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6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热点题型必刷专练第一章机械运动(实验题题30道)(原卷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6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热点题型必刷专练第一章机械运动(实验题题30道)(原卷版+解析)

资源简介

机械运动(实验题题30道)
1.如图所示,探究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速度的变化实验,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该实验要收集的数据是 和 。
(3)为了便于测量,应使小车在斜面运动的时间长些,因此应使斜面保持较 (填“大”或“小”)的坡度。
(4)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由上述实验得出结论是:小车从斜面滑下过程速度越来越 。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 选填“大”或“小”)。
2.如图所示是小亮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他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在实验中,应将斜面坡度调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
(2)根据图中记录的数据计算出BC段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亮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5)完成实验后,他还想用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下滑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
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请对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是: 。
3.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4)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坡度变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6)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4.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滑下并同时开始计时,测出小车到达B点时停表的读数如图2所示,小车从A点到C点共用时4.25s。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写出公式) ;
(2)由实验数据可知,小车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为 s,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
(3)该实验中斜面坡度很小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 。
5.小东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和 ;
(3)他测得斜面长为,小车通过前一半路程的时间为1s,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是1.5s。那么,小车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6.在学了“运动具有相对性”这一原理之后,小刚同学自己动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器材:白纸、水彩笔(或蜡笔)、铅笔。
操作步骤:在白纸上用蜡笔或水彩笔画一些彩云。
B.将一支铅笔放在纸的前面如图,迅速向下移动画有彩云的白纸,观察铅笔的运动情况。
(1)向下移动画有彩云的白纸时,若以白纸为参照物,铅笔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铅笔是 的。
(2)这个实验说明了 。
7.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的学习中小明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 c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s;
(2)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测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 dm。测量长度的时候,误差是不可 的,只能尽量 。
8.小德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①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记录为;
②选用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的刻度尺;
③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为;
④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为;
(1)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①和 ,应改为去掉封皮后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则一张纸的表达式是: 。(用题中字母表示)
(2)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 (填字母序号)。
(3)下面是小德同学用分度值是的学生用刻度尺准备进行实验时,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请将两个空白处填写完整。
实验序号 纸的张数 纸张的总厚度/ 一张纸的厚度/mm /mm



(4)在进行步骤①时,若没有将课本压紧,会使测量结果 (偏大/偏小/不变)。
9.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 ;
(2)本实验的测量工具除秒表外,还需要 ;
(3)在实验中,由于人存在一定的反应时间,为了使小车运动的时间误差更小,则斜面的坡度应该 (选填“较缓一些”或“较陡一些”),C处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填“大”或“小”);
(5)秒表的示数如图所示,由图可以计算出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红利用AB段和BC段的速度求平均值以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这种计算方法 (填“正确”或“错误”);
(6)实验小组细心实验,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40.0 40.0 80.0
时间t/s 3 2 5
平均速度v/(cm/s) 13.3 20 16
若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BC段的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由表中数据可知,它们按由大到小排列为 。
10.(1)小冬同学用手中的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下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2)小冬先后测量了4次,测得的结果分别为4.49cm,4.50cm,4.16cm,4.52cm,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目的是 ,这支铅笔的长度为 cm。
11.如图1所示的实验器材是 。甲、乙两位同学用该实验器材做实验时打出的纸带分别如图2(甲)、(乙)所示,甲同学的纸带中从A点到F点记录的时间为 秒。乙纸带上A、C两点的时间间隔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E两点的时间间隔。通过比较可以知道,甲纸带记录的时间比乙纸带记录的时间 (选填“长”、“短”或“一样”)。
12.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 ;
(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cm/s;
(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选填“慢”“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选填“大”或“小”);
(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他的做法正确吗? ;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 (用v、v1)。
1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14.小南准备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筹备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电子秒表一个、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
(2)实验中把斜面的坡度放置的较小,这样做的目的是 。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秒表,如果让小车过了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15.在物理实验课上,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
(2)图中AB段的距离为 cm;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缓,目的是便于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
(4)分析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小车在BC段的速度为 m/s;
(5)如下图所示,下列坐标图像中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16.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想探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速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观察,他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m有关
猜想2:可能与斜面的倾角θ有关
猜想3:可能与斜面的材料有关
他们选择器材以下:一个右端固定有遮光片的滑块质量为200g、一个100g的砝码(可粘在滑块上表面)、两个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斜面A和B(斜面底端装有速度传感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操作是让滑块沿斜面直线下滑,利用速度传感器测得滑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v;

(1)为了保证从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可靠性,滑块每次都由静止开始下滑,并且都从斜面的 处释放;
(2)本实验中,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滑块上的遮光片通过传感器时,传感器发出的光被挡住开始计时,当遮光片离开传感器停止计时,由此计算出此时滑块的速度。已知遮光片的宽度为1.2cm,如果计时器某次显示的时间为0.005s,则此次测得的滑块速度为 m/s;
(3)小明他们改变相关条件,多次实验,得到了下列数据:
实验序号 θ 斜面 滑块总质量m/g v/(m·s﹣1) 摩擦力f/N
1 20° A 200 2.45 0.38
2 20° A 300 2.45 0.56
3 20° B 200 1.53 0.47
4 20° B 300 1.53 0.71
5 30° A 200 3.58 0.34
6 40° A 200 4.38 0.30
①分析表中数据可得:猜想 是错误的;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可知猜想2的结论 ;
(4)研究猜想2时,他们探究了“不同倾角下滑块受到的摩擦力”,数据如上表,他们还设计了探究猜想2的另一个方案:让滑块从材料 (选填“不同”或“相同”),倾角θ不同的斜面上C点由静止滑下,撞击D点的木块,控制CD距离相同,方案中滑块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大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其速度大,分析上表数据,说明理由 。
17.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5)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的表示)。
18.小明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是造成的误差;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cm;tBC= s;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19.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斜面应选择 坡度,(填“较大”或“较小”)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若小车运动的时间如下,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0.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小气泡,将玻璃管翻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甲所示。
气泡的运动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跟气泡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倾角有关。
为了便于研究,他在玻璃管上做上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表一 表二 表三
气泡长度1cm 倾角 t/s 气泡长度2cm 倾角 t/s 气泡长度4cm 倾角 t/s
实验序号 1 15° 15.8 实验序号 6 15° 22.5 实验序号 11 15° 18.2
2 30° 14.1 7 30° 14.9 12 30° 16.1
3 45° 13.7 8 45° 12.2 13 45° 12.5
4 60° 17.7 9 60° 13.8 14 60° 13.5
5 90° 29.8 10 90° 19.9 15 90° 19.1
(1)实验中,除刻度尺、秒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为 ,气泡通过AB段的路程为 cm。
(2)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设法使管内气泡运动得 (选填“快”或“慢”)一些。计时的起点位置 (选填“能”或“不能”)标记在玻璃管的最下端。
(3)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的变化关系: 。为了发现气泡运动的快慢随气泡大小的变化关系,小明通过测算作出了三组气泡的速度v与气泡长度l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图线 (选填“a”、“b”或“c”)描绘的是倾角为45°时气泡运动的规律。
(4)小华换用粗玻璃管后改变气泡大小又做了两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四,分析数据可知:大、小气泡在玻璃管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试推断小气泡在运动40cm时所需的时间为 s。
表四:
从0点开始运动的距离s/cm 0 20 40 60 80 100
小气泡运动的时间t/s 0 3.6 _____ 10.8 14.4 18.0
大气泡运动的时间t/s 0 3.4 6.8 10.2 13.6 17.0
21.如图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 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 (选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2)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4)若小车经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vAC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22.从人类意识觉醒开始,“时间”便如影随形。从太阳升落、日晷、漏刻、沙漏、水钟、机械钟、天文钟、石英钟到目前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原子钟,这些计时方法大多是以某种规则运动的周期(完成一次规则运动所用的时间)为基准计时的。原子钟(如图所示),它以原子释放能量时发出电磁波的振荡周期为基准,由于电磁波的振荡周期很稳定,使得原子钟的计时精准度可达每百万年才差1秒。正是由于原子辐射电磁波振荡周期的高稳定性,适合作为时间的测量标准,于是在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将“1秒”重新定义为铯133原子辐射电磁波振荡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原子钟堪称“导航卫星的心脏”,使我国在导航精准度方面达到厘米级,处于全球领先水准。计时工具的演变,展现了人类“时间文化”的进程,更彰显出人类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体相比较,最适合提供计时基准的是 (选填下面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悬挂在细线上摆动的小球  B.沿直线匀速运动的汽车  C.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
(2)为什么原子钟可以作为时间同步的基准钟 ?;
(3)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准度全球领先,请列举两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实际应用 。
23.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如甲图所示把小车放到斜面的顶端,金属片放到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到橦击金属片的时间t1,停表记录的时间如乙图所示,由以上测量即可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1。
(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 s1= cm,t1= s, 1= m/s (保留三位小数);
(3)用同样的方法可测量并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2,则1 2(选填“>”“<”或“=”)。
24.在“测量小明跑400m的速度”的实验中。
(1)计时员,应在 (选填“看到发令枪烟雾”或“听到发令枪响”)的时候开始计时。
(2)发令后小明跑完400m的路程,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0m所用的时间为 s.
(3)小明跑400m的速度是 m/s。
2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或“小”)些;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26.下面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1)分析资料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 、 有关;
(2)在足够长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第一声是通过 (固体/液体/气体)传来的,再经过2.33s听到第二声,这是通过 传来的;
(3)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波侧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10s后收到回声信号,海洋中的该处深度是 米;
(4)能否用第三问中的方法来测量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答: , 。
27.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该物理兴趣小组使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对应的时间。
项目 甲至乙 乙至丙 甲至丙
路程/cm 26.0 64.0 90.0
时间/s 2 4 6
平均速度/(m s﹣1) 0.13 0.16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若在测量过程中小车运动的速度较快,所用时间较短,很难较准确测出小车的运动时间,为避免这种现象,应 ;
(3)小车从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 m/s;
(4)若测量时小车没到丙处就停止计时,则所测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
28.一条粗细均匀、直径很小的金属丝长为,将它在均匀圆杆上紧密绕了n圈(如图甲所示),再用图乙的刻度尺测量一段长度(图中未画出)。利用上述其中的两个数据,能较精确地得出金属丝的直径d。
(1)在图甲中用“”,画出要测量的长度 ;
(2)金属丝的直径 (用题目所给符号写出表达式);
(3)改进实验,能更精确地测量金属丝直径;
方法一:选用一把分度值更 (选填“大”“小”)的刻度尺测长度;
方法二: 。
29.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同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即,如密度,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比值定义法,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Δ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Δv=vt﹣v0;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若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开始运动的速度为v0=2m/s,经过t=5s后它的速度变为v=6m/s,则该物体在5秒内的速度变化量Δv= m/s,则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m/s2,第10秒末物体的速度v2= m/s。
(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加速度公式a= (用v0、vt、t表示)。
(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vt,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由v0到vt,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用v0、t、a写出s的表达式s= 。
3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所示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所需的实验仪器有 、 、 、 ;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4)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cm,tBC= s,vAC= m/s;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6)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 ?为什么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一章 机械运动(实验题题30道)
1.如图所示,探究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速度的变化实验,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该实验要收集的数据是 和 。
(3)为了便于测量,应使小车在斜面运动的时间长些,因此应使斜面保持较 (填“大”或“小”)的坡度。
(4)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由上述实验得出结论是:小车从斜面滑下过程速度越来越 。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 选填“大”或“小”)。
【答案】 v= 路程 时间 小 0.2 0.5 大 大
【分析】(1)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实验中需要测出行驶路程和行驶时间。
(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4)读出AB段和BC段以及AC段的长度和对应的运动时间,用公式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速度,注意长度要有估读值。
(5)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详解】(1)[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求平均速度。
(2)[2][3]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故该实验要收集的数据是路程和时间。
(3)[4]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4)[5][6][7]由图可知,AB段的距离
所用时间为
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BC段的距离
所用时间为
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
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从斜面滑下过程速度越来越大。
(5)[8]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大。
2.如图所示是小亮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他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在实验中,应将斜面坡度调小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
(2)根据图中记录的数据计算出BC段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亮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5)完成实验后,他还想用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下滑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
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请对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是: 。
【答案】 便于测量时间 0.5 小 不正确 见解析
没有控制小车通过的斜面的长度一定
【详解】(1)[1]将坡度调小,小车的下滑速度小,便于测量时间。
(2)[2]由图可知,小车下滑的距离为
由可得,BC间的速度
(3)[3]根据可知,路程一定,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时间测量值偏大,平均速度v AB偏小。
(4)[4][5]从B点由静止释放时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平均速度测量量偏小,故不正确。
(5)[6]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小车通过斜面的长度一定。
3.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4)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坡度变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6)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答案】 40.0 0.3 B 缓 大
【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2][3]由图可知AB段的距离为
sAB=10.00dm 6.00dm=4.00dm=40.0cmAC段的路程为
sAC=10.00dm 1.00dm=9.00dm=0.9mAC段所用的时间为
tAC=15:35:23 15:35:20=3s
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
(3)[4]由图可知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A.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也均匀增加,是加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路程无变化,说明是处于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s t图象中是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5] 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大,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为了方便计时,应调整斜面使坡度较缓。
(5)[6] 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而AC段路程一定,由可知,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6)[7]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走的总路程除以全程所用的总时间,上半段所用的时间为
下半段所用的时间为
全程平均速度为
4.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滑下并同时开始计时,测出小车到达B点时停表的读数如图2所示,小车从A点到C点共用时4.25s。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写出公式) ;
(2)由实验数据可知,小车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为 s,平均速度为 m/s;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
(3)该实验中斜面坡度很小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 。
【答案】 3 0.13 0.32 加速 运动时间
【详解】(1)[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是测出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得出速度,所以,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2)[2]图2知,小车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为3s。
[3]小车通过AB段的路程
sAB=40.0cm-40.0cm=40.0cm=0.4m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4]小车通过BC段的路程
sBC=40.00cm=0.4m
小车通过BC段的时间
tBC=4.25s-3s=1.25s
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
[5]因为
即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3)[6]实验中,要求坡度越小,则小车运动的时间越长,便于测量运动时间。
5.小东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和 ;
(3)他测得斜面长为,小车通过前一半路程的时间为1s,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是1.5s。那么,小车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答案】 刻度尺 秒表 1.2 0.8 变速
【详解】(1)[1]实验原理是
(2)[2][3]要测量路程s和时间t,需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
(3)[4][5][6]小车通过前一半和后一半的路程
前一半路程的时间为
后一半路程的时间为
则小车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小车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因为,所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6.在学了“运动具有相对性”这一原理之后,小刚同学自己动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器材:白纸、水彩笔(或蜡笔)、铅笔。
操作步骤:在白纸上用蜡笔或水彩笔画一些彩云。
B.将一支铅笔放在纸的前面如图,迅速向下移动画有彩云的白纸,观察铅笔的运动情况。
(1)向下移动画有彩云的白纸时,若以白纸为参照物,铅笔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铅笔是 的。
(2)这个实验说明了 。
【答案】 运动 静止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详解】(1)[1]向下移动白纸时,若以白纸为参照物,铅笔与白纸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所以铅笔是运动的。
[2]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铅笔与地面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所以铅笔是静止的。
(2)[3]若以白纸为参照物,铅笔是运动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铅笔是静止的,说明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选择不同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时,结论可能是不同的,故该实验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7.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的学习中小明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 c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s;
(2)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测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 dm。测量长度的时候,误差是不可 的,只能尽量 。
【答案】 1.20 0.1 104 14.51 避免 减小
【详解】
(1)[1][2]如图甲所示,刻度尺上1cm之间平均分成10个小格,每1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形物体左侧所对刻度为2.00cm,右侧所对刻度为3.20cm,所以圆形物体的直径为
3.20cm-2.00cm=1.20cm
[3]如图乙所示,停表分针过了1.5min刻度线,秒针读数应为44s,所以停表的读数为
1min44s=104s
(2)[4]三次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为三次的平均值
[5][6]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只能尽量减小,是不可避免的。
8.小德同学为了测定物理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采用了如下步骤:
①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记录为;
②选用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的刻度尺;
③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为;
④用表示物理书内每张纸的厚度,记录为;
(1)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①和 ,应改为去掉封皮后测量出整本物理课本的厚度;则一张纸的表达式是: 。(用题中字母表示)
(2)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为 (填字母序号)。
(3)下面是小德同学用分度值是的学生用刻度尺准备进行实验时,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请将两个空白处填写完整。
实验序号 纸的张数 纸张的总厚度/ 一张纸的厚度/mm /mm



(4)在进行步骤①时,若没有将课本压紧,会使测量结果 (偏大/偏小/不变)。
【答案】 ④ ②①③④ mm 平均值 偏大
【详解】(1)[1]物理课本中,一张纸有两个页码,所以要得到一本物理书的纸张张数,需要将其页码n除以2,即有张纸,故实验步骤④是错误的。
[2]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德采取了“累积法”,用一本书的总厚度除以一本书的纸张张数,故一张纸的厚度为
(2)[3]用“累积法”测量纸张的厚度应先选择一个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的刻度尺;然后用该刻度尺直接测量去除封面后的物理课本的厚度L;再翻看物理课本的页码n,推理的得出物理课本的纸张张数为;最后用物理课本的厚度L除以纸张的张数,计算得出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d。所以正确的实验步骤应为②①③④。
(3)[4]根据题意,小德选用的是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是毫米尺,用该刻度尺读出的课本厚度是以毫米为单位的,故填mm。
[5]在用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应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应在表格的最后一列加上平均值一栏。
(4)[6]在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本时,如果没有将课本压紧,纸张间的间隙较大,测量出来课本的厚度L会偏大,根据一张纸厚度的表达式可知,当L增大时,计算出纸张的厚度d也会偏大。
9.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 ;
(2)本实验的测量工具除秒表外,还需要 ;
(3)在实验中,由于人存在一定的反应时间,为了使小车运动的时间误差更小,则斜面的坡度应该 (选填“较缓一些”或“较陡一些”),C处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填“大”或“小”);
(5)秒表的示数如图所示,由图可以计算出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红利用AB段和BC段的速度求平均值以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这种计算方法 (填“正确”或“错误”);
(6)实验小组细心实验,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40.0 40.0 80.0
时间t/s 3 2 5
平均速度v/(cm/s) 13.3 20 16
若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BC段的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3,由表中数据可知,它们按由大到小排列为 。
【答案】 刻度尺 较缓一些 见解析 小 0.3 错误
【详解】(1)[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知道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故该实验是根据测量的。
(2)[2]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和路程,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除了秒表外,还需要刻度尺。
(3)[3]由于人存在一定的反应时间,为了使小车运动的时间误差更小,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不然小车下滑过快,不方便计时,造成误差较大,所以斜面应该较缓一些。
[4]为了能够多次测量,且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较小,在C处放置金属挡板,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
(4)[5]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导致测量时间偏大,根据可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
(5)[6]由图可知,小车在AC段所用的时间为
tAC=15:35:23-15:35:20=3s
小车在AC段的路程为
sAC=10.00dm-1.00dm=9.00dm=0.9m
故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7]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可知,这种计算方法错误的。
(6)[8]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它们按由大到小排列为v2>v3>v1。
10.(1)小冬同学用手中的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下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2)小冬先后测量了4次,测得的结果分别为4.49cm,4.50cm,4.16cm,4.52cm,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目的是 ,这支铅笔的长度为 cm。
【答案】 C 1mm 4.16cm 减小误差 4.50
【详解】(1)[1]由图知:A.铅笔左端没有与刻度线对齐,故A错误;
B.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物体,故B错误;
C.刻度尺放置及读数方法正确,故C正确;
D.铅笔左侧既没有与刻度线对齐,也没有与整格刻度线对齐,读数时视线没有与铅笔右侧所对刻线相垂直,故D错误。
故选C。
(2)[2]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四次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3]四次测量数据中,第三次的实验数据4.16cm与其余三次测量数据的准确值不同,为错误数据。
[4][5]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为了减小测量误,则物体的长度是
11.如图1所示的实验器材是 。甲、乙两位同学用该实验器材做实验时打出的纸带分别如图2(甲)、(乙)所示,甲同学的纸带中从A点到F点记录的时间为 秒。乙纸带上A、C两点的时间间隔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E两点的时间间隔。通过比较可以知道,甲纸带记录的时间比乙纸带记录的时间 (选填“长”、“短”或“一样”)。
【答案】 打点计时器 0.1 等于 长
【详解】[1]图中所示中实验器材的名称是打点计时器,它是一种很有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打点周期为0.02s。
[2]从A点到F点所用的时间为
t=5×0.02s=0.1s
[3]乙纸带上A、C两点的时间间隔为
2×0.02s=0.04sC、E两点的时间间隔为
2×0.02s=0.04s
故乙纸带上A、C两点的时间间隔等于C、E两点的时间间隔。
[4]甲纸带记录的时间间隔为
7×0.02s=0.14s
乙纸带记录的时间间隔为
4×0.02s=0.08s
故甲纸带记录的时间比乙纸带记录的时间长。
12.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 ;
(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cm/s;
(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选填“慢”“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选填“大”或“小”);
(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他的做法正确吗? ;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 (用v、v1)。
【答案】
25 50 快 小 不正确
【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用秒表测出小车的时间,根据算出速度。
(2)[2]AB段小车运动距离
sAB=80.0cm﹣40.0cm=40.0cm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3]BC段小车运动距离
sBC=40.0cm﹣00.0cm=40.0cmBC段的时间为
tBC=tAC﹣tAB=2.4s﹣1.6s=0.8s
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
(3)[4]通过(2)可知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快,是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4)[5]过了B点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大,根据公式可知,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大,速度就会偏小。
(5)[6]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程的时间,故不正确,理由是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6)[7]已知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已知前后两端路程相等,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设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前半段的时间为
后半段的时间为
全程的路程为2s,全程所用时间为
t=t1+t2
全程平均速度为
可得
整理可得
1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答案】 减小 3 80.0 0.16
【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就是利用,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秒表测量时间,最后利用公式计算。
(2)[2]倾斜角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时间,故可以减小斜面的倾斜的角度从而延长时间,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3)[3]从9:25:15秒从A点出发,到达B点时,时间为9:25:18,一共所用的时间为3s。
[4]如图所示,分度值为1cm,刻度尺需要估读,故从A点到C点的路程为80.0cm。
[5]小车在AC段的时间为5s,故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14.小南准备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筹备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电子秒表一个、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
(2)实验中把斜面的坡度放置的较小,这样做的目的是 。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秒表,如果让小车过了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答案】 刻度尺 方便测量时间 0.5 偏大
【解析】【小题1】(1)[1]根据可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时间,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
(2)[2] 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3] 由题可知s1=0.9m,s2=0.4m,则s3的路程为
由图可知,各段时间为t1=3s,t3=1s,所以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为
(4)[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根据可知,路程一定,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15.在物理实验课上,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
(2)图中AB段的距离为 cm;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缓,目的是便于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
(4)分析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小车在BC段的速度为 m/s;
(5)如下图所示,下列坐标图像中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答案】 40.0 时间 0.4 B
【详解】(1)[1]根据公式可知,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时间,就可以计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所以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2)[2]图中AB段的距离为
80.0cm-40.0cm=40.0cm
(3)[3]实验时使斜面的坡度较缓,小车运动的速度较慢,所用时间较长,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4)[4]由图可知,BC段的路程为
s=40.0cm=0.4m
小车在BC段所用的时间为t=1s,则小车在BC段的速度为
(5)[5]分析实验数据,AB段和BC段路程相等,小车在AB段所用的时间大于BC段所用的时间,则小车在AB段的速度小于在BC段的速度,即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做加速运动。
A.图像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像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像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图像表示物体静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想探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速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观察,他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m有关
猜想2:可能与斜面的倾角θ有关
猜想3:可能与斜面的材料有关
他们选择器材以下:一个右端固定有遮光片的滑块质量为200g、一个100g的砝码(可粘在滑块上表面)、两个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斜面A和B(斜面底端装有速度传感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操作是让滑块沿斜面直线下滑,利用速度传感器测得滑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v;

(1)为了保证从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可靠性,滑块每次都由静止开始下滑,并且都从斜面的 处释放;
(2)本实验中,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滑块上的遮光片通过传感器时,传感器发出的光被挡住开始计时,当遮光片离开传感器停止计时,由此计算出此时滑块的速度。已知遮光片的宽度为1.2cm,如果计时器某次显示的时间为0.005s,则此次测得的滑块速度为 m/s;
(3)小明他们改变相关条件,多次实验,得到了下列数据:
实验序号 θ 斜面 滑块总质量m/g v/(m·s﹣1) 摩擦力f/N
1 20° A 200 2.45 0.38
2 20° A 300 2.45 0.56
3 20° B 200 1.53 0.47
4 20° B 300 1.53 0.71
5 30° A 200 3.58 0.34
6 40° A 200 4.38 0.30
①分析表中数据可得:猜想 是错误的;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可知猜想2的结论 ;
(4)研究猜想2时,他们探究了“不同倾角下滑块受到的摩擦力”,数据如上表,他们还设计了探究猜想2的另一个方案:让滑块从材料 (选填“不同”或“相同”),倾角θ不同的斜面上C点由静止滑下,撞击D点的木块,控制CD距离相同,方案中滑块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大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其速度大,分析上表数据,说明理由 。
【答案】 同一高度 2.4 1 1、5、6 其他条件相同时,斜面倾角越大,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大 相同 不能 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同
【详解】(1)[1]为了保证得出结论的可靠性,要使木块从同一高度,静止滑下。
(2)[2]木块速度
(3)①[3]分析实验1和2,实验3和4,质量不同的时候,v相同,所以v和质量无关,猜想1是错误的。
②[4][5]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6,斜面材料相同,倾角不同,v不同,所以斜面的倾角越大,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大。
(4)[6]实验中探究小车碰撞前的动能和小车碰撞前的速度的关系,让滑块从材料相同,倾角θ不同的斜面上C点由静止滑下,撞击D点的木块,控制CD距离相同,滑块的速度是通过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实现的。
[7][8]实验方案中,通过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来改变了滑块的速度,忽略了小车撞击木块时,斜面的倾斜程度不同,滑块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大不能说明其速度大,因为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同。
17.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5)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的表示)。
【答案】 4.00 0.03 偏大 B
【详解】(1)[1]测量小车速度,要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算出速度,所以测量的原理为。
(2)[2][3] AB段距离从10cm开始到6cm结束,故路程为4.00cm;AC段的路程为9cm,时间为3s,故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
故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
(3)[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时间偏短,速度偏大。
(4)[5]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速度越来越大,故选B。
(5)[6]设全程的路程为2s,则前半程的时间为,后半程的时间为,则全程的时间为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8.小明在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是造成的误差;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cm;tBC= s;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答案】(1)
(2)时间
(3) 4.00 1 0.03
(4)大
【详解】(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斜面长度和运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因此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2)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
(3)[1][2][3]由图可知,A到B的路程
sAB=10.00cm-6.00cm=4.00cmB到C的所用时间
tBC=23s-22s=1sA到C的路程
sAC=10.00c-1.00cm=9.00cmA到C的所用时间
tAC=23s-20s=3s
由可得
(4)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19.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斜面应选择 坡度,(填“较大”或“较小”)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若小车运动的时间如下,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 40.0 25 偏小 较小 时间 小于
【详解】(1)[1]图中AB段的路程
[2]由题可知,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2)[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4][5]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因此,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时间。
[6]由图中计时器的指针可知,后半段的时间小于前半段的时间,相同的路程比时间,时间短的运动的快,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0.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小气泡,将玻璃管翻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甲所示。
气泡的运动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跟气泡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倾角有关。
为了便于研究,他在玻璃管上做上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表一 表二 表三
气泡长度1cm 倾角 t/s 气泡长度2cm 倾角 t/s 气泡长度4cm 倾角 t/s
实验序号 1 15° 15.8 实验序号 6 15° 22.5 实验序号 11 15° 18.2
2 30° 14.1 7 30° 14.9 12 30° 16.1
3 45° 13.7 8 45° 12.2 13 45° 12.5
4 60° 17.7 9 60° 13.8 14 60° 13.5
5 90° 29.8 10 90° 19.9 15 90° 19.1
(1)实验中,除刻度尺、秒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为 ,气泡通过AB段的路程为 cm。
(2)实验中,为便于测量时间,应设法使管内气泡运动得 (选填“快”或“慢”)一些。计时的起点位置 (选填“能”或“不能”)标记在玻璃管的最下端。
(3)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的变化关系: 。为了发现气泡运动的快慢随气泡大小的变化关系,小明通过测算作出了三组气泡的速度v与气泡长度l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图线 (选填“a”、“b”或“c”)描绘的是倾角为45°时气泡运动的规律。
(4)小华换用粗玻璃管后改变气泡大小又做了两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四,分析数据可知:大、小气泡在玻璃管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试推断小气泡在运动40cm时所需的时间为 s。
表四:
从0点开始运动的距离s/cm 0 20 40 60 80 100
小气泡运动的时间t/s 0 3.6 _____ 10.8 14.4 18.0
大气泡运动的时间t/s 0 3.4 6.8 10.2 13.6 17.0
【答案】 量角器 80.0 慢 不能 见解析 c 7.2
【详解】(1)[1][2]实验中,除刻度尺、秒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为量角器,气泡通过AB段的路程为
100.0cm-20.0cm=80.0cm
(2)[3][4]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因为气泡刚开始运动是变速的,所以零刻度线不在最下方。
(3)[5]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气泡大小相同时,当倾角变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速度先变大后变小,当夹角为45度时,气泡运动的速度最大。
[6]观察表中数据,当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度时,随着气泡变大,气泡上升的速度先变大后变小,c图像符合变化规律。
(4)[7]大、小气泡在玻璃管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气泡在运动40cm时所需的时间为
21.如图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 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 (选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2)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4)若小车经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vAC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答案】(1) 小 长
(2)变速
(3)0.16
(4)偏大
【详解】(1)[1][2]斜面越陡,小车运动得越快,运动时间越短,测量误差较大,故实验时应尽量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2)小车在斜面上全程加速下滑,速度越来越快,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3)小车在AC段所用时间
AC段运动的路程
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4)若小车经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测得AC段的时间偏小,由可知, 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偏大。
22.从人类意识觉醒开始,“时间”便如影随形。从太阳升落、日晷、漏刻、沙漏、水钟、机械钟、天文钟、石英钟到目前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原子钟,这些计时方法大多是以某种规则运动的周期(完成一次规则运动所用的时间)为基准计时的。原子钟(如图所示),它以原子释放能量时发出电磁波的振荡周期为基准,由于电磁波的振荡周期很稳定,使得原子钟的计时精准度可达每百万年才差1秒。正是由于原子辐射电磁波振荡周期的高稳定性,适合作为时间的测量标准,于是在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将“1秒”重新定义为铯133原子辐射电磁波振荡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原子钟堪称“导航卫星的心脏”,使我国在导航精准度方面达到厘米级,处于全球领先水准。计时工具的演变,展现了人类“时间文化”的进程,更彰显出人类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体相比较,最适合提供计时基准的是 (选填下面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悬挂在细线上摆动的小球  B.沿直线匀速运动的汽车  C.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
(2)为什么原子钟可以作为时间同步的基准钟 ?;
(3)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准度全球领先,请列举两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实际应用 。
【答案】 A 原子辐射电磁波振荡周期具有高稳定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汽车导航/判定汽车行驶在哪个车道/可以使送货的无人机精准降落在客户的阳台上/可以给安装了芯片的共享单车设定电子区域/可以实现位置定位
【详解】[1] ABC.计时方法大多是以某种规则运动的周期为基准的,故BC不符合题意,A故符合题意。
故选A。
[2]原子钟作为时间同步的基准钟依据的是原子辐射电磁波振荡周期具有高稳定性,选作时钟基准的运动周期越稳定,测量时间的精准度就越高。
[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汽车导航、判定汽车行驶在哪个车道;可以使送货的无人机精准降落在客户的阳台上;可以给安装了芯片的共享单车设定电子区域;可以实现位置定位等。
23.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如甲图所示把小车放到斜面的顶端,金属片放到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到橦击金属片的时间t1,停表记录的时间如乙图所示,由以上测量即可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1。
(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 s1= cm,t1= s, 1= m/s (保留三位小数);
(3)用同样的方法可测量并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2,则1 2(选填“>”“<”或“=”)。
【答案】 变速 80.0 4.5 0.178 >
【详解】(1)[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2)[2]如图甲,小车的起点为0.0cm处,终点为80.0cm,通过的路程s1=80.0cm。
[3]停表小表盘分针靠近0,是0min;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秒针在4和5之间,且过了5个小格,故t1=4.5s。
[4]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1
(3)[5]因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前半程的时间比后半程的时间长,即前半程的时间 ,由可知
即。
24.在“测量小明跑400m的速度”的实验中。
(1)计时员,应在 (选填“看到发令枪烟雾”或“听到发令枪响”)的时候开始计时。
(2)发令后小明跑完400m的路程,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0m所用的时间为 s.
(3)小明跑400m的速度是 m/s。
【答案】 看到发令枪烟雾 110 3.6
【详解】(1)[1]光速为3.0×108m/s,光传播400m的时间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计时员处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所以计时员应该在看到发令枪烟雾的时候开始计时。
(2)[2]由图所示小表盘的读数为1min,大表盘的读数为50s,小表盘和大表盘的读数相加为110s。
(3)[3]根据得,小明跑400m的速度是
2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或“小”)些;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答案】 小 大
【详解】(1)[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得到平均速度,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2)[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下滑的速度就越大,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就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缓些。
(3)[3]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根据得到平均速度偏大。
26.下面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1)分析资料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 、 有关;
(2)在足够长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第一声是通过 (固体/液体/气体)传来的,再经过2.33s听到第二声,这是通过 传来的;
(3)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波侧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10s后收到回声信号,海洋中的该处深度是 米;
(4)能否用第三问中的方法来测量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答: , 。
【答案】 温度 介质的种类 固体 气体 7655 不能 月球周围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详解】(1)[1][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不同温度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知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25℃的空气和煤油及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2)[3][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足够长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第一声是通过固体传来的,再经过2.33s听到第二声,这是通过气体传来的。
(3)[5]由表格数据可知,海水温度为25℃时,声音的传播速度v=1531m/s,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
t=0.5×10s=5s
由速度公式得海水深度
s=vt=1531m/s×5s=7655m
(4)[6][7]月球周围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球,不能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测出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27.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该物理兴趣小组使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对应的时间。
项目 甲至乙 乙至丙 甲至丙
路程/cm 26.0 64.0 90.0
时间/s 2 4 6
平均速度/(m s﹣1) 0.13 0.16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若在测量过程中小车运动的速度较快,所用时间较短,很难较准确测出小车的运动时间,为避免这种现象,应 ;
(3)小车从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 m/s;
(4)若测量时小车没到丙处就停止计时,则所测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
【答案】(1)
(2)减小斜面的坡度
(3)0.15
(4)大
【详解】(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平均速度,需要通过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用计算平均速度,所以该实验的原理是。
(2)如果斜面坡度太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会较快,很难准确测出;应减小斜坡的坡度,使小车的运动时间较长,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3)由表格数据可知,小车从甲运动至丙的路程
小车运动的时间为6s,小车从甲运动至丙的平均速度
(4)如果让小车没到丙处就停止计时,则所测甲至丙的时间会偏小,根据可知,测得的速度值会偏大。
28.一条粗细均匀、直径很小的金属丝长为,将它在均匀圆杆上紧密绕了n圈(如图甲所示),再用图乙的刻度尺测量一段长度(图中未画出)。利用上述其中的两个数据,能较精确地得出金属丝的直径d。
(1)在图甲中用“”,画出要测量的长度 ;
(2)金属丝的直径 (用题目所给符号写出表达式);
(3)改进实验,能更精确地测量金属丝直径;
方法一:选用一把分度值更 (选填“大”“小”)的刻度尺测长度;
方法二: 。
【答案】 小 见解析
【详解】(1)[1]测量物体的长度确定好物体的边缘,金属丝在均匀圆杆上紧密绕了n圈,用图乙的刻度尺测量n圈的长度是从线圈左端到右端的距离,如图所示:
(2)[2]已知将它在均匀圆杆上紧密绕了n圈,n圈金属丝长度L2,则金属丝的直径为
(3)[3][4]精确测量金属丝直径可以换用分度值更小的刻度尺进行测量,也可以紧密地多绕几圈再测量。
29.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同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即,如密度,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比值定义法,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Δ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Δv=vt﹣v0;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若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开始运动的速度为v0=2m/s,经过t=5s后它的速度变为v=6m/s,则该物体在5秒内的速度变化量Δv= m/s,则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m/s2,第10秒末物体的速度v2= m/s。
(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加速度公式a= (用v0、vt、t表示)。
(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vt,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由v0到vt,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用v0、t、a写出s的表达式s= 。
【答案】 4 0.8 10 v0t+at2
【详解】解:(1)[1]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
Δv=vt-v0=6m/s-2m/s=4m/s
[2]物体的加速度大小
[3]第10秒末物体的速度
v2=v0+at=2m/s+0.8m/s2×10s=10m/s
(2)[4]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加速度的定义公式
(3)[5]图乙中阴影部分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如下图所示:
长方形面积s1=v0t,三角形的面积
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即
3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所示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所需的实验仪器有 、 、 、 ;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4)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cm,tBC= s,vAC= m/s;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6)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 ?为什么 ?
【答案】 刻度尺 秒表 斜面和金属片 小车 小 5.0 1 0.033 大 不是 见解析
【详解】(1)[1]公式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2][3][4][5]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所需器材有测量路程的刻度尺,测量时间用的秒表,另外还要有斜面和金属片、小车。
(3)[6]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4)[7]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AB=5.0cm。
[8]小车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为
tBC=23s-22s=1s
[9]AC段的距离是sAC=10.0cm,所用时间为
sAC=23s-20s=3s
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为
(5)[10]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公式可知,平均速度会偏大。
(6)[11][12]小车在通过AB段、BC段时,路程相同,所用时间变小,由可判断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小车全程不是在做匀速运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