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计算题30道)1.下列实例中,不是利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清洗钟表的精细器件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切除病人体内的结石C.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D.用“B超”检查身体【答案】D【详解】ABC.超声波清洗钟表的精细器件、外科医生用超声波切除病人体内的结石、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都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BC不符合题意;D.用“B超”检查身体是使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不是用来传递能量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2.今年国庆节,我县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祖国庆生,向伟大祖国深情告白。某校同学们在操场用嘹亮的歌声演唱《我和我的祖国》。演唱中涉及的下列声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B.唱歌时声带的振幅越大,歌声响度越大C.“歌声嘹亮”指的是音调高D.通过音色可分辨出是哪位同学在唱歌【答案】C【详解】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响度的大小跟振幅有关,唱歌时振动的幅度越大,歌声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歌声嘹亮”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D.不同的人发声的特点不同,可以通过音色分辨出是哪位同学在唱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3.课堂上老师用“小蜜蜂”扩音器讲课,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答案】A【详解】扩音器增大的是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4.电脑播放视频的软件有“倍速播放”的功能,即播放速度为正常速度的2倍。倍速播放时,我们觉得视频里的声音也变“尖”了,这是因为倍速播放( )A.提高了振动频率 B.增大了振动幅度C.增大了声音传播速度 D.使人耳产生了错觉【答案】A【分析】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播出声波的频率变为原来2倍。【详解】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表示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变为原来的2倍,则频率变为原来的2倍,所以频率变高,音调变高;频率变高,不会改变振幅和声音的传播速度。故选A。【点晴】本题考查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属于基础题目。5.下列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位置B.利用“B超”对孕妇作常规检查C.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的情况D.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答案】D【详解】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位置、利用“B超”对孕妇作常规检查、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的情况都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来传递能量。故选D。6.下列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 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B. 振翅飞行的蝴蝶C.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D. 敲击水瓶琴【答案】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关闭的立体收音机不会产生振动,因此不能产生声音,故A符合题意;BCD.振翅飞行的蝴蝶、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敲击水瓶琴,蝴蝶的翅膀、橡皮筋、水瓶和水均产生了振动,因此均能产生声音,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7.“小明,该交作业了!”小明听出这是组长小丫的声音,他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C.音色 D.频率【答案】C【详解】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小明听出这是组长小丫的声音,他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8.2020年12月11日连淮扬镇高铁开通,高铁列车的鸣笛声能够传得很远,这是因为( )A.音调高 B.音色好C.响度大 D.传播的速度大【答案】C【详解】鸣笛声在传播的过程中,音调不变,音色不变,传播的速度也不会发生变化,能够传得很远是因为声音的响度大,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9.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首经典名曲。听众欣赏乐曲时,可以辨别出小提琴和其他乐器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A.振幅 B.音调 C.响度 D.音色【答案】D【详解】由于小提琴振动物体的材料与其他的乐器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故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小提琴乐器。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有关,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故选D。10.下列仪器或设备工作时,利用声来传递能量的是( )A.超声测距 B.超声波加湿器C.彩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超声波探伤仪检查铁轨【答案】B【详解】A.利用超声测距,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超声波加湿器把自来水打碎成雾状,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C.彩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 不符合题意;D.超声波探伤仪检查金属内部结构,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手指甲轻轻地在桌面滑动,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但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却听到了声音。这个实验说明固体可以传声B.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C.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答案】A【详解】A.用手指甲轻轻地在桌面滑动,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却听到了声音,桌子能够传播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A正确;B.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C.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C错误;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次声波,故D错误。故选A。12.如图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 )A.无人机的“喊话”声是由警察声带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响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答案】C【详解】A.无人机的“喊话”声是由喇叭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响度无关,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C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符合题意,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B.0dB是指没有声音C.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D.地震观测站是利用次声波探测发生地震位置的【答案】D【详解】A.只要物体振动就会发声,但声音传播到人耳需要介质,所以,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B.声强级为0dB,是指此时声音很小,不是没有声音,故B错误;C.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D.在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等中会有次声波。所以,地震观测站是利用次声波探测发生地震位置的,故D正确。故选D。14.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答案】B【详解】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利用的是回声测距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超声波可以引起眼镜中的灰尘振动,达到清洗眼镜的目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B符合题意;C.医生利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D.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5.高架道路两侧安装的隔音屏障,主要用来减少车辆行驶时造成的噪声污染。以下减少噪声污染的方法与“隔音屏障”相同的有( )A.车间工作在耳朵上戴防声耳罩 B.音乐教室墙壁上安装吸音材料C.小区内树立鸣笛交通标志牌 D.给车床及其加减震装置【答案】B【详解】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高架道路两侧安装的隔音屏障,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车间工作在耳朵上戴防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音乐教室墙壁上安装吸音材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C.小区内树立鸣笛交通标志牌,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给车床及其加减震装置,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6.下列利用声能传递能量的是(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判定螺栓是否松动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D.医生利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答案】C【详解】A.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A不符合题意;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打钢轨,确定螺栓是否松动,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B不符合题意;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C符合题意;D.医生利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7.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这种次声波具有能量B.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配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A【详解】A.由题意可知,“金嗓子”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是人耳能够听到的,不是次声波,故A错误,符合题意;B.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与振幅和距发声体远近有关,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护航官兵配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8.以下是小华看到双胞胎妹妹的笔记,你认为需要更正的是( )A. 小红轻敲桌子,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敲击声,说明固体能够传声B. 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会发出不同的音阶C. 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闹钟铃声的音量不会变化D. 车间内工人戴口罩,是为了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答案】C【详解】A.小红轻敲桌子,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由课桌传播的声音,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敲击瓶子时,是瓶子与水柱振动发声,玻璃瓶内水柱的高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C.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说明闹钟铃声的音量发生了变化,故C符合题意;D.车间里工人戴耳罩是防止噪声入耳,是为了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9.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与响应“双减”号召,学校举行了《青春·成长》诗歌朗诵大赛,以下四个选项中解择不正确的是( )A.朗诵者的声音是出其声带振动产生的B.嘹亮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C.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其发出声音的音调D.禁止观众在多功能厅中大声说话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C【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朗诵者的声音是出其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D.防止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止,禁止观众在礼堂中大声说话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0.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通过阻断噪声传播来控制噪声的是( )A. 噪声监控 B. 在校园周边植树C. 禁止鸣笛 D. 工人戴防噪声耳罩【答案】B【详解】A.安装噪声监控装置只能检测出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学校周围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C.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有效防止噪声产生,故C不符合题意;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1.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精彩授课,我们能辨别出“天宫课堂”中不同航天员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速度【答案】C【详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人们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的人音色不同。我们能辨别出“天宫课堂”中不同航天员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2.金属油桶中到底有多少油,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工人师傅常常用木棍敲击油桶的桶壁,通过听敲击的声音来判断油的多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油桶时,是木棍振动发声B.工人师傅是通过音色判断油的多少C.通过敲击的声音可以判断油的多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敲击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答案】D【详解】A.敲击油桶时,是油桶和油振动发声,故A错误;B.敲击油桶时,油桶和油振动发声,油越多,越不容易振动,振动时发出的音调越低,所以工人师傅是通过音调来判断油的多少,故B错误;C.通过敲击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油的多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敲击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故D正确。故选D。2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雷雨天,总是先听到雷声,稍后才能看到闪电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D.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答案】D【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B.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雷雨天时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故B错误;C.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频率小于20Hz,是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所以人耳听不到,而不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故C错误;D.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将说话的同学发出的声音通过棉线传播到另一个同学的耳朵里,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D正确。故选D。24.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如图,从“阻断噪声传播”方面控制噪声的是( )A. 学校、医院附近设有禁止鸣笛标志 B. 摩托车安装消声器C. 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 D. 纺织工人在车间戴耳机【答案】C【详解】A.控制噪声要从三方面着手: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学校、医院附近设有禁止鸣笛标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即阻断噪声传播,故C符合题意;D.纺织工人在车间戴耳机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B.住宅安装双层真空玻璃窗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B【详解】A.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故A错误;B.真空不能传声,住宅安装双层真空玻璃窗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故B正确;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2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接听电话时,很容易根据声音的音调分辨出熟人的声音B.教师使用“扩音器”上课,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C.音乐会上,演员正在吹奏笛子,笛子发声是因为空气柱在振动D.考试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答案】A【详解】A.分辨出人与人声音的不同,主要是靠音色。故A错误,符合题意;B.使用扩音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让教室中的每个人都能听到声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笛子发声,是笛子里面的空气柱振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禁止车辆鸣笛,是在产生声音的源头控制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27.关于声音的特性和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琵琶是我国的传统乐器,用它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C.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D.笛子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答案】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琵琶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发出声音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C.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太空中是真空,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C错误;D.笛子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故选A。28.下列事例中,利用次声为人类服务的是( )A.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 B.用声呐技术测海底深度C.预报海啸、台风 D.医院排队做B超检查【答案】C【详解】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用声呐技术测海底深度、医院用B超检查身体,利用的都是超声波;因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地震等灾害来临前会发出次声波,所以预报海啸、台风利用的是次声波,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9.下列事例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课桌的高度约是0.75米B.自行车的速度约C.确保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D.人体感觉最舒服的温度约37℃【答案】D【详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约为80cm=0.8m,接近0.75m,故A不符合题意;B.日常生活中,正常情况下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5m/s,故B不符合题意;C.确保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声音超过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成为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人体感觉最舒服的温度约为23℃,故D符合题意。故选D。30.排萧是一种古老的乐器,由若干长短不同的木管或竹管连接起来,直接用口吹,每个管发出一个音,通过连续吹不同的管展现旋律。排箫的音色纯美,轻柔细腻、空灵飘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排箫发出的声音是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竹管长度不同,排箫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C.吹奏的力越大,排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优美动听的萧声一定不会成为噪声【答案】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音调,故B错误;C.排箫吹奏的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D.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有可能成为噪声,优美动听的箫声也有可能成为噪声,故D错误。故选A。31.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超声波的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C.因为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D.人之所以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答案】B【详解】A.不论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都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超声彼是一种频率高于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的声波(大于 (20000 m Hz) ),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C.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较高的声波,超过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听不到,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故C错误;D.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较高的声波,人耳听不到,但声波可以在空气中才传播,故D错误。故选B。32.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图所示,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最慢( )A.空气 B.水 C.尼龙 D.冰【答案】A【详解】如图所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声音在尼龙中的传播速度为2600m/s,声音在冰中的传播速度为3230m/s,则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大小为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慢,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3.小刚在艺术节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关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C.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答案】D【详解】A.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让弦的振幅更大,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弦振动的快慢,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弦振动的快慢,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调,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34.“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教室里传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声,小明一听便知道是小英在唱歌。他能确定是小英,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答案】C【详解】AD.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故AD不符合题意;B.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C.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小明通过唱歌的声音能确定是小英,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故C符合题意。故选C。3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答案】C【详解】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噪声也不例外,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物体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只有频率范围在20~20000Hz之间的,人才能听到,并不是所有振动产生的声音都能被人听到,故B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C正确;D.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但不能说一定,故D错误。故选C。36.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响度来分辨的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D.“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答案】D【详解】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错误;B.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故B错误;C.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的大小,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D正确。故选D。37.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 A.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是由于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B.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慢了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答案】C【详解】将罩内空气抽出,罩内空气减小,正在响铃的闹钟响铃变小,说明传声的介质空气变少,声音也变小,传声介质空气变多,声音也变大,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38.下列操作中,不能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操作是( )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 B.敲鼓时,在鼓面上撒小纸屑C.真空罩实验 D.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答案】C【详解】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水花溅起可以反映音叉的振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B.敲鼓时,在鼓面上撒小纸屑,纸屑跳动反映鼓面的振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C.真空罩实验,可以形成接近真空的环境来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不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故C符合题意;D.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手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9.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演奏小提琴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发出音色不同的声音B.医生用的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C.蝙蝠是通过超声波定位来捕获食物,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D.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伏地”可以听到敌军马蹄发出的次声波【答案】B【详解】A.演奏小提琴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故A错误;B.医生用的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让声音集中,增大响度,故B正确;C.蝙蝠是通过超声波定位来捕获食物,说明声音能传递食物的具有信息,故C错误;D.次声波指的是低于20Hz的声,人耳听不到的,故D错误。故选B。40.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C.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声音的响度是由声音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答案】D【详解】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是正确的,故A不符合题意;B.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是从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是正确的,故C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响度是由声音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故D错误,D符合题意。故选D。4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 ) A.拨动钢尺的力越大,钢尺振动得越快,响度越大B.拨动钢尺的力越大,钢尺振动的幅度变大,音调变高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D.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答案】D【详解】AB.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拨动钢尺的力越大,钢尺振动的幅度变大,响度越大,故AB不符合题意;CD.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伸出部分越难振动,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42.歌曲《我爱你,中国》是由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叶佩英老师为电影《海外赤子》录制的。“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音”是指声音的( )A.响度高 B.音调高 C.音色好 D.速度大【答案】B【详解】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声音的品质、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音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与速度大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43.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声呐系统是利用了超声波来传递信息B.音乐厅内,歌唱家的歌声越响亮,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大C.教室内,学生能够辨别每位老师的声音,是依据音调的不同D.科学家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可以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答案】A【详解】A.声呐系统是利用了超声波在水中能传递信息的特征,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声音的响度无关,故B错误;C.教室内,学生能够辨别每位老师的声音,是依据音色的不同,故C错误;D.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不能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故D错误。故选A。44.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比赛时在隆隆的鼓声下选手们有节奏地向后划水,龙舟就能快速前进。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响度来辨别的C.击鼓的力度越大,鼓声的音调越大D.选手看到岸上的树木向后飞驰,是以龙舟为参照物【答案】D【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辨别的,故B错误;C.响度与振幅有关,击鼓的力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D.岸上的树木向后飞驰,说明岸上的树木是运动的,而岸上的树木相对于龙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以龙舟为参照物,故D正确。故选D。45.下列做法,可以防止噪声产生的为( )A.窗户安装双层中空玻璃 B.市内禁止机动车鸣笛C.工厂里的工人戴防噪声的耳塞 D.在公路两旁植树【答案】B【详解】A.双层中空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禁止鸣笛是在噪声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C.戴耳罩,是在人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路旁栽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46.如图是我国某地方修筑的“音乐公路”。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悦耳的乐曲。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疏密不同的横向凹槽,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假设某音乐公路规定的行驶速度是 54km/h,设定乐曲为《歌唱祖国》,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392H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听到的“音乐公路”发出来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地面的振动产生的B.当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较稀疏时,汽车行进时振动很慢,发出的声音音调高C.当汽车发出“sol”这个音符时,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约为D.我们能分辨“音乐公路”上的乐曲还是汽车的鸣笛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一样【答案】C【详解】A.我们听到的“音乐公路”发出来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疏密不同的横向凹槽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当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较稀疏时,汽车行进时振动很慢,频率较低,发出的声音音调低,故B错误;C.当汽车发出“sol”这个音符时,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392Hz,则时间汽车的速度是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约为故C正确;D.我们能分辨“音乐公路”上的乐曲还是汽车的鸣笛声,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一样,故D错误。故选C。47.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B.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C.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金嗓子”发出的高频声波是超声波【答案】D【详解】A.根据题意知道 ,“金嗓子”(又名“声波炮”)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震慑海盗,这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故“金嗓子”发出的声波不是超声波,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48.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音调相同 B.乙、丙的音调相同C.甲、丙的音调相同 D.丙、丁的响度相同【答案】A【详解】ABC.声源振动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决定了声音的音调,从图中看,在相同时间内,甲与乙声源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丙声源振动的次数少。则甲与乙音调相同。故A正确,BC错误;D.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响度。读图可知,丙的振动幅度大,丁的振动幅度小。故二者响度不同。故D错误。故选A。49.甲声音波形如图所示,如图中音调比甲高的波形是哪一幅( )A. B.C. D.【答案】D【详解】决定声的音调高低的是振动的频率,声波的频率越大,即在相同时间内波峰或者波谷越多,声的音调就越高。A、B的频率小于甲,C的频率与甲相同,D的频率大于甲。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50.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6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遇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 B.汽车是向靠近测速仪方向行驶的C.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了68m D.该汽车在此次监测过程中没有超速【答案】D【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信号用时0.3s,则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汽车遇到第一次信号的时间为由可知,汽车遇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为故A错误;B.根据题意可知,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汽车遇到第二次信号的时间为由于t1<t2,所以汽车是向远离测速仪方向行驶的,故B错误;C.由可知,汽车遇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则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路程为故C错误;D.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间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由可知,汽车的行驶速度为由图可知,该路段汽车的限速为100km/h,所以该汽车在此次监测过程中没有超速,故D正确。故选D。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章 声现象(计算题30道)1.下列实例中,不是利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清洗钟表的精细器件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切除病人体内的结石C.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D.用“B超”检查身体2.今年国庆节,我县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祖国庆生,向伟大祖国深情告白。某校同学们在操场用嘹亮的歌声演唱《我和我的祖国》。演唱中涉及的下列声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B.唱歌时声带的振幅越大,歌声响度越大C.“歌声嘹亮”指的是音调高D.通过音色可分辨出是哪位同学在唱歌3.课堂上老师用“小蜜蜂”扩音器讲课,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4.电脑播放视频的软件有“倍速播放”的功能,即播放速度为正常速度的2倍。倍速播放时,我们觉得视频里的声音也变“尖”了,这是因为倍速播放( )A.提高了振动频率 B.增大了振动幅度C.增大了声音传播速度 D.使人耳产生了错觉5.下列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蝙蝠利用超声波确定障碍物位置B.利用“B超”对孕妇作常规检查C.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和海底的情况D.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6.下列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 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B. 振翅飞行的蝴蝶C.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D. 敲击水瓶琴7.“小明,该交作业了!”小明听出这是组长小丫的声音,他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C.音色 D.频率8.2020年12月11日连淮扬镇高铁开通,高铁列车的鸣笛声能够传得很远,这是因为( )A.音调高 B.音色好C.响度大 D.传播的速度大9.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首经典名曲。听众欣赏乐曲时,可以辨别出小提琴和其他乐器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A.振幅 B.音调 C.响度 D.音色10.下列仪器或设备工作时,利用声来传递能量的是( )A.超声测距 B.超声波加湿器C.彩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超声波探伤仪检查铁轨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手指甲轻轻地在桌面滑动,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但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却听到了声音。这个实验说明固体可以传声B.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C.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12.如图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 )A.无人机的“喊话”声是由警察声带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响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B.0dB是指没有声音C.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D.地震观测站是利用次声波探测发生地震位置的14.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15.高架道路两侧安装的隔音屏障,主要用来减少车辆行驶时造成的噪声污染。以下减少噪声污染的方法与“隔音屏障”相同的有( )A.车间工作在耳朵上戴防声耳罩 B.音乐教室墙壁上安装吸音材料C.小区内树立鸣笛交通标志牌 D.给车床及其加减震装置16.下列利用声能传递能量的是(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判定螺栓是否松动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D.医生利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17.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这种次声波具有能量B.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配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18.以下是小华看到双胞胎妹妹的笔记,你认为需要更正的是( )A. 小红轻敲桌子,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敲击声,说明固体能够传声B. 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会发出不同的音阶C. 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闹钟铃声的音量不会变化D. 车间内工人戴口罩,是为了防止噪声进入人耳19.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与响应“双减”号召,学校举行了《青春·成长》诗歌朗诵大赛,以下四个选项中解择不正确的是( )A.朗诵者的声音是出其声带振动产生的B.嘹亮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C.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其发出声音的音调D.禁止观众在多功能厅中大声说话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0.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通过阻断噪声传播来控制噪声的是( )A. 噪声监控 B. 在校园周边植树C. 禁止鸣笛 D. 工人戴防噪声耳罩21.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精彩授课,我们能辨别出“天宫课堂”中不同航天员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速度22.金属油桶中到底有多少油,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工人师傅常常用木棍敲击油桶的桶壁,通过听敲击的声音来判断油的多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击油桶时,是木棍振动发声B.工人师傅是通过音色判断油的多少C.通过敲击的声音可以判断油的多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敲击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耳2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雷雨天,总是先听到雷声,稍后才能看到闪电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D.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24.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如图,从“阻断噪声传播”方面控制噪声的是( )A. 学校、医院附近设有禁止鸣笛标志 B. 摩托车安装消声器C. 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 D. 纺织工人在车间戴耳机2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B.住宅安装双层真空玻璃窗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接听电话时,很容易根据声音的音调分辨出熟人的声音B.教师使用“扩音器”上课,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C.音乐会上,演员正在吹奏笛子,笛子发声是因为空气柱在振动D.考试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27.关于声音的特性和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琵琶是我国的传统乐器,用它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C.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D.笛子能够演奏出优美的音乐,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28.下列事例中,利用次声为人类服务的是( )A.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 B.用声呐技术测海底深度C.预报海啸、台风 D.医院排队做B超检查29.下列事例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课桌的高度约是0.75米B.自行车的速度约C.确保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D.人体感觉最舒服的温度约37℃30.排萧是一种古老的乐器,由若干长短不同的木管或竹管连接起来,直接用口吹,每个管发出一个音,通过连续吹不同的管展现旋律。排箫的音色纯美,轻柔细腻、空灵飘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排箫发出的声音是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竹管长度不同,排箫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C.吹奏的力越大,排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优美动听的萧声一定不会成为噪声31.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超声波的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C.因为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D.人之所以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32.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图所示,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最慢( )A.空气 B.水 C.尼龙 D.冰33.小刚在艺术节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关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C.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34.“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教室里传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歌声,小明一听便知道是小英在唱歌。他能确定是小英,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3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36.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响度来分辨的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D.“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37.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 A.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是由于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B.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慢了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38.下列操作中,不能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操作是( )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 B.敲鼓时,在鼓面上撒小纸屑C.真空罩实验 D.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39.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演奏小提琴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发出音色不同的声音B.医生用的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C.蝙蝠是通过超声波定位来捕获食物,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D.古代士兵用“伏地听声”防范敌军夜袭,“伏地”可以听到敌军马蹄发出的次声波40.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休息时关闭房间的门窗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C.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声音的响度是由声音振动的频率决定的4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 ) A.拨动钢尺的力越大,钢尺振动得越快,响度越大B.拨动钢尺的力越大,钢尺振动的幅度变大,音调变高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D.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42.歌曲《我爱你,中国》是由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叶佩英老师为电影《海外赤子》录制的。“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音”是指声音的( )A.响度高 B.音调高 C.音色好 D.速度大43.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声呐系统是利用了超声波来传递信息B.音乐厅内,歌唱家的歌声越响亮,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大C.教室内,学生能够辨别每位老师的声音,是依据音调的不同D.科学家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可以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44.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比赛时在隆隆的鼓声下选手们有节奏地向后划水,龙舟就能快速前进。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响度来辨别的C.击鼓的力度越大,鼓声的音调越大D.选手看到岸上的树木向后飞驰,是以龙舟为参照物45.下列做法,可以防止噪声产生的为( )A.窗户安装双层中空玻璃 B.市内禁止机动车鸣笛C.工厂里的工人戴防噪声的耳塞 D.在公路两旁植树46.如图是我国某地方修筑的“音乐公路”。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悦耳的乐曲。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疏密不同的横向凹槽,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假设某音乐公路规定的行驶速度是 54km/h,设定乐曲为《歌唱祖国》,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392H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听到的“音乐公路”发出来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地面的振动产生的B.当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较稀疏时,汽车行进时振动很慢,发出的声音音调高C.当汽车发出“sol”这个音符时,所对应的相邻凹槽之间的距离约为D.我们能分辨“音乐公路”上的乐曲还是汽车的鸣笛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一样47.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B.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C.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金嗓子”发出的高频声波是超声波48.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音调相同 B.乙、丙的音调相同C.甲、丙的音调相同 D.丙、丁的响度相同49.甲声音波形如图所示,如图中音调比甲高的波形是哪一幅( )A. B.C. D.50.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6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遇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 B.汽车是向靠近测速仪方向行驶的C.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了68m D.该汽车在此次监测过程中没有超速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2026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热点题型必刷专练第二章声现象(选择题50道)(原卷版).docx 人教版2026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热点题型必刷专练第二章声现象(选择题50道)(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