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见的碱)期中复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见的碱)期中复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章常见的碱期中复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4秋 湖州期末)小明发现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颗粒会很快变成了如图的“浆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  )
A.吸热熔化 B.吸水潮解 C.与CO2反应 D.受热分解
2.(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名和化学式一致的是(  )
A.氢氧化钠、纯碱、NaOH
B.氧化钙、熟石灰、CaO
C.氢氧化钙、消石灰、Ca(OH)2
D.碳酸钙、生石灰、CaCO3
3.(2024 北仑区一模)滴有酚酞的Ca(OH)2溶液与下列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仍显红色的是(  )
A.稀H2SO4 B.CuCl2溶液
C.CO2 D.Na2CO3溶液
4.(2024秋 慈溪市期中)我国研制的航天员舱外服为航天员成功进行太空行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航天员舱外服内含有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LiOH),它不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与二氧化碳反应 B.与盐酸反应
C.与氧化铁反应 D.与氯化铜溶液反应
5.(2025 诸暨市模拟)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过程中相关量Y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则Y可以表示(  )
A.烧杯内水的质量
B.烧杯内溶液的质量
C.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
D.烧杯内物质中氢元素的总质量
6.(2025 舟山模拟)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其中有明显现象,但无法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2024秋 温州期中)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氯化铜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8.(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向一定质量Cu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质是CuCl2和NaCl
B.B点对应的溶质种类比C点多
C.OA段溶液的pH不变
D.BC段参与反应的物质是CuCl2和NaOH
9.(2024秋 苍南县期中)家庭配制波尔多液的过程:①在塑料容器里加入1克胆矾(CuSO4 5H2O)再加水约90毫升,制成硫酸铜溶液; ②在相同的另一容器里加入1克生石灰和少量的水,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熟石灰,再加水10毫升,配成石灰乳;③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石灰乳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制成波尔多液。实验中的现象或变化不合理的是(  )
A.①中出现的现象是白色固体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B.②中加入少量水发生了化学变化,之后加入的10毫升水发生了物理变化
C.③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D.配制的波尔多液是悬浊液
10.(2024 舟山模拟)一定温度下,向ag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P段发生的反应为:FeCl3+3NaOH=3NaCl+Fe(OH)3↓
B.m﹣n=c﹣b
C.P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种类有三种
D.生成Fe(OH)3的质量为(n﹣c+a)g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2024秋 瑞安市期中)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如图是小科构建的氢氧化钙部分知识网络,其中“—”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请回答:
(1)酚酞试液在Ca(OH)2溶液中显红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
(2)列举熟石灰的一种用途     。
(3)X溶液能与Ca(OH)2溶液反应,则X溶液可能是     。(写出一个即可)
12.(2024秋 长兴县期末)灵灵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做了下面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甲、乙实验,说明具有吸水性的固体是:    。
(2)取出培养皿并配制溶液,久置于空中,则两个培养皿中会出现浑浊的溶液是:    。
(3)丙、丁处反应产生的气体是     。
13.(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请结合小科同学对碱的四点化学性质的归纳图回答下列问题(箭头上方的物质是指与碱反应的物质)。
(1)碱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     (填化学符号)。
(2)性质3箭头上方的反应物质是     (选填“酸”、“碱”或“盐”)。
(3)工业上常用碱液来吸收酸性气体,请写出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
14.(2024 上城区校级二模)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了NaOH的化学性质如图甲(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
(1)小红同学将某稀酸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温度传感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乙,根据图像可以得出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反应③可以选用的物质是     。
A.Fe2O3 B.CuSO4 C.BaCl2 D.KNO3
(3)写出符合④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
15.(2023秋 龙泉市期中)某校兴趣小组将稀盐酸滴入到混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如图甲所示。请回答。
(1)滴入盐酸直至过量的过程中,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     。
(2)图乙是反应过程中离子数目变化图像,则图中①表示的是     (填离子符号)。
16.(2023秋 绍兴期中)请同学们根据常见的可溶性碱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同时挤压图甲中A、B装置的胶头滴管,能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2)为了验证氢氧化钠能与盐反应,可选择的物质是     (可多选)。
A.碳酸钙  B.氯化铁  C.硝酸钡  D.硫酸铜
(3)为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用如图乙所示的A,B,C三种方案(每种方案的两支试管中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溶液),其中可行的方案是     。
17.(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1)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
(2)图中线段BC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
(3)图中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8.(2024秋 余姚市期中)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产生一些现象,同学们发现将CO2通入NaOH溶液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把一支收集满CO2的试管倒立在盛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1所示),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请简要说明液面上升的原因     。
(2)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分别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虽然实验的现象不同,但都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3)实验过程中需要吸收CO2时,大多会选择NaOH溶液,但是,检验CO2时常常选择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简要解释原因     。
19.(2022秋 滨江区期末)小滨利用图示装置和药品验证可溶性碱的性质。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资料:碳酸铜遇水会出现蓝色沉淀物)。
(1)验证可溶性碱能与酸反应。打开活塞a,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入稀盐酸。Ba(OH)2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2)验证可溶性碱能与CO2反应。完成(1)后,打开活塞b,向锥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b。然后     (填实验操作)观察到     现象可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
(3)验证可溶性碱能与盐溶液反应。完成(2)后,装置乙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呈红色,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CuSO4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否验证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判断并说明理由     。
20.(2025 浙江模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两位同学欲获取反应发生的证据。
(1)甲同学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观察到     ,可判断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
(2)乙同学将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然后检验了混合液中含有Ca2+和Cl﹣,他据此认为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且生成了CaCl2你认为乙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
(3)如图a所示,向NaOH稀溶液中缓缓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b(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
①分析A→B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    Cl﹣(填“>”“<”或“=”)。
②分析B→C段变化,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     (填“溶液温度”或“离子浓度”)有关。
第一章常见的碱期中复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C D C B A A B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所以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颗粒会很快变成了如图的“浆糊”状态。
故选:B。
2.【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其物质的名称、俗名和化学式不一致。
B、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其物质的名称、俗名和化学式不一致。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其物质的名称、俗名和化学式一致。
D、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物质的名称、俗名和化学式不一致。
故选:C。
3.【分析】根据酚酞遇碱会变成红色,恰好反应后溶液仍呈红色说明生成了碱性物质,对每个反应的产物进行分析。
【解答】解:A、稀硫酸与氢氧化钙恰好反应不会生成碱性物质,故A错误;
B、氯化铜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不会呈现碱性,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不会生成碱性物质,故C错误;
D、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故D正确。
故选:D。
4.【分析】由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能和稀盐酸、二氧化碳、稀硫酸反应,不能和氧化铁反应可知,氢氧化锂能和稀盐酸、二氧化碳、稀硫酸反应,不能和氧化铁反应。
【解答】解:A、氢氧化锂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锂和水;
B、氢氧化锂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锂和水;
C、氢氧化锂属于碱,不能和氧化铁反应;
D、氢氧化锂能和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
故选:C。
5.【分析】根据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B、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烧杯中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C、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D、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烧杯中氢元素的总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饱和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能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故选项错误。
B、稀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也无法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故选项错误。
C、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会产生白色沉淀,由于有氢氧化钠生成,无法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故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钙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会产生红褐色沉淀,能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分析】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钠。
【解答】解: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钠,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8.【分析】向一定质量Cu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解答】解:A、A点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CuCl2和NaCl,该选项说法正确;
B、B点氢氧化钠和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氯化钠,C点溶质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OA段随着盐酸的减少,溶液的pH升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BC段没有物质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9.【分析】A、根据胆矾颜色为蓝色,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氧化铜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胆矾颜色为蓝色,①中出现的现象是蓝色固体溶解,溶液变成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②中加入少量水,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变化;再加水10毫升,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配成石灰乳,发生了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石灰乳中,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③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铜难溶于水,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的,配制的波尔多液是悬浊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0.【分析】根据一定温度下,向ag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当氯化铁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固体还能继续溶解,但是不能无限溶解,当氢氧化钠达到饱和状态时,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也不再改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一定温度下,向ag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则开始加入的ng氢氧化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由图象可知,Fe(OH)3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的质量为ng;再加入的(m﹣n) g 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中,当加到mg时氢氧化钠固体时,溶液的质量不再增加,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达到饱和状态,即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
A、由以上分析可知,MP段是氯化铁反应完了,氢氧化钠固体继续溶解;故A说法不正确;
B、MP段是氯化铁反应完了,氢氧化钠固体继续溶解,所以溶液增加的质量c﹣b等于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的质量m﹣n;故B说法正确;
C、P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有氢氧化钠、生成的氯化钠两种;故C说法不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当加入的氢氧化钠固体与氯化铁溶恰好反应时,氯化铁溶液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的质量与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总和,即ag+ng=生成 Fe (OH)3沉淀质量+bg,则生成Fe (OH)3的质量为(n﹣b+a)g,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酚酞试液在Ca(OH)2溶液中显红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OH﹣;
(2)熟石灰的一种用途是:改良酸性土壤;
(3)X溶液能与Ca(OH)2溶液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X溶液可能是碳酸钠。
故答案为:(1)OH﹣;
(2)改良酸性土壤;
(3)碳酸钠。
12.【分析】(1)根据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固体久置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钙固体久置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分析。
【解答】解:(1)对比甲、乙实验可知,甲中瓶内壁的水雾明显消失了,但乙中瓶内壁的水雾不消失,故说明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
(2)氢氧化钙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取出培养皿并配制溶液,久置于空中,则两个培养皿中会出现浑浊的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
(3)氢氧化钠固体久置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向其加入稀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固体久置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向其加入稀盐酸会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丙、丁处反应产生的气体均为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NaOH固体;
(2)氢氧化钙溶液;
(3)二氧化碳。
13.【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碱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离子符号为OH﹣;
(2)性质3箭头上方的反应物质是酸,这是因为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3)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
故答案为:(1)OH﹣;
(2)酸;
(3)2NaOH+SO2═Na2SO3+H2O。
14.【分析】(1)酸碱中和反应放热。
(2)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3)氢氧化钠能和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答】解:(1)根据图像可知,过程中温度升高,可以得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放热。
(2)反应③可以选用的物质是硫酸铜,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故答案为:B。
(3)氢氧化钠能和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2NaOH+CO2═Na2CO3+H2O。
15.【分析】(1)根据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结合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逐滴滴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显酸性,溶液仍显无色;滴入盐酸直至过量的过程中,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将稀盐酸滴入到混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由图乙是反应过程中离子数目变化图像,则图中①表示的是离子数目不变,表示的是Na+。
故答案为:
(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Na+。
16.【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还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这两个原因引起的锥形瓶内气压变化肯定大于一个原因引起的,那么A中气球的体积肯定大于B中气体的体积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3)方案A、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
方案B、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是都无明显现象进行分析;
方案C、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时碱,滴入酚酞试液都变成红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还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这两个原因引起的锥形瓶内气压变化肯定大于一个原因引起的,那么A中气球的体积肯定大于B中气体的体积;同时挤压图甲中、B装置的胶头滴管,能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现象是:A中气球大于B中气球;故答案为:A中气球大于B中气球;
(2)AC、碳酸钙、硝酸钡与氢氧化钠都不反应,故A、C不合题意;
B、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故B符合题意;
D、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3)方案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现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可以区分二者,故A方案正确;
方案B、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是都无明显现象,无法区分,故方案B不可行;
方案C、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碱,滴入酚酞试液都变成红色,无法区分,故方案C不可行;
故选:A。
17.【分析】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钠与水,溶液反应时一开始是酸碱中和溶液质量增加,中和完成后会是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溶液由于释放出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加放缓,至C点反应正好结束。
【解答】解:(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钠与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从图象可以看出,溶液在AB段质量增加的比BC段要快,所以可以判断AB是中和反应,BC段是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这是由于二氧化碳的产生溶液质量增加放缓,两物质反应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3)到达B点时溶液中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结束,而此时碳酸钠尚未参加反应。所以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故答案为:(1)CO2+2NaOH═Na2CO3+H2O;
(2)有气泡生成;
(3)氯化钠和碳酸钠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8.【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气体减少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比氢氧化钙大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所以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所以可用盐酸来检验是否有碳酸钠生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会产生气泡;碳酸钠也可用氯化钡来检验,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3)因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比氢氧化钙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除去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而检验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澄清石灰水;故填: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比氢氧化钙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除去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而检验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澄清石灰水。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试管内气压减小(合理即可);
(2)有气泡产生;产生白色沉淀;Na2CO3+BaCl2═BaCO3↓+2NaCl;
(3)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比氢氧化钙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除去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而检验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合理即可)。
19.【分析】(1)根据酸碱中和反应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进行分析;
(2)根据装置内的压强变化进行分析;
(3)根据物质间的反应规律以及生成物的颜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氢氧化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与加入的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造成装置内的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装置甲的液体进入装置乙,甲装置溶液中的氯化钡与装置乙溶液中的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
(3)完成(2)后,装置乙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呈红色,水溶液显碱性,因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乙装置内中的碳酸钠也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碳酸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上述实验现象不能验证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
故答案为:(1)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打开弹簧夹;装置甲中的液体进入装置乙,且乙装置内产生白色沉淀;
(3)不能,因为碳酸钠也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碳酸铜沉淀。
20.【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来分析解答;
(2)根据氢氧化钙在水中解离出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盐酸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即使氢氧化钙和盐酸不反应,混合后也会有钙离子和氯离子来分析解答;
(3)①根据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导电能力下降来分析解答;
②根据BC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了,但溶液的体积不变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钙消失了,则可判断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
(2)氢氧化钙在水中解离出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盐酸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即使氢氧化钙和盐酸不反应,混合后也会有钙离子和氯离子,所以乙同学的推测不正确,因为氢氧化钙溶液中有钙离子,盐酸溶液中由氯离子,混合后即使不反应也会存在钙离子和氯离子;
(3)①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则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A→B段导电能力下降,则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Cl﹣;
②BC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了,但溶液的体积不变,所以BC段导电能力增加,说明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离子浓度有关。
故答案为:(1)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不正确,因为氢氧化钙溶液中有钙离子,盐酸溶液中由氯离子,混合后即使不反应也会存在钙离子和氯离子;
(3)①>;
②离子浓度。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