碘液法”检测食物中的水分、脂肪、淀粉;3. 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如“馒头滴碘液变蓝,说明含淀粉”)。态度责任: 1. 养成“均衡饮食”的健康习惯,主动向家人宣传偏食的危害;2. 体会科学技术对健康生活的指导作用(如营养师职业);3. 尊重传统文化(如豆腐制作技艺),增强文化认同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食物中六大营养素的名称及常见食物来源; (2)学会用“按压法”“滴碘液法”检测食物中的水分、脂肪、淀粉; (3)理解“不能偏食”的科学依据。难点: (1)综合分析多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绘制“一日饮食营养图谱”; (2)规范使用酒精灯,完成“检测脂肪燃烧”实验(拓展); (3)联系生活实际,说明“均衡饮食”对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一)情境导入:我的一日“食”光 (5分钟) 提问互动: 展示图片的食物图片(西瓜、面条、肉类等),提问:“你昨天早餐吃了什么?午餐呢?晚餐和其他零食呢?”(预设:面包、鸡蛋、米饭、苹果等) 追问:“如果明天只能吃一种食物(如馒头),你会觉得身体有什么变化?”(预设:饿、没力气、可能生病) 揭示课题:“食物不仅让我们吃饱,还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食物的营养》!”(板书课题)课 程 学 习 (二)探究活动一:记录与分类——我的一日饮食(15分钟) 任务1:完成“一天食物记录表” 学生独立填写“早餐、午餐、晚餐、其他”餐次的食物名称(如早餐:牛奶、鸡蛋、包子;午餐:米饭、炒青菜、鱼肉)。 小组交流:“哪些食物是重复出现的?哪些是不同餐次的特色食物?”(预设:米饭、面条是主食,每天都有;水果多在其他餐次) 任务2:分析“食材分类” 教师讲解分类标准(谷类/薯类、蔬菜/水果、肉类/蛋/水产品、奶制品、其他),展示图片的食材图片(米饭、炒白菜、酱牛肉等)。 学生分组将“一天食物记录表”中的食材填入“食材分类记录表”(如:米饭→谷类;黄瓜→蔬菜;鸡蛋→蛋;牛奶→奶制品)。 教师点评:“分类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食物的来源和营养特点!”(板书:食材分类) (三)探究活动二:实验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20分钟) 子活动1:检测水分和脂肪(按压法)(结合图片) 实验指导: 教师示范:取一片黄瓜,放在白纸上按压,观察是否有水迹;取一颗核桃,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是否有油迹。 提问:“水迹说明食物含什么?油迹呢?”(预设:水迹→水分;油迹→脂肪) 强调安全:“实验后及时清理白纸,避免油脂残留。” 学生实验: 分组检测黄瓜(水分)、核桃(脂肪)、馒头(无油迹)、白菜(无油迹),记录实验现象(记录表1)。 子活动2:检测淀粉(滴碘液法)(结合图片) 实验指导: 教师演示:在馒头和白菜上各滴1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馒头变蓝,白菜不变蓝)。 提问:“为什么馒头滴碘液会变蓝?这说明它含什么营养成分?”(预设:淀粉遇碘变蓝,馒头含淀粉) 注意事项:“碘液用滴管取,避免滴太多;实验后及时洗手。” 学生实验: 分组检测馒头(变蓝)、白菜(不变蓝)、鸡蛋(不变蓝),记录实验现象(图片记录表2)。 子活动3:综合分析——我的食物营养图谱(结合图片) 各组汇总实验结果,结合“食材分类记录表”,绘制“一日饮食营养图谱”(如:谷类→淀粉;肉类→蛋白质;蔬菜→维生素;奶制品→钙等)。 教师提问:“你的饮食中哪种营养成分最多?哪种最少?”(预设:淀粉多,维生素少) (四)探究活动三:研讨“偏食的危害”与职业认知(10分钟) 研讨“为什么不能偏食”(结合图片4): 提问:“如果长期只吃馒头(谷类),身体会缺少哪些营养?”(预设:蛋白质、维生素、脂肪) 结合图片的“人体六大营养素”文字,总结:“蛋白质是长身体的材料,维生素预防疾病,脂肪提供能量……任何一种食物都无法包含所有营养,所以不能偏食!”(板书:均衡饮食) 职业认知:营养师的作用(结合图片): 播放图片的营养师工作视频(医院、运动场、婴儿喂养场景),提问:“营养师是做什么的?为什么需要这个职业?”(预设:指导膳食、传播健康知识,促进公共健康) 讨论:“如果你是营养师,会给挑食的小朋友什么建议?”(预设:多吃蔬菜补充维生素,吃鸡蛋补充蛋白质) (五)拓展活动:传统美食中的营养——制作豆腐(5分钟,可选) 展示图片的豆腐制作流程(泡豆、磨浆、滤浆、煮浆、点卤、成型),提问:“豆腐为什么营养丰富?它主要含哪种营养成分?”(预设:蛋白质,图片提到“营养价值与牛奶相近”) 布置课后实践:“和家长一起用黄豆制作豆浆,观察制作过程,记录豆浆的营养特点。”(渗透传统文化)课堂 小结 (六)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 (5分钟) 学生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检测食物营养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偏食?”(预设:按压法看水、油;滴碘液测淀粉;单一食物无法满足全部营养) 教师总结:“食物是生命的‘能量库’,均衡饮食是健康的基础。希望大家用科学知识指导饮食,做自己的‘健康小管家’!” 课后作业(分层设计): 基础题:完成“一日饮食营养图谱”,标注每种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图片)。 实践题:用滴碘液法检测家中其他食物(如土豆、面包),记录是否变蓝(图片)。 拓展题:采访家人或营养师,记录一条“均衡饮食”的小建议(图片)。板书设计 食物的营养 记录与分类: 一天食物记录表 → 食材分类(谷类/薯类、蔬菜/水果、肉类/蛋/水产品、奶制品、其他) 营养成分检测: 按压法:水迹→水分;油迹→脂肪 滴碘液法:变蓝→淀粉;不变蓝→无淀粉 核心结论: 人体需要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 任何一种食物无法包含全部营养 → 不能偏食! 态度责任: 均衡饮食;尊重营养师职业;传承传统美食(如豆腐制作)。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滴碘液法”实验中操作不规范(如滴液过多),需加强“滴管使用”的示范;“绘制营养图谱”时,个别小组分类笼统(如将“鸡蛋”仅归为“肉类”),需细化分类标准;豆腐制作拓展活动可作为第二课时实践,增强动手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