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学情检测卷(含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声现象 单元学情检测卷(含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单元学情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
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响度是否与频率有关
2.如图,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3.如图为城市道路旁常有的“禁止鸣笛”标志,是为了(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阻断噪声的传播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4.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音量会逐渐减弱 B.在合唱时,每个人的音量是一样的
C.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D.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5.2030年前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设备才能交谈,原因是(  )
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慢一些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6.语音识别机器人通过声音验证用户身份,这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7.在城市交通中,为了减弱噪声,有一种凹下交通设计,这种设计是采用哪种途径来减弱噪声的(  )
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人耳处减弱 C.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D.以上选项都不对
8.如图所示,体育场紧邻主干道,当运动员经过带有弧形顶棚的主席台时(  )
A.声波在顶棚处发生了反射 B.运动员能够区分不同车辆的声音,说明声波传递了信息
C.道路旁的树木使声音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小
D.听到车辆的声音很大说明车辆发声的频率很高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测距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10.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 B.2 次敲击声 C.3 次敲击声 D.4 次敲击声
11.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12.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50m
C.汽车的速度是26.2m/s D.汽车的速度是42.5m/s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二.填空与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满分44分)
13.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 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以上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作用是 。
14.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员拉动琴弓,使琴弦     ,发出声音;声音经过     的传播到达听众的耳中,引起     的振动,才使人听到琴声。
15.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如图所示)
过程:在各次实验中,要注意使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     。
结论:由实验得出:物体振动得越慢,音调就越     。
16.小明的妈妈在洗衣服时,忘记关上洗衣机的门,洗衣机发出“滴滴”的报警声能够传递    ;小明买了一台超声波加湿器,该加湿器工作时利用超声波能够传递     ,将水滴击打成细小的雾滴,然后喷洒到空气中增加湿度。(均选填“信息”或“能量”)
17.(12分)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钢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
①    ② (写出两条)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材料:  过程:   (写出计算过程)
(4)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得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如果某个地区接近地面的温度变化得厉害,这儿高那儿低,那么声音拐到高空后又会往下,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奇怪的现象。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夜晚和早晨听到汽车的鸣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你能对此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吗?

18.(12分)李杰家书房台式电脑的一只头戴式耳机外罩坏了,他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作耳罩的填充物。实验材料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手机闹铃、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李杰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方案。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 。
(4)方案B中,将不容易比较的响度变化改为比较距离的变化,这里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选填“替代法”、“比较法”或“转换法”)。
(5)当妈妈在客厅看电视时,李杰在书房戴上制作好的防噪声耳罩进行英语听力训练时,在一旁看书的爸爸几乎听不到耳机发出的声音。李杰听力训练时,客厅电视的声音是 (选填“噪声”或“乐音”),爸爸看书时,防噪声耳罩相当于在 减弱噪声。
三.计算题(共2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0分)
19.(12分)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驶向正前方的山崖,鸣笛3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问:
(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是多少?
20.(8分)我国南极科考队的一艘测量船,以10m/s的平均速度前往距离基地144km远的海域进行探测。到达目的地后,科考人员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如图所示,从发射到接收所用时间为4s,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求: (1)测量船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
(2)海底的深度。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A A A A C C D B A C D
13.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空气能传递声音;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14振动;空气;鼓膜。15.相同;低。16.信息;能量。
17.(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2)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3)钢;V===3750m/s,该金属是钢。(4)早晚地表温度低,声音传播贴近地面。
18.(1)手机闹铃;(2)B;(3)泡沫塑料;(4)转换法;(5)噪声;声源。
19.解:(1)由v=S/t可得,鸣笛声从发出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
s2=v2t2=340m/s×3s=1020m;
(2)汽车速度v1=72km/h=20m/s,s1=v1t1=20m/s×3s=60m;
(3)听到回声时车离山崖距离为:s=(S2-S1)/2=(1020m-60m)/2==480m。
答:(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1020m;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60m;
(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为480m。
17.【答案】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需要的时间为4s。
【分析】声音传播的路程等于汽车与山崖距离的两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声音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所传播的路程s=2×680m=1360m,
由v=可知==4s。
答: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需要的时间为8s。
20.解:(1)由v= s/t 可得,测量船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t= s/ v = 144000 m /10 m / s =14400s。
(2)超声波从海面处传到海底的时间: t′= t总 /2 = 4s/2 =2s, 由v= s/t 可得,海底深度: h=s′=v′t′=1500m/s×2s=3000m。
答:(1)测量船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为14400s; (2)海底的深度为3000m。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