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依据,立足高一学生认知特点,紧扣教材逻辑,围绕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从汉大一统之“基、策、思、蕴”四大方面入手,立足于西汉的建立、西汉的强盛、两汉的衰亡、两汉的文化,以期帮助学生形成对于历史的正确理解,逐步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以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及第一本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作为教学主体史料,贯穿始终,补充其他类型史料(历史地图作为“图片史料”、历史数字故事作为“音像史料”、其他重要历史著作如晁错《论贵粟疏》应劭《风俗通义》等作为“文献史料”)利用不同类型史料互相释证,对问题进行探究,深化史料内容解读,提升解读精度,弥补单一史料的不足,形成对问题更全面的解释。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为教学大概念。从宏观主线上看,本课上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下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微观内容上分析,本课完整呈现了汉兴、汉盛、汉衰的历程。以宏观与微观为抓手,帮助学生从多方位认识这一时期的时代面相。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课标原文): 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2.课标解读: 历史知识层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却最终消失在农民起义的火焰中;西汉建立后,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汉武帝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东汉初期曾出现较为安定的局面,东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东汉逐渐走向衰亡。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也有突出成就。 能力发展层面,认识到多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理解民族交往交融的多种途径;认识到一个时期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反映;梳理秦汉两朝历史发展的兴衰历程,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构建历史发展前后联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最后一课。 宏观上,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为大概念。中观上,本课上承“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下启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3课和第4两课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时期——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格局和管理模式对此后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刻影响。微观上,本课共四个子目,完整呈现了从汉兴到汉盛再到汉衰的历程。第一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汉初面临的社会状况,统治者在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上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第二子目“西汉的强盛”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四大方面入手,讲述汉武帝即位后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第三子目“东汉的兴衰”围绕王莽篡权、光武中兴、黄巾起义等内容揭露两汉衰亡的原因。第四子目“两汉的文化”从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展示两汉文化的繁荣。 学生情况分析 此学段为高一年级的内容,学生接触高中历史不久,可能缺乏一些历史概念(如“大一统”)和学习方法(如“史料分析法”)教学活动应当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一,学生大概率已掌握部分历史,如: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措施。其二,学生可能对部分内容存疑,如:西汉建立后,的社会状况;汉武帝即位后面临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对于汉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具有怎样的作用;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汉如何走向衰亡;两汉时期的文化状况如何。其三,学生可能存在认知薄弱部分,如:难以通过课本内容直接理解汉武帝时期西汉统治到达顶峰,而在顶峰的表象下隐藏却危机。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西汉建立初期的社会背景;认识到从秦到汉,历史发展一脉相承。(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小组合作,解读史料,把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多维度理解汉武帝的治理之策对于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掌握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加深对汉历史地位的理性认识,感悟汉朝的强盛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解,增强其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家国情怀) 5.探究两汉衰亡的深层原因,将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相联,从历史事实中探寻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教学难点 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历史数字故事、希沃白板 (二)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问答法、图示法、归纳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思路:采用线索式板书与提纲式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教材内容基本逻辑将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展示,试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一脉相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介绍两汉史学的代表性成就——《史记》与《汉书》,明确其历史地位,引导学生跟随《史记》与《汉书》的脚步走进两汉的历史,解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了解《史记》与《汉书》作者、体例、历史地位等关键信息。 《史记》与《汉书》作为学习两汉历史的重要文献史料,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其作为主体史料贯穿始终,借助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二书的重要历史地位;另一方面也能够助力学生史料实证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汉大一统之基 ——西汉的建立 指导学生课前结合第3课内容梳理时间轴。 将西汉放置于长时段中进行观察,对比中西方人口变化,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存在治乱兴衰的规律。 师:每一次王朝的更迭我们不仅要看到刘邦这样的英雄人物,更需要看到无辜平民的死伤。 借《汉书·食货志》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汉初社会状况。 详细解读《汉书·景帝纪》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汉初统治者为恢复经济,促进发展采取的措施。 师:“与民休息”,尊崇黄老无为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黄老学说不完全等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让百姓自然而然的发展。继续解读史料“汉初,扫除烦苛”什么属于“烦苛”?徭役、兵役、高额的赋税、还有严酷的刑罚;“加之以恭俭”也就是减少开支提倡节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也就是说这些政策具有连续性。“周云成康,汉言文景”可见班固给予其很高的评价。 借晁错《论贵粟疏》中的记载以及汉墓出土的简牍,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在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生活也并非如理想中幸福,进而指出所谓“什五税一”“三十税一”是指土地税,应当同人头税区分开来。 指导学生观察历史地图,借《汉初封国图》讲解汉初面临诸侯问题,借《七国之乱形势图》简述“七国之乱”相关内容。 课前梳理时间抽,完成学案,课上认真听讲,认识西汉建立时的社会状况。 观察中西人口变化折线图。 阅读史料,总结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跟随教师解读,学习史料分析方法。 阅读史料,思考为何在轻徭薄赋的文景时期农民会“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观察地图,分析郡国并行制的影响。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回顾第3课内容,加深对重要时间点的记忆;丰富时间维度。 将历史事件置于长时段中,联系古今中外,培养学生历史整体意识。 逐字逐句详解史料,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史态度。 同一事件,不同史料却有不同记载,引导学生对所获史料进行辨析,借助不同史料互证,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真实。
二、汉大一统之策 ——西汉的强盛 师:文景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是社会层面也累积了诸多问题,如果仍按照原来的方式,这些问题无法解决,这也就意味着西汉需要拿出新方案。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部分,汉大一统之策——西汉的强盛。 借应劭《风俗通义》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内容,梳理汉武帝在“攘夷辟境”“崇演礼学”“制度文章”以及经济生活四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一组:攘夷辟境 借助《汉书·匈奴列传》相关内容,追溯匈奴崛起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西汉面临的边疆问题;进而借史料引导学生探索汉初统治者的态度以及汉武帝即位后采取的措施。 由教材“漠北之战”引申至河南、漠南、河西三战,解读《汉书·匈奴列传》关于汉匈之战的记载。 带领学生观看教师提前制作的“漠北之战”的历史数字故事。 师:经过数次战争,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以及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西域设置了河西四郡。 将河西四郡以及西汉在西南、南方越族聚居地区所置之郡定位于地图之上。 第二组:崇演礼学 借《汉书·董仲舒传》相关内容明晰汉武帝时期面临思想混乱的局面。 抽点第二组同学进一步解读史料明确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在思想层面采取的措施。在同学解读的基础上借李零《细说中国“大一统”》中对“大一统”概念的界定明晰董仲舒提出的策略主要是针对“文化一”;补充“罢黜百家”这一说法的来源,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时期是否真正“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师:“统”强调兼容并包,董仲舒新儒学本身就是以一家理论为中心,融会吸收了其他诸家之长,所以我们说“尊崇儒术”而不是“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逐渐消失定型,而这种定型是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重要体现。 第三组:制度文章 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食货志》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即位后在政权统治上所面临的问题。 抽点第三组同学,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结合史料分别讲解何为“酷吏”“刺史”及其带来的影响。 抽点第三组同学讲解“中外朝制度”,对比秦朝三公九卿制与汉朝中外朝,分析中外朝制度是如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 第四组:经济生活 解读《史记·平淮书》《汉书·食货志》相关内容,明确汉武帝即位后在经济上面临的困境。 抽点第四组同学,并根据第四组同学完成情况进行补充。 补充讲解“均输平准”以及汉武帝的经济措施带来的影响。 通过思维导图对子目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回扣大概念,并对“大一统”和“大统一”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小组合作,积极讨论,结合评价量规,完成自我评价。 阅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明确汉武帝时期西汉面临的外部问题;回顾上一子目内容,思考汉武帝时期西汉内部情况。 由第一组同学讲解学习汉匈几场战役,把握关键信息。 认真观看历史数字故事,完善学案相应内容。 在第一组同学的带领下,将河西四郡等内容在历史地图上完成定位。 认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 在第二组同学的带领下了解汉武帝思想层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教师的讲解明确历史概念;辩证思考汉帝“尊崇儒术”这一措施。 阅读史料 第三组同学详细讲解“推恩令”,其余同学认真听讲,合理质疑。 认真听讲,补充笔记。 第三组同学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认真观察两幅示意图。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词。 第四组同学结合史料回答相应问题;其余同学认真思考进行补充。 结合思维导图复习巩固本子目所学内容形成整体框架。明晰历史概念。 引导学生围绕应劭《风俗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探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开展小组合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概括能力和运用可靠史料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能力。 联系所学,并讲授匈奴崛起以及白登之围等内容,弥补教材空白,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利用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从历史概念的解读入手明晰历史事件,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态度,培养辩证思维。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示意图”纵向对比,简洁明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总结相关措施,以期涵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框架;认识到“唯有各方面的统一形成合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大一统”。
三、汉大一统之思 ——两汉的衰亡 师:西汉的发展似乎欣欣向荣,可是在如此的兴态当中,又暗含着衰败的危机。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他的治国策略在让大汉王朝威名远播的同时,也让国家本身伤痕累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部分,汉大一统之思。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22页,借助历史时间轴梳理西汉灭亡到东汉的重大史实。以时间为线索讲解王莽改制、光武中兴主要内容及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199年)》了解袁绍、曹操、刘备、孙策等主要军阀,为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做铺垫。 引导学生探求西汉与东汉衰亡的共同点,探索其规律。借“外戚宦官专权”逻辑图帮助学生了解其内在联系;借“土地兼并逻辑图”揭示古代社会治乱兴衰的规律,向经济因素探源。 认真阅读教材,结合学案进行梳理;了解王莽改制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掌握刘秀加强皇权的措施;观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199年)》提取信息。 观察逻辑图,结合教师讲解联系所学进行思考。 借助时间轴梳理西汉末年到东汉的重大史实,借助历史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试培养其时空观念。 通过两幅逻辑图试揭露两汉衰亡原因,向下探求古代社会治乱兴衰的规律,试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整体意识,培养其历史思维。
四、汉大一统之蕴 ——两汉的文化 回顾本课教学过程使用的主要史料——《史记》和《汉书》,明确二者历史地位,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表格从史学、文学、科技、医学、农学等角度梳理两汉文化成就,明确其重要历史地位。 认真阅读教材,根据表格进行自主梳理,完善学案相应内容,感悟两汉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表格更简洁直观,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借《史记》《汉书》在本课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两汉文化的影响,试增强其文化自信。
课堂小结与升华 师:历史的车轮滚滚,回望时代的长河,其中蕴含着千变万化,又有不变的真理,那就是“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这一真理也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深入理解,深刻感悟。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教学前)
本课主要讲授两汉时期的重要历史,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试图围绕汉大一统之“基、策、思、蕴”四大方面从西汉的建立、西汉的强盛、两汉的衰亡、两汉的文化等角度进行教学,借助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多种史料进行互证,帮助学生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力求文献史料与图像史料并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并重。但由于高一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因此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小组合作时,学生思维可能较为发散,偏离教学;且本课体量较大,内容丰富,但课堂时间有限,在具体操作中还需结合课堂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及时调整。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