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教学背景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对《天文学上的 旷世之争》的学习,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 以及不同宇宙结构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相互关 系。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 “宣夜说 ”、“盖天说 ”、 “浑天说 ” 等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如何通过批判性思 维探讨科学理论的演变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 学 生还将了解到关增建等科学家在天文学领域所做的贡献, 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史的兴趣。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积累重要的字词, 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培养 学生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鼓 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研读 和拓读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态度的 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识记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了解 “宣夜说”“盖天说 ” “浑天说 ” 等学说的基本观点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探讨科学理论、思想的演变对科 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与创造能 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 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意识。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重难点 (1)理解 “浑盖之争 ” 的本质及其在中国古代天文学 发展中的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视角分析科学争论的能 力。 (2)掌握中国古代四种宇宙结构学说的基本观点及其相 互关系,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探讨科学理论演变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引导学 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教学方式与策 略 讲授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 教师: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波澜和曲折,这些争 论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在西方, 大家熟知的是哥白尼的日 心说与托勒密的地心说之间的长期讨论。这场辩论不仅推 动了天文学的发展,还促成了哥白尼革命,并最终建立了 近代科技体系。那么, 在东方,尤其是在对宇宙结构的认 识上,又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争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 习《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这篇文章。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开始思考东西方天文学 发展的差异) 教师:本文的作者是关增建,1956 年生,博士生导 师,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学史和计量史的研究。他出版了 多部著作,并发表了百余篇论文,是中国计量史研究领域 的重要学者之一,被誉为 “ 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 ” 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和《中华 文明史话 计量史话》。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增加了对文章的信任感) 教师: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有识之士早 在 20 世纪初就开始呼吁二者之间的融合。哈佛大学校长 康奈特曾提议用 “科学与学术 ” 的概念来兼顾两者,这 个想法广受欢迎。萨顿则倡导在自然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之 间建立一座桥梁,即科学史。2006 年,上海交通大学人 文学院科学史系的江晓原、关增建等四位知名教授联合推 出了一部科学史著作《科学史十五讲》。这本书从科学史 的意义和发展入手,前五讲追溯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 拉伯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关 注具体的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和化学等。本文选 自该书第三讲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 (学生:理解写作背景,感受到科学史的重要性) 二、自读 要求:请同学们标出文中重要字词,并绘制文章的思 维导图。 (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标注重点字词,并绘制思维导 图)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这些字词的读音。安 谧 (mì)、槃 (pán)、滂沲 (tuó)、周髀算经 (bì)、晷 (g ) 影。 (学生:跟读并纠正自己的读音)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波澜起 伏 ” 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后多指文艺作品 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 形容事物激动人心;“旷日持 久 ” 多费时日,拖得很久;“不绝如缕 ” 多形容局面危 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可见一斑 ” 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相形见 绌 ” 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赫赫有名 ” 形 容声名非常显赫;“息息相关 ” 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 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一针见血 ” 比喻话说得简短而 能切中要害;“根深蒂固 ”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圭臬 ” 指准则或法度。 (学生:理解并记忆这些词语)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第 1 段)介绍浑盖之争的背景;第二部分(第 2—9 段)介绍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四种观点;第三部分(第 10—15 段) 具体介绍浑盖之争的内容;第四部分(第 16 段)评价浑 盖之争的作用与意义,收束全文。 (学生:明确文章整体结构) 三、研读 合作探究 教师:现在请大家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在个人探究 的基础上,小组集思广益,整理出一份小组的最佳答案, 并派一名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学 说 基本观点 优缺点 历史贡献
(

没有形
成系统的
学说;

存在明显
的漏洞。

不能给
人们提供
有用的信
息;


质上是反
理性的。
) (
很早就形成了对宇
宙形状的认识。
) (










说 浑


)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 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 的,静止不动。 (
与西方的水晶天说
相比,宣夜说的描述
似乎更接近宇宙的
实际情形,是人类进
一步认识宇宙的一
个新起点。
) (

具有很
强的实用
价值;

能够为人
们提供有
价值的信
息;


宇宙结构
本身的描
述是错误
的。

与实际
天象符合
得最好;

没有地
球观念,没
有意识到
海洋也是
大地的一
部分。
) (

突破了人们日常
观测中形成的天是
个半球的生活经验,
提出了平天平地说,
找到了适合这种模
型的数学方法。


够解释人们日常生
活中见到的各种天
象,预测日月星辰的
运行,编制历法,为
人们提供有价值的
信息。
依据浑天说制定的
历法与实际天象符
合得比盖天说好。
)①天的本质是虚空的, 所有天体都自由悬浮在 这个虚空之中。②天体 彼此没有联系和相互作 用,彼此的运动相互独 立,没有共同的规律可 循。③天看上去有形体 和质地,是由于它太高、 太广阔而给人的错觉。 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 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 地在下,天地等大,天 地距离 8 万里,日月星 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 壳上运行。②太阳在天 壳上进行的轨道分为七 衡六间,每衡每同的距 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 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 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 来。 天是个圆球,天在外, 表里有水;地在内,漂 浮水上,天包着地,天 大而地小。 课堂讨论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师: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浑盖之争有什么特点及意义?试概括说明。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看法。 (学生:特点: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 、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意义:①体现了中国古代在 科学发现中重视实际校验的优秀传统。②政治和宗教不介 入学术之争,科学发现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③促成了众 多科学问题解决,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问题二: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一说 “浑盖 之争 ” 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看法。 (学生:“浑盖之争 ” 的本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 的学术之争和科学思想之争。①“浑盖之争 ” 是围绕着 有关宇宙结构问题展开的,涉及宇宙结构的方方面面,比 如天是一个平面还是一个 “ 圆球 ”,天地之间的关系是 上下还是内外等等。②“浑盖之争 ” 秉持着一个重要原 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 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现念。在争论中, 人们重视通过实地天文观察,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来比 较两种学说的优劣,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征有明显的不 同。③“浑盖之争 ” 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 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问题三:文章提到了中国古代四种宇宙结构学说,作 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看法。 (学生:作者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天圆地 方说、宣夜说、盖天说和浑天说。这样做有助于读者更好 地理解每种学说的兴起背景及其优缺点,同时也能看到天 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问题四:文章在说明浑盖之争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 法?有什么好处?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看法。 (学生:文章主要采用对比和引用的方法。首先, 通 过对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进行对比,使得读者更加清晰地 看到两者的异同;其次,通过引用古代文献和历史事实, 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问题五: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这场旷世之争?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看法。 (学生:这场争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科学 的认真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通过争论, 他们不仅推动了 天文学的发展,还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进步。)
课后作业 (1)结合文章内容,比较 “天圆地方说 ”“宣夜说 ” “盖天说 ” 和 “浑天说 ”,绘制一张表格,概括每种宇 宙观的基本观点及历史贡献。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选取一位你熟悉的科学家,模仿《感动中国》年度 人物颁奖词的形式,撰写一段颁奖词,介绍其科学经历和 主要成就,体现其科学精神。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