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立意被称作历史课堂的“灵魂”。近年来,专业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史学研究新成果不断与高中历史课堂乃至高考联动,成为历史教学的明显趋势。这要求历史教师在立足学情的基础上,深刻把握相关史实,紧扣课程标准,依据学科核心素养而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并进行思想或情感升华。本课依据立意统摄教学理论,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课程标准要求,以史学研究成果《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为教学立意支撑课堂结构,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和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动荡中孕育新机的核心主旨,从而树立历史整体意识,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从课标要求来看,本课为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处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其中,本课需要重点落实的内容有: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制度变化与创新、思想文化成就在之后有专门课时讲授。从教材叙事逻辑来看,本课共有三个子目:“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叙事结构大体采用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先讲三国时期天下三分,到西晋时期的短暂统一,最后讲北朝历史的更迭,与之后的隋唐统一帝国顺利衔接。从空间逻辑上讲,教材先讲南方的东晋与南朝,后讲北方的十六国与北朝,仍然注重南北双方的政权演变,故在教学时,需对同一时空下东晋与十六国、南朝与北朝之间的南北对峙格局作出阐释,有助于学生把握该阶段的整体时空特征。从教材具体内容来看,第一子目“三国与西晋”,聚焦三国鼎立与西晋短暂统一。其中,蜀、吴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对应民族交融主题。西晋统一时间短暂,课文着重讲述其覆亡过程,为后续两目铺垫,并简述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等史实;第二子目“东晋与南朝”,分为三部分。前两段阐述东晋、南朝的政权沿革,提及并解释士族和六朝概念;第三段讲述北方人口大批南迁背景下的南方区域开发和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第四段说明东晋南朝疆域变化,重点叙述南朝北边疆界逐步退缩,为隋朝统一埋下伏笔;第三子目“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叙述从简,提及这一南北对峙标志性事件淝水之战,辅以《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两图表呈现阶段特征。其次简述北魏的情况,着重叙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改革中的民族交融与历史影响。最后讲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政权沿革,以隋朝统一全国作结。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知识储备: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19课,学生已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地方治理、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两晋与南朝君主的统治情况、淝水之战等历史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对北魏分裂到隋统一的更迭过程比较陌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各个历史时期演进的深层逻辑缺乏深刻理解和感悟。2.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该年龄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感官敏锐度处于较高水平,能够快速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但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任务时容易出现疲劳,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调节注意力。在认知能力上,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逐步发展,已能对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但对事物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思维点播,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
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二)具体目标:1.通过梳理时空坐标、政权更迭示意图,分析并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短暂统一;政权并立、更迭频繁的历史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研读相关史料,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阶段的基本史实,能够阐释西晋覆亡的原因,东晋门阀政治的表现,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特征,南北朝皇权回归、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基本情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研读相关史料,梳理该时期在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论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影响,深刻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史料实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表现、过程和影响。
教学立意设计、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立意设计本课以史学名著《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中“波峰—波谷”的线索为教学立意支撑课堂结构,呈现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处于“波谷”的具体状貌:三国与西晋时期“进入波谷”,东晋与十六国时期“陷入波谷”、南朝与北朝时期“走出波谷”。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突出各阶段的时代特征,重点引导学生发掘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所蕴含的惯性与韧性:在动荡分裂、秩序混乱的艰难时期,社会内部依然能够孕育出民族交融、经济发展等生机,并最终推动历史回归其发展“轴线”,迎来隋唐盛世。该立意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落实唯物史观素养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二)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示教学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梳理三国晋南北朝政权更迭过程示意图,引发学生对阶段特征的思考,提问:你眼中的魏晋南北朝是什么样的? 【过渡】教师呈现曲线图,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短暂统一;政权并立,更迭频繁。与之前的秦汉、之后的盛唐对比显著。这一过程构成“波峰与波谷”。介绍阎步克《波峰与波谷》中相关论断,引导学生一同探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如何进入波谷,又是因何走出波谷的。 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更迭过程,回答该时期历史呈现出混乱、分裂、动荡的特点。对比秦汉一统和盛唐气象,思考该时期出现波谷的原因、走出波谷的动力是什么。 通过呈现政权更迭示意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横向对比,加深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特征的理解。
一、进入波谷:三国与西晋 【出示材料】三国鼎立形成过程时间轴、三国鼎立形势图、陈寿《隆中对》片段、曹操《蒿里行》。材料1: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陈寿《隆中对》材料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问题设计】汉末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有何特点?答案:地方割据、战乱不休、政权并立。【教师讲授】呈现西晋时期形势图、西晋历史发展时间轴,讲授曹魏灭蜀、司马氏建立西晋、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八王之乱、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的历史经过。【出示材料】材料1:两晋之交,中国历史处于急剧转折的关头。晋廷的内讧、藩王的纷争,加剧了司马氏统治的腐化与衰弱,而“五胡”的内迁则直接造成了西晋在北方政治的崩溃。——王永平《晋宋社会政治史论》【问题设计】西晋的政治特征是怎样的?西晋的统治因何崩溃?答案:统治阶级内乱、腐朽;少数民族内迁。【教师讲授】呈现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八王之乱图片、“何不食肉糜”图片,进一步讲解西晋统治的内外部情况:内部宗室争斗、统治腐朽,外部少数民族内徙,战乱引发许多北方流民向南迁徙。西晋在这样的背景下溃败。史学家田余庆曾评价西晋的历史:西晋的统一实际上是低质量的统一。【教师小结】三国时期:地方割据,战乱不休,政权并立。天下一分为三。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宗室混战,统治阶级腐朽。西晋的统一区别于秦汉的大一统,是一种低质量的统一。故三国与西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统治不稳定的诸多因素,并且以分裂、动乱为主要特征,一反常态,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波谷。 回忆初中所学的三国的历史史实和时代特征,观察和分析地图、材料,归纳出答案。寻找关键信息:藩王纷争加剧司马氏统治腐化与衰弱,少数民族内迁造成西晋北方统治的崩溃。 回顾先前所学知识要点,认识该阶段历史发展与秦汉大一统的区别,理解该时期历史发展进入波谷的具体情况。 呈现地图和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他人的历史解释中思考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锻炼历史思维。总结分析,把握本课主旨,深入洞察该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二、陷入波谷:东晋与十六国 【过渡】三国鼎立与西晋短暂统一的瓦解,标志着历史发展正式跌入波谷,偏离了秦汉以来坚实的大一统轨道。随后的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则构成了这一波谷更为深重、动荡的篇章。【出示材料】材料1: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王仲茔《魏晋南北朝史》【问题设计】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现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主要原因:北方战乱。【教师讲授】永嘉南渡: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人刘曜、氐族人石勒破洛阳,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历史上也把大量北方士人迁往南方的现象称作“衣冠南渡”。记载两晋的正史《晋书》中描写到:“俄尔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讲的就是洛阳陷落,大量中原士人百姓为躲避战乱而南迁江东的情形。在此背景下,317年,镇守建康的西晋宗室司马睿得到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定都建康,建立东晋。【出示材料】材料1:及(司马睿)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材料2:(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问题设计】结合两则材料思考:东晋政权在江南建立初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这种困境导致了“王与马,共天下”局面的形成,什么是“王与马,共天下”?答案:1.司马睿在江南威望不足、实力薄弱,最初没有得到江南本地势力(吴人)的归附和支持。2.东晋政权是在南北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王与马,共天下”是东晋初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格局,指以琅琊王氏(王导、王敦)为代表的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共同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教师讲授】据历史记载,司马睿登基之时,还邀请王导一起坐御座,说明当时琅琊王氏的势力十分强大。“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东晋士族专权,门阀士族的力量比肩皇权。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东晋进入了门阀政治时期。【出示材料】材料1:“士族政治”指士族的政治社会特权,是相对于官僚政治而言的,存在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材料2: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也是适逢其时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教师讲授】解释东晋特殊的政治现象:士族专权与门阀政治。引据史学家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的解释,强调东晋与秦汉这类传统帝国相比,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的变种,具有贵族政治色彩。历史发展呈现一种明显的“变态”,进一步陷入波谷。【出示材料】材料1: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准,门第高即获高品,此时只须分别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材料2:士族作为一个阶层,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跟庄园经济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庄园经济的模式下,士族们掌握了大量土地、人口甚至私家武装。——《国家人文历史》编著《士族的崛起与衰落》材料3:按照晋代时尚,旧时儒学大族如果不转习玄风,一般是难于继续为世所重的。庾氏家族如果要使门户光大,必须完成由儒入玄的转变过程。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材料4:侨姓士族联姻例:琅邪王导孙王珣,娶陈郡谢万女,琅邪王珣弟王珉,娶陈郡谢安女;琅邪王僧达,娶陈郡谢景仁女。——阎步克《北大历史公开课》【问题设计】门阀政治之下,士族是如何维系政治利益的?分组讨论。答案:1.政治上,九品中正制体制下士族垄断官场,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文化上,士人由儒入玄,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4.社会生活方面,士族相互通婚。【过渡】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在南方建立新政权,形成“皇帝垂拱,士族当权”的局面。皇权与士族的矛盾,也成为东晋内乱频发、政局不稳的重要根源。与此同时,北方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割据政权,这些政权大多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亦被称作五胡十六国。【出示材料】东晋与十六国形势图、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十六国重点事件时间轴。【教师讲授】结合东晋与十六国形势图讲述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林立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从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中发现历史信息: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讲授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采用中原模式的年号,各民族间接触频繁、差异缩小的基本史实。【出示材料】前秦与东晋形势图【教师讲授】十六国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在雄主苻坚及其汉人谋士王猛的治理下迅速崛起,于376年基本统一北方,成为与东晋对峙的强大力量。东晋虽多次北伐(如桓温北伐),却未能撼动北方根本。【出示材料】秦晋淝水之战插图、张国刚《资治通鉴启示录》片段材料1:无论是东晋的历史,还是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都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南方,淝水之战以前,是王氏、庾氏、桓氏、谢氏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门阀政治阶段;淝水之战后,司马家族逐渐掌权,刘裕等军人出身的豪强,走到了政治的前台。而北方,则是再次陷入分裂的局面,为北魏的统一创造了机会。——张国刚《资治通鉴启示录》【问题设计】383年,淝水之战爆发,前秦意图一举消灭东晋、完成统一,却败于兵力尚弱的东晋。阅读材料,指出淝水一战后,南北政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淝水之战后,南方皇权有所复兴、武将走进历史舞台;北方一度分裂,北魏统一北方契机显现。【教师小结】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更迭频繁;南方皇权势弱,士族专权,历史发展俨然陷入波谷。然而,在这混乱的波谷当中也孕育生机,南北方将在波谷中寻找破局之法,走出波谷。 根据材料概括出北民南迁的历史现象,思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推测是因为北方战乱不休,南方较为安定。锁定材料中“吴人不附”“威名未著”两个关键词,得出答案。结合材料2及初中所学知识,尝试解读“王与马,共天下”的具体内涵。理解东晋士族专权与门阀政治的具体内涵,初步判断士族政治与门阀政治的异同。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材料线索,总结出门阀政治之下,士族维系自身特权的手段,理解士族专权的具体表现。梳理时间坐标,对十六国的发展过程有所把握,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在教材中勾画出知识要点。观察地图和时间轴,结合教师讲解,掌握对该时期的时空特征。 结合图片和文字材料,进一步认识南北对峙局面,归纳淝水之战后南北方的新变化,意识到在南北对峙、政权更迭频繁的情形中,仍然孕育着新的生机。 史料研读,一方面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情境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述著名史学观点,帮助学生更全面、立体看待历史问题。小组讨论,激发课堂活跃度,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出示地图和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学生时空特征,培养时空观念。激发学生辩证思维,全面看待历史。
三、走出波谷:南朝与北朝 【出示材料】南朝宋武帝刘裕画像及名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书中刘裕对晋室的态度【教师讲授】刘裕是下等士卒出身,后来投奔了北府兵,屡立战功,官至建武将军、下邳太守。420年,刘裕以武将身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南朝自此开端。你们高中语文课本中辛弃疾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讲的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虽出身底层,但凭借军功崛起以及他北伐时的雄壮军容。【问题设计】下等士族出身的刘裕取代了东晋,意味着什么?答案预设:士族政治走向衰弱、皇权重振、庶族武将走向历史舞台。【出示材料】南朝开国皇帝出身简表,南朝宋、齐、梁、陈地图及统治时间【教师讲授】南朝先后历嬗宋、齐、梁、陈四代,四位开国皇帝都是武将出身,且基本都出身于庶族阶层,可知此时庶族掌武职、寒门逆袭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示材料】材料1:北府兵出身并非士族门阀的刘裕,凭借他的赫赫战功取代了东晋,这意味着文化士族的衰落,文化士族无力撑起江左政权,非文化高门的刘裕以次等士族北府武将起家,由此成为门阀低落皇权重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阎步克《北大历史公开课》讲稿【问题设计】材料中反映了南朝怎样的现象?答案:庶族掌武职、士族政治衰弱、皇权重振【教师讲授】士族腐朽不堪,不能担任武职,庶人出身的人便以武职为阶梯。南朝四个开国皇帝均为庶族出身,先掌握军队,而后夺取政权,提拔庶族官员作为自己的辅佐。南朝掌握了一把走出动荡、扭曲的历史波谷的关键钥匙和密码。【过渡】我们来看,北方是否能找到打开历史出口的关键钥匙。在十六国后期纷乱的北方大地上,源自大兴安岭的鲜卑拓跋部异军突起。北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有效的政治策略,在公元439年,彻底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北魏统一北方标志着持续了135年之久的“十六国”分裂割据的结束,同时也开启了与南方汉族政权长期对峙的南北朝时期。【出示材料】鲜卑贵族元显儁墓志铭拓片【问题设计】1.从此人的墓志拓片中,你能不能发现一些疑点?2.鲜卑贵族本姓拓跋,为何墓主姓元?3.北魏建国都城在山西大同,为何该鲜卑贵族籍贯在河南洛阳?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贵族改姓元。北魏都城也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河南洛阳,改革规定鲜卑贵族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亦不得葬于平城。【教师讲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素养拓展】除了传统史书外,历史文献还有许多不同种类,例如青铜器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简帛,以及图片所展现的墓志铭。史家研究历史,必须对不同类别的文献有所掌握。【出示材料】北魏迁都示意图、《魏书》片段材料1: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材料2: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问题设计】阅读材料,思考北魏为何迁都洛阳?答案:①平城偏处北边,不利于控制黄河流域;进可攻南,退可防北;②平城鲜卑贵族云集,保守势力大,不利于推行汉化改革;③洛阳气候温和,适合农业发展,漕运和交通比较发达。【出示材料】材料3: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人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4:鲜卑感受汉化最深,故北方(汉族)士大夫仕于鲜卑者亦最多。鲜卑并得统一北方诸胡,命运较长,灭亡最后。——钱穆《国史大纲》【教师讲授】解读材料并讲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走出波谷提供巨大助力。【出示材料】材料1:故中央政权所在之洛阳其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亦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尔朱部落乘机而起。——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问题设计】思考:孝文帝改革有何消极影响?答案:对当时,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对后世,引发胡化对汉化的反动,集中表现为六镇之乱。(需强调并非改革本身造成的结果)【任务】根据材料画出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材料(即教材原文):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示材料】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北魏分裂至杨坚代周时间轴,北朝历史更迭示意图【教师讲授】北朝历史更迭的历史进程,强调北朝政权(如北魏、北周)推行的汉化政策对走出历史波谷的重要作用。【教师小结】这一阶段,南北朝都逐渐回归历史发展的主流。南朝寒门将领势力上升,门阀士族政治影响力衰落,皇权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北朝民族融合进程加速深化,北方社会经济与文化在相对稳定中得到恢复与发展。这些变化,反映出历史发展正逐步走出波谷。 联系上一子目中从张国刚《资治通鉴启示录》得出的结论:士族政治走向衰弱、皇权重振、庶族武将走向历史舞台。阅读材料,验证上一设问“下等士族出身的刘裕取代了东晋,意味着什么的”的答案,加深对南朝时代特征的认识。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出两个疑点:1.鲜卑贵族本姓拓跋,为何墓主姓元?2.北魏建国都城在山西大同,为何该鲜卑贵族籍贯在河南洛阳?结合初中所学及教材内容自主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阅读材料,分析对比平城与洛阳在各方面的优缺点。认真聆听教师讲授,理解材料中所体现的改革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民族交融等特点。 学习如何辩证且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初步认识孝文帝改革造成的胡化对汉化的反动相关问题。回顾导入部分所复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并根据材料画出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重点掌握北朝更迭的历史经过。 跨学科教学,与语文课内诗文联动,加深知识联系,提升思维能力。 探案式教学,鼓励学生发现疑点,提出解释。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一分为二、从长时段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动手梳理更迭示意图,培养时空观念
四、谷底开花:历史的双重面相 【过渡】历史发展的轨迹从来不是简单的线性上升或下降。尽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深陷政治分裂、社会动荡的波谷,却在看似曲折的低谷中绽放出两朵深刻塑造中华文明未来走向的瑰丽之花:江南开发之花、民族交融之花。【出示材料】材料1: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无饿冻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2:江南之为国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问题设计】阅读材料和教材,回答江南地区在哪些方面有了新发展?答案预设: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③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出示材料】材料3: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 ——《宋书》材料4: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广州乡客村出土砖铭文材料5: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问题设计】思考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答案:①自然条件优越;②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③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证据检索】仔细阅读课本,回顾先前所讲知识,找出民族交融的关键信息。【教师讲授】呈现课件及教材中出现的相关信息。重点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经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是胡族单方面学习汉文化的结果吗?【出示材料】北齐·弹琵琶佣、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唐代诗人元稹画像、唐人服饰【教师讲授】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汉人亦在多方面吸收了胡人的文化,物质上如胡服、胡食、胡床,精神上如胡乐、胡舞等,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出示材料】北周、隋、唐皇室姻亲表【问题设计】观察北周、隋、唐皇室姻亲表,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答案预设:隋唐皇室与北周皇室有密切的婚姻血缘关系。【教师讲授】引述史学家关于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影响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民族交融问题的主要内容出现在两晋南北朝,但应注意隋、唐盛世在很大程度上是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成果,当时的皇室都有民族血统。进一步证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吴宗国:北朝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陈寅恪: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驱,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创空前之世局。 阅读材料和教材,总结归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联系初中所学,从材料中提炼要点。结合本节课知识,翻阅教材,找到体现民族交融的各类材料和信息。思考、讨论、听讲,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是胡汉双向互动的过程。 从隋唐皇室与北周皇室的婚姻血缘关系中把握北朝民族交融影响的持续性,认识隋唐帝国是在广泛的民族交融基础上建立的。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注重初高中联系,巩固旧知,启发新知。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学生积极翻阅教材,找到相关信息,能够提高课堂参与度。注重历史的前后联系,从长时段观察历史。
课堂小结 【教师讲授】进入波谷(在纷争中有统一):秦汉确立的大一统秩序瓦解,三国鼎立至西晋短暂统一崩溃,历史进程进入分裂动荡的低谷。陷入波谷(在混乱中遇新机):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对峙加剧,门阀政治、政权林立、更迭频繁。走出波谷(在更迭中谋统一):南北朝阶段,南方皇权逐渐回归、经济发展,北方民族融合深化,社会经济恢复。这些变化积蓄了南北朝走向历史出口的动力。结合阎步克的论断阐释:中国历史发展向来具有强大韧性与活力,即使在政治分裂、秩序崩解的艰难时期,仍然进行着民族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制度与文化的创新(为后续课时做铺垫)。正是这些在“波谷”中孕育的生机,让帝国最终克服了分裂的离心力,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彰显了中华文明在曲折中寻求整合与再生的历史规律。 回顾所学,思想升华,强化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 落实课标要求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本课以“历史的波谷”为立意脉络组织历史教学,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曾与大学老师交流时谈到:黑暗时期的裂痕,恰恰是新文明生长的地方。这句话深刻影响我看待历史问题的方式,也是我本课设计思路的起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去改变在传统教学中线性地叙述历史的习惯,在阎步克老师的理论、著作、观点基础上,把这段乱世分成“进入波谷—陷入波谷—走出波谷”三个阶段,学生似乎能更容易理清这段乱世是怎么发展的。比如,从“吴人不附”“王与马共天下”这些史料里,学生能分析出东晋政权存在的问题;通过讲述淝水之战,学生也能明白分裂的局面下其实也在积累着统一的力量;学生亦能从北方人南迁的浪潮中看出“江南开发”的成果,从北魏孝文帝改革里读出“民族融合”的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切实掌握了初中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具备辩证看待历史的能力。可改进之处在于:本课设问略显密集,需抓住核心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提高设问的精准度。在部分史料讲解时,可多运用情境设问,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中未涉及的背景知识,可简略阐述,提高课堂效率。
PAGE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