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6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热点题型必刷专练第三章物态变化(选择题50道)(原卷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6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热点题型必刷专练第三章物态变化(选择题50道)(原卷版+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选择题50道)
1.下列热现象发生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A.室外冰冻的衣服晾干了 B.早晨草木上形成了露珠
C.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雪 D.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 D.太阳表面的温度
3.2022北京冬奥会上,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水雾,在水雾下落过程中形成“白雪”(小冰粒),如图所示。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变成“白雪”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凝固 C.升华 D.液化
4.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讲述了铸鼎的方法。用石灰三和土塑造成内模。内模干燥后,在内模上面涂一层约几寸厚的油蜡,在油蜡的上面雕刻出文字和图案。再用极细的泥粉和炭末调成糊状,涂在油蜡上约几寸厚,制成外模。等到外模干透坚固后,便用慢火在外烤炙,使里面的油蜡流出,内外模之间的空腔就成了鼎成型的区域了。慢火烤炙时,油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熔化 C.汽化 D.升华
5.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她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  )
A.较高的熔点 B.较高的沸点
C.较低的熔点 D.较低的沸点
6.以下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淋浴时水的温度约为70℃ B.冰箱冷冻室中的温度约为2℃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为38℃ D.让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
7.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
8.下列诗词所描写的物态变化中,对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窗含西岭千秋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9.如图所示是研究某物质的熔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晶体,熔点是100℃
B.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C.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3分钟
D.由于BC两点温度相同,所以C点的内能等于B点的内能
10.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冰雪消融 B.雾凇
C.樟脑丸消失 D.冰凌
11.小李发现妈妈在厨房煮汤的时候,持续加热,锅上方的“白气”不是特别明显。妈妈将汤端到餐厅之后,“白气”明显增多,原因是(  )
A.厨房温度高,蒸发现象更明显
B.餐厅温度低,蒸发现象更明显
C.厨房温度高,液化现象更明显
D.餐厅温度低,液化现象更明显
12.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汽化现象
B.电风扇吹风使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
D.沸腾是发生在液体内部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13.为防控“新冠”疫情,全校师生都要进行“晨、午、晚”检。小红用一支甩好的水银体温计给全班所有同学测量体温,从第一位同学开始测到最后一位同学结束,期间都没有甩,则体温计最终所显示的温度一定是(  )
A.第一位同学的温度 B.最后一位同学的温度
C.最中间一位同学的温度 D.体温最高的一位同学的温度
14.医用防护服密不透风,工作时间长了,面罩上就会出现水雾。水雾的形成是: (  )
A.熔化现象 B.升华现象 C.凝固现象 D.液化现象
15.某物体在40℃时开始熔化,当温度升到80℃时还没有熔化完,下列图像中能反映该物体凝固特点的是( )
A.
B.
C.
D.
16.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5℃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D.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
17.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
A.玻璃 B.沥青 C.石蜡 D.海波
18.关于水沸腾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沸点一定是
B.当水温达到沸点时,水一定会沸腾
C.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D.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沸腾过程不需要吸收热量
19.我国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湿泉是人们对地热的一种利用。冬季,在温泉上方会看到大量的“白气”,如图所示。“白气”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20.小华同学对于教室内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中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为300mm
B.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0.5cm
C.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6s
D.教室内午睡适宜的温度为23℃
21.用温度计玻璃泡接触0℃的冰和0℃的水,测量结果是(  )
A.水的示数更低因为水是湿的
B.示数一样,因为它们温度相同
C.冰的示数更低,因为冰熔化时要吸热
D.可能水更低也可能冰更低,因为温度计玻璃泡对冷热敏感程度不一样
22.如图所示为电冰箱的原理图,下列有关电冰箱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冷剂在冷冻室内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
B.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凝固放热,把冰箱内带来的热量放出
C.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冰箱外的空气遇冷液化
D.冷冻室侧壁有时会有霜,这是水凝固形成的
23.二十四节气中涉及许多物态变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关于这些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雨水”——汽化——吸热 B.“寒露”——液化——放热
C.“霜降”——凝华——吸热 D.“大雪”——凝固——放热
24.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熔点也在逐渐升高
B.该物质熔化时间是16min
C.该曲线可能是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D.该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25.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打开除雾功能,汽车玻璃上的“雾”很快消失,是汽化现象
B.冬天,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
C.汽车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
D.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26.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于0℃的室外,仍有水蒸气存在
B.一切固体由固态变成液态时,都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冬天冰冻的衣服在0℃以下也能变干,说明冰变成水蒸气不需要热量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27.对下列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
A.雪是由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形成的
B.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
C.衣橱里的樟脑丸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吸热蒸发变成气体跑掉了
D.水烧开时壶嘴喷出的大量的“白气”是水蒸气的汽化现象,同时放出热量
28.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降雪的时候,空气中一定没有水蒸气
B.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可能会降雨
C.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才会凝结成小水滴
D.太阳光使海洋中的水温上升到100℃以后变成水蒸气上升
29.小峰同学在学习物理后尝试用物理的眼光看世界,下列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英语听力考试时长约 B.物理考试答题卡长约
C.教室里令人舒适的温度约 D.小峰同学步行上学的速度约
30.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树叶上的霜——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古剑山上的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C.綦江河面的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桂花树上的露珠——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31.小天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许多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汽化现象
C.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
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会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32.有一种“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炭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上的炭粉直接转化为碳蒸气,字迹消失。关于炭粉转化为碳蒸气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炭粉吸热蒸发
B.炭粉放热凝华
C.炭粉吸热先熔化再汽化
D.炭粉升华吸热
33.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同时观察到易拉罐底部会出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块加入盐,可以提高冰的熔点
B.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于0℃
C.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凝固和升华现象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熔化和凝华现象
34.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5.如图所示是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海波和石蜡熔化时,为了实验效果明显,需要物质颗粒较小
B.烧杯中的水温达到海波的熔点,海波就开始熔化
C.石蜡在实验中通过热传递从水中吸收能量,是因为水的内能比石蜡大
D.实验中需要控制海波与石蜡的质量相等
36.我国劳动人民常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纱布盖在盛有饭菜的篮子上,使边缘浸在水中可以延长食物保存时间,如图所示,关于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是利用水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
B.这样可以使食物的温度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下
C.为了效果更好,装置应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D.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冒汗”,与此成因相同
37.如图是一个干湿球温度计,由两支规格完全相同的温度计组成,一支称为干球温度计,其液泡暴露在空气中,用以测量环境温度;另一支称为湿球温度计,其液泡由浸透水的纱布包裹起来,纱布中的水分不断向周围空气中蒸发,使湿球温度下降。水分蒸发速率与周围空气含水量有关,空气湿度越低,水分蒸发速率越快,导致湿球温度越低。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广州的“回南天”湿衣服难干,是因为“回南天”季节的空气湿度(含水量)大
B.湿球温度比干球温度低,是因为水蒸发有降温作用
C.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说明空气湿度越小
D.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说明空气湿度(含水量)越大
38.冬天下雪后,屋檐下太阳晒不到的雪虽然没有熔化,但是几天后也慢慢变少了。下列现象与此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 B.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C.阳光下的湿衣服逐渐变干 D.燃烧的蜡烛在“流泪”
39.为保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铁路两侧安装了许多封闭的中空热棒。如图所示,热棒下端插在冻土中,内部填充低沸点的液态氨,利用氨的物态变化给冻土降温,把冻土中的热量“搬运到”热棒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中放热,从而使冻土保持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氨在热棒下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化 B.氨在热棒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C.液态氨的沸点比较高,极易汽化 D.为降低成本,可以使用液态水替代液态氨
40.如图所示是水沸腾的情景,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壶嘴附近会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水蒸气
B.沸腾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C.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水蒸气
D.如果将壶从热源上取下来,水将停止沸腾
41.下列现象属于凝固的是(  )
A.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化成水 B.烈日下沥青路面变软了
C.把铁水倒入模具成零件 D.把冰糖放入水中不久就不见了
42.下列描述的物质属于气态的是(  )
A.我们身边的“空气”
B.农家厨房烟囱冒出的“炊烟”
C.空中弥漫的“雾气”
D.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
43.冬天时同学们常在教室玻璃上哈出“雾气”,并在上面画出各种图案,关于“雾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气”是水蒸气 B.“雾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雾气”的形成需要放热 D.“雾气”出现在玻璃的外侧
44.“碳纳米管温度计”是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研究人员在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变化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属镓液柱的变化就能读出温度值。该温度计测量的范围可从18℃到49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温度计和普通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相同
B.碳纳米管本身的体积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C.镓是一种高熔点、低沸点的金属
D.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
45.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均变小,且甲杯内有液体出现,杯壁上有小水珠生成,冰的上方有白气生成;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但杯壁上生成了一层薄霜,干冰上方有白气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杯中的液体是冰熔化生成的水,此过程放热
B.乙杯中的干冰变小是升华现象,此过程吸热
C.甲杯上的小水珠出现在杯子的内壁上,乙杯上的薄霜生成在杯子的外壁上
D.生成白气是汽化现象,此过程吸热
46.电影《长津湖》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30℃的严冬,与美军在冰天雪地里殊死战斗的英勇事迹。志愿军战士的眉毛和胡子上结满了霜,以下现象中和其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冰雪消融 B.树上的雾凇 C.大雾弥漫 D.湖水结冰
47.图书档案、重要设备等发生火灾时,要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这种灭火器钢瓶里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提高温度 C.压缩体积 D.增大体积
48.如图所示,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的混合物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这时会观察到易拉罐的底部出现白霜。针对以上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霜是空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B.混合物温度低于,说明含盐的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降低
C.混合物温度低于,说明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D.在易拉罐内部和外部分别发生了熔化和凝华
49.一只温度计示数不准,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 6℃,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 92℃。当实际气温为 20℃时,它的读数为(  )
A.23.2℃ B.28.2℃ C.33.2℃ D.38.2℃
50.物质存在的状态不仅与物质所处的温度有关,还与其所处的压强有关,如图是碘物质的状态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图像。OA、OB、OC分别是三种状态的临界曲线,O点称为三相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t>114 ℃时,碘物质一定处于气态
B.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先熔化再汽化
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碘蒸气凝华并对外放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章 物态变化(选择题50道)
1.下列热现象发生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A.室外冰冻的衣服晾干了 B.早晨草木上形成了露珠
C.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雪 D.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答案】A
【详解】A.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因为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故A符合题意;
B.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小露珠,故B不符合题意;
C.雪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故C不符合题意;
D.饮料罐“出汗”是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成的小露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 D.太阳表面的温度
【答案】C
【详解】A.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故A不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人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在左右,故C符合题意;
D.太阳表面温度可达,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2北京冬奥会上,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水雾,在水雾下落过程中形成“白雪”(小冰粒),如图所示。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变成“白雪”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凝固 C.升华 D.液化
【答案】B
【详解】造雪机在工作时,将液态的水以小水滴的形式喷出形成“白雾”,这些小水滴由液态的“白雾”变成固态“白雪”的过程叫凝固。
故选B。
4.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讲述了铸鼎的方法。用石灰三和土塑造成内模。内模干燥后,在内模上面涂一层约几寸厚的油蜡,在油蜡的上面雕刻出文字和图案。再用极细的泥粉和炭末调成糊状,涂在油蜡上约几寸厚,制成外模。等到外模干透坚固后,便用慢火在外烤炙,使里面的油蜡流出,内外模之间的空腔就成了鼎成型的区域了。慢火烤炙时,油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熔化 C.汽化 D.升华
【答案】B
【详解】外模干透坚固后,便用慢火在外烤炙,使里面的油蜡流出,是因为固态的油蜡吸热熔化成液体的油蜡,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她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  )
A.较高的熔点 B.较高的沸点
C.较低的熔点 D.较低的沸点
【答案】D
【详解】在从青蒿这种植物里提取青蒿素时,不用水煮而是放在乙醚中煮,这是因为乙醚的沸点低。当乙醚沸腾后,继续加热,乙醚的温度不会升高,避免由于温度高而破坏青蒿素的有效成分。
故选D。
6.以下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淋浴时水的温度约为70℃ B.冰箱冷冻室中的温度约为2℃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为38℃ D.让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
【答案】D
【详解】ACD.人的正常体温约36°C~37°C,变化幅度很小,淋浴时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 不可能达到70°C。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比体温低,在25°C左右。故A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至少是零下,可达-18°C,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
【答案】D
【详解】AD.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摄氏度左右,考场内的气温感觉舒适,在23摄氏度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
B.水的凝固点在0摄氏度左右,冰箱内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应该高于0摄氏度,在4摄氏度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人的体温在37摄氏度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约为40摄氏度,不可能达到70℃,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诗词所描写的物态变化中,对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窗含西岭千秋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答案】A
【详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正确;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错误。
故选A。
9.如图所示是研究某物质的熔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晶体,熔点是100℃
B.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C.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3分钟
D.由于BC两点温度相同,所以C点的内能等于B点的内能
【答案】C
【详解】ABC.通过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知,物质熔化时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该物质是晶体,固定的熔化温度是熔点,温度为80℃;通过图象看出,在第2min时,物质开始熔化过程中,5min熔化结束,大约持续;故AB错误,C正确;
D.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BC两点温度相同,吸收热量,所以C点的内能大于B点的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10.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冰雪消融 B.雾凇
C.樟脑丸消失 D.冰凌
【答案】B
【详解】A.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樟脑丸消失是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凌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小李发现妈妈在厨房煮汤的时候,持续加热,锅上方的“白气”不是特别明显。妈妈将汤端到餐厅之后,“白气”明显增多,原因是(  )
A.厨房温度高,蒸发现象更明显
B.餐厅温度低,蒸发现象更明显
C.厨房温度高,液化现象更明显
D.餐厅温度低,液化现象更明显
【答案】D
【详解】看到的“白气”就是由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妈妈在厨房煮汤的时候,厨房温度高,锅上方的水蒸气液化不明显,所以“白气”不是特别明显;妈妈将汤端到餐厅之后,餐厅温度低,液化现象更明显,“白气”明显增多。
故选D。
12.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汽化现象
B.电风扇吹风使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
D.沸腾是发生在液体内部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答案】C
【详解】A.冬天冰冻的衣服能晾干是升华现象,升华要吸热,故A错误;
B.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空气流动快,蒸发快,蒸发吸热,感到凉快,故B错误;
C.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使气温降低,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落到地面形成雨,故C正确;
D.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3.为防控“新冠”疫情,全校师生都要进行“晨、午、晚”检。小红用一支甩好的水银体温计给全班所有同学测量体温,从第一位同学开始测到最后一位同学结束,期间都没有甩,则体温计最终所显示的温度一定是(  )
A.第一位同学的温度 B.最后一位同学的温度
C.最中间一位同学的温度 D.体温最高的一位同学的温度
【答案】D
【详解】由于体温计的结构特点,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中,所以没有及时甩过的体温计只能记录温度最高的数值,因此最终所显示的温度一定是体温最高的一位同学的体温,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医用防护服密不透风,工作时间长了,面罩上就会出现水雾。水雾的形成是: (  )
A.熔化现象 B.升华现象 C.凝固现象 D.液化现象
【答案】D
【详解】医用防护服密不透风,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粘附在面罩内侧。
故选D。
15.某物体在40℃时开始熔化,当温度升到80℃时还没有熔化完,下列图像中能反映该物体凝固特点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的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是不变的;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时吸热升温。该固体在40℃时开始熔化,当温度上升到80℃时还没有熔化完,说明该固体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该固体是非晶体。非晶体凝固时,没有固定的凝固点,向外放热,温度不断减小,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6.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5℃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D.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
【答案】A
【详解】
A.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故A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故C不符合题意;
D.人让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大约在25℃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
A.玻璃 B.沥青 C.石蜡 D.海波
【答案】D
【详解】ABC.玻璃、沥青、石蜡都没有熔点,属于非晶体,故ABC不符合题意;
D.海波有熔点,属于晶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8.关于水沸腾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沸点一定是
B.当水温达到沸点时,水一定会沸腾
C.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D.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沸腾过程不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C
【详解】A.在不同的气压下,水的沸点可能不是100℃,故A错误;
B.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所以即使当水温达到沸点,若不继续加热,水也是不沸腾的,故B错误;
C.根据水沸腾时的现象可知,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故C正确;
D.水持续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持续吸热,是否吸热是通过是否有热源加热判断的,不是通过温度变化判断的,故D错误。
故选C。
19.我国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湿泉是人们对地热的一种利用。冬季,在温泉上方会看到大量的“白气”,如图所示。“白气”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答案】B
【详解】冬季,在温泉上方常常会看到有大量“白气”生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故选B。
20.小华同学对于教室内的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中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为300mm
B.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0.5cm
C.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6s
D.教室内午睡适宜的温度为23℃
【答案】D
【详解】A.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大约为
3m=3000mm
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所以,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20c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课桌的高度在80cm左右,一块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0.6s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人的体温在37℃左右,教室内同学们感觉比较适宜的温度大约是23℃,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1.用温度计玻璃泡接触0℃的冰和0℃的水,测量结果是(  )
A.水的示数更低因为水是湿的
B.示数一样,因为它们温度相同
C.冰的示数更低,因为冰熔化时要吸热
D.可能水更低也可能冰更低,因为温度计玻璃泡对冷热敏感程度不一样
【答案】B
【详解】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温度表示问题的冷热程度,与干湿和敏感程度无关。0℃的冰和0℃的水温度相同,说明冰和水的冷热程度相同,用温度计测量时,它们的示数一样,因为它们的温度相同。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如图所示为电冰箱的原理图,下列有关电冰箱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冷剂在冷冻室内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
B.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凝固放热,把冰箱内带来的热量放出
C.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冰箱外的空气遇冷液化
D.冷冻室侧壁有时会有霜,这是水凝固形成的
【答案】A
【详解】A.制冷剂在冷冻室内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即发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故A正确;
B.制冷剂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把冰箱内带来的热量放出,故B错误;
C.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冰箱外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冷冻室侧壁有时会有霜,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23.二十四节气中涉及许多物态变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关于这些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雨水”——汽化——吸热 B.“寒露”——液化——放热
C.“霜降”——凝华——吸热 D.“大雪”——凝固——放热
【答案】B
【详解】A.雨主要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过程放热,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此过程放热,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热,故C错误;
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24.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熔点也在逐渐升高
B.该物质熔化时间是16min
C.该曲线可能是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D.该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答案】D
【详解】A.从图象可以看出,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此时该物质没有熔化,且其熔点是不变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第8min时刚开始熔化,到第16min熔化结束,共用了8min,故B错误;
C.松香是非晶体,BC段是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该物质是晶体,该曲线是晶体的熔化图像,所以该曲线不可能是松香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故C错误;
D.BC段表示该物质正在熔化,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25.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打开除雾功能,汽车玻璃上的“雾”很快消失,是汽化现象
B.冬天,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
C.汽车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
D.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答案】D
【详解】A.汽车玻璃上的“雾”很快消失,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酒精的凝固点为-117℃,比水的凝固点低,水和酒精相溶后,混合液的凝固点会变低,所以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汽车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时是液态变为气态,需要吸收热量,液化时是气态变为液态,需要放出热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排气管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6.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于0℃的室外,仍有水蒸气存在
B.一切固体由固态变成液态时,都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冬天冰冻的衣服在0℃以下也能变干,说明冰变成水蒸气不需要热量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答案】A
【详解】AC.冬天冰冻的衣服在0℃以下也能变干,是因为固态的冰直接升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升华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同时也说明了温度低于0℃时,空气中仍有水蒸气存在。故A正确,C错误;
B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升高。故BD错误。
故选A。
27.对下列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
A.雪是由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形成的
B.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
C.衣橱里的樟脑丸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吸热蒸发变成气体跑掉了
D.水烧开时壶嘴喷出的大量的“白气”是水蒸气的汽化现象,同时放出热量
【答案】B
【详解】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小冰粒,是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A错误;
B.水蒸气遇到冷的皮肤,液化放热,则皮肤吸收的热量更多,所以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故B正确;
C.衣橱里的樟脑丸明显变小,是固态直接变气态的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吸热,故C错误;
D.“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28.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降雪的时候,空气中一定没有水蒸气
B.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可能会降雨
C.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才会凝结成小水滴
D.太阳光使海洋中的水温上升到100℃以后变成水蒸气上升
【答案】B
【详解】A.降雪的时候,空气中也有水蒸气,因为雪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云层中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当大水滴的重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下落形成雨,故B正确;
C.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时放出热量,水蒸气就会液化成小水滴,故C错误;
D.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即在任何温度下海水都能变为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B。
29.小峰同学在学习物理后尝试用物理的眼光看世界,下列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英语听力考试时长约 B.物理考试答题卡长约
C.教室里令人舒适的温度约 D.小峰同学步行上学的速度约
【答案】D
【详解】A.英语听力考试时长约20min,故A不符合题意;
B.物理考试答题卡长约40cm,故B不符合题意;
C.教室里令人舒适的温度约25℃,故C不符合题意;
D.人步行的速度约4km/h≈1.1m/s,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0.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树叶上的霜——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古剑山上的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C.綦江河面的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桂花树上的露珠——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C
【详解】A.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雾是从气体变为液体,故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
D.露珠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31.小天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许多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汽化现象
C.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
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会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D
【详解】A.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凝固现象,故B错误;
C.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
D.过一会瓶的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小水珠的形成是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32.有一种“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炭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上的炭粉直接转化为碳蒸气,字迹消失。关于炭粉转化为碳蒸气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炭粉吸热蒸发
B.炭粉放热凝华
C.炭粉吸热先熔化再汽化
D.炭粉升华吸热
【答案】D
【详解】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也就是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3.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同时观察到易拉罐底部会出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块加入盐,可以提高冰的熔点
B.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于0℃
C.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凝固和升华现象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熔化和凝华现象
【答案】D
【详解】AB. 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同时观察到易拉罐底部会出现白霜,说明此时的温度很低,冰块加入盐,会降低冰的熔点,即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故AB错误;
CD.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冰会熔化,而熔化吸热导致易拉罐的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变为小冰晶形成白霜,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34.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详解】①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②蜡烛滴“泪”是固态的石蜡熔化为液态;
③冻衣服晾干,是衣服上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④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5.如图所示是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海波和石蜡熔化时,为了实验效果明显,需要物质颗粒较小
B.烧杯中的水温达到海波的熔点,海波就开始熔化
C.石蜡在实验中通过热传递从水中吸收能量,是因为水的内能比石蜡大
D.实验中需要控制海波与石蜡的质量相等
【答案】A
【详解】A.海波和石蜡熔化时,为使受热均匀,应用颗粒较小的海波和石蜡,故A正确;
B.烧杯中的水温达到海波的熔点,海波还要继续吸热,海波才可以开始熔化,故B错误;
C.石蜡在实验中通过热传递从水中吸收能量,是因为水的温度比石蜡高,故C错误;
D.实验中只需要测量海波和石蜡的温度变化,不需要控制质量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36.我国劳动人民常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纱布盖在盛有饭菜的篮子上,使边缘浸在水中可以延长食物保存时间,如图所示,关于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是利用水升华过程中吸收热量
B.这样可以使食物的温度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下
C.为了效果更好,装置应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D.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冒汗”,与此成因相同
【答案】C
【详解】A.此过程主要利用水汽化过程吸收热量,故A错误;
B.水汽化吸热,这样可以使食物保持较低的温度,但达不到0℃一下,故B错误;
C.装置应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加快蒸发吸热,可达到更好的效果,故C正确;
D.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鸡蛋,液化成小水滴,即“冒汗”,故D错误。
故选C。
37.如图是一个干湿球温度计,由两支规格完全相同的温度计组成,一支称为干球温度计,其液泡暴露在空气中,用以测量环境温度;另一支称为湿球温度计,其液泡由浸透水的纱布包裹起来,纱布中的水分不断向周围空气中蒸发,使湿球温度下降。水分蒸发速率与周围空气含水量有关,空气湿度越低,水分蒸发速率越快,导致湿球温度越低。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广州的“回南天”湿衣服难干,是因为“回南天”季节的空气湿度(含水量)大
B.湿球温度比干球温度低,是因为水蒸发有降温作用
C.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说明空气湿度越小
D.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说明空气湿度(含水量)越大
【答案】D
【详解】A.广州的“回南天”湿衣服难干,是因为“回南天”季节的空气湿度(含水量)大,水分不容易蒸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是因为水蒸发会吸热,有降温作用,所以湿球温度比干球温度低,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空气越干燥,湿度越小,水蒸发越快,湿球温度计的示数越小,干球温度计与湿球温度计示数相差越大。所以空气湿度越大,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别越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38.冬天下雪后,屋檐下太阳晒不到的雪虽然没有熔化,但是几天后也慢慢变少了。下列现象与此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 B.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C.阳光下的湿衣服逐渐变干 D.燃烧的蜡烛在“流泪”
【答案】B
【详解】冬天下雪后,屋檐下太阳晒不到的雪虽然没有熔化,但是几天后也慢慢变少了,这是因为雪发生了升华现象,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
A.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是壶内热的水蒸气逸出后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是樟脑球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故B符合题意
C.阳光下的湿衣服逐渐变干,是水蒸发形成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燃烧的蜡烛在“流泪”,是蜡烛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9.为保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铁路两侧安装了许多封闭的中空热棒。如图所示,热棒下端插在冻土中,内部填充低沸点的液态氨,利用氨的物态变化给冻土降温,把冻土中的热量“搬运到”热棒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中放热,从而使冻土保持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氨在热棒下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化 B.氨在热棒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C.液态氨的沸点比较高,极易汽化 D.为降低成本,可以使用液态水替代液态氨
【答案】B
【详解】A.氨在热棒下端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故A错误;
B.氨在热棒上端,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故B正确;
C.液态氨的沸点比较低,极易汽化,故C错误;
D.水的沸点较高,不能使用液态水替代液态氨,故D错误。
故选B。
40.如图所示是水沸腾的情景,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壶嘴附近会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水蒸气
B.沸腾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C.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水蒸气
D.如果将壶从热源上取下来,水将停止沸腾
【答案】A
【详解】A.壶嘴处会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水蒸气遇到壶外冷空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沸腾是汽化的方式之一,发生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水变成的水蒸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沸腾时温度不变,却要继续吸热,所以如果将壶从热源上取下来,水将停止沸腾,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1.下列现象属于凝固的是(  )
A.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化成水 B.烈日下沥青路面变软了
C.把铁水倒入模具成零件 D.把冰糖放入水中不久就不见了
【答案】C
【详解】A.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化成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烈日下沥青路面变软,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把铁水倒进模具铸成零件,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凝固过程,故C符合题意;
D.冰糖放进水中不久就不见了,属于溶解,不是物态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下列描述的物质属于气态的是(  )
A.我们身边的“空气”
B.农家厨房烟囱冒出的“炊烟”
C.空中弥漫的“雾气”
D.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
【答案】A
【详解】A.身边的“空气”属于气态,故A符合题意;
B.农家厨房烟囱冒出的“炊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
C.空中弥漫的“雾气”,包含气态的水蒸气和液态的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3.冬天时同学们常在教室玻璃上哈出“雾气”,并在上面画出各种图案,关于“雾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气”是水蒸气 B.“雾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雾气”的形成需要放热 D.“雾气”出现在玻璃的外侧
【答案】C
【详解】“雾气”是哈出的气体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出现在玻璃的内侧,液化时要向外放热,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4.“碳纳米管温度计”是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研究人员在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变化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属镓液柱的变化就能读出温度值。该温度计测量的范围可从18℃到49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温度计和普通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相同
B.碳纳米管本身的体积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C.镓是一种高熔点、低沸点的金属
D.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
【答案】C
【详解】A.“碳纳米管温度计”测量时是利用金属镓在纳米碳管制成的温度计内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特点,与普通温度计原理相同,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碳纳米管温度计”利用内部液态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这就要求碳纳米管本身的体积变化非常小,才能不影响测量结果,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纳米管温度计”是用以液体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在测量范围内要保证金属镓处于液态,不能凝固和汽化,熔点要低于18℃,沸点要高于490℃,所以是低熔点、高沸点的金属,故D错误,符合题意;
D.当温度变化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属镓液柱的变化才能读出温度值,所以在18℃~490℃之间金属镓的体积没有较明显的变化,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5.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相同杯子中分别放入适量的冰块和干冰。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内物块均变小,且甲杯内有液体出现,杯壁上有小水珠生成,冰的上方有白气生成;乙杯内仍然是干燥的,但杯壁上生成了一层薄霜,干冰上方有白气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杯中的液体是冰熔化生成的水,此过程放热
B.乙杯中的干冰变小是升华现象,此过程吸热
C.甲杯上的小水珠出现在杯子的内壁上,乙杯上的薄霜生成在杯子的外壁上
D.生成白气是汽化现象,此过程吸热
【答案】B
【详解】A.冰块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生成水,属于熔化过程,熔化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故A错误;
B.干冰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属于升华过程,升华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故B正确;
C.冰块熔化变成水,体积变小,熔化吸热,使得甲杯子温度变低,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后,在杯外壁液化成小水珠;乙杯中干冰升华成气体,体积变小,升华大量吸热,使得乙杯子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凝华成小冰晶形成薄霜,附着在外壁上,故C错误;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46.电影《长津湖》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30℃的严冬,与美军在冰天雪地里殊死战斗的英勇事迹。志愿军战士的眉毛和胡子上结满了霜,以下现象中和其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冰雪消融 B.树上的雾凇 C.大雾弥漫 D.湖水结冰
【答案】B
【详解】志愿军战士的眉毛和胡子上结满了霜,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树上的雾凇是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大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湖水结冰是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是凝固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7.图书档案、重要设备等发生火灾时,要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这种灭火器钢瓶里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提高温度 C.压缩体积 D.增大体积
【答案】C
【详解】发生火灾时,常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8.如图所示,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的混合物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这时会观察到易拉罐的底部出现白霜。针对以上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霜是空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B.混合物温度低于,说明含盐的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降低
C.混合物温度低于,说明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D.在易拉罐内部和外部分别发生了熔化和凝华
【答案】D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C.纯冰的熔点为0°C。但冰与盐的混合物的熔点低于0°C。不是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降低了;物质的熔点与大气压的大小无关。故BC错误;
D.内部,固体物质熔化从周围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凝华成为霜。故D正确。
故选D。
49.一只温度计示数不准,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 6℃,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 92℃。当实际气温为 20℃时,它的读数为(  )
A.23.2℃ B.28.2℃ C.33.2℃ D.38.2℃
【答案】A
【详解】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实际温度为100℃,该温度计示数为92℃;冰水混合物的实际温度是0℃,该温度计示数为6℃,所以100℃只占用了温度计刻度格数为
92 6=86
则每个小格代表的实际温度为。当实际气温为20℃时,20℃所占用的温度计的小格个数为
所以示数为
6℃+17.2℃=23.2℃
故选A。
50.物质存在的状态不仅与物质所处的温度有关,还与其所处的压强有关,如图是碘物质的状态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图像。OA、OB、OC分别是三种状态的临界曲线,O点称为三相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t>114 ℃时,碘物质一定处于气态
B.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先熔化再汽化
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碘蒸气凝华并对外放热
【答案】D
【详解】A.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是固态、液态或气态,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碘物质可能处于液体碘的最低温度为114 ℃,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固态或者气态,故B错误;
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不会出现液态,而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即升华,故C错误;
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时,点碘不会出现液体,而是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即凝华,凝华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