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作文一轮复习:作文审题立意练习 话题佳句素材积累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作文一轮复习:作文审题立意练习 话题佳句素材积累 课件(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次作文审题立意练习
目录
1.审题练习
2.话题佳句积累
1.审题练习
审题练习1
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从王继才孤岛坚守30余年,到钟扬青藏高原留下4000多万颗种子,一代代中华儿女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许国”的情怀。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青年一代该如何理解“家国”,又该以怎样的行动践行“家国担当”?
请结合材料内容与自身感悟,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一、题目与要求剖析
1. 材料核心拆解
材料以 “家国情怀” 为核心,构建了 “古今贯通” 的逻辑链:
精神源头:通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等诗句,界定 “许国精神” 的本质 —— 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当代实践:通过王继才(孤岛坚守)、钟扬(种子收集)等案例,说明和平年代 “家国担当” 的具象化表达 —— 平凡岗位的坚守、默默奉献的付出;
核心任务:明确指向 “新时代青年”,要求回答两个问题:①如何理解 “家国”(认知层面);②如何践行 “家国担当”(行动层面),避免空泛谈 “爱国”,需落地到青年视角。
审题指导
一、题目与要求剖析
2. 要求关键词解读
“结合材料内容与自身感悟”:需紧扣材料中的诗句、人物案例,不可脱离;同时要融入青年身份的思考(如学生如何以学业报国、如何参与社会服务等),避免 “只谈他人,不谈自己”;
“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议论文需清晰立意(如 “家国担当是坚守与创新的统一”),记叙文需以小见大(如通过一次志愿活动体现家国情怀),但结合材料特性,议论文更易扣题;
“不少于 800 字”:需保证结构完整,至少包含 “引论 — 本论(2-3 个分论点)— 结论”,每个分论点需用材料案例支撑。
审题指导
二、写作思路指引
1.引论破题:定义 “新时代家国情怀”
从材料诗句切入,点明 “家国” 不是抽象概念 —— 古代是 “舍生取义” 的气节,当代是 “奉献小我” 的坚守,引出观点: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担当,既要传承精神基因,更要以行动践行。
2.本论分层:拆解 “践行路径”
分论点 1:家国担当是 “平凡中的坚守”
用王继才 30 年守岛、钟扬 16 年寻种、李保国 35 年扶贫的案例,论证 “不一定要惊天动地,日常坚守亦是报国”,可结合自身(如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参与社区防疫等);
审题指导
二、写作思路指引
分论点 2:家国担当是 “传承中的创新”
用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 + 人性化服务)、北斗卫星(国产原子钟)、袁隆平改良超级稻的案例,论证 “爱国需与时俱进,以创新助力国家发展”,可联系青年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创新尝试(如用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
结论升华:青年的 “微光之力”
呼应开头诗句,引用鲁迅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强调青年不必 “等、靠、要”,以点滴行动汇聚家国力量,结尾落脚 “以青春之我,筑强国之基”。
审题指导
三、写作提纲
结构 内容要点 材料运用
引论(开头) 用 “苟利国家生死以” 引出话题,定义新时代家国情怀:是坚守,也是创新。 林则徐诗句、“不屈辱的许国精神”
本论 1 分论点:家国担当是平凡岗位的坚守分析:平凡坚守为何是报国?(守护家国根基) 自身联系:学生如何以 “坚守” 报国? 王继才、钟扬、李保国案例
本论 2 分论点:家国担当是传承中的创新分析:创新为何是家国发展的动力?(突破瓶颈) 自身联系:青年如何参与创新? 新能源汽车、北斗卫星、袁隆平案例
结论(结尾) 引用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总结青年需以 “微光” 聚 “星河”,践行家国担当。 鲁迅名言、“奉献小我,成就大我”
范文
以吾辈之微光,燃家国之炬火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的绝笔诗,字字泣血,却道尽了中华儿女刻在骨血里的家国信仰。这种 “不屈辱” 的许国精神,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 民族危难时,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勇者挺身而出;民族发展时,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志士勇挑重担。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吾辈青年当以先辈为灯,以行动为炬,照亮家国前行的道路。
范文
家国担当,是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王继才夫妇驻守开山岛,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 30 余年日复一日的升国旗、巡岛礁,海风侵蚀了容颜,却磨不灭他守护国土的决心;钟扬教授扎根青藏高原,16 个春秋里,他的足迹遍布冰川戈壁,哪怕身体早已发出警报,仍坚持收集种子,只为给祖国的未来留下 “生物基因库”;李保国扎根太行山 35 年,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果树,让荒山变绿洲,让贫困县摘帽,用汗水书写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答卷。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却以 “奉献小我、成就大我” 的坚守,成为支撑国家前行的脊梁。
范文
家国担当,更是传承中的创新与突破。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曾面临 “技术卡脖子” 的困境,却并未退缩 —— 他们一面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一面深耕核心技术,独创的人性化服务让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中国航天人自主研发国产精准原子钟,耗时三年攻克技术难关,为 “北斗” 卫星全球组网注入 “中国芯”;袁隆平院士一生与稻穗为伴,从杂交水稻到 “超级稻”,他在反思与改良中一次次刷新产量纪录,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新时代的家国担当,不仅需要坚守的勇气,更需要突破的智慧,唯有在传承中创新,才能让祖国在时代浪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范文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或许无法如先辈般立下惊天动地的功绩,但可以从点滴小事践行家国情怀。课堂上,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建设祖国储备力量;社区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用温暖传递社会正能量;面对国家需要,敢于挺身而出,如参军入伍的宋玺、投身扶贫的黄文秀,把青春热血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吾辈青年当以微光汇聚星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让家国之炬火,在代代传承中愈发炽热。
审题练习2
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贺有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的壮志,毛泽东有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的豪情;赵一曼 26 岁奔赴抗日前线,黄继光 21 岁用胸膛堵住枪眼,于敏 25 岁隐姓埋名研氢弹,屠呦呦 25 岁进入研究所寻青蒿素。
青年的模样,便是中国的模样。在当下,有人说 “青年要敢闯敢拼”,有人说 “青年要脚踏实地”,也有人说 “青年要懂得批判与建设”。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与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一、题目与要求剖析
1. 材料核心拆解
材料围绕 “青年与时代” 构建双重维度:
精神传承:通过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毛泽东 “学不成名誓不还”,展现青年 “立大志” 的传统;
行动实践:通过赵一曼(26 岁抗日)、黄继光(21 岁堵枪眼)、于敏(25 岁研氢弹)等案例,说明青年 “担大任” 的具象化 —— 敢闯敢拼、直面牺牲;
争议焦点:给出三种观点(敢闯敢拼 / 脚踏实地 / 批判与建设),核心任务是辨析三者关系(非对立,而是互补),回答 “当下青年该有怎样的模样”。
审题指导
一、题目与要求剖析
2. 要求关键词解读
“结合材料与现实”:需兼顾材料中的历史案例与当下青年实例(如航天团队、宋玺、曹原等),避免 “只谈历史,脱离现实”;
“明确文体”:议论文需体现辩证思维(如 “敢闯敢拼需以脚踏实地为根基”“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建设”),避免片面支持某一观点;
审题指导
二、写作思路指引
1.引论破题:青年模样即时代模样
用材料中李贺、毛泽东的壮志,对比赵一曼、黄继光的行动,引出核心观点:当下青年的模样,需融合 “敢闯敢拼的勇气”“脚踏实地的沉稳”“批判建设的智慧”,三者缺一不可。
2.本论分层:辩证分析青年品质
分论点 1:青春需 “敢闯敢拼的勇气”
用于敏 25 岁隐姓埋名研氢弹、屠呦呦 25 岁攻坚青蒿素的案例,论证 “勇气是突破困境的前提”,联系当下青年(如曹原研究石墨烯、宋玺参军护航);
审题指导
二、写作思路指引
分论点 2:勇气需 “脚踏实地的支撑”
用雷海为(外卖小哥苦读诗词夺魁)、平均 30 岁的航天团队(深耕技术不浮躁)的案例,论证 “敢闯不是鲁莽,需以实干为根基”,结合自身(如备考中 “敢闯” 目标,“实干” 刷题);
分论点 3:成长需 “批判与建设的智慧”
用哥白尼批判 “地心说”、共产党人批判旧社会的案例,论证 “批判是为了发现问题,建设是为了解决问题”,联系当下(如青年对 “娱乐化乱象” 的批判,对 “传统文化创新” 的建设)。
审题指导
二、写作思路指引
结论升华:做 “全面发展的新青年”
呼应 “青年的模样是中国的模样”,强调当下青年需兼具勇气、实干与智慧,在时代浪潮中 “既敢闯未知,也能守根基;既敢批问题,更能建未来”,结尾落脚 “以青春之我,筑时代之基”。
审题指导
三、写作提纲
结构 内容要点 材料运用
引论(开头) 用李贺、毛泽东的壮志引出话题,提出观点:当下青年需融合勇气、实干与批判建设智慧。 李贺、毛泽东诗句
本论 1 分论点:青春需敢闯敢拼的勇气分析:勇气对青年成长的意义(突破局限)现实联系:当下青年的 “闯劲” 案例 于敏、屠呦呦、曹原、宋玺案例
本论 2 分论点:勇气需脚踏实地的支撑分析:实干如何避免 “闯劲” 变 “冒进”自身联系:学生的 “实干” 方式 雷海为、30 岁航天团队案例
本论 3 分论点:成长需批判与建设的智慧分析:批判与建设的辩证关系(破立结合)现实联系:青年对社会的 “破立” 行动 哥白尼、共产党人、娱乐化乱象批判
结论(结尾) 总结三者关系,强调青年需全面发展,呼应 “青年模样即中国模样”。 “雏凤清于老凤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范文
以青春之勇,筑时代之基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青年的肩上,从不只有风花雪月,更有家国责任与时代使命。从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的壮志,到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的豪情;从赵一曼 26 岁奔赴抗日前线的无畏,到黄继光 21 岁舍身堵枪眼的壮烈,一代代青年用行动证明:青春的底色是奋斗,青春的力量是担当。在当下,青年更当以勇气为笔,以批判与建设为墨,书写新时代的华章。
范文
青春的勇气,是直面困难的无畏,是坚守理想的执着。于敏 25 岁开启科学生涯,此后 28 载隐姓埋名,在荒漠戈壁中与核物理难题较量,哪怕遭遇无数次失败,仍从未放弃,终让 “蘑菇云” 在戈壁腾空;屠呦呦 25 岁进入研究所,为寻找治疗疟疾的良方,历经 190 次实验失败,仍坚持从古籍中汲取灵感,最终发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外卖小哥雷海为,在奔波的间隙不忘研读诗词,凭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持,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一举夺魁,让平凡生活绽放诗意光芒。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勇气不是鲁莽,而是明知前路艰难,仍愿为理想披荆斩棘。
范文
青春的价值,更在于懂得批判与建设的辩证,在破立之间推动时代进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没有哥白尼对 “地心说” 的批判,就没有天文学的突破,人类便无法认清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没有共产党人对旧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中国便无法迎来今日的繁荣富强;平均年龄仅 30 岁的航天团队,在研发过程中既敢于批判传统技术的不足,又善于创新突破,最终让 “嫦娥” 探月、“天问” 探火成为现实。批判是为了发现问题,建设是为了解决问题,唯有将二者结合,青年才能在时代发展中找准定位,贡献力量。
范文
当下,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怀揣 “雏凤清于老凤声” 的自信,敢于突破常规、勇闯未知;也要保持脚踏实地的清醒,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更要拥有批判与建设的思维,既要敢于对不合理的现象说 “不”,也要积极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正如宋玺参军护航亚丁湾、曹原攻克石墨烯难题,青年当以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的自觉,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让青春在建设祖国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2.话题佳句积累
第一部分 爱国与壮志 传承与创新
因为这种“不屈辱”的许国精神,在民族危难时,自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受辱时,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自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者。
王继才在孤岛中坚守30余年,用自己的坚韧和奉献换来千家万户的平安;钟扬在青藏高原跋涉16个春秋,用自己的艰辛和智慧,留下创造美好未来的4000多万颗种子;李保国在太行山扶贫35个年头,用自己的汗水和知识,造就千百群众的福祉……正是这样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许国者,撑起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脊梁。
第一部分 爱国与壮志 传承与创新
且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追赶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过程中始终以发展核心技术为中心,又另辟蹊径独创人性化服务,占领世界新能源车市场的一席之地;且看中国航天人自主研发,耗时三年,用国产精准原子钟为“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助力;且看无双国士袁隆平步履不停,勤于反思,改良稻品,一次次把“超级稻”的产量刷新。
中华文化已跌跌撞撞行走于这个物质时代很久了,经典是其栖身的家园。在《论语》里传承着一代代人相熟的道德规范,让中华儿女能安身立命;在《聊斋志异》里映射着人性的美好;在《三国演义》《水浒传》里能看见忠义的力量、王者的风范……这些美好泛出墨香,沁人心脾。
第一部分 爱国与壮志 传承与创新
经典似三月春风,能让人蒙尘的心变得干净。“心之所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这指引我们,以经典为舟,横渡迷津济沧海;以时光为器,助经典芳华永存。
齐白石五易画风,衰年变法,其中少不了对前人的传承,但更可贵的是他的创新;王安忆苦心孤诣,屡出新篇,其中少不了对前人的模仿致敬,但更可贵的是她的吐故纳新;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夺人眼球,惊艳世界。其中少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放异彩,但更可贵的是“一起向未来”的创新理念。
第一部分 爱国与壮志 传承与创新
正是因为走着文化传承之路,我们才能在《诗经》中感受先秦百姓的日常生活,才能在《离骚》中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才能在《史记》中了解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若无传承,《醉翁亭记》便无人知晓;若无传承,文化大厦便不复存在。
第二部分 青年与勇气 建设与批判
正值青年的李贺毅然立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毛泽东在告别父亲时就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情壮语,袁隆平23岁时就立下了“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的坚定誓言。
赵一曼,26岁主动请缨奔赴东北抗日救亡前线;董存瑞,19岁以血肉之躯撑起15千克重的炸药包;黄继光,21岁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们的枪眼;于敏,25岁开启科学生涯,隐姓埋名28载研究氢弹,才有了荒漠戈壁中“蘑菇云”腾空而起;黄旭华,32岁时和年轻的团队凭借算盘和计算尺攻克了核潜艇艇艇体设计的难关;屠呦呦25岁进入研究所工作,经历190次失败才发现青蒿素提取物,为疟疾患者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第二部分 青年与勇气 建设与批判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君不见,北大女生宋玺参军远赴亚丁湾护航,怀揣“万里赴戎机”的壮志;君不见,外卖小哥雷海为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夺魁,平凡生活难掩诗心澎湃;君不见,平均年龄仅30岁的航天团队崭露头角,芳林新叶吐翠绿;君不见,不是“后浪”是“巨浪”的天才少年曹原成为《自然》杂志最年轻的论文发表者,“雏凤清于老凤声”。
做一颗火种,纵一灯如豆,也可以累计成阳;乘一叶扁舟,纵一波三折,也可以横绝江河。
第二部分 青年与勇气 建设与批判
正因为有建设精神,才有南仁东廿二春秋栉风沐雨,令窝凼洼谷醒天眼;正因为有建设精神,才有黄大发卅六寒暑筚路蓝缕,让巘岩峭壁通涓流;正因为有建设精神,才有林俊德五十星霜深藏功名,教瀚海黄沙腾核云……“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若我们没有对旧社会的批判,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又怎能有中华民族的“奋起直追”,成就今日之泱泱大国!正如鲁迅先生曾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批判的力量正似萤火,建设一个新世界既需要萤火,也需要裂痕中透过的微光。建设与批判,相辅相成又携手共进。
第二部分 青年与勇气 建设与批判
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我们也就没办法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