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中冲刺(选择题50道)1.对中学生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身高为165dm B.一个鸡蛋的质量大概是60gC.步行的速度约为1km/h D.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40℃【答案】B【详解】A.中学生的身高约165cm,故A不符合题意;B.8个鸡蛋大约是1斤,1斤是500g,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60g,故B符合题意;C.人步行的速度约1.1m/s,约4km/h,故C不符合题意;D.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25℃,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早晨,你坐在正在行驶公交车上,坐在座椅上的你相对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旁边的乘客 B.车内的座椅 C.路旁的树木 D.公交车的车门【答案】C【详解】ABD.坐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中的你,与这辆公共汽车的座椅、坐在旁边的乘客、公交车的车门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所以相对于这辆公交车的车门和座椅、坐在旁边的乘客来说,你是静止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你坐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公交车中,与路旁的树木之间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你是运动的,故C符合题意。故选 C。3.下列对自然界的物态变化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冰柱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B.露珠是由水蒸气液化放热后形成的C.冰花是由水蒸气在玻璃上凝固形成的D.冰雪消融是水吸热汽化形成的【答案】B【详解】A.冰柱是由液态的水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要放出热量,故B正确;C.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错误;D.冰雪消融,雪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B。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为( )A.小时(h) B.秒(s) C.分钟(min) D.摄氏度(℃)【答案】B【详解】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钟、秒等,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5.下列图中属于噪声波形的是( )A. B.C. D.【答案】D【详解】选项A、B和C都是有规律的波形,属于乐音,D是杂乱无章的,属于噪声的波形图,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6.下列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只能靠空气来传播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答案】C【详解】A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故AD错误;B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出声,但不是所有的声我们都能听见,如果没有介质的传播,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故C正确,D错误。故选C。7.下列估测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20g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C.物理课本的长度为18dm D.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答案】D【详解】A.一块橡皮的质量在8g左右,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略小于此数值,在6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光可以在真空中的传播,且传播速度为3×108m/s,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1.8d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D符合实际。故选D。8.如图所示四幅图是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际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C【详解】AB.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①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③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两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不符合温度计的使用规范,故AB错误;C.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泡在水中,符合温度计的使用规范,故C正确;D.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水的表面,没有浸泡在水中,不符合温度计的使用规范,故D错误。故选C。9.时常清洁牙齿,能保护牙齿,我们一定要养成刷牙的良好习惯。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具有能量【答案】D【详解】A.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也能在空气中传播,故A错误;B.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超声波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 超声波是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没有在人的听觉范围,所以人听不到,故C错误;D. 声音具有信息和能量,故D正确。故选D。10.自然界中的水通过物态变化实现了水循环,下列自然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A.冰封湖面 B.冰雪消融C.寒冬凝霜 D.秋起晨露【答案】D【详解】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A.冰封湖面,是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冰雪消融是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霜是固态的,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秋起晨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小液滴,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故D符合题意。故选D。11.二十四节气中涉及许多物态变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关于这些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雨水”——汽化——吸热 B.“寒露”——液化——放热C.“霜降”——凝华——吸热 D.“大雪”——凝固——放热【答案】B【详解】A.雨主要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此过程放热,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此过程放热,故B正确;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热,故C错误;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热,故D错误。故选B。12.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本物理书的长度约是10dmB.公交车在市区的行驶速度约为80km/hC.中学生跑1000m所需的时间约为4minD.绿色蔬菜保鲜的适宜温度约为36℃【答案】C【详解】A.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26cm=2.6dm故A不符合题意;B.公交车在市区的行驶速度约为40km/h,故B不符合题意;C.中学生跑1000m所用时间一般在240s=4min左右,故C符合题意;D.绿色蔬菜保鲜的适宜温度与冰箱冷藏室温度相当,约为4℃,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2023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图“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能分辨出爆竹声是依据声音的( )A.频率 B.音色 C.音调 D.响度【答案】B【详解】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分辨出爆竹声是依据声音的音色判断的。故选B。14.如图所示,工作人员手托的是“越王勾践剑”。根据图片信息,对这把剑的长度估测合理的是( )A.0.55m B.1.5m C.2m D.2.5m【答案】A【详解】根据图片信息,这把剑的长度接近人身体的宽度,大约是0.5m,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5.以下单位是国际制单位的是( )A.h B.s C.km D.mm【答案】B【详解】AB.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为秒,符号为s,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D.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符号为m,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6.萘的熔点是80.5℃,则当萘的温度处于80.5℃时,它(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气态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答案】D【详解】萘是晶体,在熔点80.5°C时,萘的状态有三种存在的可能①尚未熔化,全部是固体②已经开始熔化,但是没有完全熔化,此时为固液共存③全部熔化,温度未曾升高,全部是液体。所以当萘的温度处于80.5℃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可能是固液共存态。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7.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我们是根据音色来分辨不同人说话的声音B.在城市道路两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利用超声波可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D.同学们在课堂上听到老师使用的“小蜜蜂”的啸叫声,这种啸叫声使人感到愉悦【答案】A【详解】A.音色是区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分辨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故A正确;B.在城市道路两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C.利用超声波可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C错误;D.同学们在课堂上听到老师使用的“小蜜蜂”的啸叫声,这种啸叫声是噪声,使人感到烦躁,故D错误。故选A。18.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道辩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答案】C【详解】由于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特色不同,所以可以依据音色的不同判断是哪种乐器在演奏。故选C。19.下列关于减弱噪声的方式,不正确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是传播途中减弱噪声C.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答案】B【详解】减弱噪声的方式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是为了检测噪声的等级,但不可以减弱噪声,故B错误,符合题意;C.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为了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20.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沿直线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B.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C.运动1.2米,甲车比乙车多用1秒D.运动3秒,乙车通过的路程比甲车多0.9米【答案】D【详解】A.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v甲B.因为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沿直线运动,v甲C.由图知运动1.2米,甲车所用时间为4s,乙车所用时间为2s,故甲车比乙车多用2s,故C错误;D.由图知运动3秒,甲车通过的路程为0.9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1.8m,故乙车通过的路程比甲车多0.9m,故D正确。故选D。21.图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B.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C.秋天大雾弥漫D.夏天树叶上的露水【答案】A【详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吸热后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B.“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故B不符合题意;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2.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是因为( )A.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噪声很大C.月球上的空气不含氧气 D.月球上温度太低【答案】A【详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宇航员即使互相大声说话,对方也听不到声音。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3.如图所示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已知海波的熔化温度是48℃,则( )A.海波在AB段处于液态B.海波在BC段需要吸热C.海波在BC段的温度是沸点D.海波在CD段处于液态【答案】A【详解】由图像可知,图像为海波的凝固图像,所以在AB阶段海波处于液态,在BC阶段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在CD阶段海波处于固态,BC段是海波的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所以BC对应的温度为海波的凝固点(或熔点)。故选A。24.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放热的是( )A.液化和升华 B.升华和凝华 C.凝华和液化 D.凝华和汽化【答案】C【详解】熔化、汽化、升华都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都需要放热,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5.绷紧在纸盒上的两条橡皮筋,粗细不同(如图),用手拨动橡皮筋可发出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拨动橡皮筋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B.拨动两条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不同C.拨动不同橡皮筋,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D.手拨动越快,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传播得越快【答案】C【详解】A.拨动橡皮筋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A错误;B.当用相同的力拨动这些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幅相同,发出声音响度相同,故B错误;C.当用相同的力拨动这些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响度相同,由于橡皮筋的振动频率不同,所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 C正确;D.手拨动越快,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声速只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C。26.列车车厢的固定桌面上有一个可以滚动的小球,列车轨道旁路面上有一摄像头,先后拍摄两张照片如图甲、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相对桌向东运动B.摄像头相对车向东运动C.小球相对摄像头向西运动D.列车在向西运动【答案】A【详解】AC.摄像头相对于桌是静止的,由图可知,小球相对于摄像头的位置向东移动了,所以小球相对于摄像头向东运动,则小球相对于桌向东运动,故A正确,C错误;B.由图可知,摄像头相对于车的位置向西移动了,所以摄像头相对车向西运动,故B错误;D.由图可知,列车相对于摄像头向东移动了,所以列车在向东运动,故D错误。故选A。27.以下对声现象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超声波可以穿越真空B.乐器发出的声音不会是噪声C.尽管物体在振动,我们也不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会停止传播【答案】C【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属于声波,因此超声波不能穿越真空,故A错误;B.乐器发出的声音虽然动听,但如果影响了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学习和生活,就属于噪声,故B错误;C.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因此尽管物体振动,我们也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C正确;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有一部分声能被反射回来,这种反射回来的声叫“回声”,故D错误。故选C。28.对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的形成解释正确的是( )A.冰挂是凝华现象 B.云是液化现象C.霜是凝固现象 D.雾是汽化现象【答案】B【详解】A.冰挂是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B.云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聚集而成,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C.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B。29.声让自然界充满生机与活力,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最快B.声音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C.在机器旁,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D.超声波能够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答案】D【详解】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决定的,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C.在机器旁,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D.因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用于医疗中的碎石等操作,所以超声波能够粉碎人体内的结石,故D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30.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北方的冬天,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变干,这是一种汽化现象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吸热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D.从冰柜中拿出的冰棒上常粘着一些“白花花的粉”,这是一种凝华现象【答案】A【详解】A.在寒冷的冬天,冰冻的湿衣服会慢慢变干,是从冰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的水蒸气,故A错误,符合题意;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气温降低,所以化雪冷,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身上有很多水,水分蒸发吸热,使人体表温度降低,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上常粘着一些白花花的“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冰棒直接变成小冰晶,就是白花花的“粉”,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31.如图所示,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此处“不同”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答案】C【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音色跟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详解】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用大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改用小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幅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小,即钢尺会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故选C。32.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音色相同 B.乙、丙的音调相同C.甲的音调比丙的高 D.乙的响度比丁的小【答案】C【详解】在同一个示波器上,声波的波形图中波峰的个数表示物体振动的频率,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大小表示的是振幅的大小。A. 甲、乙的波峰个数都是2个,说明频率相同,也就是音调相同;而且它们波峰和波谷之间的距离相等,所以它们的振幅相同,也就是响度相同,但波形状不同,也就是音色不同,故A错误;B. 乙有2个波峰,丙有1个波峰,它们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C. 甲有2个波峰,丙有1个波峰,甲的频率大,即甲的音调比丙的高,故C正确;D. 乙、丁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不等,乙的振幅大,即乙的响度比丁的大,故D错误。故选C。33.小明同学对于身边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以下估测中合理的是( )A.初中男生百米跑步用时约为8s B.人体感觉比较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C.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为200g D.人步行时的速度大约1m/s【答案】D【详解】A.初中男生百米跑步用时约为16s,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感觉比较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故B不符合题意;C.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为50g,故C不符合题意; D.人步行时的速度大约1.2m/s,故D符合题意。故选D。34.下列估测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5℃ B.中学生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5m/sC.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cm D.初中物理课本的质量约5kg【答案】C【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题意;B.中学生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故B不符合题意;C.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cm左右,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左右,故C符合题意;D.初中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50g=0.25kg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5.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A、B、C的先后顺序进行安装B.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C.当温度为80℃时,该物质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该物质属于非晶体【答案】B【详解】A.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来组装,即按照CBA的先后顺序进行安装,故A错误;B.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同时并记录物质的温度和加热时间,符合实验步骤,故B正确;C.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固定不变的温度为80℃,说明该物质的熔点为80℃,该阶段物质可能是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态,故C错误;D.该物质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故D错误。故选B。36.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霜、窗户上的冰花都是凝华形成的B.夏天,空调房的玻璃上也会结有水珠,水珠是在室内一侧C.寒冷的北方,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是先熔化后汽化D.冬天,早晨跑步的人嘴里呼出“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答案】A【详解】A.霜、窗户上的冰花为固态的小冰晶,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正确;B.夏天,空调房的玻璃上的水珠,是因为室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因此附着在玻璃的外侧,故B错误;C.寒冷的北方,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是因为冰变为水蒸气,升华形成的,故C错误;D.“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A。37.下列估测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65℃ B.人正常步行速度约5m/sC.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 D.1min健康人的心脏跳动10次【答案】C【详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40℃左右即可,不可能达到65℃,故A不符合实际;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达不到5m/s,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75cm左右,故C符合实际;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1min跳动的次数在70次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C。38.小明、小刚两人各乘一台观景电梯,小明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小刚也在匀速上升;小刚看见小明在匀速下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和小刚一定都相对地面下降B.小刚有可能相对地面静止C.小刚速度一定比小明慢D.小明和小刚可能都相对地面上升【答案】B【详解】小明看到楼房在匀速上升,说明小明相对于地面是匀速下降的;小明同时看到小刚也在匀速上升,说明小刚可能静止、可能相对于地面匀速上升、也可能相对于地面匀速下降但速度小于小明;小刚看见小明在匀速下降,说明他自己可能静止、可能相对于地面匀速上升、也可能相对于地面匀速下降但速度小于小明;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39.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课桌的高度约为 B.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心跳10次的时间约为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D.晋州市夏天最高气温约为【答案】A【详解】A.中学生身高约为160cm,课桌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约为,故A符合题意;B.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心跳70次的时间约为,故B不符合题意;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故C不符合题意;D.晋州市夏天最高气温约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0.“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估测最不合理的是( )A.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18.5cmB.国歌正常播放一遍的时间约46s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1m/sD.冬天洗澡水的温度约42℃【答案】A【详解】A.物理教科书的宽度约18.5cm,厚度远远小于这个值,故A符合题意;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长约为46s,所以国歌正常播放一遍的时间约46s,故B不符合题意;C.人正常步行一个小时可以走大约4000米,速度约1.1m/s,。故C不符合题意;D.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洗澡水的温度略高于体温,约为42℃,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1.100摄氏度的水蒸气比100摄氏度的热水烫伤更加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会( )A.液化放热 B.凝固放热 C.熔化吸热 D.凝华放热【答案】A【详解】100摄氏度的水蒸气液化成100摄氏度的水时要放出大量热,100摄氏度的水蒸气烫伤时比100摄氏度的热水烫伤时对人体放的热更多,所以,100摄氏度的水蒸气比100摄氏度的热水烫伤更加严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C.“闻其声,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超声波传回地球的【答案】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人说话是通过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响度大,故B错误;C.“闻其声,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C错误;D.太空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D错误。故选A。43.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文字优美,还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有关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转轴拨弦三两声”中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C.“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D.“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响度辨别的【答案】C【详解】A.“转轴拨弦三两声”中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C正确;D.“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音色辨别的,故D错误。故选C。44.下列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答案】B【详解】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A.房屋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C.戴耳机是为了在声音的接收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45.在实验室里,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精确测量长度,有五位同学用同一刻度尺进行了测量,读数分别为:3.80cm、3.80cm、3.92cm、3.82cm。则物块的长度为( )A.3.80cm B.3.84cm C.3.807cm D.3.81cm【答案】D【详解】分析题中的测量数据可看出,3.92cm是错误数据,应该剔除,则物块的长度为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46.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m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答案】C【详解】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是0.25s,则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到测距仪的距离为故A错误;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是0.2s,则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到测距仪的距离为故B错误;C.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汽车在行驶这17m距离用的时间为故C正确;D.汽车的速度为故D错误。故选C。47.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冬天的早上,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D.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答案】D【详解】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这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不是升华,故A错误;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C.冬天的早上,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D.露珠是水蒸气越冷液化形成的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故选D。48.两辆汽车A、B在平直路面上运动时的s﹣t图像如图甲所示,初始时运动方向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s计时后,B车速度一直在减小B.取15s~40s时间段,A、B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C.在30s~40s时间段,A车做匀速直线运动D.在t1~t2时间内,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西运动【答案】B【详解】A.由图甲可知,B车的s﹣t图像是倾斜直线,即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说明B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则B车的速度不变,故A错误;BC.由图甲可知,0~30s内,A车的s﹣t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A车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段时间内A车的速度为在15~30s内,A车通过的路程为s2=v1t2=20m/s×(30s﹣15s)=300m30~40s内,A车的s﹣t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即路程无变化,说明这段时间内A车处于静止状态,则A车在15~40s内通过的路程等于15~30s内通过的路程,即s3=s2=300m则15~40s内,A车的平均速度为B车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各个时段的速度都是相等的,它的速度为则取15s~40s时间段,A、B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错误,B正确;D.结合图甲和图乙可知,B车一直向西运动;A车开始向东运动,在40s~t2时间内改变方向后也向西运动;因为在t1~t2时间内,B车一直向西运动,而A车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所以以A车为参照物,B车的运动状态是会发生变化的,不会是一直向西运动。故D错误。故选B。49.甲、乙两小车分别从相距12米的P、Q两点出发,沿同一直线同向而行,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甲车运动30秒后与乙车相距5米,若乙车通过的距离为s,则( ) A.s=11米,乙比甲晚出发18秒 B.s=1米,乙比甲晚出发27秒C.s=25米,乙比甲晚出发10秒 D.s=35米,乙比甲早出发5秒【答案】D【详解】由图(a)可知,甲的速度由图(b)可知,乙的速度由可知,甲车运动30s通过的路程(1)假设原来甲在乙后方,30s后,则可知乙运动的路程s1=18m﹣12m+5m=11m由可知则乙比甲晚出发的时间为30s﹣11s=19s(2)假设原来甲在乙后方,30s后,则可知乙运动的路程s2=18m﹣12m﹣5m=1m由可知则乙比甲晚出发的时间为30s﹣1s=29s(3)假设甲在乙的前方,30s后甲还在乙的前方5m处,则s3=18m+12m﹣5m=25m由可知则乙比甲晚出发的时间为30s﹣25s=5s(4)假设甲在乙的前方,30s后甲在乙的后方5m处,则s4=18m+12m+5m=35m由可知则乙比甲早出发的时间35s﹣30s=5s综合以上分析,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50.火车正在以v1=144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运行,这时司机发现正前方出现隧道,火车鸣笛后就立即开始减速,经过4s听到由隧道口反射回来的回声,此时观察到速度仪表盘上的速度显示为v2,有v1︰v2=2︰1。紧接着司机再次鸣笛,并保持v2匀速直线运动下去,3.5s后司机再次听到由隧道口反射回来的回声(v声=340m/s),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火车第一次鸣笛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760mB.火车第二次鸣笛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560mC.火车第二次听到回声后,再经过25s后火车开始进入隧道D.火车在减速过程中走过的路程为100m【答案】D【详解】AD.火车速度为v1=144km/h=40m/s因为v1︰v2=2︰1,所以第2次的速度列车第1次鸣笛后4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s1=v声t=340m/s×4s=1360m列车第2次鸣笛后3.5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s2=v声t′=340m/s×3.5s=1190m列车第2次鸣笛后3.5s时间内火车移动的距离s车=v2t′=20m/s×3.5s=70m火车在减速过程中走过的路程为L=s1-(s2+s车)=1360m-(1190m+70m)=100m火车第一次鸣笛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故A错误,D正确;BC.火车第二次鸣笛时,声音传到隧道口并反射回来听到回声共用时3.5s,第二次听到回声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则火车第二次鸣笛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d3=d2+s车=560m+70m=630m火车第二次听到回声后,到达隧道的时间故BC错误。故选D。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期中冲刺(选择题50道)1.对中学生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身高为165dm B.一个鸡蛋的质量大概是60gC.步行的速度约为1km/h D.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40℃2.早晨,你坐在正在行驶公交车上,坐在座椅上的你相对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旁边的乘客 B.车内的座椅 C.路旁的树木 D.公交车的车门3.下列对自然界的物态变化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冰柱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B.露珠是由水蒸气液化放热后形成的C.冰花是由水蒸气在玻璃上凝固形成的D.冰雪消融是水吸热汽化形成的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为( )A.小时(h) B.秒(s) C.分钟(min) D.摄氏度(℃)5.下列图中属于噪声波形的是( )A. B.C. D.6.下列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只能靠空气来传播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7.下列估测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20g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C.物理课本的长度为18dm D.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3℃8.如图所示四幅图是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际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 B.C. D.9.时常清洁牙齿,能保护牙齿,我们一定要养成刷牙的良好习惯。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具有能量10.自然界中的水通过物态变化实现了水循环,下列自然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A.冰封湖面 B.冰雪消融C.寒冬凝霜 D.秋起晨露11.二十四节气中涉及许多物态变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关于这些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雨水”——汽化——吸热 B.“寒露”——液化——放热C.“霜降”——凝华——吸热 D.“大雪”——凝固——放热12.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本物理书的长度约是10dmB.公交车在市区的行驶速度约为80km/hC.中学生跑1000m所需的时间约为4minD.绿色蔬菜保鲜的适宜温度约为36℃13.2023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图“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能分辨出爆竹声是依据声音的( )A.频率 B.音色 C.音调 D.响度14.如图所示,工作人员手托的是“越王勾践剑”。根据图片信息,对这把剑的长度估测合理的是( )A.0.55m B.1.5m C.2m D.2.5m15.以下单位是国际制单位的是( )A.h B.s C.km D.mm16.萘的熔点是80.5℃,则当萘的温度处于80.5℃时,它(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气态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17.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我们是根据音色来分辨不同人说话的声音B.在城市道路两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利用超声波可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D.同学们在课堂上听到老师使用的“小蜜蜂”的啸叫声,这种啸叫声使人感到愉悦18.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道辩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19.下列关于减弱噪声的方式,不正确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是传播途中减弱噪声C.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传播途中减弱噪声20.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沿直线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B.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C.运动1.2米,甲车比乙车多用1秒D.运动3秒,乙车通过的路程比甲车多0.9米21.图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B.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C.秋天大雾弥漫D.夏天树叶上的露水22.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是因为( )A.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噪声很大C.月球上的空气不含氧气 D.月球上温度太低23.如图所示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已知海波的熔化温度是48℃,则( )A.海波在AB段处于液态B.海波在BC段需要吸热C.海波在BC段的温度是沸点D.海波在CD段处于液态24.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放热的是( )A.液化和升华 B.升华和凝华 C.凝华和液化 D.凝华和汽化25.绷紧在纸盒上的两条橡皮筋,粗细不同(如图),用手拨动橡皮筋可发出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拨动橡皮筋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B.拨动两条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不同C.拨动不同橡皮筋,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D.手拨动越快,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传播得越快26.列车车厢的固定桌面上有一个可以滚动的小球,列车轨道旁路面上有一摄像头,先后拍摄两张照片如图甲、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相对桌向东运动B.摄像头相对车向东运动C.小球相对摄像头向西运动D.列车在向西运动27.以下对声现象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超声波可以穿越真空B.乐器发出的声音不会是噪声C.尽管物体在振动,我们也不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会停止传播28.对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的形成解释正确的是( )A.冰挂是凝华现象 B.云是液化现象C.霜是凝固现象 D.雾是汽化现象29.声让自然界充满生机与活力,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最快B.声音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C.在机器旁,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D.超声波能够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30.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北方的冬天,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变干,这是一种汽化现象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吸热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D.从冰柜中拿出的冰棒上常粘着一些“白花花的粉”,这是一种凝华现象31.如图所示,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此处“不同”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32.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音色相同 B.乙、丙的音调相同C.甲的音调比丙的高 D.乙的响度比丁的小33.小明同学对于身边物理量进行了估测,以下估测中合理的是( )A.初中男生百米跑步用时约为8s B.人体感觉比较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C.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为200g D.人步行时的速度大约1m/s34.下列估测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5℃ B.中学生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5m/sC.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cm D.初中物理课本的质量约5kg35.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A、B、C的先后顺序进行安装B.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C.当温度为80℃时,该物质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该物质属于非晶体36.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霜、窗户上的冰花都是凝华形成的B.夏天,空调房的玻璃上也会结有水珠,水珠是在室内一侧C.寒冷的北方,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是先熔化后汽化D.冬天,早晨跑步的人嘴里呼出“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37.下列估测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65℃ B.人正常步行速度约5m/sC.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 D.1min健康人的心脏跳动10次38.小明、小刚两人各乘一台观景电梯,小明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小刚也在匀速上升;小刚看见小明在匀速下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和小刚一定都相对地面下降B.小刚有可能相对地面静止C.小刚速度一定比小明慢D.小明和小刚可能都相对地面上升39.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课桌的高度约为 B.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心跳10次的时间约为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D.晋州市夏天最高气温约为40.“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估测最不合理的是( )A.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18.5cmB.国歌正常播放一遍的时间约46s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1m/sD.冬天洗澡水的温度约42℃41.100摄氏度的水蒸气比100摄氏度的热水烫伤更加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会( )A.液化放热 B.凝固放热 C.熔化吸热 D.凝华放热4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C.“闻其声,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超声波传回地球的43.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文字优美,还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有关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转轴拨弦三两声”中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C.“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D.“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响度辨别的44.下列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D.在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45.在实验室里,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精确测量长度,有五位同学用同一刻度尺进行了测量,读数分别为:3.80cm、3.80cm、3.92cm、3.82cm。则物块的长度为( )A.3.80cm B.3.84cm C.3.807cm D.3.81cm46.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m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47.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这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冬天的早上,有时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D.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48.两辆汽车A、B在平直路面上运动时的s﹣t图像如图甲所示,初始时运动方向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s计时后,B车速度一直在减小B.取15s~40s时间段,A、B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C.在30s~40s时间段,A车做匀速直线运动D.在t1~t2时间内,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西运动49.甲、乙两小车分别从相距12米的P、Q两点出发,沿同一直线同向而行,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甲车运动30秒后与乙车相距5米,若乙车通过的距离为s,则( ) A.s=11米,乙比甲晚出发18秒 B.s=1米,乙比甲晚出发27秒C.s=25米,乙比甲晚出发10秒 D.s=35米,乙比甲早出发5秒50.火车正在以v1=144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运行,这时司机发现正前方出现隧道,火车鸣笛后就立即开始减速,经过4s听到由隧道口反射回来的回声,此时观察到速度仪表盘上的速度显示为v2,有v1︰v2=2︰1。紧接着司机再次鸣笛,并保持v2匀速直线运动下去,3.5s后司机再次听到由隧道口反射回来的回声(v声=340m/s),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火车第一次鸣笛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760mB.火车第二次鸣笛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560mC.火车第二次听到回声后,再经过25s后火车开始进入隧道D.火车在减速过程中走过的路程为100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2026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热点题型必刷专练期中冲刺(选择题50道)(原卷版).docx 人教版2026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热点题型必刷专练期中冲刺(选择题50道)(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